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道德八书》每册均采用8-10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主题的迫切性;然后援引基本理论分析原因;重点在于实践部分,讲明怎么看待、怎么做、怎么修养;总体体现“问题——解释——原理——实践”的逻辑结构。
《道德八书·最为紧迫的时代呼唤:坚守诚信》定位为大众通俗读物,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笔优美,轻松可读。
作者简介
檀传宝,安徽怀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育原理、教师伦理学、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教育。代表作有《德育美学观》(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1999)、《学校道德教育原理》(2000)、《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2000)、《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2008)、《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研究》(2009)、《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2011)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2003)等。作品曾经获得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富润屋,德润身。
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
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传统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
——顾明远
今天我们要培养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倡导心存敬畏、行己知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观,对社会要有奉献精神,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弱者要有同情心,养成情操高尚的人格。
——温家宝
目录
引言 为了救赎的坚守
诚信缺失下的忧伤
个人生活之“忧”
国家民族之“伤”
在正视中孕育希望
失落的“诚”“信”
何谓“诚”
何以“信”
金钱诱惑下的诚信
金钱是诚信的“试金石”
诚信是金钱的“守护神”
拒绝金钱诱惑,守望诚信人生
被裹挟的失信
“逼良为娼”的困境
是什么绑架了我们的诚信
寻找拒绝“裹挟”的可能性
面对陌生人的诚信
陌生人与我们无关吗
当陌生人欺骗了我们,是否还要选择相信
用信任唤醒诚信,用诚信反哺信任
守住童真,守住未来
童心不可欺
不失赤子之心
为了孩子的坚守
用制度守护美好人性
制度是人性的需要
相信制度的力量
用制度实现人性之美
凡人诚信的力量
传递一种“能量”
唤醒沉睡的诚信
为一个诚信社会奠基
后记
精彩书摘
“逼良为娼”的困境
近年来,为了弘扬诚信的道德风尚,整个社会掀起了评选道德模范、诚信模范的热潮。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在2011年评选出的第三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中,绝大多数都是朴实的“村民”以及体制外的企业家等,少有公务员、医生等体制内或与体制相关联的人。难道是这些人的道德水平普遍低下吗?非也。这一现象折射的是体制内的人坚守诚信的艰难,这一现象背后是一种强大的裹挟的力量。体制内的人们往往被裹挟着失去了诚信。
坚守诚信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个人道德领域内的诚信,如童叟无欺、拾金不昧、欠债还钱等,目前评选出的诚实守信模范绝大多数都是个人道德领域内的,只要有足够的道德意志力,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另一种诚信是职业领域内的诚信,会涉及复杂的制度性和环境性因素,比如会计做账、法官判案等会受到高于个人的制度性、权威性因素的影响,个人的道德努力会遇到种种压力和阻力,使得个人诚信的实现困难重重。制度性或者环境性的压力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个体困于其中,个体的抗争在这种情况下会非常艰难。
一个从业10余年的会计在辞职之际,讲述了自己的“职业体验”。10多年来,她一直在企业做财务工作,对企业内部财务非常熟悉。她换了好多个单位,就想找家不做假账的企业。可是,每家企业都要求她做假账,居然找不到一家不做假账的企业。到后来,她彻底死了心,因为,现实是“不做假账,就只能走人”。她说:
很多人在骂我们会计没有职业道德,我听了比谁都难过。实际情况是,没有一个做会计的愿意做假账,但没有一家企业不要求财会人员做假账。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就要求“熟悉税法和各种财务技巧,能够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益”。其实,企业会计要按真实情况来记账做账,从技术上说不是很难的问题,但实际上做到很不容易。一到年底,一些税务部门的人就会说,朋友帮帮忙,做点贡献出来。这不用说了,少的交三四万元,多的十几万元。一方面是每家企业都要求做假账,另一方面外部的所谓管理又是这个样子,我们做会计的能怎么办?说我们是被“逼良为娼”是再贴切不过了。为了生存,会计不得不做假账。做会计现在已经成了风险最高的职业,因为没有哪个行业会像我们这样时时刻刻在干着提心吊胆的事。我唯一庆幸的是至今没有“犯事”,现在辞职,也算是全身而退了。
……
《静观尘海:文明的暗礁与智慧的灯塔》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每一次跃迁,都伴随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人类社会,如同航行于浩瀚海洋中的巨轮,时而乘风破浪,驶向光明;时而触礁暗涌,险象环生。当今时代,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交织的节点,信息爆炸、技术革新、全球化浪潮、观念冲突……种种力量裹挟着我们,既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带来了巨大的迷茫。无数价值在激荡中动摇,许多曾经的共识变得脆弱,甚至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超越眼前喧嚣的智慧,一种能够穿透迷雾、辨别方向的洞察力。 《静观尘海》便是这样一本旨在提供这种深层思考的书籍。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时代速写,也不是一本罗列新闻事件的编年史。相反,它深入文明的肌理,探究那些驱动历史前进、也可能导致文明衰退的根本性力量。作者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哲学思辨,将我们引向对人类文明核心议题的审视。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对当下时代困境及其应对之道的深刻剖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暗礁——失范的价值与认同的危机 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失范现象。在快速的物质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曾经被视为普世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例如,关于“成功”的定义,是否只剩下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关于“幸福”的追求,是否被消费主义和即时满足所绑架?关于“进步”的尺度,是否过于片面,而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关照? 