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道德八書》每冊均采用8-10個專題的形式,突齣主題的迫切性;然後援引基本理論分析原因;重點在於實踐部分,講明怎麼看待、怎麼做、怎麼修養;總體體現“問題——解釋——原理——實踐”的邏輯結構。
《道德八書·最為緊迫的時代呼喚:堅守誠信》定位為大眾通俗讀物,同時具備一定的理論深度。全書深入淺齣,通俗易懂,文筆優美,輕鬆可讀。
作者簡介
檀傳寶,安徽懷寜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德育原理、教師倫理學、教育基本理論、美育理論、教師教育。代錶作有《德育美學觀》(1996)、《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1999)、《學校道德教育原理》(2000)、《教師倫理學專題——教育倫理範疇研究》(2000)、《讓德育成為美麗的風景——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理念與操作》(2008)、《走嚮新師德——師德現狀與教師專業道德研究》(2009)、《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驗、曆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2011)及詩文自選集《作為一棵風中的樹》(2003)等。作品曾經獲得過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奬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德,國傢之基也。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富潤屋,德潤身。
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大學》
社會的現代化帶來瞭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傳統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
——顧明遠
今天我們要培養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須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倡導心存敬畏、行己知恥、誠實守信的社會道德觀,對社會要有奉獻精神,對他人要有責任感,對弱者要有同情心,養成情操高尚的人格。
——溫傢寶
目錄
引言 為瞭救贖的堅守
誠信缺失下的憂傷
個人生活之“憂”
國傢民族之“傷”
在正視中孕育希望
失落的“誠”“信”
何謂“誠”
何以“信”
金錢誘惑下的誠信
金錢是誠信的“試金石”
誠信是金錢的“守護神”
拒絕金錢誘惑,守望誠信人生
被裹挾的失信
“逼良為娼”的睏境
是什麼綁架瞭我們的誠信
尋找拒絕“裹挾”的可能性
麵對陌生人的誠信
陌生人與我們無關嗎
當陌生人欺騙瞭我們,是否還要選擇相信
用信任喚醒誠信,用誠信反哺信任
守住童真,守住未來
童心不可欺
不失赤子之心
為瞭孩子的堅守
用製度守護美好人性
製度是人性的需要
相信製度的力量
用製度實現人性之美
凡人誠信的力量
傳遞一種“能量”
喚醒沉睡的誠信
為一個誠信社會奠基
後記
精彩書摘
“逼良為娼”的睏境
近年來,為瞭弘揚誠信的道德風尚,整個社會掀起瞭評選道德模範、誠信模範的熱潮。可是,細心的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比如在2011年評選齣的第三屆全國誠實守信模範中,絕大多數都是樸實的“村民”以及體製外的企業傢等,少有公務員、醫生等體製內或與體製相關聯的人。難道是這些人的道德水平普遍低下嗎?非也。這一現象摺射的是體製內的人堅守誠信的艱難,這一現象背後是一種強大的裹挾的力量。體製內的人們往往被裹挾著失去瞭誠信。
堅守誠信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個人道德領域內的誠信,如童叟無欺、拾金不昧、欠債還錢等,目前評選齣的誠實守信模範絕大多數都是個人道德領域內的,隻要有足夠的道德意誌力,都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另一種誠信是職業領域內的誠信,會涉及復雜的製度性和環境性因素,比如會計做賬、法官判案等會受到高於個人的製度性、權威性因素的影響,個人的道德努力會遇到種種壓力和阻力,使得個人誠信的實現睏難重重。製度性或者環境性的壓力就像一張巨大的網,將個體睏於其中,個體的抗爭在這種情況下會非常艱難。
一個從業10餘年的會計在辭職之際,講述瞭自己的“職業體驗”。10多年來,她一直在企業做財務工作,對企業內部財務非常熟悉。她換瞭好多個單位,就想找傢不做假賬的企業。可是,每傢企業都要求她做假賬,居然找不到一傢不做假賬的企業。到後來,她徹底死瞭心,因為,現實是“不做假賬,就隻能走人”。她說:
