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金剛經》與《心經》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經典,六百部的《般若經》濃縮為五韆字的《金剛經》,五韆字的金剛經又濃縮為二百六十字的《心經》,這兩本經代錶著如來一代時教的精華,宣說瞭一種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金剛經》與《心經》的主旨是揭示“緣起性空”的真諦,認為世間事物都是因緣而起,緣聚緣散,不能永恒。以開啓般若智慧為目的,如實知見一切事物的實相。
內容簡介
古典名著猶如世代相傳的火種,它點亮瞭人類的智慧和情感。古典名著閱讀無障礙本,是通過我們對古典名薯的解讀、注音、注釋、翻譯等,讓廣大的一般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減少一些學習古代經典的障礙,讓其在較短的時間裏穿透深邃的曆史時空,和古人的心靈相接、相勵!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偉大之處,是瞭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瞭一切宗教性。”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與《六祖壇經》二書,雖係唯心論哲學,但其中有微妙的邏輯道理,不可不讀。”
——毛澤東
目錄
導讀
盒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啓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齣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一閤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分分第三十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附:大般若波羅窨多經捲第五百七十七·第九能斷金剛分心經
一、總綱分
二、色空分
三、本體分
四、妙用分
五、果德分
六、證知分
七、秘密分
附: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彩書摘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過。”
“須菩提,你的意見如何,三韆大韆世界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多呢?”
須菩提道:“非常多,世尊。”
“須菩提,各種微塵,如來說實不是微塵,隻是假名為微塵;如來說世界,就實不是世界,隻是藉名為世界。須菩提,你再思考一下,能憑藉如來的三十二相,認識他的本性嗎?”
“不能啊,世尊。我不能憑如來的三十二相認識他的本。|生。”
“為什麼呢?”
“因為您說如來三十二相,卻不是他的法身本相,是暫有而假名為三十二相。”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布施,又另有人奉持這部《金剛經》,甚至隻受持四句偈語之類,給彆人講解它的義理,那麼他獲到的福報就比前麵的善男善女還要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⑩,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⑩,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⑩。
……
前言/序言
《金色蓮花:金剛經與心經的智慧之光》 引言: 在浩瀚的東方智慧經典中,《金剛經》與《心經》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邃的哲理,跨越韆年,依然照亮著無數尋求內心平靜與人生真諦的個體。它們如兩顆璀璨的明珠,一顆深沉似海,一顆明澈如鏡,共同摺射齣佛教智慧的光芒。本書《金色蓮花:金剛經與心經的智慧之光》並非僅僅是對這兩部經典字麵意義的解讀,更是一次深入其精神內核的探索之旅,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其核心思想,並將這份寶貴的智慧融入日常的生活與修行之中,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安寜與覺醒。 第一部分:金剛經——破除執念,顯露實相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般若係的核心經典之一。其名“金剛”寓意著如同金剛石般堅固、鋒利,能夠斬斷一切煩惱與執著,破除我們對“實有”的錯誤認知。而“般若波羅蜜”則意為“智慧到彼岸”,強調通過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的苦海,抵達究竟的涅槃彼岸。《金剛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通過說教或道德約束來引導修行者,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巧的問答和否定性的論述,層層剝離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觀念,讓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是《金剛經》中最著名的論斷之一。經文反復強調,所謂“我”,所謂“人”,所謂“眾生”,所謂“壽者”,都隻是我們思維的産物,是因緣和閤而生、因緣散滅而滅的暫時現象,並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存在。我們之所以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執著於這個虛幻的“我”,認為“我”擁有,認為“我”失去,認為“我”會受到傷害。一旦我們認識到“無我”,便能從自我的束縛中解脫齣來,心境自然開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經文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也是指導我們如何生活的關鍵。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心不應該停留在任何一個固定的念頭、感受或事物上。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順境還是逆境,是得到還是失去,都應該以一種開放、不執著的態度去麵對。心不被外境所染,不因過去的經曆而捆綁,不因未來的期盼而焦慮,纔能保持清明與自在。這並非要求我們變得冷漠無情,而是培養一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又不執著於“善惡”分彆的態度。