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 [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Culture]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 [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Cul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佟裕哲,刘晖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地景文化
  • 历史
  • 文化史
  • 中国历史
  • 景观设计
  • 园林
  • 文化遗产
  • 地理
  • 图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44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427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Cul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不仅有历史文献和理论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佟裕哲教授亲自到实地调查测绘,对测绘图予以分析和评价,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尤其是他扎根于西部50多年,对周、秦、汉、唐遗留下的景园遗迹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其类型和基本理论体系,让人们在了解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的同时,认识到西部园林的价值。佟裕哲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当代学人学习!

内容简介

  中国地景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设计结合自然的理论基础。《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内容包括:中国自然地理景观的类型与特征;历代历史人物、学者对中国地景文化的认知与论述;中国古代都邑环境相地选址与规划实例,中国古代历史苑园因借自然选址实例;中国古代林、陵、墓地选址实例等。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可供广大风景园林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城乡规划管理者、地理学工作者、文化遗产保护者、文化学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佟裕哲,男,满族,1925年出生于辽宁抚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46~1951年在东北大学梁思成先生创建的建筑学专业学习,师从郭毓麟、刘致平、林宣、赵冬日教授,师承刘鸿典、彭楚教授;1956年后调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任教;1985年任景观园林教研室主任:1988年赴香港大学建筑系讲学;1999年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授予资深会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0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建筑系讲学。作者还兼任原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学术委员,原陕西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原名城委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85年创立“西安唐风园林建筑艺术研究会”。199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园林建筑”研究等。
  出版著作:《陕西古代景园建筑》、《新疆自然景观与苑园》、《中国传统景园设计理论》、《中国景园建筑图解》等。此外,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规划设计作品:主持及参加唐玉华宫、唐乾陵、清萨尔浒、唐华清池等风景区规划设计4项,主持完成西安宾馆“唐壁山水”、华清池“山水唐音”等园林设计30余项。
  刘晖,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68年6月生于陕西西安,1988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该校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并师从佟裕哲教授开始风景园林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2005年该校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0-2001年,作为中法文化交流项目“50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奖学金获得者。2002年开始,负责本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工作,开设本科景观方向专门化教学及景观学本科专业。现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园林》杂志第四届编委,陕两风景园林协会理事,西安唐风园林建筑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
  1998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园林建筑”课题研究,2004年主持“黄土高原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安全模式与规划理论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曾参加黄帝陵风景区保护规划、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设计,并主持陕西华清池风景区详细规划、咸阳绿地系统规划、西安纺织城景观生态系统等实践项目。
  目前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学学科教育体系研究,以及三个学术方向的科研工作,即:中国传统地景文化理论、西部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关中地区城市绿色窄间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目录


自序
上篇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
一、启蒙时期——前人对古代地理景象的感知与认识
二、地景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代帝王工程营建已有浓厚的地景文化色彩
四、汉代《地理指蒙》将地景文化“形胜”理念赋予人居风水学内涵
五、营造工程因借自然的地景文化理念兴盛于隋唐
六、宋、元两代地景文化持续缓慢发展
七、明、清两代是继承各代地景文化蔚为大成的时代

