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另一种文明》是《另一半中国史》姊妹篇,中国海洋文明的考古寻踪,《南渡北归》作者岳南作序,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何亮亮推荐。
内容简介
《另一种文明》指的是在地中海文明、印度河文明之外的“东海平原文明”。作者追随着从东海大平原侥幸逃离的人们四散而去的足迹,讲述他们在山东半岛、长江入海口、蒙古草原、日本岛以及美洲,成为东夷人、越人、兴隆洼人、日本人和印第安人祖先的故事。他从“远古大洪水”开始考证,揭示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剖析了美国“重返亚洲”的缘起,解读了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堪称一部饶有趣味的“历史科普”。
作者简介
高洪雷,生于一九六四年农历三月十九,山东新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1979年进入大学中文系就读,先后在乡、县、市、省直机关任职,曾发表散文、随笔、论著多部。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
精彩书评
2011年,《另一半中国史》出版,至今已经印刷11次,销售10万册,以本书为蓝本的电影《冒顿》在2012年洛杉矶电影节上获得了“文化遗产奖”。而很少有人知道作家高洪雷的另一个身份——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作为地质人,他没有史学家的头衔,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和有心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叩问过去,反思现在。
——《国土资源报》
我是听说远古史上有一个“东海大平原”。这种空前大胆的判断和富于想象力的推测,在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岳南
高洪雷这本《另一种文明》独辟蹊径,天马行空,能开阔考古学和史学的思路。
——何亮亮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东海文明是想象,还是事实?
从诺亚方舟说起
东方“亚特兰蒂斯”
他从哪里来
东海文明之花
冰河时代的世界景象
远古大洪水
谁能侥幸生还
未来的疑虑
第二章 飘荡到山东半岛,再创辉煌
给中华文明一个惊喜
第一个神话
远古“超人”
巢居发明史
“鸟人”少昊
绕不开的帝喾
羿射九日
帝舜的身世
后羿代夏
背后的冷箭
走进商朝
辛之死
“管蔡之乱”
不安分的徐国
莱夷遭遇姜尚
纪侯告状
田陈代齐
赵国的来历
改革,从军装开始
40万颗人头
再中“反间计”
奋起的秦国
一统天下
秦能万世吗
大退却
东方犹太人
第三章 成功北上,在草原插上翅膀
来到兴隆洼
蒙古人种
和亲,和亲
孝文帝
阿保机的遗孀
成吉思汗
钓鱼城风云
点燃文艺复兴的圣火
太阳汗和他的女人
曾经的草原王
谁抢了铁木真的妻子
美女部落
渥巴锡
布里亚特
被遗忘的图瓦
“海棠叶”变“雄鸡”
通古斯大爆炸
东方之鹰
讖语能应验吗
因为两种植物
不得不说的女人
第四章 浙江发现的,是东方“诺亚方舟”吗?
假如人体冷冻成功
东方的“诺亚方舟”
亮出拳头
装出来的“忠诚”
美人劫
无疆能否万寿
识时务者为俊杰
荡平安南
中法之战
壮侗语族
下南洋
第五章 爬上日本岛,造就一个海洋国家
绳纹人
入侵者
从战国到大和
从酣梦中醒来
明治,挥洒青春与热血的时代
吞并琉球
得寸进尺
以小搏大
大东亚共荣圈
步入深渊
最漫长的一天
看不懂的日本
和平宪法与战后崛起
再遭“绞杀”
所谓的“弹丸之地”
海上强国
中国不是“雄鸡”
美国“重返亚洲”
中美会迎头相撞吗
第六章 跨过白令海峡,走遍美洲
漫漫迁徙路
尘封的玛雅
世界末日预言
阿兹特克帝国
倒霉的印加
南美解放者
留下你的血脉
蝗虫般的英国移民
黑鹰坠落
宽容的美国土著
一次近乎狂妄的挑战(后记)
精彩书摘
1、传说远古时期,大地被三王共管,分别是“倏”、“忽”、“混沌”,其中“混沌”最本真,淳朴善良,只是太原始,面无七窍。于是,倏、忽便在混沌脸上搞起开凿,就是为混沌开凿七窍,分七日进行,每日凿一窍。结果七窍备但混沌死。①混沌死后,肚中出现了一个人,名叫盘古。盘古在这个“鸡蛋”中酣睡了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无法忍受这无边的黑暗,于是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奋力向周围劈砍。
