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南琪,马放,杨基先 等 著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环境工程
  • 市政工程
  • 污染控制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四版
  • 环境微生物学
  • 水污染控制
  • 工业污染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18011
版次:4
商品编码:111532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汲各家所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本着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需要,增添了与污染控制工程科学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有关的内容和理论。本书除介绍了有关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外,还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物质代谢与代谢调节;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细菌的基因重组;难降解物质的降解与转化规律;各种生物处理工艺技术及生物类群;好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以及非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生理、生态学特征;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和工艺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在某些章节中,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和观点,并反映了国内外新研究成果,有些内容在同类著作中至今还尚未涉足,但从现代污染控制工程的角度来看,这部分内容具有较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污染控制中的微生物作用
1.3 微生物概述
1.4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1.5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
第2章 原核微生物
2.1 细菌
2.2 放线菌
2.3 鞘细菌
2.4 滑动细菌
2.5 蓝细菌
2.6 光合细菌
思考题
第3章 真核微生物
3.1 真菌
3.2 藻类
3.3 原生动物
3.4 后生动物
思考题
第4章 非细胞生物——病毒
4.1 病毒的形态结构
4.2 病毒的增殖
4.3 影响水中病毒存活的因素
4.4 水中病毒的去除与破坏
4.5 微生物主要类群形态特征比较
思考题
第5章 微生物的营养
5.1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5.2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5.3 物质的运输
5.4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5 培养基
思考题
第6章 微生物的代谢
6.1 微生物的酶和酶促反应
6.2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一发酵与呼吸
6.3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6.4 微生物的有机物质代谢
6.5 代谢调节
思考题
第7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7.1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7.2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思考题
第8章 微生物的生态
8.1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分布
8.2 微生物个体的生态条件
8.3 微生物种群的生存竞争
8.4 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的演替
8.5 生态系统
8.6 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8.7 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8.8 水的卫生细菌学
思考题
第9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9.1 微生物的遗传
9.2 微生物的突变
9.3 细菌的基因重组
9.4 基因工程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10章 微生物对难降解物质的降解与转化
10.1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10.2 微生物对自然界中难降解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10.3 微生物对石油化工废水中烃类化合物的分解与转化
10.4 微生物对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与转化
10.5 微生物对无机污染物的转化
思考题
第11章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主要微生物类群
11.1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
11.2 好氧生物处理
11.3 氧化塘
11.4 厌氧生物处理简介
11.5 废水生化处理中主要微生物类群
思考题
第12章 厌氧生物学原理及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2.1 非产甲烷细菌
12.2 产甲烷细菌
12.3 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生态学
12.4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学
思考题
第13章 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氮磷的去除
13.1 水体富营养化
13.2 生物脱氮
13.3 生物除磷
思考题
第14章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应用
14.1 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14.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3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在大气治理中的应用
14.4 微生物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15章 生物修复技术
15.1 概述
15.2 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15.3 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15.4 生物修复工程技术
15.5 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15.6 无机污染物的生物积累和生物吸着
15.7 湖泊的生物修复
15.8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思考题
附录
附录一 200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二 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三 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四 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五 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六 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七 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八 200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九 201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附录十 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参考文献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图书简介 一、 核心内容概述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是一部系统、全面、深入探讨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作用的专著。本书紧密围绕“污染控制”这一核心主题,从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剖析各类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转化、降解、去除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微生物在水、土壤、大气等不同环境介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全书内容涵盖了环境微生物的分类、生理生态、遗传变异、群落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修复、生物转化、生物冶金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当前环境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对新兴的污染控制技术进行了展望。本书旨在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生态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扎实、前沿的学习平台,同时也为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重点内容详述 1. 环境微生物学基础 本书首先构建了坚实的环境微生物学基础。这部分内容详尽地介绍了环境中各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形态特征、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环境中的生态位。重点关注那些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污染物转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藻类、病毒以及古菌等。深入探讨了环境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如代谢途径、酶系统、生长繁殖条件、生长动力学模型等,这些是理解微生物如何作用于污染物的微观基础。