下篇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
中国自然地理景观类型与特征
附录一 历代历史人物对中国地景文化的认知与论述一览表
附录二 中国古代都邑环境相地选址与规划实例一览表
附录三 中国古代历史苑园因借自然选址实例一览表
附录四 中国古代林、陵、墓地选址实例一览表
附录五 中国地景营建实例干系图(仓颉柏干系模式图)
附录六 中国儒学生态环境与地景文化图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风雅山水,情系千年——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 本书是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梳理中国地景文化发展脉络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思想史,一部观念史,一部生活史。通过对大量珍贵的历史画作、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的研究,本书试图揭示中国古人如何认识、理解、体验和塑造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园林建筑乃至社会生活。 宏大叙事,精微洞察 本书的叙事跨越数千年,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萌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山水,唐宋的程式化与写实化,元明清的文人雅趣与江南风韵,直至近代景观的变迁。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各朝代的山水画风格,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士人阶层、文人雅士、乃至普通民众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艺术创作、诗词歌赋、游记散文、宗教信仰等多种方式,将自然山水内化为精神寄托,外化为审美对象。 从“形似”到“神似”的超越: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山水画从早期对自然景物的朴素描摹,逐步发展到追求“笔墨意趣”、“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绘画技法的进步,更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得意忘形”、“以意造境”等观念的体现。读者将看到,艺术家们如何从对山水“形”的把握,升华为对山水“神”的捕捉,从而在有限的画面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境。 山水中的精神家园: 本书强调,中国古代文人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往往选择退隐山林,寄情山水。山水不仅是他们逃离尘嚣的物理空间,更是他们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书中的案例将展现,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董其昌的“山水心源”,山水画如何成为文人心灵深处情感、理想与人格的投射。 园林作为“缩微的山水”: 本书还将视角延伸至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的花草树木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意境之园”、“山水之园”。通过对苏州园林、皇家园林等典型案例的分析,读者将理解园林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石、理水、植栽、建筑的巧妙布局,模拟自然山水的宏伟与秀美,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艺术效果。 地方色彩与地域文化: 本书并非仅关注主流的山水画派,而是兼顾了不同地域的山水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江南的温婉秀丽,黄河流域的雄浑苍茫,西南的奇险瑰丽,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和解读。这些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绘画风格上,更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宗教传说、地方史事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地景文化图景。 图文并茂,生动呈现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丰富的图版。精选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山水画作,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局部、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八大山人的《山水册页》等。每一幅画作都配以精道的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时代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同时,书中也穿插了大量古代地图、建筑模型图、民俗图像等,力求从多个维度展现中国地景文化的立体面貌。这些图像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与文字内容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人对山水的理解与情感。 史料严谨,学术视角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研究,包括历代绘画理论、文人笔记、诗文集、地方志等。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力求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本书不仅适合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部关于“看见”与“懂得”的书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山水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看见”与“懂得”的书。它引导我们如何“看见”自然,如何“看见”历史,如何“看见”文化。通过对中国地景文化的深入解读,本书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以及这份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它让我们明白,当我们行走在山川之间,不仅仅是在欣赏风景,更是在与数千年的文化对话,与先人的精神共鸣。 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感受中国山水的神韵,体悟中国人的风雅情怀,理解中国地景文化那深邃而隽永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图说”,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史诗,将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文化思想,用一种沉浸式的方式展现出来。《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历史概念,通过具象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看见”历史,甚至“触摸”到历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地景”的章节所吸引。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城市的格局,往往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对长安、洛阳、北京等历代都城的选址、布局、防御体系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细致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古代统治者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和地景智慧来构建和维系一个强大的帝国。那些宏伟的城墙,宽阔的街道,以及依山傍水的宫殿,都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权力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书中的插图,无论是全景式的城市复原图,还是局部精细的建筑剖面图,都极具参考价值,让我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古代城市的轮廓和运行逻辑。而且,书中对城市与乡村地景的互动关系也有所涉及,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的中国社会图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地景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长期演进的过程,它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等都密不可分。

评分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心旷神怡的旅行。它不是那种让你埋头苦读的教科书,而是一本让你在轻松愉悦中汲取知识的“画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很感兴趣,这本书对“农业地景”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书中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中国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那些梯田、水渠、灌溉系统,那些谚语、节气、农具,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我能想象出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丰收的期盼。书中的插图,真实地再现了这些农耕景观,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农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农业地景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乡土情结之间的联系。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活紧密结合的视角,是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明白,地景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坚韧和智慧,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评分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觉它分量十足,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文化上的厚重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个“中国”对话。书中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用大量的实例和精美的插图,来讲述中国地景的演变和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宗教与地景”的章节。中国是个宗教文化非常多元的国度,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等,都对地景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名山大川的宗教地位的阐述,对寺庙、道观、祭坛等宗教建筑在地景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这些宗教建筑只是单纯的宗教场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它们是如何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成为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象征。那些坐落在悬崖峭壁上的寺庙,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道观,都充满了神秘而神圣的气息。书中的插图,精细地描绘了这些建筑的构造和周围的环境,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此外,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地景的差异性也做了很好的梳理。比如,江南的水乡地貌和北方草原的地貌,在文化上的体现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对比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地景的知识,更是关于中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所创造出的独特文明的探索。

