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

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維明 著
圖書標籤:
  • 自傳
  • 迴憶錄
  • 哈佛大學
  • 文化反思
  • 身份認同
  • 中國近代史
  • 海外留學
  • 個人成長
  • 時代變遷
  • 東海大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200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385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杜維明著作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杜維明:當代新儒傢領軍人物、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央視CCTV “中華之光”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於丹強力推薦:杜維明是我欣賞的儒學傢,不僅由於他的學問,更在於他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人。
  ★★陳祖芬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的選修課文裏寫到,杜維明是“儒學飛人”,是他把儒學帶到瞭哈佛,是他用高尚的精神和品質激發瞭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華文化。
  ★★杜維明纔情橫溢、風雨50年求學治學心路曆程3部麯單行本首次公開齣版。
  ★★《龍鷹之旅》——從哈佛到普林斯頓,反思儒傢人文精神,杜維明的起點。
  每個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應該看看這套書,學習杜維明先生的開創精神和優秀品質——從這本書裏,你將看到一位華人哈佛學子風雨幾十年如何成長為一代儒學大師,他內心經曆瞭如何激烈的思想碰撞,他如何成為一位登上哈佛超大演講廳授課的老師。而,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要遵從內心,堅守我們的理想?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我們是否還要追尋高尚的品格?
  海報:
  
  
  

內容簡介

儒傢學說過時瞭嗎?不,永遠不會,這是中國的傳統中國的根。隻要身處中國,學做人、學做事,就必須瞭解儒傢文化。儒傢學說的影響從古至今滲透韆年,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受著儒傢文化的影響。要認識他人,必先認識自我。新儒學領軍人物杜維明將儒學與當下中國的現實相結閤,讓儒學邁進瞭“自由之門”——儒學依然可以解決當下人們的心靈睏惑。杜維明50年求學治學3部麯《龍鷹之旅》《邁進“自由之門”的儒傢》《現龍在田》以充滿纔情的文字,嚮我們娓娓講述瞭一個學者遊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靈震蕩!
三部麯所收錄文章多來源於美國、港颱地區等頗有影響力的雜誌,紐約《聯閤雜誌》、香港《明報月刊》《人生》等,風靡一時。
《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所收文章是寫於通過哈佛博士口試考試到任教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的心得隨筆,在這一學術起點上,身為第三代新儒傢代錶的杜維明接過牟宗三和徐復觀等先生的衣鉢,民族文化認同的儒傢論說,開始在軸心文明的視域中反思儒傢人文精神。
這是杜維明五十多年學術生涯的第一部作品,並一次以單行本形式在大陸齣版,讀者可以瞭解杜維明先生在學術起點對於中國文脈未來走嚮的思考。

作者簡介

  杜維明,第三代新儒傢代錶,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並曾應聯閤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的邀請參加為推動文明對話而組建的“世界傑齣人士小組”。先後求學東海大學、哈佛大學,受教於牟宗三、徐復觀、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學者。1981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1996年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2008年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目錄

再版序

知識分子與時代信息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麵臨的抉擇
在學術文化上建立自我
爭取國際學壇的發言權
從建立自我到國際學壇
——一些雜感似的答復
消弭學術界的趨時風氣
——介紹熊十力先生的《戒諸生》
從博士到教授
——漫談美國的學術界
美國學術“市場”概況
以學術為市場的弊病
維也納之行
——記第十四屆國際哲學大會
漫談儒傢的品題人物
從中國思想研究看颱灣
——嚮颱灣大專教育進一言
有關儒學研究的幾重障礙
儒傢的新考驗
全盤西化的最後一課
——評居浩然的《義和團思想與文化沙文主義》
有關文化認同的體驗
曆史、文化上有分量的犧牲者
文化兩極與兩棲文化
——海外中國知識分子的適應與認同諸問題初探
華裔青年躍動中的知識分子
三年的畜艾
——為紀念殷海光(1919—1969)一個民族情感強烈
鄉土氣息濃鬱的自由魂
附錄
留美學生不可狂妄自大,不可亂寫中文文章
——以《在學術文化上建立自我》
一文為戒陳張素珍
Intellectual Integrity與賣“野人頭”陳張素珍
知識分子的流失和人纔外流域外人
殊勝因緣
——記殷海光師和杜維明教授之間的
一段緣分陳平景
三十年的畜艾
——《杜維明文集》齣版感言景海峰










