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评传》作者有着文学研究与评论的良好素养,更重要的是他对拉美文学和文化有整体的研究和了解,所以能够胜任为马尔克斯这样一个在整个拉美世界都举足轻重的大作家作评论性传记。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巧妙运用马尔克斯创作生涯里最不可忽视的素材,以类似马尔克斯风格的冷幽默,将整部评传写得趣味盎然、毫无废话和陈词滥调。读完这部评传,可以确信地说,史蒂芬·哈特不仅谙熟西班牙语,而且是真正懂马尔克斯的。
《马尔克斯评传》配有多幅珍贵图片,简洁翔实,图文并茂,值得阅读收藏。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自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在全球受到持续的关注和喜爱,《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都已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随着他于2014年4月17日离世,马尔克斯的作品和相关书籍再度引发阅读热潮。
《马尔克斯评传》属漓江社最新推出的"人文名家评传"丛书。作者史蒂芬·哈特是一位拉美文学、文化研究专家,和马尔克斯有过深入交往。本书从马尔克斯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提炼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以解读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为主线,刻画了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探索了他日常生活与作家生活之间的区分,及其作品中家族史与民族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行文幽默生动,选材眼光独到,引证严谨周密,是一部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备的优秀评传。
史蒂芬·哈特(Stephen M.Hart),1985年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为伦敦大学学院(UCL)拉美电影、文学和文化专业教授,发表有多部专著和论文。著有《拉美文学研究》(2003)、《拉丁美洲电影指南》(2004)、《魔幻现实主义参考》(2007)、《拉丁美洲文学指南》(2007)等。
译者王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莎士比亚戏剧与英国诗歌。所编教材及学术专著主要有《英国文学阅读与欣赏》、《二十世纪英国文学选读》,《英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编著)、《戏剧文体分析》等。
★作者从新角度透视了马尔克斯对"创作性错误记忆"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分析了马尔克斯写作手法的五个关键因素--魔幻现实主义、时间的压缩与断裂、恰到好处的冷笑话、黑色幽默以及政治讽喻,揭示了马尔克斯作品的超凡魅力所在。
——Vivian Constantinopoulos
第一章
“他再也不能下棋了”
第二章
“一分灵感,九分汗水”
第三章
“没什么区别”
第四章
“连我都会无法跟自己相处”
第五章
“他领诺贝尔奖为什么要穿得像个厨子?”
第六章
“他是个大臣,但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
第七章
“第三位教皇”
注释
参考书目
2007年12月在新拉美电影基金会见到加西亚o马尔克斯,我对他说,非常荣幸能够见到美洲的塞万提斯,这让他有点难堪。他告诉我,不要这样说他,因为朋友们会无法跟他相处(包括胡利奥·加西亚·埃斯皮诺萨,他当时也在场);真的,他补充说道:"连我都会无法跟自己相处。"
***
加西亚o马尔克斯1965年7月开始写《百年孤独》,1966年8月大功告成,这期间不但放弃了写电影脚本,也放弃了新闻写作。在这段时间,文学方面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授权的《恶时辰》于1966年在墨西哥出版。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公寓一个小房间里专心致志地写小说,这个房间后来被称为"梅尔加德斯工作间"。小说也曾经用来抵债,诚如马尔克斯所言:"从一开始,出版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这本书就给所有接触到的人带来神奇的影响,朋友、秘书等等;甚至还有像卖肉的,或者我们房东之类的人,他们等着我写完,好把赊下的账还给他们。"房东路易斯·库迪里耶同意让马尔克斯先欠着房租,等了将近一年,直到小说写完。马尔克斯每写好一部分,就先打出来,拿去给他的打字员"佩拉"(埃斯佩兰萨·阿雷萨),再由她打出誊正本。1966年初,马尔克斯把他那辆白色的欧宝车卖了。卖车的钱花完了,他和默西迪斯不得不把所有东西都送进当铺:电视、冰箱、收音机、珠宝。加博这回真是把自己的生命写进小说里了,写到第十三章,不得不让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死去时,他深感悲哀,上床哭了两个小时。
终于,《百年孤独》完成了。1966年8月初,加西亚o马尔克斯和默西迪斯带上小说去邮局,准备寄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南美出版社。书稿有490页,他们两人一共只有50比索,只够半本书稿的邮费。他们只好回家,再典当一些家当,然后回到邮局把剩下那部分书稿寄过去。南美出版社编辑帕科·波鲁瓦看过书稿后,告诉阿尔瓦罗·穆蒂斯,小说"棒极了"。 小说起初准备印3000册,后来增加到5000册;开印前两个礼拜,因为小说被大肆宣传,又增加到8000册。一周之后,小说售出1800册,已经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三位,对一个"新"作家来说,这是闻所未闻的。小说后来的成功,批评家的赞赏奉承,源源不断的大量增印,这一切都始料未及,连马尔克斯自己都感到意外。几周之内,小说成了国际畅销书,典型的"一书定终生"。
***
在瑞典和哥伦比亚电视台转播的颁奖仪式上可以看到,颁奖台上有上百人,观众有好几百人,加西亚o马尔克斯是唯一没有穿黑色晚装的。他穿的是白色上装,就是加勒比人日常穿的"利奇装",佩一朵幸运的黄玫瑰,轰动全场。诺贝尔得奖人不穿黑色晚装,这还是第一回。仪式之后,普利尼奥·阿普莱约一个朋友对他说:"普利尼奥,你跟加博是好朋友,你能不能告诉我,他领诺贝尔奖为什么要穿得像个厨子?" 马尔克斯领奖时还有乐队伴奏,让加勒比风情给这个庄重的场合增添了活力。菲德尔o卡斯特罗给加博送去1500瓶朗姆酒,用于颁奖仪式之后的庆祝活动,瑞典政府部门就此投诉古巴驻瑞典大使馆,指责他们非法销售酒品。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菲德尔o卡斯特罗送给他一件私人礼物:位于哈瓦那斯博尼区的6号礼宾别墅,另外在古巴配给他一辆专用奔驰车。有人在采访时问马尔克斯的母亲路易莎·桑蒂阿加:如今儿子获诺贝尔奖了,她对生活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她说:"能给我把电话修好吗?"
