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史料学

唐史史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永年 著
图书标签:
  • 唐史
  • 史料学
  • 历史研究
  • 史学
  • 唐朝
  • 史料
  • 文献学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5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618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史史料学》是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黄永年先生撰写的一部唐史史料学教材,对唐史研究的基本文献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唐史史料学》将唐史史料分为纪传、编年、典章制度、职官、仪注、法令、诏令、地理、谱牒、杂史杂说小说、诗文、类书、金石、书目以及敦煌吐鲁番文书十五类,结合自己的治史心得,有重点地介绍了这些史料的源流、价值和使用方法,为唐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精当而实用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黄永年(1925年10月-2007年1月),江苏江阴人。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至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56年随迁校至西安,1978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1982年晋升为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2001年退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委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学术著作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树新义室笔谈》《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教材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史部要籍概述》《子部要籍概述》.古籍整理有《类编长安志》《雍录》《西游证道书》等。

目录

自序
纪传类
编年类
典章制度类
职官类
仪注类
法令类
诏令类
地理类
谱牒及职官姓名类

前言/序言


《隋唐五代碑刻艺术探微》 本书导言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风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以书法艺术为甚。碑刻,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信息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物质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隋唐五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本书旨在跳脱出传统的史学研究范式,聚焦于隋唐五代时期碑刻的艺术本体及其文化意蕴,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石刻艺术的演变脉络、风格特征、技法创新及其背后的社会思潮与审美趣味。我们力图构建一个以“视觉考古”为核心的叙事框架,以期揭示碑刻艺术在技术、审美、功能层面上的多重价值。 第一章:背景溯源与物质基础——隋唐碑刻的时代土壤 1.1 隋代石刻的转型与铺垫: 隋朝虽短促,却是南北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本章首先考察隋代墓志、摩崖造像等石刻遗存,分析其如何继承北魏以来的造像传统,并孕育出唐代碑刻的恢弘气象。重点分析隋代书法向唐代“法度森严”过渡的早期迹象。 1.2 盛唐气象与碑刻的“国家化”: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自信达到顶峰。这种时代精神如何投射在碑刻之上?本章详细剖析了唐代官方祭祀碑、功德碑的规模扩张和形制规范化,探讨了碑林、摩崖题记等成为“国家话语”重要载体的过程。 1.3 碑刻的物质载体与地域差异: 碑刻的艺术生命力与其载体——石材的性质密不可分。本书将对唐代碑刻常用的石材(如优质青石、花岗岩、砂岩)的产地、特性进行地理学考察,分析不同地域(如关中、洛阳、扬州)的石料差异如何影响了书手的刻制难度与最终的视觉效果。例如,关中地区雄浑厚重的石材如何催生出力度感极强的书法风格。 第二章:书法形制与风格演变——从初唐到晚唐的审美变迁 2.1 初唐的“尚法”与初创格局: 欧阳询、虞世南等初唐书家对碑刻的影响是奠基性的。本章着重分析初唐碑刻中“法度”的建立,探讨楷书的结构如何从魏晋的欹侧多姿转向平正端庄。细致对比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与初唐大臣的墓志,观察其在“法”与“意”之间的平衡艺术。 2.2 盛唐的“尚意”与气象万千: 盛唐书法开始追求个性解放与气势的表达。颜真卿及其家族的碑刻是研究的核心。我们将深入分析《多宝塔碑》的端谨、《颜氏家庙碑》的博大与《中兴颂》的雄强,探讨颜真卿的“颜体”如何通过刀法实现对生命力的极致表达。同时,对侧重行草书的摩崖题刻(如吴仲翔《泰山经石峪》的疑古派风格)进行技法分析。 2.3 中晚唐的多元化与“尚韵”: 随着安史之乱后社会格局的变动,碑刻艺术走向多元和精致化。本章聚焦于柳公权对楷书的瘦硬化处理,以及晚唐碑刻中对“韵致”的追求。考察晚唐墓志中出现的小楷精细化倾向,以及受画学影响而产生的碑刻“意趣化”倾向。 第三章:刀法技术与雕刻工艺的“物性”研究 3.1 雕刻工具的演变与书法表现: 碑刻的艺术效果直接取决于刻刀的运用。本章利用拓片、高清图像及实地勘察数据,重建了唐代刻工所使用的凿子、平刀、尖刀等工具的可能形态。分析不同刀具在处理横、竖、撇、捺等笔画时的力度变化和痕迹残留。 3.2 阴刻与阳刻的技术博弈: 碑刻主要分为阴刻(凹陷)和阳刻(凸起)。本书将对比研究这两种技法在不同时期的应用偏好。例如,早期墓志多用阴刻求其精细,而盛唐摩崖多用阳刻求其磅礴大气。深入探讨“深凿”与“浅凿”对文字质感、光影效果的影响。 3.3 边款与题跋的“副文本”: 碑刻的艺术性不仅在于正文,更在于边款、题跋、栏间小字等附属文字。本章将专门分析边款的书法风格(往往比正文更随意、更具书写性),以及工匠署名、年月记录等信息所揭示的石刻制作链条中的人与技术关系。 第四章:碑刻的文化功能与审美语境 4.1 墓志:逝者世界的“叙事碑文”: 墓志是唐代碑刻中最具个性化和生活气息的部分。本书分析墓志铭的文学格式(如“序、志、铭”)如何固化了社会对逝者的评价体系。重点研究墓志的形制(如龟趺、赑屃座)与纹饰(如四神、瑞兽)的组合,探讨其构建的冥界宇宙观。 4.2 摩崖与造像:信仰的公开宣告: 摩崖石刻是唐代宗教(佛、道)传播的重要媒介。本章分析山岳题记、造像碑等如何结合地理环境,实现信仰空间的“仪式化”。探讨在特定宗教语境下,书法的遒劲或秀逸如何服务于教义的阐释。 4.3 碑刻的拓印艺术与流传: 拓印技术是碑刻得以远播的关键。本章不讨论拓印史,而是将拓片本身视为一种“二次艺术品”。分析不同拓法(如蝉翼拓、黑拓)对原碑刻笔画力量感和细节的重塑,探讨拓片在宋代以后的收藏热潮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世对唐碑的审美判断。 结论: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笔意 本书通过对隋唐五代碑刻的全面考察,试图说明:碑刻不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特定时代物质技术、文化理想和审美追求交汇的产物。每一刀刻痕,都是历史在石头上留下的、带着温度的笔触。研究碑刻艺术,即是与千年前的工匠和书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全书共计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挺吸引人的,但我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中原王朝对外关系史的著作,那本着重于探讨唐代与周边民族,特别是吐蕃、回鹘等势力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互动。作者在那本书里对边疆地区的史料运用非常独到,比如他引用了大量的敦煌文书和突厥文的碑刻材料,将原本相对零散的史料碎片重新组织起来,勾勒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唐朝边疆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天可汗”体系的解构,不再是简单地肯定其正面意义,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体系内部的张力与矛盾,以及它在不同时期对不同部族的影响。读完之后,我对唐朝的“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微妙平衡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对那段历史的认识立体了很多。