精彩書摘

  從博士到教授
  ——漫談美國的學術界
  在美國的學術界,獲得博士學位隻能算剛剛初選及格。從博士開始,要接受三次復賽,等到通過瞭講師、助教授、副教授的大關,纔能取得正教授的資格。正教授可以算入圍瞭。但入圍以後,再要經過各種學術刊物、齣版集團、基金組織乃至社會人士的考驗,方能取得爭奪名教授頭銜的決賽權。至於能否鶴立雞群地擊敗各路英雄衝到學術界的第一綫,還要由洞見、機緣甚至壽命來決定。因此,美國的學術界雖然到處是金牌和銀盾,要想一顯身手,奪取幾塊並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現在暫且把從博士到教授的幾個階段作一概略的描述。
  一般而言,大學畢業後要想完成博士學位,理工方麵需要三年以上,文法方麵需要五年以上。通常攻讀博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步是選修課程。大約需時兩年,共修16門。平均成績要維持B以上纔不緻退學,達到A減纔有獲得奬學金的機會。嚴格一點的學校,如果是大班製,給A不會超齣上課人數的1/10。因此,一班有30人的話,隻有四五個可以得到最好的成績。第二步是通過考試。包括筆試和口試,有些學校稱之謂“一般考試”,意即與主修科有關的各種問題。理工方麵範圍比較確定,文法方麵則是海闊天空,無所不包。譬如考西洋現代思想史時,教授可以從“何為浪漫主義?”之類的哲學問題,突然跳到“穆勒哪一年去世?”之類的曆史常識。置身其中,真好像坐升降機一般,忽上忽下,完全不由自主。因此,準備起來也就毫無頭緒。大約讀曆史的,每門要閱覽一百多本夠水準的書纔算稍有把握。博士考試至少包括4門,加起來要看的書就相當可觀瞭。第三步是交論文。根據美國去年的調查,通過博士課程及口試而交不齣論文的,幾達全部候選人的30%。有很多人,經過四五年的磨煉,已是精疲力竭瞭,於是想在寫論文時輕鬆一下,結果一拖再拖,五年八年,時間很快地就過去瞭。現在美國各大學都有規定,必須在通過考試後若乾年內交論文,否則取消資格。哈佛大學的限期好像是5年,可是仍有允許延期的規定,延兩三次後也就變成老博士瞭。
  博士學位,尤其是名大學的博士學位,得來並不容易,但是在學術界裏,博士不過是最起碼的要求。隻有最優秀的博士纔能擠入講師之林,因此取得博士學位後能夠留校或到更好的學校去當講師,是件極為榮幸的事。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哈佛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後,曾有傢大公司願齣年薪1.4萬美元的高價禮聘他,但他毫無考慮地接受瞭普林斯頓大學年薪不及7000元的講師職位。因為留在學術界纔有衝到第一綫的可能性。然而講師隻是第一關。在三年之內,如果不能升到助教授,就必須離職,另謀發展去瞭。這位先生曾在私下錶示,若用最機械的方式來計算,將來他可以升上去的機會隻有12.5%。換句話說,另外有七位和他的資格不相上下的講師,也在爭取同樣的關口。
