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雪豹

新疆雪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鸣,徐峰,程芸 等 著
图书标签:
  • 新疆
  • 雪豹
  • 动物
  • 野生动物
  • 自然
  • 生态
  • 生物
  • 保护
  • 西北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67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70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6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疆雪豹》融合了雪豹监测、研究、保育、管理等内容,既是一本学术著作,也是一本科学普及图书,适合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志愿者、学生、教师、户外探险者、动物爱好者、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等参阅。

内容简介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生活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雪域高原,雄踞在冰峰雪岭之上。它是整个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也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
  《新疆雪豹》是国内首部介绍雪豹的著作,重点回顾了10年来新疆雪豹的研究成果,讲述了雪豹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和数量等相关知识,探讨了寻找和监测雪豹的一些野外基本调查方法,分析了当前雪豹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若干研究和保护的措施与建议。此外,作者还通过野外考察日记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多次实地考察的经历,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雪豹研究的艰苦和喜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古籍中的雪豹(远古的豹与雪豹)
第一节 追溯远古的雪豹
一、岩画中的魅影
二、古籍中的文字演化
三、“孟极”考
四、“驺虞”考
五、诸犍、尊耳、白泽、貔貅及其他
六、鬼谷子驾驭虎豹出山记
第二节 古代驯豹史
一、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
二、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三、唐朝(公元618~907年)
四、辽朝(公元907~1125年)与宋朝(公元960~1279年)
五、元朝(1271~1368年)
第三节 与豹有关的成语和典故
第四节 古人对豹的利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猫科动物的大家庭(进化简史)
第一节 猫科动物的起源
一、分子生物学证据
二、猫科动物的八大家系及其10次洲际迁移
第二节 猫科动物的分类
一、猫亚科
二、豹亚科
第三节 狮、虎、豹是一家
一、古人对狮、虎、豹的认识
二、现代分类学观点
三、大猫的起源、辐射和扩散历程
四、乱伦的种子——狮虎兽、虎狮兽和豹狮兽
五、雪豹的归属
第四节 剑齿虎的故事
一、剑齿虎亚科动物
二、剑齿虎的演化史
三、“剑齿”作用的三个假说
四、加州沥青湖事件
五、剑齿虎覆灭记
第五节 猫科动物的命运
一、速度冠军——亚洲猎豹
二、话说“西域豹”
三、新疆虎的灭绝
四、猫科动物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如何寻找雪豹
第一节 野外基本调查方法
一、野外考察准备工作(目的、可行性分析、选点、资料、工具)
二、研究地描述
三、雪豹的野外识别
四、雪豹习性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五、种群生态与个体生态
六、标本采集与分析
七、数据处理
第二节 活动痕迹与标记识别
一、雪豹有哪些活动痕迹
二、雪豹痕迹研究方法
第三节 食物资源评估
一、雪豹的捕食策略和主要食物
二、雪豹食物资源评估方法
第四节 利用高科技设备直接监测雪豹
一、红外自拍相机调查法(标记重捕法)
二、无线电和卫星项圈跟踪调查法
第五节 问卷调查法
第六节 其他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猎犬识别雪豹痕迹
二、在动物园观测雪豹行为的方法
三、市场调查与贸易通道
四、地图学理论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
五、分类学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野外考察杂记
第一节 曾经的动物王国
第二节 雪豹下天山之谜
第三节 “铁峰”突击队
一、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
二、野外调查中的苦与乐
第四节 山川在哭泣
一、阿尔泰山:正在消失的雪域神灵
二、北塔山:中蒙边境线附近一个孤独的家族
三、东天山:你见过雪豹吗
四、西天山:喜悦与悲哀的泪水
五、谁能拯救中亚雪豹
六、托木尔峰野外考察日记(摘抄)
七、爱心与谎言
第五节 昆仑山考察记
一、像鸟儿一样向南飞
二、尼雅:除了雪鸡,还有岩羊
三、克里雅:终于发现雪豹足迹
四、策勒:神秘野兽“曲盖”
五、乎拉山:尾随偷猎者
六、奴尔:吃雪豹肉不是传说
七、和田:高处不胜寒
八、皮山:西天取经之路
九、伊犁:雪豹案件的发源地
第六节 边境踏访寻出路
