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

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在今 著
图书标签:
  • 协商民主
  • 政治协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制度建设
  • 中共党史
  • 政治发展
  • 人民民主
  • 政协
  • 中国政治
  • 纪实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83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95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3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但是枪杆子打出来的,还是政协会议谈出来的。中共邀请各民主党派领袖秘密北上解放区,国民党用尽手段截杀;各党派之间政见不同恩怨深深,又有权位之争。
    本书完整记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筹备召开的全历程,揭秘新中国建立的政治运作过程。内容涵盖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五一口号”,实施“军事南下,政治北上”,加快解放战争进程,想方设法“迎接”国统区及香港地区的民主人士,到解放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始末。
    本书的写作修改历时十余年。作者先后采访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国家安全部等机关,以及童小鹏、罗青长、周子健、刘昂、罗涵先、张克明、司徒丙鹤等百余位首届政协亲历者及李济深、张澜后人等,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全书史实翔实,人物刻画准确,文字简洁明快,以时间为轴结构记述1948~1949年中国各党派政治日志,可谓本书一大特色。
    根据本书内容改编的影视作品有电影《肝胆相照》,电视连续剧《开国前夜》,电视纪录片《协商共和》,电视讲座《协商建国》等。

内容简介

  

  《协商民主》作者郝在今历时十余年,采访百余首届政协会议亲历者及李济深、张澜后人,掌握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完整记述从“五一口号”提出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筹备召开的全历程,揭秘新中国建立的政治运作过程,真实再现中国首届政协历史珍闻。

作者简介

  郝在今,八一电影制片厂主任编辑,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作品:长篇纪实作品《中国秘密战》、《超级大军的兴衰》等,长篇小说《敦煌之归义英雄》、《乱世女儿红》等,影视剧本《开国前夜》、《彭真》、《肝胆相照》等。曾荣获建党八十周年献礼作品、抗战胜利六十周年重点推荐作品、五个一工程奖、金星奖、人民文学奖、全国报告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宪政竞争——决战关头的两个政治会议
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即将开打,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何同时忙于政治运作?
1.11948年的“五一口号”
毛泽东亲手删掉“毛主席万岁”,又加上从未有过的第五条。
1.2从“国民参政会”到“政治协商会议”
反对党变成参政党,中国这种民主形式,举世罕见。这"协商"的名头,其实还是国民党提出来的。
1.3内战第一枪打向第三方面
假戏也能真做,蒋介石假唱,毛泽东真谈,重庆谈判带来和平建国的前景。
蒋介石决心铲除异己,打不下强大的共产党,先拿地方派系开刀。
1.4蒋介石不再需要中间派充门面
挟抗战胜利之声威,老蒋独步天下。召开制定宪法的“国民代表大会”,居然排除共产党和民盟两大党派。
1.5独角戏遭遇对台戏
过把总统瘾,蒋介石在首都南京担纲独角戏。
河北小山村也有大导演,毛泽东倡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



第二章悬疑难解——政坛名流如何选边站队
小村庄中运筹帷幄的毛大帅,能够用电报指挥全国战场的千军万马,却难以得到大城市顶尖人物的回声。
海内外纷纷猜疑:中共与民主党派是否有过节?
2.1毛泽东发出密信
民主始于对他人的尊重。中共主席毛泽东十分尊重地致信民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代主席沈钧儒,与他们直接对话。
2.2香港成了左派大本营
英国管辖的香港,成了中国名人的避难所。如何在国共两大党之间纵横捭阖,各
党派内部争论激烈。
2.3猜疑
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急于部署,香港的民主党派等待召集,可是,南北两地,谁也不知对方在做什么!
这不免引起猜疑,是不是所有的民主人士都愿意参加新政协?
2.4上海乃左右逢源之地
民盟领导人张澜、黄炎培、罗隆基滞留上海,没有公开表示对五一口号的态度,莫非还在坚持中间立场?
2.5南京毕竟有政权手段
切断中共与民主党派的联系,国民党特工破坏香港的秘密电台。
2.6毛泽东头上掉下炸弹
保密局特工指引飞机,毛泽东的住房笼罩在硝烟之中!
2.7周恩来批评潘汉年
直到8月1日,西柏坡与香港的秘密电信才恢复畅通,中共中央就政协会议的组织事项征求民主党派意见。