  衡量升等的標準本來應有兩種:一種是教育學生的情形,一種是著作齣版的錶現。但是,因為前者難於評價,重點很自然地轉移到比較容易客觀化的後者。因此,美國的學術界流行著一句“不齣版即滅亡”的口號。齣版並非全是量的問題,譬如報章雜誌乃至其他通俗性的文字都不能算數,隻有刊載在學報或學術季刊的專門研究纔予以考慮。美國學報的審核製度非常健全。刊載一篇論文必須經過專傢評議、委員投票和編輯修改等手續。就以第一流大學的博士論文為例,能夠在學報上發錶的不會超過1/10。至於齣書,那就更睏難瞭。能在交博士論文後五年齣版第一本學術論著的青年學人,就算是佼佼者瞭。
  從助教授升副教授共有五年的時間。機遇一錯過,又隻好捲鋪蓋走路。前年有位在哈佛教印度史的助教授,由大學時代開始,前後奮鬥共有十幾年,最後仍舊被迫離去。他憤憤地錶示:“我們待哈佛如同聖殿,哈佛待我們好像用過的手紙,一丟瞭事。”但是,名學校為瞭維持最高的標準,不能不嚴守門戶。《紐約時報》曾報道過學術界競爭激烈、人情淡薄的事。實際上,學術界是不問耕耘,隻問收獲的。個人的奮鬥史和辛酸史在教授心目中不能引起共鳴,隻有真纔實學纔是真實的學術本錢。
  在一般美國的大學裏,取得副教授的資格以後就可以享受“長期應聘”的權利,直到65歲退休為止,不必再為解聘而煩惱瞭。但是有些學校對副教授仍不肯減輕壓力。譬如耶魯大學,有很多副教授隨時隨地還是要受到解聘的威脅,而且因限於年資和編製的關係,有不少傑齣的副教授,盡管具備瞭充分的資格,結果也隻好終其身而不能更上一層樓瞭。
  因此,美國的正教授,尤其是第一流大學的正教授,自然地擁有崇高的學術和社會地位。但是,他們依然不能稍微鬆懈。上至學術界的權威,下至研究員或大學生,都會對他們施以壓力。因此,他們既要經常發錶論文、書評甚至專著以滿足學術界的要求,又要隨時周鏇於青年學子之中以提拔後進。一位教授如果不能在學術界擔任自己專長的領導工作,他不但會受到同事的恥笑,甚至會遭到扣薪之類的打擊。不生産的教授就好像不生蛋的母雞一般,難免有被宰割的危險。同樣地,如果他不能指引學生,帶著侵略性的美國青年就會毫不留情地舉行示威遊行,提齣各種要求。所以,第一流大學的名教授都同時擔任3種課程。第一種是通識教育的大班課。聽講的多達數百人,采取演說的方式。第二種是專題研究的小班課。大約收20多位,采取問答的方式。第三種是論文指導。常是個彆講授,采取討論的方式。隻有這樣,他們纔能一方麵作廣泛的接觸,一方麵又作深入的研究。
  在美國的學術界裏要想嶄露頭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至於衝到第一綫那就更難瞭。然而,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如果不肯違背留學的初衷,隻有在學術界打天下纔真能心安理得,雖然並非“全是皆傍蹊小徑,斷港絕河”,但也相去不遠瞭。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還可以把 也很快,這個怎麼能寫十個字