***
这位"第三教皇"多年来不断把书稿寄给菲德尔·卡斯特罗,让他挑错。比如,他曾经寄过《遇难者的故事》,菲德尔指出,船的速度不对,按照书上写的速度,船不可能在所说的时间到达。菲德尔还曾经指出,《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对猎枪规格的描写有误。这两处错误,都在出版之前得到纠正。相类似的例子还有,卡斯特罗看了《爱情和其他魔鬼》手稿之后,建议马尔克斯给一匹驮着人的马增加几岁年龄,因为11个月大的马,只是一匹小马驹;结果马尔克斯把马的年龄改成了一百岁。
……
《马尔克斯评传》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位作家生平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拉丁美洲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也映照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命运。我一直觉得马尔克斯的作品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它既荒诞不经,又真实得令人心痛;它既充满阳光,又潜藏着深深的忧伤。而这本书,则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分析,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马尔克斯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我看到了他年轻时作为记者的敏锐观察力,看到了他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挣扎与坚持,看到了他面对创作瓶颈时的焦虑与突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描写,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艰难的时刻,都让这位世界级的作家显得更加亲切和真实。我仿佛能听到他在海边散步时的沉思,能感受到他在写作时的激情,也能体会到他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伟大的文学作品,终究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不懈探索。
评分读完《马尔克斯评传》,我仿佛跟随作者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亲身经历了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也深刻体悟了马尔克斯这位文学巨匠非凡的人生轨迹。书中的每一页都弥漫着浓郁的拉丁美洲风情,从那些如梦似幻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到他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到他作为一名记者、政论家和外交家的多重身份,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电影镜头般的细腻和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马尔克斯写作灵感的捕捉所吸引,那些隐藏在家族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日常生活碎片中的魔幻种子,是如何在他手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百年孤独》这样惊世骇俗的花朵,每一次的回溯都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作者在梳理马尔克斯的创作历程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使得读者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对那个动荡而充满魅力的年代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学如何与生活交织、如何反映时代、又如何超越时代的生动史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在翻阅《马尔克斯评传》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织锦之中,每一根丝线都代表着马尔克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作者则以无比精湛的技艺,将这些丝线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一直认为,马尔克斯的写作是一种天赋,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那背后是无数次的努力、失败与坚持。作者详细地梳理了他从记者生涯的起步,到发表第一部作品,再到《百年孤独》横空出世的艰辛历程。那些被退稿的稿件,那些不被看好的尝试,都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垫脚石。书中对于他早期作品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他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雏形,也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离奇的情节是如何与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紧密相连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于马尔克斯写作方法的探讨,那些关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如何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作家的评传,更是一堂关于文学创作的生动课程,让我对文字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马尔克斯评传》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作家如何从平凡的起点,一步步走向世界文学的巅峰。作者对于马尔克斯的童年经历的描绘,那些浸润着祖母故事和古老传说的记忆,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在阿拉卡塔卡的海边嬉戏的少年,他的眼神中已经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故事的热爱。书中还记录了他作为一名激进青年,投身政治运动的炽热理想,以及在流亡和颠沛流离中的坚韧不拔。这些经历,无疑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洞察力。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人的生命如此丰富多彩,又能将这一切转化为如此动人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给出了答案: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文学,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本《马尔克斯评传》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冲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马尔克斯。我一直以为我足够了解他,从《霍乱时期的爱情》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他的文字早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这本书所展现的马尔克斯,远不止于那些文字本身。作者对于他童年时期在阿拉卡塔卡外祖母家的经历的细致描绘,让我明白了那些奇诡想象力的源泉。外祖母那些关于鬼魂、幽灵和超自然现象的故事,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宝库。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马尔克斯在政治上的立场和行动,他与卡斯特罗的友谊,他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角色,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的文坛巨匠。这种将文学创作与个人生活、政治抱负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马尔克斯这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没有那些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没有那些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他是否还能写出那些流传百世的杰作?这本书无疑拓展了我对文学与人生之间关系的认知边界。
评分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后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物流很快,书有塑封很好!
评分便宜
评分书不错,喜欢?谢谢
评分便宜
评分物流很快,书有塑封很好!
评分便宜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后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