一、牧民与雪豹的冲突
二、草料争夺之战
三、各方地界争端
四、管理尚存缺陷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雪豹的分布与数量(兼地理亚种讨论)
第一节 雪豹的地理分布
一、雪豹在世界的分布
二、雪豹在中国的分布
三、雪豹在新疆的分布
四、垂直分布与南北分异
第二节 雪豹的数量
一、全球雪豹的数量
二、中国雪豹的数量
第三节 分类与亚种分歧
一、关于属的争议
二、种与亚种分化
三、雪豹的亚种分类问题
四、雪豹命名之历史回顾
五、雪豹身世之谜
六、雪豹定名人之争——史瑞博(Schreber)和布冯(Buffon)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物学特征(研究与发现)
第一节 雪豹的基本资料
一、外形描述
二、骨骼特点
第二节 栖息地选择
一、生境描述与痕迹调查
二、项圈监测
三、红外自动拍摄相机监测
四、北塔山调查结果
五、托木尔峰地区调查结果
第三节 行为观察
一、捕食行为
二、社群行为
三、动物的通信
四、其他行为
第四节 雪豹的繁殖习性
一、巢穴
二、发情与交配
三、怀孕与产崽
四、哺乳与生长
五、性成熟
六、人工饲养与繁殖
第五节 食物及食性
第六节 移动距离与领域范围
一、日常移动和活动模型
二、家区的结构和利用模型
三、异常的迁移活动
第七节 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生物学进展
一、国内外研究回顾
二、遗传多样性研究
三、分子生物学进展
四、雪豹分类与归属讨论
五、青藏高原隆起与雪豹进化的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保护与管理
第一节 雪豹在国内外的法律地位
一、国际性公约
二、国家级保护
三、新疆的保护现状
第二节 偷猎让雪豹数量锐减
一、目的与用途
二、猎杀方式
三、偷猎分析
四、案件记录
五、医药收购
第三节 贸易威胁和民间利用
一、国际贸易
二、中国的雪豹产品市场
三、贸易及价格分析
四、消费与路径
五、新疆的雪豹贸易
六、民间利用
七、雪豹贸易路线图
第四节 环境恶化与管理缺陷
一、天然食物资源缺乏
二、过度放牧家畜
三、道路、围栏的阻隔
四、采矿干扰
五、雪豹疾病与自然灾害
六、战争和相关的恐怖活动
七、山地贫困人口迅速增加
八、气候变化
九、政策和意识
十、缺乏跨边界合作
十一、机构能力不足
十二、民间缺乏保护意识
第五节 保护雪豹,我们能做什么
一、雪豹在短期内会绝灭吗
二、自然保护区有可能成为雪豹的最后避难地吗
三、野生动物园会是雪豹的最后归宿吗
四、来自邻国的保护经验
五、社区参与及绿色赔偿
六、国际保护行动策划
第六节 十年雪豹生存策略简介
一、热点区域及优先保护
二、国家行动计划
三、雪豹生存计划的推进
四、十年成败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动物园中的雪豹
第一节 野生动物园的作用
一、动物园的宏伟蓝图
二、移地保护是不得已的
第二节 国内外饲养雪豹的历史
一、早期的救助计划
二、国外动物园中的雪豹
三、人工繁殖的历程和困难
四、国内动物园中的雪豹
第三节 饲养与营养
一、食物与食量
二、雪豹需要饮用水吗
三、基础代谢
第四节 雪豹的人工繁殖
一、设施与空间
二、交配与怀孕
三、幼崽的出生与成长
四、同居与隔离
第五节 雪豹保育的成功经验
一、水土不服与逐渐适应
二、国内动物园饲养数据
三、疫病及防治
四、饲养条件下雪豹的行为记录
五、人工种群管理与基因工程
六、雪豹的获得与保定
第六节 国情与弊端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新疆的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是雪豹最后的避难所
第二节 新疆有雪豹分布的20个自然保护区简介
一、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卡拉麦里山(北塔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五、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
六、福海金塔斯山地草原类自然保护区
七、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八、温泉北鲵自然保护区
九、帕米尔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
十、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十一、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
十二、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
十三、哈密东天山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
十四、天山中部巩乃斯山地草甸类草地自然保护区
十五、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六、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七、新疆中昆仑自然保护区
十八、和田地区西昆仑山藏羚羊繁殖地自然保护区
十九、巴尔鲁克山自然保护区
二十、巩留野核桃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各国动态
第一节 战乱中的阿富汗
第二节 唯一没有雪豹产品贸易的国度——不丹
一、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二、不丹的雪豹保护进程
三、雪豹保护的未来计划与建议
四、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保育之路
第三节 尊重生命的印度人
一、地理分布与种群大小
二、习性与食性
三、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四、致危原因分析