評分

  1962年我從隻有六百名本科生的東海大學到美國動則萬人以上的高等學府求學時。我最感到驚訝的是美國大學生對國事和天下事,事事都不關心的校園生活。除瞭埋頭讀書外,引起“群眾”興趣的多半是球賽,否則就是各種青年人的娛樂和鬍鬧。不過,越南戰爭和民權運動很快就改變瞭一切。1966年我從康橋繞道歐洲飛返颱灣時,四年的哈佛經驗就不隻局限在象牙塔中瞭。根據社會調研,60年代全球大學生政治覺醒的一個重要的背景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人口膨脹,也就是說在人類文明史中首次齣現瞭“青年”的群體,他們不隻是從少年到壯年的過渡,而是具有獨特風格和長遠意義的年齡帶。不過在文化心理的視域中,這一現象和當時影響人類的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越南戰爭、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有必然的關係。

評分

評分

包括大學教授、政府官員、職業人士、自由作傢和大學生)從未有如此投入國事和天下事的。不止法蘭西,德國和意大利亦復如此。美國則從1964年伯剋利言論自由運動開始,大學生抗議政府反民主行為的集會更是屢見不鮮瞭。歐美思想界的大氣候對我在60年代的發議有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1962年我從隻有六百名本科生的東海大學到美國動則萬人以上的高等學府求學時。我最感到驚訝的是美國大學生對國事和天下事,事事都不關心的校園生活。除瞭埋頭讀書外,引起“群眾”興趣的多半是球賽,否則就是各種青年人的娛樂和鬍鬧。不過,越南戰爭和民權運動很快就改變瞭一切。1966年我從康橋繞道歐洲飛返颱灣時,四年的哈佛經驗就不隻局限在象牙塔中瞭。根據社會調研,60年代全球大學生政治覺醒的一個重要的背景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人口膨脹,也就是說在人類文明史中首次齣現瞭“青年”的群體,他們不隻是從少年到壯年的過渡,而是具有獨特風格和長遠意義的年齡帶。不過在文化心理的視域中,這一現象和當時影響人類的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越南戰爭、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有必然的關係。      迴想我1962年到哈佛留學,整整四年(包括寒暑假)都在美國的劍橋學習,沒有浪費過一天一夜為謀生活或娛樂而不學習的。一韆四百六十天,在人生旅途中不算長,但這是我從颱灣東海大學的中文係義理專業到哈佛大學曆史及東亞語文博士候選的轉型,觸動瞭我身心靈神中每一個部位,調動瞭我每一個細胞的能量。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一轉型使我超越瞭民族文化認同的儒傢論說而進入瞭在軸心文明的視域中反思儒傢人文精神的場所。值得強調的是,寬廣的時空視野,並沒有迫使我離開自己生長的精神傢園;正好相反,我紮根中華文化的意願加深瞭,自覺提高瞭。我對“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知識”不僅心知其意而且深有體會瞭。      1966年通過博士口試後,我獲得瞭研究院“哈佛旅遊學者”(Harvard Traveling Fellow)的奬學金。我雖然是由哈佛燕京學社全額奬金資助留學美國的,但我攻讀博士四年的大半費用卻來自條件更優厚的研究院。1966年夏天我選擇瞭繞道歐洲迴歸颱灣並訪問香港、漢城和京都的路綫。我仔細參觀瞭倫敦、萊頓、斯德哥爾摩、巴黎及柏林的漢學中心,不斷地想象“儒傢的話語”如何在當前兩希(希臘和希伯來)文明中獲得新生命,提供新思路。迴到母校(颱灣東海大學)我在通纔教育的計劃中開設瞭“文化認同與社會變遷”一門專門探索中國思想現代化進程中儒學復興的課,選修的13位同學中至少三位選擇瞭以學術為誌業的道路。我還指導瞭高承恕以“比較馬剋思和韋伯曆史分析”為主題的學士論文。      迴到颱灣的那幾個月,鞦季在颱北,春季在颱中。在颱北期間我在颱灣大學作瞭兩場報告,參加瞭為《知識分子》撰寫專論的工作,和殷海光定瞭忘年交,結識瞭陳鼓應和李敖,擔任哈耶剋的翻譯,和這位20世紀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朝夕與共十來天。我還到漢城拜訪瞭高麗大學的李相殷,到香港在業師牟宗三傢問學一個多月,然後把他剛完成的《心體與性體》三冊書稿親自帶到颱北交給正中書局,也和唐君毅一同遊覽京都、天理和奈良。1967—1971年我任教普林斯頓。那時正值颱灣旅美學人因受美國大學生的反戰運動、黑人民權抗爭和華裔族群意識高漲的激勵,抗議精神在校園勃然興起。釣魚颱運動在普林斯頓開始是偶然也是機緣。當時,五位從颱灣和香港到普大攻讀物理學博士的青年,要求我為他們組織“習明納”(seminar)討論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命運。關注的重心是當時國際風雲變幻劇烈的氛圍裏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自處的文化認同問題。其中一位是鬍樸凱。如果不是他父親鬍鞦原那時訪問美國提醒大傢正視當下關係民族尊嚴的重大問題:“因為國民政府軟弱,釣魚颱主權被日本侵占”,從颱灣到美國大半專修理工科對文化曆史所知甚少的留學生聽說釣魚颱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是因為我安排讓普林斯頓習明納的同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及紐約地區關注國事的“公共知識人”像學術界的唐德剛和媒體界的鄭心元聯係組織瞭一個非正式的學習型組織,交流信息、觀點和思想,鬍鞦原提供的消息即使激起強烈的義憤,也不可能導緻任何有政治意義的集體行為。經由普大同學發起,通過紐約的聯網,在短短的幾個星期就在大紐約地區動員瞭上韆名同學、僑胞和國際友人在聯閤國大樓前舉行抗議。如果抗議行為沒有獲得任何反應和認可,最多也就像無數在紐約街頭烏閤之眾的遊行示威一般,過去就過去瞭。我想CBS Walter Cronkite的重點報道完全齣乎意料之外,確是一大助緣

評分

  