第三章怒海危途——政协代表与会也须突破重围
打仗危险,开会也危险。
高价租用的苏联客轮从美国接回反蒋上将,冯玉祥却在临近港口的时候焚身大海!
必须警惕,那老蒋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3.1秘密海上运输线
香港民主人士到解放区开会必须绕过国民党封锁,空中航线阻隔,周恩来派人打通海路。
3.2在美国街头演讲的中国将军
冯玉祥呼吁美国人民不要支持独裁腐败的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特务的眼中钉。
3.3贤达登台,“太子”出马
蒋介石也要作秀民主,登台主政的社会贤达发动货币改革,"太子"蒋经国亲自在上海打老虎。
3.4水泊梁山聚义旗
防止"左倾",中共中央统战部统计全国各界有影响的人物,统筹安排新政协名单。
3.5出师不利
第一个奔向解放区的冯玉祥海上遇难,新政协的聚义之途格外艰险。

第四章谁敢涉险——文人从政也是上战场
逐鹿华夏,中共在军事、政治两条战线同时冒险。
鹿死谁手,政坛老手还要看看风向。
4.1南下和北上都是险棋
军事南下,毛泽东命令林彪穿插敌后打锦州。
政治北上,周恩来部署潘汉年护送民主党派领袖远赴解放区。
4.2罗隆基向中共提出自己的政纲
出席新政协会议也有条件,民盟中央的罗隆基选择继续当反对党。
4.3第一批海上冒险家
潜出香港,穿越台湾海峡,绕道朝鲜,政坛名人偷渡到达哈尔滨。
4.4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傅作义
斩首行动!内战先锋官指挥快速纵队,直扑毛泽东隐身地。
4.5新政协增添新使命
中共与民主党派商定: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协商建国!
可是,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为何滞留香港不肯北上?


第五章恩仇似海——政治家必须超越个人恩怨
政治斗争翻云覆雨,各党派之间恩怨深深。
黄埔军校三巨头,校长蒋介石、教育长李济深、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三人之间的关系,映照中国政坛的纵横捭阖。
周恩来如何说服李济深北上?
5.1胡愈之修改毛泽东的时间表
毛泽东计划,1948年召开政协会议,1951年解放全国大陆。历史进程,却把两个时间表都修改了,战争提前两年胜利,政协推迟一年召开。这说明,开会并不容易。
5.2李济深身不由己
周恩来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遭到李济深部下的阻击。难产住院的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在广州“四一五”事变中带病逃亡。
5.3周恩来心细如发
沈钧儒、郭沫若等两批著名人士离开香港引起公众关注,港英警方政治部主任到李济深家中探查,保密局香港站在李公馆门口设点监视。
5.4圣诞夜,到处都有大动作
圣诞夜,香港警察昼夜监视的中国名人,悄然失踪。

第六章第三道路——历史转折关头的道路抉择
中国政界早有一种说法:国民党打败共产党有和平,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有和平,国共相持不下,只有走第三条道路。
6.1两份元旦文告
战场上打不过共产党,挑起内战的蒋介石转而呼吁和平。共产党当然不会上当,可期望和平的民主人士就不一定了。
6.2“寡助”者“失道”
独裁手段把民主人士得罪殆尽,谁还相信蒋介石真的会走和平道路?
6.3今夜与君共舞
对外关系上是不是"一边倒"?张东荪和毛泽东的争论并未导致分裂。
目睹解放区的治理成绩,李济深第一次承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6.4代总统李宗仁乃第三力量领袖
老蒋下台,李宗仁上台,有人大力鼓吹第三条道路,国共划江而治。
6.5莫斯科来的神秘客人
划江而治,在中国人看来是国家分裂,却符合某些外国的利益。
第四方面——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
第三道路走不通,第三方面坚决参加新政协。可这时又出现一个“第四方面”,眼看国共决战大势已定,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起义投诚。
新政协要不要吸收这些反对过自己的人呢?

精彩书摘

  第十章谁坐天下

  ——人民政权的人事安排

  ……

  10.2头发的故事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开幕。政协会议是最高级别的会议,代表们当然住在北平最高级的饭店。

  九月的北平,王府井的北京饭店、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南河沿的翠明庄、大栅栏的远东旅店等高级饭店,到处衣冠荟萃。穿军装的与穿中山装的并肩出入,穿西装的与穿长袍同时而行,更为风光的是女士,既有穿列宁服的,也有旗袍高跟鞋的……

  高级饭店的服务员见多识广,可是没有见过这种房客:

  昔日出入饭店视若无人的国民党将军部长们,忽然变得和蔼起来,甚至不忘向Boy(侍应生)打个招呼……

  怎么连农村老大娘都住进北平大饭店了?真担心那位头缠白毛巾的大爷会不会在地毯上磕烟袋锅……

  饭店门口的警卫战士也没见过这些首长:

  参军多年,比连长大的干部没见过几个。这下过瘾,哪个“野”的老总都从自己的岗位通过!