五、物种保护计划
第四节 哈萨克斯坦雪豹的宿命
一、基本国情
二、雪豹的分布、种群状况
三、哈国的研究队伍
四、保护与管理
第五节 吉尔吉斯斯坦——伊莉莎的故事
一、丝绸之路上的国家
二、曾经的雪豹王国
三、独具特色的保护计划
第六节 来自蒙古国的经验
一、蒙古国的自然状况
二、马背上的民族
三、蒙古雪豹的种群与分布
四、蒙古雪豹面临的威胁
五、研究与监测
六、保护与管理
第七节 西天乐土尼泊尔
一、雪豹的数量与分布
二、雪豹的领域与捕食
三、面临的主要威胁
四、可借鉴的保护行动
第八节 巴基斯坦的雪豹——被贫穷所困扰的稀有物种
一、巴基斯坦地理概况
二、雪豹分布及种群现状
三、生存威胁及拯救措施
第九节 俄罗斯残余的雪豹
一、俄罗斯的过去和现在
二、雪豹的分布与种群状况
三、艰难追踪雪豹痕迹
四、建立“绿色赔款”机制
第十节 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和平公园
一、雪豹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
二、塔吉克斯坦雪豹的保护
三、基础理论研究
四、帕米尔和平公园设想
第十一节 乌兹别克斯坦雪豹命运堪忧
一、雪豹数量屈指可数
二、当务之急是杜绝盗猎
第十二节 中国——雪豹的最后归宿
一、早期阶段(1980年以前)
二、起步阶段(1980~2000年)
三、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历届国际雪豹专业会议回顾(1978~2008年)
附录二 我们熟悉的国内外雪豹专家
附录三 近60年来雪豹文献分析
附录四 大事记(1776~2012年)
附录五 关于雪豹的164个为什么(请在本书中或文献里寻找答案)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雪豹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雪域高原,雄踞在冰峰雪岭之上。它是整个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也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
  雪豹(Uncia uncia)被称为“雪山之王”,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濒危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中亚高山地区,包括中国在内12个国家,其中8个国家与新疆为邻。雪豹数量逐年减少,十分罕见。国际雪豹基金会(ISLT)的专家和新疆雪豹项目组成员经过近10年的艰苦磨炼,跋山涉水,足迹遍布新疆的山山水水,终于完成了对新疆三大山脉的科学考察。在野外,队员们除了流血、流汗,有的时候还要流泪。酸甜苦辣,难以诉说。
  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是雪豹重要的分布区域,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都居世界首位。初步调查,世界雪豹总量的30%~40%分布在新疆。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野生动物学家夏勒曾在中国西部的广大地区,如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作过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的调查,他对中国雪豹的状况表示担忧(Schaller et al�保�1987)。
  此外,国内的一些动物学家,如寿振黄(1962)、高耀亭等(1987)、廖炎发(1985)、杨奇森和冯祚建(1998)、于宁等(1996)、马建章等(Ma et al�保�2002)、邹红菲和郑昕(2003)、马鸣等(2005)、于黎和张亚平(Yu and Zhang,2005)、徐峰等(2006)、蒋志刚和徐爱春(2006)、徐爱春等(Xuetal�保�2008)、张于光等(2008;2009)、时坤等(Shi et al�保�2009)、魏磊等(2011)、魏磊等(Wei et al�保�2009)在国内外也发表过关于雪豹在中国分布状况及综述性的文章。他们把有关国内雪豹的信息,如分布、种群动态、动物园人工饲养、分子生物学和偷猎状况等介绍到了国外。尤其是廖炎发和杨奇森等早期曾对青海的雪豹分布情况作过系统研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只野生的雪豹,其生存状况又如何?专家有的时候也会被问得窘迫不堪,甚至尴尬地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这却是一个被无数次问到并需要学者认真去回答的问题。近年,根据夏勒等(Schaller et al�保�1988)、福克斯(Fox,1989)、杰克逊(Jackson,2002)、麦卡锡等(McCarthy et al�保�2005)一批老专家的调查资料,估计全球的雪豹种群数量为3500~7000只。误差区间如此之大,人们好像并不太介意。而且,业内人士都知道这已经是几十年前非常过时的数字了。只有当政府保护部门和国际基金组织需要确定向哪里拨发保护资金的时候,只有雪豹的状况岌岌可危的时候,精确的数字才变得更加重要。
  为什么大型猫科动物都面临濒危的厄运?山地之魂雪豹会灭绝吗?它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也是笔者想要告诉读者的东西。
