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红尘而悟“空”,对佛教的理解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见地:修行的路径,其实就是历红尘。认为《金刚经》就是佛祖留给众生的红尘修行宝典。
  作者以《金刚经》为切入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从三十二个角度,详细解读了人们日常较为关注的一系列有关佛教的问题,读来新颖,耐人寻味。
拈花对谁笑
  我爱的红尘,是佛教要看破的红尘。爱红尘与破红尘,是矛盾的。那学佛就要放弃红尘吗?
  红尘太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美人如玉、稚子奶香、知己情重,还有扬名声、显父母的名利,都是美好、诱人的,如何看破?
  在悟道成佛之前,释迦牟尼也曾被红尘深深困扰。据说,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七世纪(也有说是公元前十世纪),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是一个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太子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骑射、击剑能手。十六岁时,他和表妹耶输陀罗结婚,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一时期,悉达多太子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尽管贵为王子,悉达多太子却淡泊富贵,深沉地思考人生。有一次,他坐在树下看农夫在农田里干活,只见农夫们汗水淋漓,埋头苦干,一面鞭打耕牛,一面用锄头翻土。当小虫从泥土里出现时,立刻遭到小鸟的突击,而小鸟又被凶猛的大鸟捉去吃掉。从这一场景中,悉达多太子体会到了世间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的环环相扣的痛苦。他还曾驾车出游,从城市东门出去,途中碰见一位老人,始知人会衰老,让悉达多太子的心情十分沮丧,再也没有兴致去玩,只好闷闷回到宫里。之后,他从南门出去,遇见了一个病人;从西门出去,又遇见有人死亡。悉达多太子亲眼看到这些清瘦、衰老、死亡的凄惨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这让他明白,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最后,悉达多太子在城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说出家可以解脱生老病死之痛,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一天夜里,悉达多太子在王宫中,无意间看到了熟睡的宫女们,有的鼾声大作,有的口流涎沫,让他觉得爱欲可厌,这促使他下决心放弃富贵。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悉达多太子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死亡而消失。为了消解红尘烦恼,他立志要找到一个永远解脱痛苦的方法,不仅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
  菩提树下,悉达多太子顿悟成佛,释怀于红尘。又经过多年的修行,悉达多成了佛祖。佛祖把自己去除“心魔”的经验总结出来,传于众人,这就是《金刚经》的缘起。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何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指金刚石,它最坚固,也最锐利;它最明净,也最璀璨。以金刚的属性来比喻佛经所讲的道理锐利、坚固、明净,能斩断一切烦恼。
  般若:是梵语音译,因为没有适当的中国词汇可以翻译它,就翻译了它的读音。它的含义接近于“智慧”,但又是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的一种智慧—能了解生命的本源、本性,悟道成佛。如果一定要翻译这个词的话,就是“妙智慧”。
  波罗蜜:亦为梵语,译为“到彼岸”。人生的河流,就是烦恼的河流,包括贪嗔痴、爱恨愁等各式各样的波浪。修行就如乘船,从凡夫红尘的此岸,渡到清净的彼岸。
  经:中国的古汉语中也有这个词。梵语和汉语“经”字的本义,都是穿书所用的线。中国早期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印度早期的书是写在棕榈叶上的,“经”就是穿竹简和棕榈叶的绳子,引申为讲人生道理的典籍。在这里,也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心是孕育快乐的母体,也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心出了问题,无边的痛苦,就会接踵而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用金刚(佛心)这个法宝降伏心魔,断除红尘中的所有烦恼,度到清净空明的彼岸。用现代的话说,《金刚经》就是直接针对人类烦恼、欲望的“心灵鸡汤”。
  凡人感官上的红尘,是一个花花世界,功名、爱情、美貌、子女等等,都是人生的一出出戏,凡人太执迷于这精彩的演出,会惹来无尽的烦恼。
  佛祖眼中的红尘,不仅仅是烦恼,还是成佛的必经修行路。佛教讲究“看破红尘”,但并不是“深山古刹,古卷青灯”地远离现实世界,而是从红尘中来,到红尘中去。如果离开红尘去修行佛法,那就无所谓“看破”与“看不破”了。
  修行的路径,其实就是历红尘。从这个角度讲,《金刚经》就是佛祖留给众生的红尘修行宝典。那么,怎样读《金刚经》这本经典,才能明了佛祖普度众生的慈悲呢?佛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
  一天,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美丽的金色菠萝花献佛,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拈金色菠萝花遍示与会者,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迦叶看见佛祖拈花,忽然“破颜微笑”。宗教法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破颜微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奇怪的是,佛祖见迦叶微笑,竟将金色菠萝花交给迦叶,并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了他无上的法门。