  也有难以入眼的事情:六七十岁的老头要个年轻女人陪着!解放军战士能给小老婆敬礼吗?

  居住饭店的民主人士更觉得新鲜:

  饭店里的人们,无论职位高低,凡属政协代表,衣食住行一律平等,统由大会供给。囊中羞涩的文士自可潇洒,挥金如土的政客也得收敛。看来,不会有人买选票了。

  特别是用餐有趣。进得大饭厅,一桌桌的碗筷已经摆好,随意坐下,放上大会发给你的餐券,凑齐八个人就可开饭。素不相识的人同桌吃饭就很新鲜,席间还能随意沟通!有心人注意到:毛泽东、周恩来也是随到随坐,似乎没有固定位置。而且,各桌菜肴全都是同样的六菜一汤,主食不限量。也许,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预演?

  新鲜也好,别扭也罢,政协代表前所未有地聚集中国各阶层、各民族、各方面人士,众口难调……

  就说用餐。工农代表和部队代表常常扎堆,又能招呼,很快凑齐一桌开吃。矜持的民主人士却被晾在一边,等着凑人数。周恩来只要来餐厅就餐,总是专找民主人士身旁的空位……

  开饭前,周恩来拿起刀叉一抹,白手巾污了!周恩来提醒:外国人给饭店业立的规矩可不全是错的,接待政协代表必须严格遵守惯例。

  为了接待政协代表,特别是代表中的民主人士,周恩来花了多少心思!

  政协代表的个人相片、集体相片都要收入纪念册。中共代表团照相的时候,让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四老坐在正中,毛泽东、刘少奇坐在两头,周恩来、陈云、彭真在后排站着!

  尊老之风立即吹开,纪念册中,各代表团的留影,都不是按职位排座次。

  政协代表中有几个八十岁以上的老先生,至今还穿长袍。年纪最高的萨镇冰九十二岁,家在福建,被大会特许请假。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张元济是前清翰林,参加戊戌政变时曾奉光绪皇帝之诏到中南海朝见,可惜那时不敢四处张望,什么地方也记不起来。简玉阶是香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经理,多次援助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香港的活动,这位广东老人吃素,每餐前必穿着长袍祈祷上帝。张难先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三十年代任湖北省主席,挎着菜篮上街买菜,是有名的清官。还有前清翰林陈叔通、前清进士周孝怀,都是穿长袍的。最招眼的是张澜,长袍之外,还要戴瓜皮帽。在许多工农干部眼中,瓜皮帽可是典型的地主服装!有人送他一顶贝雷帽改变形象,老人却把帽顶的小揪揪去掉,贝雷帽还是瓜皮帽!

  也有两个老人穿西服,海外华侨陈嘉庚与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匆匆从美国赶来,冬装不备,周恩来叫人到前门瑞蜉祥给老人特制一件獭皮领狍皮大衣。老人行动不便,周恩来又叫人特制一把可以抬人的藤椅。当老人乘坐卫士抬着的藤椅登上怀仁堂台阶时,代表们纷纷注目,司徒美堂得意地说:“特赐金銮殿乘舆!”

  进入会场,年纪大的民主人士找不到座位怎么办?周恩来调派统战部的青年干部当招待员!周恩来亲自示范:民主人士来了,你手一伸,指一下位子就行了?不!要引位,要一直引到他的位子跟前!统战部干部接待民主人士的时候,周恩来就在远处盯着!

  在生活小事中,周恩来敏锐地发现:对民主人士接待不周,既有经验问题,更有思想问题……

  还是初春时候,沈钧儒先生一次拜访毛泽东。告辞之际,警卫员照例为客人披大衣,警卫员个子高大衣举得也高,沈钧儒老人个子矮,两只胳膊从后面找不到袖筒!

  周恩来赶紧接过大衣,细心地服侍老人穿好。

  下来,周恩来就问卫士长成元功:我们的战士给客人穿大衣都不会?为什么给我们的首长服务没有这种情况?