  雪豹是一种夜行性动物,独来独往,分布于高海拔山区(1800~5700米),行为诡秘,出没无常,野外调查难度非常大。一些研究雪豹的“专家”,却从来没有在野外见过雪豹,说起来大家恐怕不会相信。“只见豹皮,不见豹影”,著名学者夏勒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考察雪豹几十年,也仅能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近10年间,雪豹的种群数量下降了30%~40%。2001~201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XIEG)、国际雪豹基金会、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会(XCF)、新疆林业部门及阿尔泰山、天山托木尔峰、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几个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联合开展了雪豹分布与数量调查,这是国际“雪豹生存与保护计划”(SLSS)的一部分。以下是近10年来新疆雪豹研究小组(Xinjiang Snow Leopard Group,XSLG)活动的简单回顾。
  2001年,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会成立,名正言顺地为引入国际雪豹合作项目与经费创造了条件。
  2002年,5月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会的温波、胡勘平、邹红菲等三位代表参加在西雅图举办的“第九届国际雪豹会议”,制定了10年行动纲领与保护策略文件(Snow Leopard Survival Strategy)。同年11月马鸣在乌鲁木齐与国际著名雪豹专家杰克逊(Rodney Jackson)举行会谈,探讨新疆雪豹生存状况及合作事宜。
  2003年,申请国际雪豹基金会小额资助项目。
  2004年,5月与国际雪豹基金会的负责人麦卡锡(Thomas McCarthy)举行会谈。正式与国际雪豹基金会合作,展开培训和野外调查工作,地点涉及阿尔泰山、北塔山、东部天山和西部天山托木尔峰地区。
  2005年,3月在乌鲁木齐与夏勒博士会谈,讨论昆仑山考察事宜;6月继续与六国合作考察新疆雪豹;10~12月,马鸣、徐峰等利用红外相机成功在托木尔峰地区拍摄到32张雪豹照片,这是中国人首次拍摄到野生雪豹。
  2006年,新华社“新疆成为雪豹非法贸易集散地”(第31期国内动态),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复;10~11月,马鸣两次前往蒙古国参加雪豹讲座和野外考察。
  2007年,项目组与国际雪豹基金会的马龙(David Mallon)等来自四国的专家在阿克苏、温宿等地合作考察。
  2008年,雪豹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10~11月,马鸣等完成新疆南部昆仑山雪豹考察。
  2009年,科技部与环境部物种监测示范项目启动。10月马鸣等参与挑战乔戈里峰的活动。
  2010年5~9月和2011年2~3月,马鸣等参与罗布泊及阿尔金山考察,三次进入无人区考察。
  2010年9月,马鸣等与巴基斯坦专家合作,开展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红其拉甫国家公园、克什米尔地区、罕萨(Hunza)、吉尔吉特、中巴公路沿线考察。
  2011年5~11月和2012年5~7月,项目组六人三次进入东昆仑山、阿尔金山保护区考察。
  2012年3~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睠hina)拟资助项目组编写珠峰雪豹调查手册,同时与“拯救中国虎基金”等商议资助本书出版事宜。
  新疆雪豹项目组(XSLT)有一支年轻的队伍,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资助,全部依靠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筹集民间经费,完成野外考察,可歌可泣。
  与此同时,在与雪豹有关的保护机构,如雪豹基金会(ISLT)、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CS)、虎豹基金(Panthera)、拯救中国虎基金(Save China�餾 Tigers)、雪豹保护(SLC)和雪豹网络(SLN)等国际性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合作和资助下,在中国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也开展了专门针对雪豹或其他大猫的社区教育、物种保育和科研项目,在新疆还开展了雪豹的市场及贸易调查。由于一些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发表研究成果以供参考。总之在国内,只有零星的关于雪豹的研究和文献资料,涉及雪豹分布、种群密度、栖息地选择方面系统的研究报告和文章还很少。
  美丽的雪豹,是中亚高山上的标志性物种,也是西部环境质量变化的指示物种。对雪豹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而且对更好地保护雪豹分布区的生态系统、水源、冰川和生物多样性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部大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开垦与过度放牧,采矿与栖息地破碎化,偷猎与贸易,这些无疑加快了雪豹灭绝的速度。我们已经拥有前车之鉴:亚洲猎豹、东北虎、华南虎、新疆虎、远东豹(金钱豹)、云豹等一批大猫已经或正在走向绝灭。托木尔峰再高也有顶,木扎特河再长也有尽。而新疆雪豹研究与保护,只是刚刚开始。无穷无尽的谜团需要我们去解开,一个个保护区需要我们去关注,一些生物学难题需要我们去攻克。呐喊、宣传、合作、教育、扶贫、知识普及、跨国行动等,任重而道远。
  本书的分工大致如下:第一章,古籍中的雪豹,由马鸣、程芸(新疆环境科学院)主笔;第二章,猫科动物的大家庭,由买尔旦、丁鹏、张同负责;第三章,如何寻找雪豹,由马鸣、徐峰、丁鹏主笔;第四章,野外考察杂记,收录了马鸣、徐峰、陈莹等的日常生活笔记;第五章,雪豹的分布与数量,由马鸣、徐峰等主笔;第六章,生物学特征(研究与发现),汇集了马鸣、徐峰、张同、丁鹏、吴孝兵、魏磊等整理的资料;第七章,保护与管理,由马鸣、程芸、蒋可威、陈莹等撰写;第八章,动物园中的雪豹,由雷俊宏(天山动物园)、马鸣、赵序茅等编写;第九章,新疆的自然保护区,由马鸣、丁鹏、张同等编写;第十章,各国动态,马鸣、赵序茅、胡宝文、陈莹、徐爱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梅宇等分别负责整理资料;附录由马鸣、王彦、梅宇、程芸、徐峰等搜集整理;绘图由梁林、高小清、丁鹏、张同等负责;除了署名照片,其余均由马鸣拍摄。