评分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静静地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流传了千年的故事。它不是那种卖弄学问的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少数民族地景文化”的章节印象深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景文化。书中对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山地地貌的结合,对西北地区的游牧文明与草原景观的依存,对东北地区的林海雪原与狩猎文化的传承,都做了精彩的阐述。我能感受到不同民族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发展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书中的插图,真实地再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聚落、服饰、生活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的地景文化,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生动写照。它让我对中国的民族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能够打开中国历史大门的钥匙。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中国地景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且通过大量的图像资料,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海洋地景文化”的探讨感到惊喜。很多人谈论中国文化,往往会聚焦于陆地文明,但这本书却关注了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洋。书中对古代航海技术、渔业发展、海上贸易以及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描绘,都让我对中国的海洋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能想象出古代的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的壮观景象,也能感受到沿海人民与大海搏斗、从大海获取生计的艰辛和智慧。书中的插图,包括古代的海图、港口复原图、船只模型图等等,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视觉信息,让我对中国的海洋地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中国地景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陆地的山川湖海,更体现在陆地与海洋的交融之中。它打破了我对中国文化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中国。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中国丰富的地景文化呈现在我眼前。我原以为这类书籍会比较枯燥,充斥着学术术语和年代考证,但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图文结合方式,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书中的图片,不仅仅是插画,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注脚。它们或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象,或还原了古代的建筑格局,或展现了古代的生产生活场景。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一次视觉的盛宴,让我沉浸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士人阶层”与地景关系的论述。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寄情。这本书详细地描绘了文人如何通过山水画、诗词歌赋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修建园林、隐居山林来实践自己的精神追求。我能想象出王维在辋川的宁静生活,也能感受到苏轼在黄州的那份旷达。书中的插图,恰如其分地再现了这些场景,让我对文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地景文化并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体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书中对乡村聚落、田园风光的描绘,同样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蕴。它让我看到,中国人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国的地景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

评分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这本书,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阐释了中国地景文化如何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命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工业革命前中国的地景变迁”的章节所触动。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之前,中国的地景,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乡村聚落、交通网络以及水利工程的细致描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秩序和智慧的社会。那些精巧的水利系统,那些蜿蜒曲折的古道,那些古朴的村落,都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书中的插图,无论是描绘繁华的市井,还是宁静的乡村,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历史厚重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浪潮席卷而来之前,中国曾有过一段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悠久历史。它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我们所处的地景环境的反思,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初心,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文化。

评分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博物馆。它不是那种陈列着冰冷展品的传统博物馆,而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能够让你亲身感受的“活”的博物馆。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如何塑造、如何与他们脚下的土地互动的。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风水”观念在地景塑造中的解读。我一直觉得风水只是迷信,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严谨和文化的视角,阐述了风水背后蕴含的朴素的生态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选择一块“好地”,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植被的分布,以及这些自然元素如何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书中关于古代都城的选址,官宦府邸的布局,甚至普通农家的庭院设计,都充满了对风水的运用。这些实例的呈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发现其中蕴含着多么精妙的智慧。而且,书中使用的插图,尤其是那些复原图和鸟瞰图,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这些复杂的空间布局。我能想象出古代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祭祀、娱乐的场景,这种代入感是任何纯文字的叙述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景不仅仅是自然美学的展现,更是承载着人类的生存哲学、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载体。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触摸到中国大地上流淌了千年的文化血脉,感受到先民们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和敬畏。

评分

这本《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厚重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握住了一块凝固了历史的玉璧。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文化气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说教,而是通过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插图,将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的地景文化娓娓道来。从远古先民的穴居洞府,到秦汉时期雄浑壮阔的陵墓园林,再到唐宋时期士大夫寄情山水的文人雅集,直至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的诗意栖居,每一个时代的地景都如同活生生的人物,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书中对不同时期地景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空间记录,更是思想、艺术、宗教、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景塑造中的体现所震撼。山川河流不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人们观照内心、体悟宇宙的媒介。那些精心构筑的山水园林,无论是皇家宫殿的恢宏气派,还是文人庭院的曲径通幽,都透露出一种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生命和谐的追求。书中的插图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描绘的艺术品,每一笔都凝聚着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匠心,与文字相得益彰,让原本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立体。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思索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不愧为一本了解中国地景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更像是一本引导我们重新认识这片土地、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读物。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地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大地之魂的深度探索。《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艺术表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地景文化核心的大门。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自然崇拜与地景演变”的论述。从远古时期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膜拜,到后来形成的各种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地景的认知和塑造。书中对古代图腾崇拜、山神崇拜、河神崇拜等现象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如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赋予它们精神意义。那些古代遗留下来的祭坛、神庙、石刻,都诉说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书中的插图,巧妙地将这些古代遗迹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让我能够想象出古代人们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感受到那种人与自然相互感应的神秘氛围。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地景文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更是精神层面的寄托。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起源、宇宙奥秘的思考,以及对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