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西方一位學者提齣的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美好,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
評分傅鏗首先從歐洲知識人(如托剋維爾、哈耶剋)入手,試圖通過他們的所思所言建構齣一個“知識人的烏托邦”,比如法國的浪漫主義傳統、英美知識人的事功精神、哈耶剋的自由主義等,可以說,知識人的烏托邦代錶瞭一切進步思想:民主、自由、理性、平等,凡此種種,而這些烏托邦錶現可以說又都是絕對理想化的,在作者看來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悲劇。法蘭西知識人是這種烏托邦的集大成者,比如戰後法國的知識英雄阿爾都塞、薩特、斯特勞斯和福柯等人,他們更是被作者稱為“先知式的知識人”。然而作者的思想並不是為這些左派領袖歌功頌德,而是對之進行一種巧言無聲的批判,因為從伏爾泰到福柯都“為整個人類設想齣一種宏偉的理想藍圖,隨後以此‘理想王國’為號召而激烈地破壞一切傳統秩序”。 這是《知識人的黃昏》一書的核心所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似乎是一個分水嶺,之後包括薩特的很多知識領袖都陷入到極左的深淵,作者認為,深淵的産生直接導緻之前知識人推進的社會革命宣告破産,因為那是一種知識人的烏托邦,同時也是一種烏托邦的睏境,換句話說,傳統與破壞傳統之間存在不能調和的矛盾,在麵對社會改革人人都迴天乏術之後,人們也隻能選擇飛鳥各投林瞭。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人的黃昏”可以說在所難免。
評分很不錯喲~
評分 評分 評分著作有《中國之覺醒》(L'Aube,2002),《新漢文化圈》(譯著,江西人民齣版社,2007),主編《穿越中國當代思想世界的旅程》(L'Aube,2008)、《認同與全球化——當代中國民族主義悖論》(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2012)等書籍。 所謂民主的雙重性,即一方麵民主具有對平等、自由等普世價值的莊嚴承諾,一方麵又具有一種總是不能完全達到目的的不可兌現性。換句話說,民主機製從其降生之日起就存在著一種內在緊張。
評分陳彥: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這個書名,可能更多地要問問我們的叢書主編可能比我解釋得更清楚。我自己原來想象的書名是《歐洲的誘惑》,這本書跨度很大,因 為是我長時間地在報刊上寫文章的一個文題,文題的跨度很大,但有一個共同點,如果把所有的文章裏麵有什麼共同關心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歐洲。可以說,如果 能夠把這本書有功夫也有耐心可以看一下,不管是哪篇文章都是與歐洲有關係。所以我把它叫做“歐洲的誘惑”。這個誘惑不僅僅是歐洲的誘惑,其實最根本的動力 在握看來是對中國的關海推動著我對歐洲的關懷。這點來講,這是我需要瞭解中國問題的答案尋求知識的一種心態。這種意義上,我希望把這本書叫做“歐洲的誘 惑”。但是編輯和叢書的主編都跟我商量說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題目,後來選取瞭《民主與烏托邦》。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