  最后,特别感谢其他所有的参与者或提供资料者,如魏顺德、谷景和、戴焕喜、莫思荣、温波、胡勘平、范志勇、范隆庆、赛道建、彭基泰、康黎、陆军、陈建伟、全莉、桑布、袁磊、樊海洲、李都、常城、田磊磊、何芬奇、李湘涛、陈承彦(Simba Chan)、阿尔太、刘坪、王宜军、牛亚林、吐尔逊·吐拉克、艾则孜、热西提、解焱、常坤、蒋可威、江晓珩、李维东、张斌、张词祖、范书财、徐新林、邢睿、王铁男、艾提尼亚孜(依他红)、David Blank、陈文波、Paul Buzzard、张翔、赵中、肖方、梁林、朱磊、廖力夫、蒋卫、赖宇宁、李志刚、田向东、刘斌、张书清、常家传、韩联宪、袁国映、戴志刚、巴图尔汗、杨晓君、阿德力、张立勋、蔡新斌、邹发生、危骞、王大军、吕植、吐逊江、初红军、崔多英、张敬、田秀华、韦晔、叶金、包新康、周立志、侯银续、刘强、任会利、母丹峰、李枫、柳劲松、David Mallon、徐捷、方红霞、刘先平、梁冰、杨奇森、向文军、张国强、苟军、张耀东、魏玉虎、黄亚慧、杜利民、宁博、冉江洪、邸志鹰、祁文、戴江南、董务疆、严成、李和平、冯玉明、王飞、刘兆松、张志清、张宝华、王存牛、张庆河、张新民、贾泽信、王德利、蔡昌林、罗磊等。
  感谢新疆林业局、托木尔峰保护区管理局、阿尔金山保护区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雪豹基金会、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会(XCF)(简称“新疆保育”)、拯救中国虎基金、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Chinese Felid Conservation Alliance)、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雪豹研究小组”等的大力参与、支持和帮助。
  马鸣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012年5月22日

前言/序言


冰川的守护者:雪线之上的生命史诗 (一)序章:世界屋脊的呼唤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片特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以宏大的视角,深入探究地球上最高耸、人迹罕至的生态系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的生命演化史。我们称之为“世界屋脊”的这片区域,是地球上最具挑战性,同时也孕育了最多独特生命的极端环境。 本书首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青藏高原隆升的壮阔地质历程。从特提斯洋的消亡到印度板块的挤压,每上升一米,都意味着气候的剧变、生物的适应与淘汰。我们细致描摹了冰川的进退如何雕刻山川地貌,塑造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巍峨雪峰与深邃峡谷。地质学的基石,为理解后续的生物适应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高原的“水塔”功能。这里汇聚了亚洲多条主要河流的源头,是数亿人生存的命脉。本书详细分析了高海拔地区水文循环的复杂性,包括季节性冻融对径流的影响,冰川消融速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下游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考察了高山湿地、冰碛湖泊的生态结构,它们虽小,却是维持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节点。 (二)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交响曲 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生命必须应对的不仅仅是寒冷,更是稀薄的氧气、强烈的紫外线和昼夜剧烈的温差。本书将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叙事性的笔触展现高原生命的奇迹。 植被的垂直分布与适应: 我们从河谷的灌木林开始,攀升至亚高山针叶林,最终抵达寂静的垫状植被带。每一种植物都发展出了独特的生存策略:深扎的根系固着土壤,矮小的形态抵抗强风,以及特殊的代谢途径来应对低氧环境。书中特别收录了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分析了气候变暖对这些脆弱植被群落的长期影响。 哺乳动物的生理革命: 高原哺乳动物是演化的典范。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剖析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标志性物种的生理机制。它们如何拥有更有效率的携氧能力?它们的血液成分、肺活量、骨骼密度有何不同?我们不仅关注生理指标,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严酷环境下集群行为、迁徙路线和繁殖策略的演化意义。例如,对藏羚羊大规模迁徙路线的追踪研究,揭示了它们对特定季节性草场资源依赖的微妙平衡。 鸟类的天空导航: 高原也是众多候鸟的重要中转站。本书记录了斑头雁等水禽如何利用高空的低氧环境进行高效的长距离飞行。我们探讨了它们如何导航,以及高海拔的捕食者如胡兀鹫,如何利用热气流,以极低的能耗巡视广阔的领地。 (三)微观世界中的生命之网 生态系统的健康,往往取决于最微小的组成部分。