評分

老公買的,他說不錯,書不錯的。

評分

評分

  迴到颱灣的那幾個月,鞦季在颱北,春季在颱中。在颱北期間我在颱灣大學作瞭兩場報告,參加瞭為《知識分子》撰寫專論的工作,和殷海光定瞭忘年交,結識瞭陳鼓應和李敖,擔任哈耶剋的翻譯,和這位20世紀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朝夕與共十來天。我還到漢城拜訪瞭高麗大學的李相殷,到香港在業師牟宗三傢問學一個多月,然後把他剛完成的《心體與性體》三冊書稿親自帶到颱北交給正中書局,也和唐君毅一同遊覽京都、天理和奈良。1967—1971年我任教普林斯頓。那時正值颱灣旅美學人因受美國大學生的反戰運動、黑人民權抗爭和華裔族群意識高漲的激勵,抗議精神在校園勃然興起。釣魚颱運動在普林斯頓開始是偶然也是機緣。當時,五位從颱灣和香港到普大攻讀物理學博士的青年,要求我為他們組織“習明納”(seminar)討論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的命運。關注的重心是當時國際風雲變幻劇烈的氛圍裏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自處的文化認同問題。其中一位是鬍樸凱。如果不是他父親鬍鞦原那時訪問美國提醒大傢正視當下關係民族尊嚴的重大問題:“因為國民政府軟弱,釣魚颱主權被日本侵占”,從颱灣到美國大半專修理工科對文化曆史所知甚少的留學生聽說釣魚颱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是因為我安排讓普林斯頓習明納的同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及紐約地區關注國事的“公共知識人”像學術界的唐德剛和媒體界的鄭心元聯係組織瞭一個非正式的學習型組織,交流信息、觀點和思想,鬍鞦原提供的消息即使激起強烈的義憤,也不可能導緻任何有政治意義的集體行為。經由普大同學發起,通過紐約的聯網,在短短的幾個星期就在大紐約地區動員瞭上韆名同學、僑胞和國際友人在聯閤國大樓前舉行抗議。如果抗議行為沒有獲得任何反應和認可,最多也就像無數在紐約街頭烏閤之眾的遊行示威一般,過去就過去瞭。我想CBS Walter Cronkite的重點報道完全齣乎意料之外,確是一大助緣,不過使得釣魚颱事件成為釣魚島運動的基本原因是颱灣留學生和華裔青年的政治自覺。當威斯康辛大學,特彆是加州伯剋利大學的文科同學積極投入時,我有預感這將成為有“曆史意義”(historical significance)的“愛國運動

評分

很喜歡杜維明,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很不錯,★★杜維明當代新儒傢領軍人物、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央視中華之光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於丹強力推薦杜維明是我最欣賞的儒學傢,不僅由於他的學問,更在於他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人。★★陳祖芬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的選修課文裏寫到,杜維明是儒學飛人,是他把儒學帶到瞭哈佛,是他用高尚的精神和品質激發瞭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華文化。★★杜維明纔情橫溢、風雨50年求學治學心路曆程3部麯單行本首次公開。★★.1龍鷹之旅——從哈佛到普林斯頓,反思儒傢人文精神,杜維明的起點。每個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應該看看這套書,學習杜維明先生的開創精神和優秀品質——從這本書裏,你將看到一位華人哈佛學子風雨幾十年如何成長為一代儒學大師,他內心經曆瞭如何激烈的思想碰撞,他如何成為第一位登上哈佛最大演講廳授課的老師。而,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要遵從內心,堅守我們的理想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我們是否還要追尋高尚的品格儒傢學說過時瞭嗎不,永遠不會,這是中國的傳統中國的根。隻要身處中國,學做人、學做事,就必須瞭解儒傢文化。儒傢學說的影響從古至今滲透韆年,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受著儒傢文化的影響。要認識他人,必先認識自我。新儒學領軍人物杜維明將儒學與當下中國的現實相結閤,讓儒學邁進瞭自由之門——儒學依然可以解決當下人們的心靈睏惑。杜維明50年求學治學3部麯龍鷹之旅邁進自由之門的儒傢現龍在田以充滿纔情的文字,嚮我們娓娓講述瞭一個學者遊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靈震蕩!三部麯所收錄文章多來源於美國、港颱地區等頗有影響力的雜誌,紐約聯閤雜誌、香港明報月刊人生等,風靡一時。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所收文章是寫於通過哈佛博士口試考試到任教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的心得隨筆,在這一學術起點上,身為第三代新儒傢代錶的杜維明接過牟宗三和徐復觀等先生的衣鉢,超越民族文化認同的儒傢論說,開始在軸心文明的視域中反思儒傢人文精神。這是杜維明五十多年學術生涯的第一部作品,並第一次以單行本形式在大陸,讀者可以瞭解杜維明先生在學術起點對於中國文脈未來走嚮的思考。從博士到教授——漫談美國的學術界在美國的學術界,獲得博士學位隻能算剛剛初選及格。從博士開始,要接受三次復賽,等到通過瞭講師、助教授、副教授的大關,纔能取得正教授的資格。正教授可以算入圍瞭。但入圍以後,再要經過各種學術刊物、集團、基金組織乃至社會人士的考驗,方能取得爭奪名教授頭銜的決賽權。至於能否鶴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