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尽袁世凯家族和中国社会的百年沧桑,展读袁氏一脉四代人的曲折往事与珍藏影像!
★ 袁世凯孙女暨袁氏五姊妹寄语读者——袁家英(1923- )+ 袁家苮(1926- )+袁家蕖(1930- )+ 袁家菽(1932- )+ 袁家芯(1934- )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
★ 家族故事与历史影像——179幅珍藏的老照片,清晰呈现袁氏一脉四代百年群像。
★ 乱世枭雄还原为“人”——家族视角,讲述袁世凯的家庭生活,以及他所扮演的“人子”、“人夫”、“人父”的多重角色。
★ 家庭背景是祸是福?——袁家四代人的命运,在百年中国历史的大潮中,随波起伏。但因家庭背景出身,他们所经历的波峰与波谷,变化的幅度比常人更大。他们同样经历了抗战、“反右”、“文革”、改革开放……
★ 特殊家族,不平淡的人生——袁世凯第五夫人杨氏这一支的后裔,有民族企业家、教师、政协代表,有建筑师、神甫、画家、诗人、音乐家,他们都以自己的努力续写着家族史中属于自己的篇章。
第六章 袁克桓长子袁家宸和妻子王家瑢(节选)
袁家宸是袁克桓和陈徵的长子,五夫人杨氏的长孙。袁家宸是民国时期天津耀华中学的优秀生,又先后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又名津沽大学)。1947年,袁家宸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官费留学美国,在纽约大学研究院主修经济学;1950年回国,从天津实验中学代课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教书生涯。
袁家宸的妻子王家瑢是国民政府农商总长王迺斌的女儿。夫妻二人都是中学老师,同为民盟盟员。袁家宸与王家瑢生有四个儿女:两个女儿袁弘淑和袁弘芬出生于袁家宸留学美国之前;两个儿子袁弘宇和袁弘哲出生于袁家宸回国之后。
长子长孙
袁克桓是杨氏的长子,他与陈徵生的第一个孩子就是袁家宸,陈徵也因此确立了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第一个孩子是男是女,对做儿媳的来说太重要了;另一方面,袁家宸降生,杨氏第一次做奶奶,那个高兴劲儿也就不用提了。袁家宸是长子长孙,所以从小得宠也是毫无疑问,特别是得到了杨氏的宠爱,每次逢年过节的礼物都比其他孩子高级、昂贵,也引起了妹妹们的羡慕。杨氏故去的时候,袁家宸已经十八岁,成年了。
清宫里的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与袁克桓是把兄弟,小德张是太监,却也娶了媳妇,太太姓张,名志筠,原来是曲艺界有名的演员。他们与陈徵来往也密切,经常一块儿打牌,一块儿听京剧。小德张见袁家宸聪敏可爱,就收他做干儿子。所以袁家第三代都称小德张为干爹,称小德张的太太为干娘。
小德张于1922年在天津和平区重庆道五十五号买得一块面积四千多平方米的地,建了一栋中西合璧、带地下室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其立面二层外用类似爱奥尼克柱围成柱廊,庭院里又有中式的假山、石桥、亭子。这栋楼建成以后,小德张感觉阴气太重,没有去住。1925年清室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购得此楼,并在这里度过晚年,故世称“庆王府”。小德张和太太先住在由小德张亲自设计的位于天津和平区郑州道的宏大花园洋房里,十分气派,该楼房“文革”中被拆掉;后又住在天津睦南道金林村的一栋三层小洋楼里,家里非常贵气、干净。凡是宫里有的大家具,小德张家里几乎都有,还有一架钢琴和一个巨大无比的八音盒,当年红卫兵抄家的时候没搬走,因为家具都是“顶天立地”的,搬不动。此外,家中还摆满了各种各样意大利大理石雕塑,栩栩如生,都以希腊故事为题材。其中有一尊人物雕像小德张说是“米开先生的杰作”,就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可惜“文革”中被红卫兵砸碎了。那时候袁家宸常常是在母亲陈徵这儿吃完年三十团圆饭,随后就到小德张家去拜年,跟他的干爹干娘守岁,过了12点再回到自己家里来。
……
粉笔生涯终其一生
以袁家宸毕业于纽约经济学院这个学历和资历,回来后完全有可能到大学去教书。起初,他在天津实验中学仅仅是代课,没想到就一辈子留在天津实验中学了,因为他遇见了实验中学的校长李力。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他在实验中学能够扎下根来,是因为校长李力在统战政策上贯彻得好,对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富有同情心,就凭这一点就足以温暖像袁家宸这样单纯的知识分子。
袁家宸是一个通才,既可以教化学,又可以教英语,语文也很棒,他记忆力很好,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中英文字也写得好,是天津实验中学的一位名师。尤其是他的英语,不仅仅是在实验中学,就是在全天津也是首屈一指。他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可以说,时代造就了人,时代也改造了人。
“祖国解放了,我回国了,我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但是从1955年后,一次次政治运动又把我打入了冷宫,罪状一是不能和我祖父袁世凯划清界限,二是崇美亲美。我总是这么想,无论如何中国人是站起来了,不受外国人气了,广大的劳苦大众也不受饥寒之苦,我个人挨批挨斗,不算什么,反正都是中国人,而且运动一完,我照样还是教书。”
袁家宸这一段话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朴素,“祖国解放了,我回国了”这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一种爱国情怀,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和自豪,但还是能够在平静之后读出一点心酸、无辜和无奈。他在“文革”前包括“四清”和“反右”时期就开始挨整了。尽管挨整,但是他对教育事业,对国家对人民还是无怨无悔。
