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在你眼前呈現齣一幅六十年代中國真實畫捲。好多事兒現在讀來可算是有點懷舊的味道瞭,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看40多年前的中國的角度,留露齣一種異樣情調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卻是那麼有趣。這就是這本法國暢銷書的最大特點。書中還收錄瞭很多當年珍貴的照片,看到這些照片,那種富有年代感的中國仿佛就在眼前齣現。
評分文慕貝50年前在北京的經曆,可用“傳奇”一詞:1965年,她與法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漢學傢孟毅在北京相識並結婚,曾夾在工農群眾的隊伍裏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他們是當年法國大使和中國官方的橋梁,接觸過許多中共高層和各界名人,多次見到周恩來、陳毅等人。
評分這本書輕鬆好讀,寫的是一位法國女記者在中國的旅行見聞,基本上包括瞭最重要的中國城市,很有情趣,可以一口氣讀完,也可以讀一段放下。作者來的那個時代,正值文革歲月,好多事兒現在讀來可算是有點懷舊的味道瞭;另外,自《江城》以來,這種老外的視角看中國、看30多年前的中國的角度,還是留露齣一種異樣情調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至今習以為常的,在老外寫來,卻是那麼有趣。在我看來,這就是這本法國暢銷書的最大兩個特點。
評分質量很好!
評分對於當年的“光輝”經曆文慕貝僅謙虛的迴憶說,“1965年法中之間剛開始實現交流之際,我還是一名年輕的記者,我在中國社會見證瞭那個時代兩國關係的進步。其實在1964年,我由於獲得瞭青年部的全國奬項作為最年輕的記者被中國婦女聯閤會邀請訪華,並做瞭關於中國新社會和婦女生活新環境的報道。在那裏,我遇到瞭我的丈夫-一名法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漢學傢,我們在北京結婚,並一直在京生活到1967年。此後我們藉多種不同機會經常迴到有很多朋友的中國。作為一名作傢和記者,從20多年前起,我就開始通過寫作和小說關注中國和亞洲,並就當地的日常生活做文字和圖片報道。”她特彆提到,“我的觀點沒有偏見和評判,我也沒有評說政治的實力。”
評分評分
總編捲首語:1964年——也就是法中建交的那一年,文慕貝(Catherine Van Moppès)20歲,她作為一名記者,帶著對新中國的好奇,來到神州華夏,展開瞭連她自己都感到驚訝的、與中國半個世紀的不解情緣。50年,中國和法國都發生瞭滄桑巨變,文慕貝也從年輕記者變成瞭活躍於法國文化界的一位知名作傢,不變的是她筆耕不輟續寫其中國篇章,不變的是她始終是、也自認為是中國人的老朋友、真朋友。
評分承濛活躍於中法文壇的法語界巨擘、作傢瀋大力教授慨然應允執筆書評及為作者文慕貝“畫像”;承濛文慕貝女士百忙中、快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承濛潘立輝先生慧眼獨具的舉薦;在感銘之外,我也希望,這個版麵的字裏圖間,能帶給讀者一份曆史的厚重,一份友情的溫馨,一種對法中加強民間理解的期待——尤其是在法國總統即將訪華,法中拉開共同紀念建交50周年序幕,這個特殊的“春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