  有的司机去接民主人士开会,人家不熟悉,看看车,正在判断是不是来接自己的,咱们的司机好不耐烦,一下就把车开走了!

  送客上车,卫士照例要为客人关车门,民主人士年纪大、动作慢,头刚进去,卫士就狠狠一下把门摔在人家屁股上,把客人撞进车去!

  有情绪的岂止战士。

  刚刚解放,革命队伍内部实行供给制。从战士到总司令统一标准:每人每月猪肉1斤、肥皂2/3块、牙刷1/6把、牙粉2/3包。军队干部一律军装,地方干部布料中山装、八角鸭舌帽,科以上干部的衣料为毛料。干部每人每月零用钱5万元(相当于后来的5元)。唯有抽烟差异显著:每月战士烟叶半斤、排连干部纸烟5盒、营团10盒、师以上15盒。

  可那些民主人士什么待遇?

  “人家大米加猪肉,又住北京饭店,我们是青菜加小米,住小房子……”

  “什么民主党派,不过是一根头发,拔了就拔了!”

  发给政协代表的文件,信封上写道:“某某先生。”有的共产党员不干了:革命成功,“同志”变成“先生”了?

  牢骚出自政协代表、出自政协代表之中的共产党员!

  中共政协党组专门召开会议,召集政协代表中的共产党员讨论统战问题。

  政协代表中的共产党员有些来自基层,不熟悉统战政策。毛泽东耐心地解释:人民政协会,一定要有各方面人物,不然就是开党代表会议了。政协之中有些代表人物,代表着以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主的阶级动向和要求,我们不能代表。这些人必须住北京饭店,必须敲锣打鼓欢迎,因为这样对中国人民有利!

  谈到代表中的牢骚,毛泽东语气严肃: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他们人数虽然不多,社会联系却很广泛。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学会和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毛泽东劝导:至于民主人士的生活习惯问题,那是旧社会的遗留。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长期工作,是可能进步的。

  刘少奇要求:共产党员在政协会上要多用脑子。要想一想历代皇帝、袁世凯、蒋介石为什么坐不稳江山的教训。共产党要坐稳天下,就是要用统一战线的形式团结民主人士。

  刘少奇告诫大家:我们共产党员是最先进的分子,为人民服务是无条件的,不讲代价的!不要因为自己劳苦功高,就不满意有些民主人士得到比较优厚的待遇。

  作为中共政协党组书记,周恩来反复讲解党的统战政策。周恩来说:民主人士对于孤立蒋介石所起的作用很大,我们必须学会同他们共事。我们不能以为,天下是共产党打下来的,我们是主人,是我们请你们来开会的。都是政协代表,如果你叫同志,他叫先生,不就成了宗派?

  面对掌握全国政权的重任,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十分注重统战工作。

  陈毅率领华东代表团来到北京饭店。华东团里,有战将许世友,有老保卫周兴,有文化人夏衍……

  各地同志云集北京饭店,少不得交往频繁。柳亚子来看夏衍,还要发上几句李济深的牢骚。战友们见面,更是要数落数落那些国民党将领。一时间,陈毅周围热气腾腾,全是共产党员。

  突然听说,傅作义从绥远赶来参加政协,军队代表更是议论纷纷。早听说傅作义把我们一野打得很苦,有人就说,那是兄弟部队装备不好,要是碰上我们三野……

  有人还说,最好不要碰上他,见到这些国民党将军,我就想起牺牲的战友!

  陈毅却悄悄搬家了……

  儒将陈毅懂得应该如何同民主人士打交道。

  政协会议通知上海:因住宿紧张,代表最好不要带家属。但上海的民主人士包达三偏偏提出自己要带子女,工作人员不同意,就在茶话会上僵起来!多亏副市长潘汉年出面缓和:“既然包先生要带,那就带吧。”

  事后,老统战潘汉年向工作人员解释:统战工作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区别对待。我们不能为这点小事同朋友伤感情……

  陈毅在上海同民主人士经常来往,常向下面干部交代:不要急躁,更不得粗暴!要礼贤下士……

  陈毅这次从上海赶到北平开会,毛泽东见面就说:“对不起啊,我没去接你!”

  陈毅诧异,自己来北平开会还要毛主席接?

