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为了人类的幸福

穆勒:为了人类的幸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新艳 著,丁子江 编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功利主义
  • 社会改革
  • 伦理学
  • 幸福观
  • 个人自由
  • 社会进步
  • 古典自由主义
  • 约翰·穆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81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78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西方思想家评传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穆勒是一位伟大的思想者,但决不曾是一个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他之著书立说旨在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的绝大多数论著都是为改良社会、促进人类进步而作。这就是为何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方面。他一生为英国的立法改革、妇女权利等做了不懈的努力。如果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进步的先锋和社会的良心,那么穆勒就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不仅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哲学的大师,而且也是其忠实、热诚的实践家。他是以天下为己任、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奋斗的楷模。

作者简介

  姜新艳,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美国雷德兰兹大学(University of Redlands)哲学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穆勒的家世
一、不甘人下的祖母
二、从贫寒走向成功的父亲

第二章 童年和少年时代
一、异乎寻常的教育
二、边沁的影响
三、法国之行

第三章 青年时代(上)
一、就职东印度公司
二、哲学激进派的熏陶
三、初露锋芒:结社与早年著述

第四章 青年时代(下)
一、濒临崩溃的精神危机
二、重新振作
三、对激进派哲学的改造与超越

第五章 兼收并蓄的过渡时期
一、浪漫主义思潮
二、圣西门主义
三、结交挚友斯特林

第六章 知音与至爱
一、穆勒心中的哈丽特
二、哈丽特的曾经
三、抽刀断水水更流——止不住的情

第七章 《逻辑学体系》
一、成书动机
二、新演绎法——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科学方法
三、社会科学的可能性、方法论和分类
四、穆勒与孔德

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成书经过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九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精神伴侣的结合
二、恬静的婚后生活
三、永远的思念

第十章 论自由
一、主旨
二、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三、个性发展与人类的幸福和进步
四、自由原则的恰当应用