评分

我最近偶然发现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唐代法律与刑罚制度演变的书。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唐律疏议》的内容,而是通过大量的唐代判例和司法文书,来探讨法律条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灵活性和地方差异。特别是书中对“情理”与“律法”之间博弈的分析,非常引人入胜。比如,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成员的案件时,唐朝法官是如何运用“因俗而治”的原则,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央的立法导向。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唐代律令制度对后世东亚国家的深远影响,这种穿透历史时空的比较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对唐朝的制度文明有了更具动态性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唐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人大开眼界。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租庸调制分析上,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土地买卖契约和户籍档案进行量化研究。作者非常细致地考察了“均田制”瓦解过程中,地方豪强是如何通过隐匿土地、兼并庄园等方式,悄悄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书中对唐代中后期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着精辟的论述,比如对外来手工业技术的吸收和本土化过程,以及城市行会组织的演变,这些细节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经济脉搏的鲜活跳动。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对历史进行一次精密的手术解剖,每一刀都精准地切中了关键的结构性问题,让人对唐朝的“盛世”之下的深层肌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手里正捧着一本关于唐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专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将唐诗的审美范式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作者没有简单地梳理流派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风骨”、“气象”、“神韵”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书中对初唐的宫廷诗风、盛唐的边塞叙事以及中晚唐的个人化抒情进行了精妙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文人际遇来阐释诗歌风格的形成。尤为出色的是,作者引用了大量唐人自己的诗话和笔记,让我们得以窥见彼时文人自我审视和互相品评的生动场景,感觉就像是直接参与了那场审美的大讨论,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张力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评分

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唐代宗教思想史的论文集,里面的几篇文章对佛教在唐朝的传播与本土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其中一篇聚焦于禅宗的兴起,它如何通过对经典阐释的创新,以及与士大夫阶层的紧密结合,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这本书详尽地分析了这种“本土化”的政治和文化动因。另一篇则对比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和摩尼教在唐朝的生存境遇,揭示了唐廷对不同外来宗教的容忍底线和管理策略,这背后折射出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包容度,是值得深思的。整本书的论证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佛教语录、碑铭以及官方文献,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唐代精神世界景观,让我领略到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激烈与精彩。

评分

黄老的作品里 经典中的经典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黄永年的,第一版印了3000册。

评分

修订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保持点校本已取得的整理成果和学术优势,通过各个修订环节,消弭点校本存在的缺憾,并认真吸收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包括当代学术研究的新发现(文物、文献资料)、新结论(学术定论),使修订本成爲符合现代古籍整理规范、代表当代学术水准、能够体现二十一世纪新的时代特点的典范之作。二,解决原点校本各史体例不一的问题,做到体例基本统一,包括:规范取校范围、校勘取舍标准、分段及校勘记、标点方式;撰写各史修订本前言、凡例;编制主要参考文献目録及其他附録、索引。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送货快,书没有瑕疵。

评分

好书啊 好书 非常喜欢 非常满意啊啊啊

评分

双十一图书还是比较便宜的,。。。

评分

黃永年先生的名著,雖然並不研究唐史,但作為瞭解讀物也是很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