  当陈毅得知毛泽东曾专程去火车站迎接宋庆龄、程潜之后,就理解了毛泽东的用意。

  毛泽东与高级干部聊天常常旁征博引:清朝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就因为满族统治者一开始就订了一条统一战线政策,用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以少数团结了多数。《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此人并不高明,对同盟军搞关门主义。

  谈到统战,毛泽东风趣地说:做统战工作是党内少数派,要宣传呼吁。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我们今天的“大”就是统一战线,而“化之”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化到社会主义去。

  毛泽东曾对陈毅说:我们不怕“美援”,只怕“左援”!

  陈毅深知:在统战工作中,党内的“左倾”情绪危害最大!

  陈毅听说,傅作义来得晚,北京饭店的宽敞房子已经分配完了。陈毅认为,自己的住处不算什么,傅作义住得委屈可就是政策问题!于是,陈毅把自己的住房让给傅作义……

  后来,陈毅还两次召集二野、三野的代表开会,讲解党的统战政策,批驳“早革命不如晚革命”。陈毅说: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程潜、傅作义和平起义为人民避免牺牲,立了大功!

  傅作义并不熟悉陈毅。不过,傅作义在共产党内已经有了些朋友。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与共产党方面就解决绥远问题展开谈判。共产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先是林彪、贺龙,后来又换成聂荣臻、薄一波。中共华北负责人聂荣臻、薄一波可以说是傅作义的老对手,但两位老对手现在相当和气。他们为绥远工作确定的总方针是“打通思想,换帽子。”就是打通傅作义与绥远当局的思想,也打通共产党干部的思想,而后,以不流血方式,让对方换成解放军的帽子。薄一波特别要求华北局的干部:不能把绥远看成“敌占区”,抓一把,破坏一下,而应当把那个地方当成我们自己的。在发表傅作义“九一九”起义通电时,有人把其中关于绥远官兵抗战功绩的一段删去,薄一波发现后还立即作了检讨。

  经过解决绥远问题的相互了解,老对手成了朋友。傅作义在给薄一波、聂荣臻的信中写道:“毛主席对弟极其信任,两兄对弟亦充分了解。”起义后,傅作义对自己去处、地位的疑虑,曾向薄一波通气。薄一波及时向毛泽东反映之后,对傅作义的部下说:傅先生是全国闻名的人,似应在政治协商会议后排列,不应太快。

  这样,傅作义就以高兴的心情参加政协会议了。

  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专门要薄一波在中共党组会上介绍了同民主人士交往的经验。

  9月23日,政协会议进入第三天,毛泽东、朱德特意设宴,作陪的是民革李济深、民促蔡廷锴等,客人,则为政协代表中的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黄绍竑等26名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与中共高级将领周恩来、陈毅、刘伯承、聂荣臻握手言欢……