第十一章 代议制政府
一、政府形式的选择和评判标准
二、实行代议制的条件及议会的恰当职能
三、代议制的完善和理想的民主

第十二章 《功利主义》
一、最大幸福原则
二、个人幸福与总体幸福
三、功利与正义

第十三章 哲学家议员
一、参选前后
二、任职期间的作为
三、回归哲人生活

第十四章 妇女的解放
一、概论
二、男女平等与婚姻
三、女性的职业发展

第十五章 生命的尽头
一、最后的著述
二、忘年之交
三、猝然离世

引证与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大学者詹姆斯,穆勒(1773-1836)的长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往往却对詹姆斯,穆勒的家世知之甚少。就连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本人对其奶奶、爷爷的生活以及其父的青年时代也并不了解。据说其父也并不想让他知道太多。也许,在英国那么一个重出身和等级的社会,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詹姆斯,穆勒出身贫寒。不过,詹姆斯·穆勒本应对自己从社会底层到名扬天下的奋斗史感到骄傲,更应该让自己的儿子知道他那位身在贫贱而不甘贫贱的奶奶对其父的成功有多么关键。没有她的见识和决断,詹姆斯·穆勒一辈子可能只会是个小地方没文化的小鞋匠,像他的父亲一样。
  詹姆斯,穆勒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叫作北水桥的村庄。他的父亲也叫詹姆斯,但姓穆伦(Milne)。詹姆斯·穆伦是从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搬到北水桥落户的。他开了一家小修鞋铺,并娶了一位在爱丁堡当仆人的女子为妻。
  她就是詹姆斯,穆勒的母亲。她的名字叫爱索毕欧·凡顿(Isobel Fenton)。她出嫁时只有十七岁。爱索毕欧的父亲曾是一个参加过詹姆斯二世儿孙所组织的叛军的农民。事败之后,他虽保全了性命,但却失去了财产和土地。所以,其女才落了个当仆人的结果。正因如此,爱索毕欧并不认为自己生来贫贱,而认为自己的为仆是偶然所致。她决心把长子培养成有身份的人,以光宗耀祖。她准备为此吃苦受累,而且也准备让全家为此付出重大代价。为了让儿子与众不同,她首先把他的姓改为穆勒以便与当地的普通姓穆伦区别开来,尽管这使得父子俩不再同姓。当然,她知道让长子成功的关键是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詹姆斯·穆勒先是被送进教区学校读书,后来又进了寄宿学校学习。
  虽然供他上学的费用对他的家庭是相当大的负担,但一家人还是坚持着让他把学上完。为了省钱,他周末总是步行回到家中。尽管一家人住得很挤,为了保证他的学习,他母亲用一块帆布作帘为他隔了一小块地方作学习室。当他专心读书之时,家里其他人都在为生计而忙碌。他的母亲照料家务,他的弟弟和妹妹则与他父亲一起经营家里的生意。不过,一家人为他做的牺牲没有白费。詹姆斯的才华很得他所在教区牧师彼得斯的赏识。在詹姆斯十七岁那年,经彼得斯的举荐,约翰·斯图亚特爵士夫妇决定资助他进爱丁堡大学读书。作为接受他们资助的条件,詹姆斯必须学习牧师专业并且做斯图亚特爵士夫妇的女儿的私人教师。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奥古斯丁的内在光芒:探寻心灵的永恒慰藉》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奥古斯丁的内在光芒:探寻心灵的永恒慰藉》 一部穿越时空的灵性史诗,一次直抵人类存在核心的深刻对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时常感到迷失、焦虑,追寻着某种超越日常琐碎的意义与平静。我们向外寻求,却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源泉——内在的宁静与真理。《奥古斯丁的内在光芒:探寻心灵的永恒慰藉》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著,而是一本以真诚的忏悔和深刻的洞察为基石,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自我发现和灵魂净化的旅程。 本书以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的北非思想巨匠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的生平与思想为主线,辅以对同时期地中海世界复杂精神图景的细致描绘,旨在展现一个充满挣扎、探索与最终皈依的伟大灵魂是如何炼成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复述了奥古斯丁著名的“忏悔录”中的核心议题,更将其放置于广阔的文化、哲学与社会背景之中进行审视和阐释,帮助现代读者理解这些历经千年的智慧如何依旧能够照亮我们当下的困境。 第一部分:迷失的青春与哲学的罗盘 奥古斯丁的早期生活,是一幅关于天赋异禀却又深陷泥潭的生动画像。本书首先描绘了这位迦太基青年如何被宏大的修辞学和享乐主义所吸引,沉溺于肉体的欲望与世俗的荣耀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他与“摩尼教”——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二元论宗教——之间的纠葛,分析了摩尼教如何以其简化的善恶对立观,暂时安抚了他对世界秩序的困惑。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并非外在事件,而是内在的质疑。作者详细剖析了奥古斯丁在米兰结识安布罗斯主教的过程,这不是简单的师徒关系建立,而是一场智力上的全面交锋。书中详尽对比了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普罗提诺的学说)对奥古斯丁思想的决定性影响——如何使他从物质主义的泥沼中抬起头,开始认识到“非物质”实在的真实性,以及“理性之光”在认识论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阶段的叙述,着重展现了知识的追求如何成为通往精神觉醒的必要阶梯。 第二部分:时间的本质与存在的困境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集中于奥古斯丁对“时间”这一人类根本经验的哲学解构。在奥古斯丁的思考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可测量的外物,而成为人类心灵的内在构造。 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探讨“过去已逝,未来未至,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当下”这一看似简单的命题背后蕴含的巨大张力。书中细致考察了奥古斯丁对“记忆”(记忆是过去在当下的显现)、“专注”(专注是将注意力投向未来的行为)以及“瞬间的当下”(这是所有意识活动发生的地方)的精妙区分。这种对时间主观性的深刻洞察,对于理解现代人的“时间焦虑”——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对不可逆转性的恐惧——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武器。我们将看到,只有将心锚定于永恒,才能真正驾驭流逝的时间。 第三部分:爱的嬗变与信仰的重塑 奥古斯丁的生命历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爱”的持续探索。他最初将爱投注于人间的友谊、母亲莫尼卡的期盼、以及肉体的欢愉,但这些爱最终都以幻灭告终,引发了深刻的“不满足感”。 本书特别关注了奥古斯丁如何区分并认识“自私的爱”(amor sui,爱己)与“神圣的爱”(caritas,仁爱)。真正的幸福,他领悟到,并非源于占有或获得外部的善,而是源于将自身存在的最高价值导向“至高的善”——上帝。作者不仅描述了最终的“花园中的呼唤”这一戏剧性的皈依时刻,更着重分析了皈依背后的逻辑和情感积累。它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期理性挣扎和情感渴求的必然交汇。 在关于“恩典”与“自由意志”的讨论中,本书保持了必要的复杂性。它没有简单地将奥古斯丁塑造成一个顺从的信徒,而是呈现了他如何艰难地调和人类选择的自由与超验力量的干预之间的张力。这一部分的论述,为所有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现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参照。 