本书将镜头聚焦于高海拔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微生物群落: 极寒环境下的土壤,其有机质分解速度极慢,微生物面临着独特的生存压力。我们展示了嗜冷菌、固氮菌在高寒土壤生态循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们对碳、氮循环的独特贡献。土壤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上层植被的生长,是理解整个高原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 水生生态的脆弱性: 高山湖泊和溪流是冰雪融水的直接产物,水质清澈但营养物质稀少。本书考察了这些水域中适应低温的昆虫幼虫(如石蝇、蜉蝣)和特有鱼类。这些生物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对水温和水质变化的敏感度极高,是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四)人类活动的重塑与未来挑战 人类活动对世界屋脊的影响日益加深。本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人类世背景下高原生态面临的多重压力。 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我们记录了世代生活在高原的牧民社区,他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了数千年。他们的游牧哲学、对草场的精细化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过度放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对原有生态结构带来的冲击。 气候变化的加速器: 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冰川退缩加速、永久冻土融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地理和生物面貌。本书结合遥感数据和野外监测,量化了这些变化对本地物种栖息地的切割和破碎化程度,并讨论了不同生物群落(如高寒草原、冰缘带)的迁移潜力和适应阈值。 保护的未来之路: 最后,本书展望了区域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与可能性。这包括跨国界的生物多样性合作、科学监测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承载能力。我们强调,保护世界屋脊,就是在保护全球气候的稳定与亚洲数亿人民的水源安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敬畏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地球上最为壮丽也最为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它是一部关于生存、适应与共存的宏大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生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因为环境的限制而难以窥见的。新疆,这片土地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感,而雪豹,更是这片神秘土地上的王者,它们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我拿到《新疆雪豹》这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所承载的关于“隐匿”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述雪豹是如何巧妙地隐藏在复杂的地形之中,它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皮毛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如何在最危险的时刻悄无声息地消失。这种“隐匿”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更可能是一种哲学,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智慧。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雪豹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常,它们的沉默,它们的警觉,它们在暗夜中如幽灵般的身影。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雪豹行为的独特之处,比如它们是如何与其他动物互动,是如何在极度严寒中找到食物和伴侣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去解开一个关于“看不见”的谜团,是去理解一种低调而强大的生命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壮丽的雪山、纯净的天空,以及那抹令人惊艳的白色身影。我一直对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情有独钟,但真正能深入骨髓的,往往是那些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我非常好奇,《新疆雪豹》这本书会以何种方式来呈现雪豹的生活。是科学严谨的物种考察,还是更具文学色彩的叙事?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我身临其境的描写,仿佛我正置身于海拔数千米的雪域高原,亲耳听到风雪的呼啸,亲眼看到雪豹在风雪中若隐若现的身影。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绘雪豹的外形和习性,更能深入挖掘它们作为生物的内在情感,它们的孤独、它们的坚韧、它们的母爱,甚至是它们面对威胁时的恐惧与抗争。我会仔细品味每一个字句,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对于雪豹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这片土地上生命多样性的珍视。如果书中还能加入一些关于雪豹保护的议题,那就更好了。毕竟,在人类活动日益扩张的今天,这些珍贵的生灵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评分

