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谢辞
第一章 德国历史导论
第一部分 分裂的社会:魏玛共和国与第三帝国
第二章 魏玛共和国:起源与特质
第三章 民主的崩溃与希特勒的崛起
第四章 一个民族共同体吗?1933-1939年的国家、经济与社会
第五章 战争、种族灭绝与战败
第二部分 分裂的民族:两个德国(1945-1990年)
第六章 占领与分裂(1945-1949年)
第七章 尘埃落定(1949-1961年)
第八章 变革与稳固(1961-1988年)
第九章 分道扬镳的两个社会
第十章 政治与国家
第十一章 政治异议与反对派
第十二章 文化分殊与民族认同的纠葛
第十三章 革命与战后时代的终结
第三部分 分裂的世界
第十四章 柏林共和国
第十五章 20世纪德国的内部张力与变革
英文参考文献
索引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特别是在聚焦“两个德国”并存的冷战时期。作者对于东西德之间意识形态差异的细腻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我惊奇于他如何能在宏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依然捕捉到普通人在柏林墙两边日常生活的细微差别——东德计划经济下那种压抑的集体主义氛围,与西德“经济奇迹”背后隐藏的消费主义焦虑,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阅读到两德统一的章节时,那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历史终结的激动,也有结构性融合的阵痛——被作者极其精准地把握住了。他没有用胜利者的姿态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将统一视为一个漫长、充满妥协与挣扎的过程,强调了文化认同的断裂与重建之艰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去思考,一个分裂了四十年的民族,其“完整性”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对“身份政治”深层议题的探讨,远超出了传统政治史的范畴。
评分作为一个对政治哲学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在这本书中,历史事件的叙事往往服务于更深层次的思想史探讨。例如,在分析纳粹上台前后,作者对“法律与秩序”概念如何被极端化利用的论述,极具启发性。他细致梳理了从帝国晚期遗留下来的官僚体制,是如何在纳粹的意识形态驱动下,迅速完成了“工具化”和“去人性化”的转变。这种对制度惰性和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比单纯谴责希特勒个人的恶行要深刻得多。每次读到这些部分,我都会停下来反思,现代国家机器的精密运转,在面对颠覆性的政治力量时,其内在的脆弱性究竟体现在何处?此外,对于战后联邦德国如何进行“去纳粹化”的自我反思与和解进程的描述,也展现出了一种历史责任感。作者展示了这种反思的曲折与反复,揭示了代际记忆的传承与断裂,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欧洲政治生态至关重要。
评分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初翻开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令人敬畏的学术气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式陈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远比想象中要生动得多,尤其是在描绘魏玛共和国初期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时。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那种战后创伤如何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催生出极端化的政治光谱。那种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详尽,简直令人叹服,比如对某一特定年份经济政策辩论的引用,或是对某个边缘政党领袖私信的解读,都展现出作者非凡的功力。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凡尔赛条约遗留问题时的那种冷静克制,既没有过度美化德意志民族的受害者心态,也没有一味指责其军国主义的复苏,而是在复杂的国际关系网络中,精准地剖析了结构性的困境。那种多维度、不偏不倚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得以在迷雾中看清历史的真实面貌,而非被单一的意识形态所裹挟。这本书的版次更新,想必也融入了更多近年的学术成果和新解密档案,使得其论述更具时效性和说服力。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风格,我会选择“韧性”。它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从帝国的黄昏,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再到冷战的对峙,直至最终的整合。作者总能在描述深重危机和结构性崩溃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德意志民族社会中那些不易察觉的“韧性”或“适应力”。无论是魏玛时期在政治极端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还是东德时期在体制内小心翼翼保持个人精神独立的异见者,他们的故事都被纳入了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中。阅读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那个时期,作者对全球化影响下德国社会矛盾的新形态的分析,也显示出作者对当代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德国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一个复杂现代国家如何在灾难的循环中,不断重塑自身、延续文明的历程。这种对深层生命力的挖掘,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编年体。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篇幅和信息的密度是相当大的,初次接触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但正是这种“信息密度”,构成了它作为一部权威参考书的基石。尤其是在处理战后初期盟军占领政策的复杂性时,作者似乎将多方档案进行了交叉印证,使得我们对那种多头管理、充满博弈的过渡期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我欣赏书中对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穿插处理,它拒绝将政治、经济、社会孤立来看待。比如,当他分析科隆的重建时,不仅仅是谈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数字,而是同时描述了战后物资短缺下,黑市的兴衰,以及战败国公民在重建家园过程中的那种近乎本能的生命力。这种全景式的叙事,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一系列线性的因果关系。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巨型挂毯,每一个细节都与周围的色彩和纹理相互呼应。
评分值得一看
评分hao haohao haohao hao
评分武则天神功元年(697)中秋节前夕,夕阳西坠,月挂东南。一片飞云,顺黄河由北向南飞来。黄河至风陵渡拐了个弯儿,载着满河月光,折向东去。而那飞云却转头向西,飘过潼关古堡,越过华山峰巅,直奔华州治所郑县东南的少华山。
评分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
评分还没有看,纸质很软,内容是感兴趣的
评分德国的历史总是能振奋人心,这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评分巍峨的少华山,集天地之精华,顶着月儿,迎着云儿,窥探人间。倏忽间,那云把一轮满月遮个严严实实,天地本就黑阴阴的,霎时一团漆黑。一道刺目的闪电,把大地映照得亮如白昼。少华山,闪了闪,不见了;渭河,闪了闪,不见了;郑县的莲花镇西马村,闪了闪,也不见了……
评分看看有关本书的京东书评,就毫不犹豫的订了一本,拿到书看看序言,读了几章,真真的不知怎么评价。现在的翻译作品中,我们的研究生究竟有多大贡献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简称德国,是一个中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国名意为“人民之国”。公元前境内居住着日耳曼人并逐渐形成封建国家,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并逐渐走上侵略扩张道路。1914年、1939年分别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分裂成东德和西德,国土被分区占领,后形成了东德及西德两个国家,于1990年重新统一。德国国民生活水平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位,并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德国文明起步虽然很晚,但是近代对世界文化贡献良多。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享誉全球的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境内有许多文化遗产。德国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自上而下由黑、红、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国垮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种颜色的旗帜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旗。[3]
评分五、现代批判视野中的宗教改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