  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不发,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
  佛祖所传示的,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没有任何语言,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意会比言传更能领悟佛法的本质,正如《高山》、《流水》之曲虽妙,没有知音,也只是犹如弹棉花般的声响。读《金刚经》,“拈花微笑”的心态最重要。佛祖以智慧凝结成的《金刚经》,就是那一朵金色菠萝花,不能把这美丽的花一瓣瓣撕下来去研究,而是要珍贵地把它拿在手中,用你的心去感知它、欣赏它、品读它,让它的美映照在你心中。
  现代人,心为身囚,常被科技、食色和沉浮所累,如果我们能以《金刚经》的空妙智慧,来处理世间的种种烦恼,观看自己的内心,那么,烦恼也会变成菩萨,帮你修成正果。
  沿着佛陀慈悲的眼光来看红尘,用迦叶尊者的心态来读《金刚经》,你就会走向佛陀。
  所以,佛祖拈花,不妨多情?!
  以为那一朵花正是佛祖要赠与你的。
  你读《金刚经》的那一刻,正是佛祖拈花对你的那一刻,你会不会微笑呢?
  ……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它仿佛在我既有的世界观上敲开了一扇窗,让新鲜但又有些陌生的空气灌了进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无常”这个概念有所理解,毕竟谁没经历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呢?但这本书深入挖掘的层面,让我明白所谓的“无常”并非外在环境的变幻莫测,而是我们内心认知的不断漂移。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力,能透过日常生活的琐碎表象,直抵事物变动的核心本质。它不是那种一读完就觉得“明白了”的书,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的陈酿,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感悟。特别是关于“放下”的部分,它没有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来阐述,让我这个平日里喜欢把事情都抓得紧紧的人,开始尝试松开手,看看没有了束缚,生活会不会反而更轻盈。我至今还在消化其中关于“缘起性空”的论述,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提问框架,这对我而言,比直接的答案更有价值。
评分哇,最近读完了一本书,那种感觉真是说不出来的心潮澎湃。书里探讨的很多问题,让我这个常年在世俗里摸爬滚打的人,一下子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比如,它对“得失”的看法,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总是在意今天多得了几分,明天会不会少了几许,活得像个精密的算盘,生怕吃亏了。可这本书里描绘的那些智慧,却轻描淡写地就把这些执念给放下了。它不是让你变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教你如何在烟火气中保持一颗清明的内心。我记得有段描述特别打动我,它把人生的起起伏伏比作潮汐,有涨有落是自然规律,非人力可强求。这种坦然接受的态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为了一点小事而焦虑不安的日子,真是浪费了太多心力。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许多虚妄和恐惧,同时也给了我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一种更从容不迫的力量。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不炫技,不故作高深,但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一些深奥的哲学思考。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仿佛就是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聊着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矛盾冲突时的平衡感。它既不全盘否定世俗的追求和情感的珍贵,也没有一味地鼓吹出世,而是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修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更深刻地投入生活,带着觉知去经历喜怒哀乐。我最近对“分别心”的观察多了起来,以前总觉得世界非黑即白,对人对事都有明确的界限。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学着用一种更流动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那些曾经难以调和的对立面,似乎都在一种更宏大的图景下找到了共存的可能性。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在喧嚣中找到片刻安宁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它重塑了我对“意义”的定义。我们这个时代太热衷于追逐外在的标签和成就,仿佛只有获得了足够的赞誉、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人生才算圆满。这本书却像一把温柔的刻刀,慢慢雕琢掉那些附加在“自我”身上的不必要装饰。它探讨的“意义”更像是一种内在的自洽和丰盈,与外界的评价系统是脱钩的。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专注”的描述,它不是让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而是让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全身心地投入,不被过去的懊悔和未来的忧虑所干扰。这对我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拖延症和分心有奇效。