同时,本书也阐述了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机制,特别是与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基因(如降解酶基因)的表达调控、水平基因转移等,为理解微生物适应环境变化和污染物胁迫提供了理论支持。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介绍多样性指数、群落组成分析、功能基因组学等方法,揭示了微生物在复杂环境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整体环境过程的影响。 2. 微生物与污染物相互作用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深入阐释微生物与各类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应用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微生物降解机制: 详细解析了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化途径和酶促反应。例如,对石油烃、酚类、有机氯化物、农药、染料等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分别阐述了其氧化、还原、水解、脱卤、脱甲基等关键生化反应,并介绍了参与这些反应的特异性酶系。此外,还探讨了污染物降解的限速步骤、共代谢、生物诱导等影响因素。 微生物对无机污染物的转化: 针对重金属(如铜、锌、镉、铅、汞等)、氮、磷、硫等无机污染物,本书阐述了微生物的转化机制。这包括重金属的生物吸附、生物沉淀、生物挥发、生物氧化还原等过程,以及微生物在氮循环(硝化、反硝化)、磷循环(生物除磷)和硫循环中的作用,这些过程直接关系到水体富营养化、酸雨形成以及硫化物污染的控制。 微生物与污染物之间的共生与拮抗: 除了直接的降解与转化,本书也关注微生物群落内部以及微生物与污染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次级代谢产物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或者与污染物形成络合物,影响其迁移转化。这些相互作用在实际污染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微生物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前述的基础理论,本书详细介绍了微生物技术在各类污染治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废水生物处理: 这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包括: 好氧生物处理: 如活性污泥法(及其各种改进型工艺,如SBR、CASS、A/O、A²/O、MBBR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曝气生物氧化沟等。详细阐述了这些工艺的工艺流程、微生物作用机理、关键工艺参数控制(如DO、pH、污泥龄、回流比等)、污泥产率与脱氮除磷机理。 厌氧生物处理: 如厌氧消化(UASB、IC、UHR等)、湿地系统中的厌氧过程。重点讲解了厌氧消化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畜禽粪便、城市污泥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产甲烷菌等关键微生物的作用。 特殊污染物去除: 针对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氰化物、酚类、重金属、高浓度盐分等),介绍了专门的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催化、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植物修复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等。 固体废物生物处理: 介绍了堆肥化(好氧堆肥、厌氧堆肥)、生物干燥、生物稳定化等技术,阐述了微生物在有机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详细介绍了原地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和异位生物修复(ex-situ bioremediation)技术,包括: 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 通过向环境中添加营养物质、电子供体/受体等,促进原有微生物的降解能力。 生物强化(Bioaugmentation): 通过引入特定的、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株或菌群,提高修复效率。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阐述了植物在吸附、转化、降解污染物方面的作用,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在协助植物修复污染物中的重要地位。 应用案例: 针对石油污染、有机溶剂污染、多氯联苯(PCBs)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提供了具体的生物修复方案和工程实例。 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微生物应用: 介绍了生物滤池(biofilter)、生物洗涤塔(bioscrubber)、生物通风(bioventing)等技术在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恶臭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大气污染物中的应用。 4. 新兴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书紧跟环境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对新兴的污染控制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使其获得更强的污染物降解能力、更快的生长速率或更高的环境适应性。合成生物学在设计和构建新型生物反应器、开发新型生物传感器等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微生物群落工程(Microbial Community Engineering): 强调了对微生物群落整体的调控和优化,以达到更高效、更稳定的污染治理效果。这包括对群落结构、功能网络的理解和干预。 纳米材料与微生物的结合: 探讨了纳米材料在提高污染物可利用性、增强微生物活性、促进污染物吸附与降解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纳米材料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智能化与自动化污染控制: 展望了如何将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应用于污染控制过程的实时监测、智能调控和优化,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污染治理。 环境微生物组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mics): 介绍了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在解析复杂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和响应机制中的应用,为污染治理提供更深入的科学洞见。 三、 教材特色与价值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的显著特色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工程实用性。 系统性: 结构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科学性: 理论阐述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数据翔实,引证权威,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前沿性: 及时反映了环境微生物学和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 工程实用性: 大量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剖析了各项技术的工程应用细节、优缺点及发展方向,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指导。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及参考书。对于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本书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工具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掌握各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降解原理,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计和优化适宜的微生物污染控制技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有着持续的关注,并认识到微生物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预示着将从微生物的角度来剖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方法。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微生物在处理工业废气中的应用,例如生物滤池、生物洗涤器等技术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特点以及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影响因素。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微生物在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方面的机制,以及哪些微生物是这些污染物的“克星”。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大气污染物,比如微粒物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及其潜在影响,书中是否会有相应的介绍?我同样关注书中关于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例如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的产生和消耗。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微生物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生物手段来调控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案,或者对现有技术的优化建议,那将极具价值。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微生物在净化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为推动更清洁、更健康的大气环境贡献智慧。