《新疆雪豹》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心头一颤。我一直对那些生活在极端环境下,却又优雅从容的生灵充满了好奇。新疆,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本身就承载着太多传奇色彩。雪豹,又是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王者,它们的踪迹如同传说般缥缈。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加入了我的必读清单,期待它能带领我踏上一场深入新疆腹地,探寻雪豹踪迹的奇幻旅程。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细致描绘雪豹在皑皑白雪中奔跑的矫健身姿,它们如何以惊人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捕猎,如何在险峻的山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了解它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如何适应严酷的气候,如何与这片土地上其他生命和谐共存。也许,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当地牧民与雪豹之间的故事,人与自然在最原始的状态下,如何相互尊重、又或相互博弈。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科学数据,更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那些关于生命顽强与美丽的瞬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门票,一张让我能亲眼见证雪豹风采的邀请函。

评分

《新疆雪豹》这个书名,有一种自带的画面感,一种清冽而壮阔的氛围。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拥有“野性”的生命充满了敬畏,而雪豹,无疑是野性的极致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雪豹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那种即使身处绝境,也依然顽强生存的精神。书中或许会描写雪豹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用自己的力量去挑战自然,去争取生存的空间。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充满力量感的文字,去展现雪豹的勇猛与坚韧,它们在险峻的山峦中攀爬,在严寒的冬季觅食,它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张力,是我最想感受到的。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雪豹在进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步步演化成如今这个形态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种动物的介绍,更是一种关于生命韧性与力量的哲学探索,是去感受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野性之美。

评分

“新疆雪豹”,光听这个名字,我就忍不住想象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这让我想到,我们人类总是试图去定义和了解一切,但总有那么一些领域,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的,雪豹大概就是其中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不是从宏观的生态系统,也不是从孤立的动物个体,而是从一种更哲学、更精神的层面去解读雪豹。比如,它们在极寒之地生存,是否也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它们那仿佛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是否也映照着某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将雪豹的生存状态与人类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书中或许会包含一些关于雪豹在当地文化中象征意义的探讨,它们是否被视为神灵,或者某种力量的化身?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不落俗套的观点,一些能够打破我固有思维模式的洞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神秘生命进行深刻对话的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