挨整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他的祖父是袁世凯以外,他上英语课的时候给学生讲一些他在美国的见闻,也成了一项罪名,譬如给学生讲咖啡应该怎么喝,用什么样的咖啡壶煮;鸡蛋应当怎么煎,用什么样的平底锅等等,讲得细致入微。他有一口标准的美式发音,他介绍这些情况,其实是在介绍一种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一些西方的礼节和习惯。而这种情调、这种态度却是1950年代初最要不得、最受批判的,因此他就被扣上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帽子,是“崇美”。不过,一直有人整他批他,他也不生气,继续讲自己的一套,他说:“我开英语课就要讲得很生动,得有一些情景和道具。”实际上他既不反党,也不反社会主义,只是有一些袁家大少爷的脾气而已。
他在一次“忆苦思甜”时说了很不适宜的话,比如他说“我是房子越住越小,汽车越坐越大”,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话是最普通不过的,甚至有点幽默和调侃。其实他说的也是真实的情况,因为他原来进出门坐的是自己家里的小汽车,后来只得坐公共汽车了,这不是汽车越坐越大嘛!说到房子,开始自己家住的是一栋洋楼,后来与大家合住公房,最后住到地下室去了,这不是房子越住越小嘛!但这岂不是成了“忆甜思苦”?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开始揭发他的大字报是“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继之是“袁世凯的孝子贤孙”;因为他的十一叔袁克安在台湾,便说他有“中统特务”或“军统特务”的亲戚;由于在美国有亲戚,自己也是从美国回来的,最后就成了“国际间谍”。所以他在“文革”的时候不仅被批斗,而且剃头、抄家、进劳改队,他也全都经受过,最让他难受的不是批他、斗他,而是让他“靠边站”,不让他上讲台教书。
……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我们五姊妹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中有四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其遭遇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实事求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客观多了。我们五姊妹都不是研究历史的,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历史人物,包括对我们祖父袁世凯的是非功过,会有一个比较真实和客观的评价。
坦白讲,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克制,这可能不是所有读者都会喜欢的风格。它没有大起大落的煽情桥段,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被包裹在厚厚的家族责任和时代规训之下。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放声痛哭的瞬间,更多的是一种压抑已久的、无声的叹息。例如,其中关于某一代女性命运的描写,那种在传统与现代边缘徘徊的无奈,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但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悲凉感,却像冰冷的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心。这本书考验的不是读者的共情能力,而是对“隐忍”这一东方传统美德背后代价的理解深度。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个体的挣扎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却又何等壮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时间线索在不同世代间跳跃,但每次跳跃都能与前后的情节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与对照。它展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一个持续演变、自我循环的系统。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不同人物命运的平行处理,比如某一代的抗争者与另一代的妥协者之间的精神传承与断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整部作品的思想深度得以提升。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变”与“不变”的绝佳视角——社会形态在剧烈变化,但驱动人性的基本欲望和恐惧似乎从未改变。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家族的概念、血缘的意义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次关于时间、记忆与身份的哲学思辨。