评分

我是一名在环境监测岗位上工作了多年的技术人员,对各类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有着一定的经验。然而,在面对复杂的生物性污染问题时,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于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它承诺了对“污染控制”这一核心主题的微生物学视角解读。我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来实现污染物的有效降解。例如,对于一些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了解哪些微生物能够对其进行高效转化,以及这些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相互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类型污染(如化工废水、医药废弃物、重金属污染土壤等)中,优势微生物的鉴定方法、鉴定结果的解读,以及针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定向培养或诱导的策略。此外,书中关于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中的应用,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了解如何利用基因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具备更强的降解能力或更宽的降解谱,对于开发更高效、更经济的污染治理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精准地诊断生物性污染问题,并为制定更有效的监测和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我的本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我对土壤污染修复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在生物修复领域。《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的出版,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领域最新进展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土壤微生物在修复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物方面的作用机制的详细阐述。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具体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降解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指示性微生物,可以通过它们来评估土壤的自净能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来解决实际土壤污染问题的案例分析,比如在不同土壤类型(粘土、砂土、有机质含量不同等)和不同污染程度下的应用效果。此外,关于生物修复技术与其它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的结合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环境条件(如通气、水分、营养)来促进微生物的活性,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指引着我探索更深入、更前沿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土壤生物修复的技术原理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对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污染控制的生物学方面。这次有幸接触到《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感觉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里面蕴藏着解决宏观环境问题的巨大能量。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微生物在各种污染场景下的响应机制,不仅仅是生物降解,还包括微生物在固定、转化、钝化污染物方面的作用。例如,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中,哪些微生物能够有效地吸收、吸附或将重金属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形式?在石油烃类污染的修复中,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又是怎样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丰富的实验数据和案例研究,展示这些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并分析影响其效率的关键因素。此外,书中关于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协同作用,比如不同菌群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或者拮抗作用,也让我非常好奇。理解这些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对于设计更稳定、更高效的生物处理工艺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认识到,微生物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精妙的生态网络,它们共同协作,承担着净化地球的重任。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网络,并从中汲取灵感,为今后的研究探索更具前景的污染控制策略。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环保工程领域摸索,尤其是对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深感兴趣。这次拿到这本《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实在是让我欣喜若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粗略浏览章节标题,就已经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度和广度。从基础的微生物分类、代谢途径,到具体的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大气污染控制等,几乎涵盖了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所有核心方面。我尤其期待关于厌氧消化和好氧生物处理的章节,这对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工业废水处理项目至关重要。书中提到的各种微生物群落,它们的生态位以及在特定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对我来说是宝贵的知识财富。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多实际案例分析,比如不同类型废水中优势菌群的形成、抑制因素以及如何优化工艺条件来提高处理效率。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污染控制技术,比如生物修复和生物传感器,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介绍,了解其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它将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助手。我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中,去揭示微生物在净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扮演的每一个细微而又关键的角色。