第四部分:城邦与心灵的映射 《奥古斯丁的内在光芒》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个体心灵扩展至对“社会秩序”的宏大思考。奥古斯丁在晚年所著的《上帝之城》成为探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的里程碑。 本书探讨了“地上之城”(以自我中心、追求暂时的和平与荣耀为目标)与“上帝之城”(以对上帝的爱为导向,追求永恒的公义与和平)的对比。这种二元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罗马帝国衰落背景下,人们对世俗权力和精神归属感迷失的回应。我们分析了奥古斯丁对历史进程的理解——历史不是循环往复的,而是有一个明确的开端和终点,这一观念对后世西方历史观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结语:永恒的慰藉 阅读奥古斯丁,即是阅读我们自己灵魂最深处的渴望。《奥古斯丁的内在光芒》试图以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剥去哲学思辨的陈旧外衣,揭示其下永恒的人类困境: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不依赖于外界变动的幸福?奥古斯丁的答案,是回归到那个唯一恒久不变的内在光源——那个在最深的自我之中可以被发现和经验到的、超越时间与物质的真实。 这本书不仅是为那些对古典哲学或早期基督教思想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更是为所有在现代生活中寻求稳定锚点、渴望进行一次真正深刻的“内在朝圣”的人们所作的指引。它邀请您一同进入奥古斯丁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挣扎最终转化为清晰,困惑最终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作者的文字如同拥有魔力,能够瞬间将我拉入故事的场景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风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气息。这种极强的代入感,让我暂时忘记了现实世界的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构建的世界里。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常常被琐事缠身,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去关注那些真正能带来长久幸福的东西。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难以言说的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被书中人物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面对困境,他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一种近乎顽强的姿态,寻找着解决之道。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的幸福。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力量,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思考,我是否也能在自己的领域内,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本书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它让我相信,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只要心怀希望,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都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幸福”的定义,留给了每一个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解答。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让我觉得更加震撼。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幸福哲学。我开始将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我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去理解“为了人类的幸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践行的行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蕴藏在每一个微小的善意,每一次无私的奉献之中。它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也是一场关于人性光辉的赞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富有深意,深邃的蓝色背景上,几个柔和的光晕仿佛星辰般闪烁,中央是沉静有力的“穆勒:为了人类的幸福”几个字,字体稳重,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涌现出许多关于“幸福”的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丰盈?是短暂的快乐,还是长久的满足?“穆勒”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苦苦求索?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叙事,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终极关怀的探索。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深入思考,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幸福的全新视角,抑或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点亮内心光芒的火种。封面传递出的宁静与力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开始这段思想的旅程。

评分

读完第一章,我就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个体,巧妙地编织进一张关于人类命运的巨网之中。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见证着文明的兴衰起落。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极其细腻,无论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是事件的因果联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来丝毫不觉得突兀。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后续的情节充满了期待。我开始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幸福”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到每一个角色身上,又如何将个体的幸福与集体的福祉联系起来的。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正是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为了人类的幸福”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评分

入门级读物的不错选择,可以一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