前言/序言


《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 内容简介 《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历程的著作。本书以史为鉴,追溯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协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孕育、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理论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部纪实性的著作。它聚焦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协商制度的深化和发展,本书都给予了细致的描绘。每一章节都紧密围绕着“开创”这一主题,着重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历史智慧、战略远见和实践创新。 第一章:革命洪流中的萌芽: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的早期探索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中国革命的烽火硝烟,回溯政治协商制度的最初萌芽。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胜利的根本途径。本书将重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阶段,如何通过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阶层人民,开展政治协商,凝聚共识,为建立新中国奠定政治基础。 早期革命的实践: 章节将详细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如何通过政治协商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随后,在革命面临严峻考验的时期,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如何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实践和发展政治协商的理念,团结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政治协商的原则与形式: 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例如独立自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等,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多种协商形式,如座谈会、协商会议、联合政府等。这些都为日后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的内在联系: 本章将深刻阐释统一战线作为实现政治协商的组织基础和政治载体,以及政治协商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和实现形式,揭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基石: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本章将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革命时期积累的政治协商经验上升为制度,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本章将详细记述中国共产党为了筹建新中国,如何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此次会议汇集了全国各族各界代表,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协商。 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章节将阐述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建立的肝胆相知、荣辱与共的合作关系。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取得执政地位后,依然坚持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方针,构建了新型政党关系。 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探索: 本章将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将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设立及其职能的明确,以及各级政协组织的建立和运作。 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发展:政治协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治协商制度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为国家治理和各项事业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重大决策中的协商: 本章将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展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政治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凝聚共识,最终做出科学决策的。 政治协商的实践形式: 章节将分析这一时期政治协商的多种形式,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的政治协商,各级政协会议的召开,以及党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和协商。 在国家治理中的贡献: 本章将着重体现政治协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凝聚力量、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改革开放中的深化与创新:政治协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新使命 本章将聚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深化和创新的,以及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 章节将阐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对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 协商民主的时代内涵: 本章将深入分析“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重点阐述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民主的独特优势。 新时期政治协商的新发展: 本章将重点介绍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协商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新成效。这包括: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章节将深入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并重点阐释政治协商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如何贯穿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 协商民主的广泛性与常态化: 本章将通过大量案例,展示在国家、地方、基层等各个层面,政治协商是如何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常态化地进行的。例如,重大决策的科学咨询、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基层治理的民主参与等。 政协职能的拓展与提升: 章节将分析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的结合: 本章将重点探讨协商民主如何向基层延伸,在街道、社区、乡村等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使人民群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和有效回应。 第五章: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理论意蕴与世界意义 本章将对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进行理论升华,并探讨其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阐释其独特的理论根基。 协商民主的中国优势: 本章将深入分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展现出的独特优势,例如:能够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政治稳定;能够汇聚各方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能够保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能够为不同利益诉求提供合法表达的渠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 本章将探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模式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例如贫富差距、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分析其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未来展望: 本章最后将展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翔实的史料记载、深刻的理论分析,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的壮丽画卷。本书不仅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深刻解读,更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民主实践范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洞见。《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以一种近乎口述史的笔调,勾勒出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演进轨迹。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记录了制度建立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产生的矛盾以及最终的解决之道。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它不只关注高层的决策,更将目光投向了基层实践,那些具体的协商场景、那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声音,都被悉数收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项成功的政治制度,必然是多元声音的汇聚,是不同利益的协调,是不断寻求共识的过程。书中对不同时期协商民主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制度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更好地回应时代的需求。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描绘的场景,与我当下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这种联系让我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笔记本,记录着一段非凡的探索之旅。我喜欢它那种不回避问题的真实性,它没有将制度的建立过程描绘得一帆风顺,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其中的曲折、争论甚至妥协。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信,也更能理解这项制度的来之不易。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协商形式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是制度的建构,更是理念的演进,是不同思想碰撞融合的生动写照。我尤其被书中那些人物故事所吸引,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决策思考,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这让我感觉,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鲜活的个体共同书写的。这本书让我对“协商”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只是简单的讨论,更是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对社会和谐的期盼。

评分

这本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以往对政治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会议和决策的宏大叙事,但《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却将视角拉得更近,用一种近乎“纪实”的方式,描绘了这项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尤其被书中那些生动的事例和人物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历史的还原。读着读着,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探索和实践的年代,看到了那些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殚精竭虑的先行者们。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层级协商民主的实践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的政策制定到微观的社会议题,都有详实的记录。这让我对“中国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它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的协商、妥协、共识汇聚而成的生动实践。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时刻的事件描述,更是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制度的韧性和适应性。它让我看到,一项制度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挑战与智慧,是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结果。这种细致入微的笔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话题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有了更宏观和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则为这幅画卷注入了鲜活的色彩和灵魂。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鲜活的对话,展现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角色的刻画,那些普通人、那些参与者,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建议,如何被听到、被采纳,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书中的叙事语言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情实感,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探索精神和实干作风。它让我明白,协商民主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各方力量在平等对话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来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制度,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对话,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推动制度进步的人对话,感受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脉络。

评分

读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开创纪实》,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刻板的政治术语,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在实践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它像一部纪录片,用镜头捕捉了制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用声音记录了不同参与者的思考与表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深入刻画,他们的决策过程、他们的思想转变,都为我们理解这项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它让我看到,政治协商并非是简单的形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实践,是尊重民意、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书中对不同类型协商形式的细致描述,也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一项伟大的制度,往往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的真诚关怀之上的。

评分

好卖家

评分

一本纪实随笔,搞了个学术化的名字,感觉被骗了

评分

一本纪实随笔,搞了个学术化的名字,感觉被骗了

评分

一本纪实随笔,搞了个学术化的名字,感觉被骗了

评分

一本纪实随笔,搞了个学术化的名字,感觉被骗了

评分

一本纪实随笔,搞了个学术化的名字,感觉被骗了

评分

一本纪实随笔,搞了个学术化的名字,感觉被骗了

评分

好卖家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