很多人在罵我們會計沒有職業道德,我聽瞭比誰都難過。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個做會計的願意做假賬,但沒有一傢企業不要求財會人員做假賬。企業在招聘財務人員時就要求“熟悉稅法和各種財務技巧,能夠為企業謀取最大的利益”。其實,企業會計要按真實情況來記賬做賬,從技術上說不是很難的問題,但實際上做到很不容易。一到年底,一些稅務部門的人就會說,朋友幫幫忙,做點貢獻齣來。這不用說瞭,少的交三四萬元,多的十幾萬元。一方麵是每傢企業都要求做假賬,另一方麵外部的所謂管理又是這個樣子,我們做會計的能怎麼辦?說我們是被“逼良為娼”是再貼切不過瞭。為瞭生存,會計不得不做假賬。做會計現在已經成瞭風險最高的職業,因為沒有哪個行業會像我們這樣時時刻刻在乾著提心吊膽的事。我唯一慶幸的是至今沒有“犯事”,現在辭職,也算是全身而退瞭。
……
《靜觀塵海:文明的暗礁與智慧的燈塔》 在曆史的長河中,文明的每一次躍遷,都伴隨著深刻的變革與挑戰。人類社會,如同航行於浩瀚海洋中的巨輪,時而乘風破浪,駛嚮光明;時而觸礁暗湧,險象環生。當今時代,我們正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復雜交織的節點,信息爆炸、技術革新、全球化浪潮、觀念衝突……種種力量裹挾著我們,既提供瞭無限的可能,也帶來瞭巨大的迷茫。無數價值在激蕩中動搖,許多曾經的共識變得脆弱,甚至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一種超越眼前喧囂的智慧,一種能夠穿透迷霧、辨彆方嚮的洞察力。 《靜觀塵海》便是這樣一本旨在提供這種深層思考的書籍。它不是一部簡單的時代速寫,也不是一本羅列新聞事件的編年史。相反,它深入文明的肌理,探究那些驅動曆史前進、也可能導緻文明衰退的根本性力量。作者以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嚴謹的哲學思辨,將我們引嚮對人類文明核心議題的審視。 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共同構建起對當下時代睏境及其應對之道的深刻剖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暗礁——失範的價值與認同的危機 這一部分,作者首先將目光投嚮瞭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失範現象。在快速的物質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一些曾經被視為普世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例如,關於“成功”的定義,是否隻剩下物質財富和權力地位?關於“幸福”的追求,是否被消費主義和即時滿足所綁架?關於“進步”的尺度,是否過於片麵,而忽略瞭對精神世界的關照? 作者並非簡單地批判,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和哲學分析,揭示瞭這些價值動搖的深層原因。他探討瞭啓濛運動以來,理性主義的過度膨脹如何可能導緻精神領域的貧瘠;分析瞭消費社會的邏輯如何滲透到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變得功利化、淺薄化;審視瞭後現代主義思潮在解構宏大敘事的同時,是否也帶來瞭意義的真空和虛無主義的蔓延。 “認同的危機”是價值失範的直接後果。當舊有的價值體係崩塌,人們便難以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標。無論是個人層麵的身份焦慮,還是群體層麵的文化隔閡、民族主義抬頭,都摺射齣對“我是誰”、“我們是誰”的睏惑。作者深入剖析瞭身份認同的復雜性,它既源於曆史文化、民族血脈,也與社會結構、個體選擇息息相關。在後真相時代,虛假信息和情感操縱更是加劇瞭這種認同危機,使得人們更容易被極端思潮裹挾,走嚮分裂與對立。 這一部分,作者還對技術發展對人類主體性的挑戰進行瞭深刻的探討。人工智能、大數據、基因編輯等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瞭關於隱私、自由、甚至人類本質的根本性追問。算法的偏見、信息繭房的形成、以及對人類大腦的潛在影響,都構成瞭文明潛在的暗礁,需要我們警惕和反思。 第二部分:潮湧的迷局——失衡的敘事與失真的共識 在價值和認同齣現裂痕之後,我們便容易陷入“潮湧的迷局”。這一部分,作者將重點放在瞭信息傳播、輿論引導以及集體認知失衡等方麵。 “失衡的敘事”指的是信息傳播中,那些能夠引發情感共鳴、滿足群體心理的敘事,往往比客觀事實更容易傳播和被接受。社交媒體的興起,極大地加速瞭這一過程。碎片化的信息、情緒化的錶達、以及算法的推送機製,共同構建瞭一個個信息孤島和迴音室,使得不同觀點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對話。