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受推崇、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佳读本。
内容简介
《王小波传世经典:黄金时代》收入《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我的阴阳两界》等四部中篇小说,以及三篇有关王小波的访谈笔录。
这四部小说皆以文革为背景,有一种永恒之美。小波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用他独特的黑色幽默、创造力,理性反思人的生存状态,对于生活的苦难与荒谬做出抗争,并最终超拔出来。小说中的性,直白放浪又纯洁,带有小波的独特风格。
其中,小说《黄金时代》历经十余年写作修改而成,于1991年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波在获奖感言中说:因为这篇小说是我的宠儿,所以它能获奖使我格外高兴。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5—1997.4),当代著名小说家、思想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学生,后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1992年成为自由撰稿人。1995年以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成名。1997年至今,作品被广泛阅读,经久不衰。《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万寿寺》《红拂夜奔》等代表作品,被誉为当代中文阅读无法绕过的传世经典;受史学界、哲学界的格外推崇,他的作品对当代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心灵地图的塑造更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阅读王小波,已成为当代中国人寻求自由、智慧、有趣的一种隐秘象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美好、有趣、好看的书。
——李银河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柴静
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刘瑜
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有趣味。这一点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第二,说真话。这一点非常基本的做人作文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一点非常基本的成就文章大师的要求,长久以来已经绝少看到。
——冯唐
把人伦和逻辑说的跟山峦水草般有趣,这是王小波。如果文字不能有趣,还要文字干什么呢?
——李承鹏
他的小说特别有趣,你可以从任何一句开始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句放下,不会想念其他的部分。王小波这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慕容雪村
极其怀念王小波,一个真正的独立作家!
——章诒和
目录
三十而立
似水流年
我的阴阳两界
附录
相信智慧是没有错的——意大利导演安德烈访王小波
成长岁月——艾晓明与宋华女士、王小平先生谈王小波
王小波为什么要做自由撰稿人——李银河访谈录
精彩书摘
一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就在我插队的地方当医生。我在山下十四队,她在山上十五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那时我还不大认识她,只能说有一点知道。她要讨论的事是这样的:虽然所有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破鞋,但她以为自己不是的。因为破鞋偷汉,而她没有偷过汉。虽然她丈夫已经住了一年监狱,但她没有偷过汉。在此之前也未偷过汉。所以她简直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说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难。我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陈清扬是破鞋,即陈清扬偷汉,则起码有一个某人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陈清扬偷汉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说,陈清扬就是破鞋,而且这一点毋庸置疑。
陈清扬找我证明她不是破鞋,起因是我找她打针。这事经过如下:农忙时队长不叫我犁田,而是叫我去插秧,这样我的腰就不能经常直立。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的腰上有旧伤,而且我身高在一米九以上。如此插了一个月,我腰痛难忍,不打封闭就不能入睡。我们队医务室那一把针头镀层剥落,而且都有倒钩,经常把我腰上的肉钩下来。后来我的腰就像中了霰弹枪,伤痕久久不退。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起十五队的队医陈清扬是北医大毕业的大夫,对针头和钩针大概还能分清,所以我去找她看病。看完病回来,不到半个小时,她就追到我屋里来,要我证明她不是破鞋。
陈清扬说,她丝毫也不藐视破鞋。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问题不在于破鞋好不好,而在于她根本不是破鞋。就如一只猫不是一只狗一样。假如一只猫被人叫成一只狗,它也会感到很不自在。现在大家都管她叫破鞋,弄得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陈清扬在我的草房里时,裸臂赤腿穿一件白大褂,和她在山上那间医务室里装束一样。所不同的是披散的长发用个手绢束住,脚上也多了一双拖鞋。看了她的样子,我就开始琢磨:她那件白大褂底下是穿了点什么呢,还是什么都没穿。这一点可以说明陈清扬很漂亮,因为她觉得穿什么不穿什么无所谓。这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自信心。我对她说,她确实是个破鞋,还举出一些理由来:所谓破鞋者,乃是一个指称,大家都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至于大家为什么要说你是破鞋,照我看是这样: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陈清扬听了这话,脸色发红,怒目圆睁,几乎就要打我一耳光。这女人打人耳光出了名,好多人吃过她的耳光。但是她忽然泄了气,说:好吧,破鞋就破鞋吧。但是垂不垂黑不黑的,不是你的事。她还说,假如我在这些事上琢磨得太多,很可能会吃耳光。