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偈語以生動的比喻,揭示瞭世間一切“有為法”——即由各種條件聚閤而成的現象——的無常本質。它們如同夢境般虛幻,如同閃電般短暫,如同露珠般易逝。理解瞭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對世間的名利、得失、愛恨糾纏不休,而是能夠更加從容地麵對人生的起伏,不為外物的得失而過度憂喜。這種觀照,能幫助我們保持內心的穩定,不被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所左右。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即使是佛法本身,一旦成為執著的對象,也會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金剛經》的智慧在於其極緻的否定性,它不斷地“破”與“立”,最終指嚮的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實相。這並非否定佛法的價值,而是提醒我們,任何概念、理論、修行方法,都隻是通往實相的舟筏,一旦抵達彼岸,就不應再緊抓舟筏不放。真正的智慧,是能夠放下一切,迴歸自性。 《金色蓮花》對《金剛經》的解讀,將引導讀者: 深入理解“四相”的虛妄性: 通過具體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闡釋,幫助讀者認識到“我”的無常與不實,從而減輕自我中心的煩惱。 掌握“應無所住”的生活態度: 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不執著”的智慧,無論是麵對工作壓力、人際關係還是個人欲望。 培養“如夢幻泡影”的豁達心境: 引導讀者以更超然的態度看待世間的得失,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與痛苦。 領悟“法尚應捨”的究竟義: 啓發讀者思考修行中的“取捨”,以及如何超越形式,直達智慧的源頭。 第二部分:心經——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金剛經》的精華濃縮,也是所有佛經中字數最少,但含義最為深遠的一部。其字數雖短,卻包羅萬象,將般若智慧提煉至極緻。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開篇,便直指我們心靈的本質和解脫之道。《心經》的核心在於“觀自在”,即觀察自我、安住自我,通過智慧的光芒,照見內心和外在世界的真相。 “照見五蘊皆空”: 這是《心經》的綱領性論述。“五蘊”指的是構成我們身心世界的五種要素:色(物質)、受(感受)、想(思想)、行(意誌)、識(意識)。《心經》告訴我們,這構成“我”的五種要素,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因緣和閤而生的,沒有獨立的、永恒存在的實體。它們是變動的、無常的,當我們執著於這五蘊,便産生瞭“我”的幻覺,由此帶來煩惱。通過“觀自在”,我們得以“照見”五蘊的空性,從而解除執著。 “度一切苦厄”: “五蘊皆空”的智慧,最終指嚮的是解脫之道。“苦”源於執著,源於對五蘊實有的誤認。一旦我們認識到五蘊的空性,便能超越這些虛幻的束縛,從而“度脫一切苦難”。這裏的“苦”不僅僅指肉體上的痛苦,更包括心理上的焦慮、恐懼、貪婪、嗔恨等一切煩惱。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經文繼續以否定性的方式,揭示瞭我們認識世界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和認識的對境(色聲香味觸法)的空性。我們的感知世界,也是由因緣和閤而成的,沒有獨立的、不變的“眼”能看到“色”,沒有獨立的“耳”能聽到“聲”。這種否定,是為瞭破除我們對感官經驗的依賴和執著,認識到一切都是相對的、緣起的。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佛教中指代愚癡、不清淨的根本煩惱。《心經》指齣,當般若智慧現前時,無明自然消散,因此說“無無明”。而“無無明盡”,則是進一步強調,空性本身並非一個可證得的、有限的“盡頭”,它是一種永恒的存在狀態,無始無終。 “究竟涅槃”: 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意為“寂滅”,是煩惱止息、生死永斷的安樂之地。《心經》的智慧,正是通往涅槃的道路。當我們認識到一切皆空,便能放下執念,安住當下,自然而然地趨嚮究竟的解脫。 《金色蓮花》對《心經》的解讀,將引導讀者: 掌握“五蘊皆空”的觀照法門: 通過層層剖析,幫助讀者理解五蘊與自我的關係,認識到“我”的虛幻。 實踐“觀自在”的內心寜靜: 引導讀者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培養一顆安穩、覺察的心,減少內心的雜念與波動。 領悟“度一切苦厄”的實際效用: 闡釋如何運用《心經》的智慧,化解生活中的種種煩惱與痛苦。 體驗“無”的自在與超越: 帶領讀者探索“空性”的究竟含義,以及如何從中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安樂。 第三部分:智慧的融閤與實踐——讓金色蓮花在心中綻放 《金色蓮花》一書並非將《金剛經》與《心經》割裂開來解讀,而是著力於展現這兩部經典思想的內在聯係與互補性。《金剛經》以其宏大的論證,為我們構建瞭破除執念的理論框架;《心經》則以其精煉的語言,將般若智慧濃縮為可供隨時觀照的實踐方法。 本書將深入探討: 兩部經典在“空性”和“智慧”上的共通之處: 揭示它們共同指嚮的對事物本質的認知,以及如何通過智慧來超越二元對立的分彆心。 如何將“無所得”的《金剛經》思想與“觀自在”的《心經》實踐相結閤: 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無所得”的態度,來實踐“觀自在”的覺察力。 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提供一係列易於理解和操作的修行方法與日常觀照技巧,幫助讀者將抽象的佛理轉化為切實的生命體驗。例如,如何運用“無我”的觀念來處理人際衝突,如何運用“應無所住”的心態來麵對工作壓力,如何運用“五蘊皆空”的觀照來減少對物質的貪戀。 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 無論是在麵對睏境時的 Resilience(韌性),還是在享受幸福時的 gratitude(感恩),亦或是在處理復雜關係時的 compassion(慈悲),本書都將展示《金剛經》與《心經》的智慧如何為我們提供指引和力量。 結語: 《金色蓮花:金剛經與心經的智慧之光》是一本邀請您進入智慧殿堂的指南。它不枯燥,不艱深,而是以一顆真誠的心,陪伴您一同探索生命的奧秘,洞悉煩惱的根源,尋覓內心的寜靜。願閱讀本書的您,能如金色蓮花般,在紅塵俗世中,綻放齣清淨、智慧與自在的光芒,讓生命之旅,充滿光明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