评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笔是极其典雅且富有画面感的。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简洁明快,而是大量使用长句和比喻,将场景和人物的心理状态渲染得极为丰满。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座老宅在不同季节里的光影变化,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旧家具和潮湿泥土的气息。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充满了老派文人的韵味,读起来是一种享受。然而,这种精致的笔触也带来了一定的门槛,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咀嚼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深意。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慢慢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快消品。那些关于园林、诗词、旧礼仪的穿插描写,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世界观,让读者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找到了可以安放情感的细腻角落。
评分这本关于家族兴衰的书,读起来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为精准,无论是对那个特定年代社会风貌的描摹,还是对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刻画,都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故事线索繁复,但丝毫不显凌乱,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将一个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宿命”与“选择”的探讨,书中人物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他们的每一步抉择都深植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局限之中,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历史究竟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百年历程,耳边还回荡着旧时代特有的呢喃与呐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时代交叉点的深刻寓言,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堪称一绝。起初,情节展开略显缓慢,像老电影机缓缓启动,需要耐心去适应那种古典的、带有某种仪式感的语调。但一旦进入中段,故事就像被投入了火药桶,情节的张力骤然爆发,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描绘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和财产分割的那几章,那种暗流涌动、步步惊心的感觉,比许多悬疑小说还要扣人心弦。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病态的洞察力,将人性的贪婪、隐忍、背叛和温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写实手法暴露无遗。它迫使你直视那些被光鲜外表所掩盖的阴暗角落。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只呈现一个赤裸裸的、充满张力的历史侧影,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们的祖母杨氏,是天津市宜兴埠大户杨家的女儿,我们五姊妹都见过她,她精明、干练、公正、美丽,深得我们祖父的信任,在中南海生活时被委以主持管理大家庭的重任。她将膝下的四个儿子,按大排行为第六、八、九、十一公子,送到英国和美国,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学军事、学经济;她教育儿子不要从政,告诉子女,他们的父亲当了中华民国的首任正式大总统,还当过皇帝,高处不胜寒。她要求儿孙好好读书,兴办实业,为国效力。所以,她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坐吃山空,更没有一个是纨绔子弟,都为国家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祖母在世时,每逢夏天,大家都随其去北戴河,那里有属于启新公司或家里的六栋别墅;春秋天则住在北京东城区石大人胡同的房子,其余时间住在天津大营门的袁家大院。在我们的印象中,祖母很威严,我们都惧怕她。她于1937年在天津病故,葬礼十分隆重。
评分了解那段历史和袁世凯其人不可或缺的读物!
评分我们一直误读了袁世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非常特别有功有过的人物,他的后代子孙的经历、生活也反应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评分看一看并不一样的历史,读一读并不熟知那个家族
评分这里讲述的袁世凯,不在于结束帝制、走向共和的乱世枭雄,不在于复辟帝制,而是重点展现“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 一个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袁世凯,一个孝子,一个有10位夫人的男人,一个有32个子女的父亲,以及袁世凯的五夫人和他们数十位后裔的人生轨迹。
评分历史也许就是这样,真的历史总会在历史的某一天落到实处,或许,我们最该相信的是时间的力量
评分帮别人买的,不知道怎么样,应该还行吧
评分包装好,内容没怎么看还,有时间细读
评分了解人物,就是了解那时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