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金刚经》与《心经》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六百部的《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金刚经》,五千字的金刚经又浓缩为二百六十字的《心经》,这两本经代表着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宣说了一种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金刚经》与《心经》的主旨是揭示“缘起性空”的真谛,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缘聚缘散,不能永恒。以开启般若智慧为目的,如实知见一切事物的实相。
内容简介
古典名著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它点亮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古典名著阅读无障碍本,是通过我们对古典名薯的解读、注音、注释、翻译等,让广大的一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减少一些学习古代经典的障碍,让其在较短的时间里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古人的心灵相接、相励!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伟大之处,是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与《六祖坛经》二书,虽系唯心论哲学,但其中有微妙的逻辑道理,不可不读。”
——毛泽东
目录
导读
盒刚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分分第三十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附:大般若波罗窨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第九能断金刚分心经
一、总纲分
二、色空分
三、本体分
四、妙用分
五、果德分
六、证知分
七、秘密分
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精彩书摘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
“须菩提,你的意见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多呢?”
须菩提道:“非常多,世尊。”
“须菩提,各种微尘,如来说实不是微尘,只是假名为微尘;如来说世界,就实不是世界,只是借名为世界。须菩提,你再思考一下,能凭借如来的三十二相,认识他的本性吗?”
“不能啊,世尊。我不能凭如来的三十二相认识他的本。|生。”
“为什么呢?”
“因为您说如来三十二相,却不是他的法身本相,是暂有而假名为三十二相。”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人奉持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受持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它的义理,那么他获到的福报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还要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⑩,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⑩,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⑩。
……
前言/序言
《金色莲花:金刚经与心经的智慧之光》 引言: 在浩瀚的东方智慧经典中,《金刚经》与《心经》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跨越千年,依然照亮着无数寻求内心平静与人生真谛的个体。它们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深沉似海,一颗明澈如镜,共同折射出佛教智慧的光芒。本书《金色莲花:金刚经与心经的智慧之光》并非仅仅是对这两部经典字面意义的解读,更是一次深入其精神内核的探索之旅,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并将这份宝贵的智慧融入日常的生活与修行之中,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安宁与觉醒。 第一部分:金刚经——破除执念,显露实相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般若系的核心经典之一。其名“金刚”寓意着如同金刚石般坚固、锋利,能够斩断一切烦恼与执着,破除我们对“实有”的错误认知。而“般若波罗蜜”则意为“智慧到彼岸”,强调通过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抵达究竟的涅槃彼岸。《金刚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通过说教或道德约束来引导修行者,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问答和否定性的论述,层层剥离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是《金刚经》中最著名的论断之一。经文反复强调,所谓“我”,所谓“人”,所谓“众生”,所谓“寿者”,都只是我们思维的产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灭的暂时现象,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我们之所以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着于这个虚幻的“我”,认为“我”拥有,认为“我”失去,认为“我”会受到伤害。一旦我们认识到“无我”,便能从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心境自然开阔。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经文是《金刚经》的精髓所在,也是指导我们如何生活的关键。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心不应该停留在任何一个固定的念头、感受或事物上。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顺境还是逆境,是得到还是失去,都应该以一种开放、不执着的态度去面对。心不被外境所染,不因过去的经历而捆绑,不因未来的期盼而焦虑,才能保持清明与自在。这并非要求我们变得冷漠无情,而是培养一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又不执着于“善恶”分别的态度。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偈语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世间一切“有为法”——即由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的无常本质。它们如同梦境般虚幻,如同闪电般短暂,如同露珠般易逝。