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需要认真对待知识的年代。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墨色清晰,即便是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这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快餐读物能比拟的。尤其是繁体竖排的版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人来说,简直是如沐春风,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籍的对话。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慢慢地沉浸其中,那种沉静的阅读体验,是现在很多出版物难以给予的。装帧细节上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既保持了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翻阅的宝藏级别读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我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原本困扰我的问题,在作者的梳理下迎刃而解。这套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深入、更批判性地去审视和理解那些重要的思想遗产。对于希望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的同道中人来说,能够拥有并细细品读这样的著作,无疑是一种幸运。我已经开始期待未来能有机会进一步探讨书中的某些论点了。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的文字风格。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作者的笔触并不僵硬,反而有一种文人的风骨和对所研习对象的深情。竖排的版式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非常自然,目光顺着文字的走向,心绪也跟着沉静下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他人观点时,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气呵成的长篇论述,而不是生硬的章节堆砌。这种行文的优雅,让枯燥的学术探讨也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案头苦思冥想时的神态。对于那些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美感也有所追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种享受。
评分很久没有遇到如此让人感到“有料”的学术著作了。我通常阅读学术书籍会比较挑剔,很多作品往往是“高开低走”,开篇引人入胜,中间却开始空泛。然而,这套书从头至尾都保持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它没有使用过多华丽辞藻去粉饰太平,而是用扎实的研究和严谨的论证来支撑观点。每一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因为里面蕴含的思考深度,绝不是一扫而过就能消化的。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参考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可以说,它是一本能够让你真正“动脑子”的书,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信息的工具书。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火花。这套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到,让我对“义门读书记”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某些经典文本的简单解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对于一些晦涩的观点,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例证来加以阐释,使得原本难以捉摸的学理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细节的把握,那种对原著的尊重与批判性继承,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深入钻研某一领域,而不是只求皮毛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系统性梳理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阶梯。
评分何焯于62岁时去世。死后康熙皇帝下诏,复其原官。破例赠予侍读学士,并赏赐金钱,给予立传,回乡治丧,令地
评分? 评介
评分清何焯(1661一1722)撰。焯初字润千,后字屺瞻,晚字茶仙,号义门,江苏苏州人。太学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以李光地荐入直内廷,次年御赐举人,会试下第,复赐进士,仍直南书房,入局校书。后授编修,校书武英殿。学问渊博,经学、史学、诗文等都有较深造诣,尤擅长校勘经、史书籍,成绩斐然。著有《何义门先生集》、《义门题跋》;《分类字锦》等。此书为何氏卒后门人整理而成。初由子云龙、从子堂与门人沈彤等于乾隆十六年(1751)整理部分校勘成果,取名《义门读书记》,仅六卷。其后,蒋维钧博搜遐访,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完成《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本的整理工作。凡《四书》、《诗经》、《春秋》三传十二卷,《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五代史》十七卷,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四家集及萧统《文选》、陶潜、杜甫、李商隐集共二十九卷。其校勘经传,非只限于-字、一句之纠谬,旨在"发先哲之精义,究未显之微言",故对全章、全句之义皆有发明,大致宗于程朱,而断以己意,考证精密,对于读经、研经皆有帮助。
评分授平民学子,因有道义而多次受到表彰。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义门,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思佐、祖父应登、父亲何栋都是县学生;伯父何秉,字与偕,由苏州迁入崇明后,在清顺治四年(1647)及第进士。何焯赞赏家中父老的品行,决心承继祖辈的传统门风,成人后自号义门。他重文轻财,把自己应得的产业推让给诸弟,贫穷的亲戚朋友都受过他的恩惠,学生中有才学而贫穷的,常常收留在家,接济饮食、住宿、就学,有簿册记录的就有400多人,被学者们称为“义门先生”。
评分学术经典,传统文化渊薮。大促给力,赞!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错不很好看的嘻嘻哈哈
评分学学古人是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的,就知道什么叫相形见绌了
评分授平民学子,因有道义而多次受到表彰。何焯(1661-1722)字屺瞻,号义门,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思佐、祖父应登、父亲何栋都是县学生;伯父何秉,字与偕,由苏州迁入崇明后,在清顺治四年(1647)及第进士。何焯赞赏家中父老的品行,决心承继祖辈的传统门风,成人后自号义门。他重文轻财,把自己应得的产业推让给诸弟,贫穷的亲戚朋友都受过他的恩惠,学生中有才学而贫穷的,常常收留在家,接济饮食、住宿、就学,有簿册记录的就有400多人,被学者们称为“义门先生”。
评分买到无能为力,买到不能自已,活动太好,收了慢慢消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