倒退到二十年前,想象我和陈清扬讨论破鞋问题时的情景。那时我面色焦黄,嘴唇干裂,上面沾了碎纸和烟丝,头发乱如败棕,身穿一件破军衣,上面好多破洞都是橡皮膏粘上的,跷着二郎腿,坐在木板床上,完全是一副流氓相。你可以想象陈清扬听到这么个人说起她的乳房下垂不下垂时,手心是何等地发痒。她有点神经质,都是因为有很多精壮的男人找她看病,其实却没有病。那些人其实不是去看大夫,而是去看破鞋。只有我例外。我的后腰上好像被猪八戒筑了两耙。不管腰疼真不真,光那些窟窿也能成为看医生的理由。这些窟窿使她产生一个希望,就是也许能向我证明,她不是破鞋。有一个人承认她不是破鞋,和没人承认大不一样。可是我偏让她失望。
我是这么想的:假如我想证明她不是破鞋,就能证明她不是破鞋,那事情未免太容易了。实际上我什么都不能证明,除了那些不需证明的东西。春天里,队长说我打瞎了他家母狗的左眼,使它老是偏过头来看人,好像在跳芭蕾舞。从此后他总给我小鞋穿。我想证明我自己的清白无辜,只有以下三个途径:
1.队长家不存在一只母狗;
2.该母狗天生没有左眼;
3.我是无手之人,不能持枪射击。
结果是三条一条也不成立。队长家确有一棕色母狗,该母狗的左眼确是后天打瞎,而我不但能持枪射击,而且枪法极精。在此之前不久,我还借了罗小四的气枪,用一碗绿豆做子弹,在空粮库里打下了二斤耗子。当然,这队里枪法好的人还有不少,其中包括罗小四。气枪就是他的,而且他打瞎队长家的母狗时,我就在一边看着。但是我不能揭发别人,罗小四和我也不错。何况队长要是能惹得起罗小四,也不会认准了是我。所以我保持沉默。沉默就是默认。所以春天我去插秧,撅在地里像一根半截电线杆,秋收后我又去放牛,吃不上热饭。当然,我也不肯无所作为。有一天在山上,我正好借了罗小四的气枪,队长家的母狗正好跑到山上叫我看见,我就射出一颗子弹打瞎了它的右眼。该狗既无左眼,又无右眼,也就不能跑回去让队长看见——天知道它跑到哪儿去了。
我记得那些日子里,除了上山放牛和在家里躺着,似乎什么也没做。我觉得什么都与我无关。可是陈清扬又从山上跑下来找我。原来又有了另一种传闻,说她在和我搞破鞋。她要我给出我们清白无辜的证明。我说,要证明我们无辜,只有证明以下两点:
1.陈清扬是处女;
2.我是天阉之人,没有性交能力。
这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我们不能证明自己无辜。我倒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陈清扬听了这些话,先是气得脸白,然后满面通红,最后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了。
陈清扬说,我始终是一个恶棍。她第一次要我证明她清白无辜时,我翻了一串白眼,然后开始胡说八道。第二次她要我证明我们俩无辜,我又一本正经地向她建议举行一次性交。所以她就决定,早晚要打我一个耳光。假如我知道她有这样的打算,也许后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二
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正在河边放牛。下午我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我睡去时,身上盖了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经一无所有(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这就是我过生日时的情形。我醒来时觉得阳光耀眼,天蓝得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
我爬起来看牛,发现它们都卧在远处的河汊里静静地嚼草。那时节万籁无声,田野上刮着白色的风。河岸上有几对寨子里的牛在斗架,斗得眼珠通红,口角流涎。这种牛阴囊紧缩,阳具直挺。我们的牛不干这种事。任凭别人上门挑衅,我们的牛依旧安卧不动。为了防止斗架伤身,影响春耕,我们把它们都阉了。
每次阉牛我都在场。对于一般的公牛,只用刀割去即可。但是对于格外生性者,就须采取槌骟术,也就是割开阴囊,掏出睾丸,一木槌砸个稀烂。从此后受术者只知道吃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连杀都不用捆。掌槌的队长毫不怀疑这种手术施之于人类也能得到同等的效力,每回他都对我们呐喊:你们这些生牛蛋子,就欠砸上一槌才能老实!按他的逻辑,我身上这个通红通红、直不棱登、长约一尺的东西就是罪恶的化身。
当然,我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在我看来,这东西无比重要,就如我之存在本身。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
……
前言/序言
王小波传世经典:黄金时代 一本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书 《王小波传世经典:黄金时代》并非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挖掘的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群年轻人所经历的彷徨、挣扎与觉醒。这本书以王小波那独特犀利、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时代画卷,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在宏大叙事下,个体如何以一种近乎顽固的姿态,去追寻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本真。 书名中的“黄金时代”并非对那个年代的赞美,而是一种反讽,一种对被遮蔽、被篡改的真实的回溯。王小波以他惯有的解构和反思,撕开了历史的表层,让我们看到了在看似激昂的口号和运动背后,那些个体情感的涌动、思想的困惑以及对真实世界无法遏制的渴望。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往往身处时代的漩涡中心,却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观察者的姿态,他们用身体去体验,用思想去拷问,用文字去记录,试图在这片被“政治正确”笼罩的土地上,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伊甸园。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王小波不回避人性中最复杂、最微妙的角落,他笔下的角色,无论是面对爱情的羞涩与冲动,还是在思想困境中的痛苦挣扎,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他们渴望被理解,却又常常孤立无援;他们向往纯粹,却又不得不与现实妥协。这种矛盾与纠结,正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青年共同的写照。 例如,书中对知识青年下乡的描绘,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王小波用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捕捉到了隐藏在集体口号下的个体体验。