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不会对世间的名利、得失、爱恨纠缠不休,而是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不为外物的得失而过度忧喜。这种观照,能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稳定,不被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所左右。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使是佛法本身,一旦成为执着的对象,也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金刚经》的智慧在于其极致的否定性,它不断地“破”与“立”,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实相。这并非否定佛法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任何概念、理论、修行方法,都只是通往实相的舟筏,一旦抵达彼岸,就不应再紧抓舟筏不放。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放下一切,回归自性。 《金色莲花》对《金刚经》的解读,将引导读者: 深入理解“四相”的虚妄性: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阐释,帮助读者认识到“我”的无常与不实,从而减轻自我中心的烦恼。 掌握“应无所住”的生活态度: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不执着”的智慧,无论是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还是个人欲望。 培养“如梦幻泡影”的豁达心境: 引导读者以更超然的态度看待世间的得失,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痛苦。 领悟“法尚应舍”的究竟义: 启发读者思考修行中的“取舍”,以及如何超越形式,直达智慧的源头。 第二部分:心经——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金刚经》的精华浓缩,也是所有佛经中字数最少,但含义最为深远的一部。其字数虽短,却包罗万象,将般若智慧提炼至极致。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开篇,便直指我们心灵的本质和解脱之道。《心经》的核心在于“观自在”,即观察自我、安住自我,通过智慧的光芒,照见内心和外在世界的真相。 “照见五蕴皆空”: 这是《心经》的纲领性论述。“五蕴”指的是构成我们身心世界的五种要素:色(物质)、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识(意识)。《心经》告诉我们,这构成“我”的五种要素,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独立的、永恒存在的实体。它们是变动的、无常的,当我们执着于这五蕴,便产生了“我”的幻觉,由此带来烦恼。通过“观自在”,我们得以“照见”五蕴的空性,从而解除执着。 “度一切苦厄”: “五蕴皆空”的智慧,最终指向的是解脱之道。“苦”源于执着,源于对五蕴实有的误认。一旦我们认识到五蕴的空性,便能超越这些虚幻的束缚,从而“度脱一切苦难”。这里的“苦”不仅仅指肉体上的痛苦,更包括心理上的焦虑、恐惧、贪婪、嗔恨等一切烦恼。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经文继续以否定性的方式,揭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和认识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法)的空性。我们的感知世界,也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独立的、不变的“眼”能看到“色”,没有独立的“耳”能听到“声”。这种否定,是为了破除我们对感官经验的依赖和执着,认识到一切都是相对的、缘起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佛教中指代愚痴、不清净的根本烦恼。《心经》指出,当般若智慧现前时,无明自然消散,因此说“无无明”。而“无无明尽”,则是进一步强调,空性本身并非一个可证得的、有限的“尽头”,它是一种永恒的存在状态,无始无终。 “究竟涅槃”: 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意为“寂灭”,是烦恼止息、生死永断的安乐之地。《心经》的智慧,正是通往涅槃的道路。当我们认识到一切皆空,便能放下执念,安住当下,自然而然地趋向究竟的解脱。 《金色莲花》对《心经》的解读,将引导读者: 掌握“五蕴皆空”的观照法门: 通过层层剖析,帮助读者理解五蕴与自我的关系,认识到“我”的虚幻。 实践“观自在”的内心宁静: 引导读者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培养一颗安稳、觉察的心,减少内心的杂念与波动。 领悟“度一切苦厄”的实际效用: 阐释如何运用《心经》的智慧,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与痛苦。 体验“无”的自在与超越: 带领读者探索“空性”的究竟含义,以及如何从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乐。 第三部分:智慧的融合与实践——让金色莲花在心中绽放 《金色莲花》一书并非将《金刚经》与《心经》割裂开来解读,而是着力于展现这两部经典思想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金刚经》以其宏大的论证,为我们构建了破除执念的理论框架;《心经》则以其精炼的语言,将般若智慧浓缩为可供随时观照的实践方法。 本书将深入探讨: 两部经典在“空性”和“智慧”上的共通之处: 揭示它们共同指向的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以及如何通过智慧来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 如何将“无所得”的《金刚经》思想与“观自在”的《心经》实践相结合: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所得”的态度,来实践“观自在”的觉察力。 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提供一系列易于理解和操作的修行方法与日常观照技巧,帮助读者将抽象的佛理转化为切实的生命体验。例如,如何运用“无我”的观念来处理人际冲突,如何运用“应无所住”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压力,如何运用“五蕴皆空”的观照来减少对物质的贪恋。 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 无论是在面对困境时的 Resilience(韧性),还是在享受幸福时的 gratitude(感恩),亦或是在处理复杂关系时的 compassion(慈悲),本书都将展示《金刚经》与《心经》的智慧如何为我们提供指引和力量。 结语: 《金色莲花:金刚经与心经的智慧之光》是一本邀请您进入智慧殿堂的指南。它不枯燥,不艰深,而是以一颗真诚的心,陪伴您一同探索生命的奥秘,洞悉烦恼的根源,寻觅内心的宁静。愿阅读本书的您,能如金色莲花般,在红尘俗世中,绽放出清净、智慧与自在的光芒,让生命之旅,充满光明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