作者分析瞭“群體性偏見”、“確認偏誤”等心理機製如何被放大,導緻瞭社會共識的瓦解和理性討論的睏難。 “失真的共識”則體現在,即使在錶麵上似乎達成一緻的議題上,其背後的邏輯和理解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甚至是被操縱的。作者通過對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輿論是如何被引導的,哪些聲音更容易被放大,而哪些聲音又被邊緣化。他探討瞭“塔西佗陷阱”如何形成,即當一個政權或組織失去公信力後,無論其發布何種信息,民眾都傾嚮於將其解讀為負麵。這種失真的共識,不僅阻礙瞭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在這一部分,作者還對“後真相時代”的特徵進行瞭深入剖析。事實的重要性被削弱,情感和個人信念成為判斷是非的主要依據。這給民粹主義、陰謀論等提供瞭滋生的土壤,對民主政治和社會穩定構成瞭嚴峻挑戰。作者強調,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和辨彆能力,是每一個公民的必修課。 第三部分:智慧的燈塔——重塑的根基與前行的路標 麵對文明的暗礁和潮湧的迷局,我們並非束手無策。第三部分,“智慧的燈塔”,作者旨在為我們指明一條齣路,一條重塑根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首先,作者強調瞭“重塑的根基”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價值觀的迴歸,更是對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持久的價值的重新發現和堅守。他重新審視瞭那些跨越時空的智慧,如古希臘的理性精神、儒傢的仁愛思想、佛教的慈悲情懷等,並非是要簡單復古,而是從中提煉齣那些依然能夠燭照我們前行的普適性智慧。他尤其強調瞭“誠實”作為一種基本的美德,在任何時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是對他人的責任,也是對自我生命的尊重。 “理性的復蘇”是重塑根基的關鍵。作者主張,在保持對情感的尊重和理解的同時,要重新喚醒和捍衛理性的力量。這包括培養批判性思維,學會獨立分析和判斷;尊重事實和證據,反對基於情緒的煽動和操控;倡導開放的對話和思想的交流,避免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 “社群的重建”是應對認同危機的良方。作者認為,在原子化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重新找迴社群的溫度和歸屬感。這並非狹隘的部落主義,而是建立在共同價值觀、相互尊重和積極參與基礎上的新型社群。通過參與社區活動、服務社會、以及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填補價值和認同的真空,獲得更深刻的生命意義。 最後,作者提齣瞭“前行的路標”。他認為,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這包括: 擁抱學習與適應: 持續學習新知識,擁抱變化,保持開放的心態去適應不斷發展的世界。 關注長期主義: 放棄短期利益的誘惑,從長遠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倡導建設性對話: 即使觀點不同,也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進行交流,尋求共同點,化解分歧。 承擔公民責任: 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用理性、負責的態度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靜觀塵海》並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見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自身麵臨的挑戰。它鼓勵我們從宏觀的文明視角齣發,迴歸個體的思考,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寜靜與智慧,最終成為那個能夠照亮前路的燈塔,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能指引方嚮,引領我們走嚮更成熟、更具韌性的文明未來。 這本書適閤所有關心人類文明走嚮、渴望在復雜世界中保持清醒頭腦、尋求人生意義的讀者。它將帶領您進行一場深刻的內心探索和智識的遠航,幫助您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穩固的精神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