他写到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用书籍慰藉心灵的年轻人;他写到他们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中,依然会迸发出对美好事物——无论是爱情,还是某个瞬间的灵感——的追求。这些细节,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命图景,也展现了人性的顽强与韧性。 “黄金时代”的叙事,也常常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荒诞的色彩。王小波用一种戏谑的口吻,解构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权威。他并不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巧妙的铺垫和意想不到的转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荒谬与不公。这种写法,既消解了直接对抗的沉重感,又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他让读者在笑声中,看到现实的另一面,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智慧。 书中对于性与身体的描写,更是王小波作品中最具标志性的部分。他挑战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禁忌和压抑,将性视为一种自然的、生命的力量,一种通往自由和真实的途径。他笔下的性爱,并非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与情感、思想、甚至是某种哲学追求紧密相连。他通过身体的坦诚,去揭示人性的复杂,去反抗那些束缚人性的陈规陋习。这种对身体的解放,实际上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的延伸。 《王小波传世经典:黄金时代》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自由的问题。它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质疑那些被强加的意义,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王小波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思考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下。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永恒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在面对权力、压抑、虚伪时,所产生的孤独、迷茫、反抗,以及对真挚情感的渴望,都是共通的。王小波以他超越时代的洞察力,触及了这些普遍性的情感体验,使得这本书即便在数十年后,依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时而感到压抑,时而感到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触动、被启迪的感觉。王小波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它能够轻易地穿过浮躁的表面,直抵人心的深处。他用朴素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描绘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努力保持自我,追求独立思考的灵魂。 《王小波传世经典:黄金时代》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但却能给予读者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力量。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个体依然拥有选择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生命最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所展现的“黄金时代”,与其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真实、对自由、对生命本真不懈追求的状态。王小波用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将这种状态凝固在文字之中,留给后人深刻的启迪和无尽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遗产,激励着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不要放弃对独立思考和个体尊严的坚守。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命运,被王小波赋予了宏大的意义。他写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经历,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而是对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深刻的注解。他让你看到,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那些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去思考、去爱、去生活。 《王小波传世经典:黄金时代》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奉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触及了人性的普遍性。它是一本关于勇气、关于智慧、关于爱的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如何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拥抱生命的喜怒哀乐。 最终,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宏大的历史叙事,而在于它如何通过个体命运的微观展现,折射出时代的洪流,以及在洪流中,那些不甘沉寂的灵魂所迸发出的生命的光辉。王小波以他独一无二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也通往我们内心深处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历史的风雨中,生命是如何顽强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