评分

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环保工作者,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对环保事业的热情从未减退。如今,看到《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这样一本内容翔实、更新迭代的教材出版,我感到非常欣慰。我想了解书中对于微生物在生活垃圾处理(如堆肥、厌氧消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有机废弃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转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条件来提高堆肥效率、减少异味产生、并最终产生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对于厌氧消化技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其产甲烷菌、产酸菌等关键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生理代谢以及影响其活性的因素?我希望书中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展示微生物在处理填埋场渗滤液、垃圾焚烧飞灰等复杂废弃物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生物方法来降低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另外,我一直关注环境微生物在监测和预警方面的应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利用微生物来指示污染程度或评估修复效果的方法?看到这本书能够承载着历代学者的心血,不断更新知识,为年轻一代提供扎实的学习平台,我感到无比骄傲。我相信,这本书将继续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并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评分

作为一名高校的青年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的优质教材。《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籍。我对书中在微生物代谢与污染物降解机制方面的深度解析非常期待。我希望书中不仅能够介绍基本的代谢途径,更能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污染物(如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卤代烃等)的降解菌种、降解酶系以及其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这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解污染控制的本质至关重要。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微生物群落构建与优化的章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如何选择和培养能够高效降解特定污染物的优势菌种,如何构建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如何通过环境调控来促进其功能发挥,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方法论。另外,书中对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的介绍,包括其分类、适用范围、技术优势以及在不同污染场景下的应用案例,也将是我教学的重要参考。了解当前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我引导学生进行更具前瞻性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这本书将极大地丰富我的教学素材,帮助我将深奥的微生物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环保人才。

评分

我是一名对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在环境工程中应用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在寻找一本权威、系统且内容前沿的教材。《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完全符合我的期望。我尤其看重书中在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基因和群落构建方面的深度解析。我希望书中能清晰地阐述不同污染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来揭示微生物的功能潜力。这对于理解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做”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和酶学机制的介绍,如选择性降解、协同降解等,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图谱和反应方程式,帮助我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生化过程。此外,书中关于环境微生物学与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作用,例如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污染治理工程,也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微生物在生物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指导,那将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将能够构建起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知识体系,为我将来从事环境科研或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个在环保设备研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绿色的污染治理技术。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能够提供深入理论指导和前沿技术洞察的著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微生物生态学在工程应用中的部分感兴趣。理解不同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厂、填埋场、生物反应器等复杂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和转化各种污染物,是优化工艺设计和提高处理效率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诸如生物膜技术、活性污泥法、厌氧颗粒污泥技术等关键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关键功能菌的识别以及影响其活性的环境因素。另外,书中对于一些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耐药基因等)的微生物降解机制的介绍,也将是我关注的重点。了解这些新型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以及潜在的微生物解决方案,对于指导我未来的研发方向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微生物群落调控的策略,例如如何通过调整pH、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供应等参数,或者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来优化污染物降解效果,那将是非常实用的。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大脑”和“心脏”,从而设计出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环保设备。

评分

我是一名在化工企业从事环保工作的工程师,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复杂的工业废水处理难题。微生物处理一直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之一,而《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4版)的到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不同类型工业废水(例如制药、印染、石化等)的微生物处理特点和技术难点。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针对这些特定废水中常见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关键菌种及其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活性变化。例如,对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微生物处理策略,或者对现有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思路?此外,对于废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生物抑制或毒性问题,例如重金属、高盐度、pH剧烈波动等,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微生物强化、驯化或拮抗剂的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分析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微生物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本书的实用性将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更有效地处理工业废水,降低排放,实现绿色生产。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微生物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作用,从而提升整体的环保管理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