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效率不是做更多的事情,而是更少地“浪费”在无效的心理活动上。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层层递进,让你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看似反常识的观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存在”这件事的理解,变得更加扎实和谦卑了。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书。我尝试过一口气读完,结果发现很多关键的转折点和比喻没有被我充分吸收,读完后只留下了些许模糊的印象。后来我改变了策略,每天只读两三页,然后花大量时间去回想和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这种“慢读”的体验,让这本书的智慧真正渗入到了我的骨髓里。特别是关于“放下”的论述,它并非指放弃责任或逃避痛苦,而是放弃对结果的过度控制欲,将行动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将结果的呈现交给更大的力量。这种清晰的边界划分,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精神负担。以前,只要事情不按我预想的轨迹发展,我就会陷入深深的挫败感。现在,我学会了欣赏过程本身的美,以及每一次偏离轨道后所展现出的新的可能性。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虚假的希望,它给予的是一种更贴近真实的、更具韧性的生活态度,这份礼物比任何短期激励都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金刚经》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经典之一,也是佛法中最重要、最基础、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
评分但是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今天我在网上买的几本书送到了。取书的时候,忽然想起一家小书店,就在我们大院对面的街上,以前我常去,书店的名字毫无记忆,但店里的女老板我很熟,每次需要什么书都先给她打电话说好,晚上散步再去取。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她还时常替读者找我签名。可是,自从学会从网上购书后,我再也没去过她那里了,今天忽然想起她,晚上散步到她那里,她要我教她在网上买书,这就是帮她在京东上买了这本书。好了,废话不说。书不错 还送光碟 就是快递不给力 太慢了 但还行 好期待的书 可来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据说,2011年8月24日,京东与支付宝合作到期。官方公告显示,京东商城已经全面停用支付宝,除了无法使用支付服务外,使用支付宝账号登录的功能也一并被停用。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先生5月份曾表示京东弃用支付宝原因是支付宝的费率太贵,为快钱等公司的4倍。在弃支付宝而去之后,京东商城转投银联怀抱。这点我很喜欢,因为支付宝我从来就不用,用起来也很麻烦的。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电影学院037?电影语言的语法:电影剪辑的奥秘》编辑推荐:全球畅销三十余年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公认为讨论导演、摄影、剪辑等电影影像画面组织技巧方面最详密、实用的经典之作。|从实践出发阐明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电影语言,为“用画面讲故事”奠定基础;百科全书式的工作手册,囊括拍摄中的所有基本设计方案,如对话场面、人物运动,使初学者能够迅速掌握专业方法;近500幅机位图、故事板贯穿全书,帮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电影语言;对大量经典影片的典型段落进行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广岛之恋》、《桂河大桥》,深入揭示其中激动人心的奥秘;《致青年电影人的信:电影圈新人的入行锦囊》是中国老一辈电影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教材,在翻译、审订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译笔简明、准确、流畅,惠及无数电影人。二、你是否也有错过的挚爱?有些人,没有在一起,也好。如何遇见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告别。《莫失莫忘》并不简单是一本爱情小说,作者将众多社会事件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俨然一部加长版的《倾城之恋》。“莫失莫忘”是贾宝玉那块通灵宝玉上刻的字,代表着一段看似完美实则无终的金玉良缘。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相爱时不离不弃,分开后莫失莫忘”,这句话是秋微对感情的信仰,也是她对善缘的执念。才女作家秋微近几年最费心力写的一本小说,写作过程中由于太过投入,以至揪心痛楚到无法继续,直至完成最后一个字,大哭一场,才得以抽离出这份情感,也算是对自己前一段写作生涯的完美告别。
评分看了肯定有感悟,但是我在iphone上的一个应用“金刚经怎么读”里发现两者很相似。所以觉得就一般了。当个怀孕期间的消遣可以。但是个人觉得还是浅显了些
评分帮同学买的,他说挺不错有内涵
评分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需要我们去赋予。我们只有把我们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激情以及等等,注入到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的人生才会显出意义
评分看了肯定有感悟,但是我在iphone上的一个应用“金刚经怎么读”里发现两者很相似。所以觉得就一般了。当个怀孕期间的消遣可以。但是个人觉得还是浅显了些
评分凑单买的,随便翻翻,貌似还行。
评分这本《我爱红尘(凡人眼中的金刚经)》(作者刘冬颖)是研究《金刚经》的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