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哲学分析,揭示了这些价值动摇的深层原因。他探讨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如何可能导致精神领域的贫瘠;分析了消费社会的逻辑如何渗透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功利化、浅薄化;审视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解构宏大叙事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意义的真空和虚无主义的蔓延。 “认同的危机”是价值失范的直接后果。当旧有的价值体系崩塌,人们便难以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无论是个人层面的身份焦虑,还是群体层面的文化隔阂、民族主义抬头,都折射出对“我是谁”、“我们是谁”的困惑。作者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它既源于历史文化、民族血脉,也与社会结构、个体选择息息相关。在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和情感操纵更是加剧了这种认同危机,使得人们更容易被极端思潮裹挟,走向分裂与对立。 这一部分,作者还对技术发展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自由、甚至人类本质的根本性追问。算法的偏见、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对人类大脑的潜在影响,都构成了文明潜在的暗礁,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 第二部分:潮涌的迷局——失衡的叙事与失真的共识 在价值和认同出现裂痕之后,我们便容易陷入“潮涌的迷局”。这一部分,作者将重点放在了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以及集体认知失衡等方面。 “失衡的叙事”指的是信息传播中,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满足群体心理的叙事,往往比客观事实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过程。碎片化的信息、情绪化的表达、以及算法的推送机制,共同构建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和回音室,使得不同观点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对话。作者分析了“群体性偏见”、“确认偏误”等心理机制如何被放大,导致了社会共识的瓦解和理性讨论的困难。 “失真的共识”则体现在,即使在表面上似乎达成一致的议题上,其背后的逻辑和理解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是被操纵的。作者通过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舆论是如何被引导的,哪些声音更容易被放大,而哪些声音又被边缘化。他探讨了“塔西佗陷阱”如何形成,即当一个政权或组织失去公信力后,无论其发布何种信息,民众都倾向于将其解读为负面。这种失真的共识,不仅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对“后真相时代”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事实的重要性被削弱,情感和个人信念成为判断是非的主要依据。这给民粹主义、阴谋论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对民主政治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作者强调,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是每一个公民的必修课。 第三部分:智慧的灯塔——重塑的根基与前行的路标 面对文明的暗礁和潮涌的迷局,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第三部分,“智慧的灯塔”,作者旨在为我们指明一条出路,一条重塑根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作者强调了“重塑的根基”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价值观的回归,更是对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持久的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坚守。他重新审视了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如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儒家的仁爱思想、佛教的慈悲情怀等,并非是要简单复古,而是从中提炼出那些依然能够烛照我们前行的普适性智慧。他尤其强调了“诚实”作为一种基本的美德,在任何时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对他人的责任,也是对自我生命的尊重。 “理性的复苏”是重塑根基的关键。作者主张,在保持对情感的尊重和理解的同时,要重新唤醒和捍卫理性的力量。这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分析和判断;尊重事实和证据,反对基于情绪的煽动和操控;倡导开放的对话和思想的交流,避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 “社群的重建”是应对认同危机的良方。作者认为,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重新找回社群的温度和归属感。这并非狭隘的部落主义,而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相互尊重和积极参与基础上的新型社群。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以及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填补价值和认同的真空,获得更深刻的生命意义。 最后,作者提出了“前行的路标”。他认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这包括: 拥抱学习与适应: 持续学习新知识,拥抱变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去适应不断发展的世界。 关注长期主义: 放弃短期利益的诱惑,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倡导建设性对话: 即使观点不同,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行交流,寻求共同点,化解分歧。 承担公民责任: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用理性、负责的态度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静观尘海》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自身面临的挑战。它鼓励我们从宏观的文明视角出发,回归个体的思考,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最终成为那个能够照亮前路的灯塔,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指引方向,引领我们走向更成熟、更具韧性的文明未来。 这本书适合所有关心人类文明走向、渴望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寻求人生意义的读者。它将带领您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探索和智识的远航,帮助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稳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