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渐渐升到高处,变成天空;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盘古继续施展神力,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地也不能再厚。盘古力气耗尽,与世长辞。
临终前,盘古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云雾,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火红的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点亮夜晚;头发变成闪烁的星星,点缀夜空;鲜血变成不息的江河,日夜奔流;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道路,供人类行走;牙齿变成金石,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东岳泰山,足化作西岳华山,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右臂化作北岳恒山,腹部化作中岳嵩山,精灵魂魄变成了人类。
2、从伏羲出生于雷泽推测,他和妹妹女娲,应该属于从东海平原侥幸逃出的东夷部落。至于有人认为他出生于中国西部的甘肃,不过是后人种种推测中的一种罢了。因为处于对人文之祖的崇敬,伏羲的庙宇及遗迹几乎遍布中国,陕西潼关有人祖庙,河南淮阳有太昊陵,甘肃天水有伏羲庙,山东泰安有伏羲庙,河北新乐有伏羲台……直到今天,仍有些地区站出来声明是伏羲真正的故乡,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您想,就连西门庆、潘金莲、杨贵妃、吴三桂这类人物都有人抢来包装,何况是人文始祖了。如果您恰好从事着与旅游有关的生意,也可以去自家后院挖那么几锨,打打伏羲的主意。
按照苗族的传说,人类在遭遇史前大洪水后,滨海地区人烟断绝,仅存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为了完成延续人类的使命,当然也处于两性的吸引,他们无奈而又欢喜地结为夫妻,其情形类似《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与此雷同的传说,几乎遍及全国。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举了苗族、侗族、瑶族、夷人、汉人、台湾土著和越南人等49个有关伏羲的传说,其中26个故事是说伏羲、女娲兄妹抱着大葫芦逃过大洪水,成功爬上高山,然后结为夫妻重新繁衍了人类。
兄妹同居后,“婚庆照”被汉人画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的墙壁上:伏羲、女娲兄妹人首蛇身并下体相缠,女娲手拿圆规,伏羲手握直尺(矩),既表示他们为人类制定了规矩,也包含着古人深深的海洋崇拜。也许有人对这种兄妹之间的“乱伦”视为异类,但我以为那是从相依为命到合二为一的本真表达,是百年孤独中的一炬自由之火。正如现代作家史铁生所言,说到底,性之中就埋着爱的种子,上帝把人分开成两半,原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孤独并崇尚爱情吧,上帝把性与爱联系起来,那是为了给爱一种语言或一个仪式,给性一个引导或一种理想。上帝让繁衍在这样的过程里面发生,不仅是为了让一个物种能够延续,更是为了让宇宙间保存住一个美丽的理想和美丽的行动。
我认为,成年且智慧的伏羲能躲过大洪水,是中华民族之幸。他作为大洪水的极少数幸存者,有理由成为东海平原高度文明的传人,进而成为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之一。没有伏羲,中国土地上的古人将重新开始20万年前非洲智人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的历史。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无法解释伏羲那远远超过同时期古人的非凡智慧与神奇创造。
……
前言/序言
引子
也许受到了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的启发,也许对大清翰林王懿荣在打开药包时突然发现甲骨文心生羡慕,我一直坚信,尽管中外史书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时空,但地球的角落里和历史的夹缝中仍然沉埋着足以改写历史的密码。
它们就像天空中寻常看不到的星星,在没有一丝雾霭的暗夜偶尔发出诱人的光芒,而我只能站在大地上遥望苍穹,穷尽一生去做一个摘星的梦。所以,我冒险走进一条条早已被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地质学家定论过的幽深的历史隧道,轻轻敲击被岁月风尘遮盖的洞壁,侧耳倾听来自远古那若有若无的回音……日升月落,寒来暑往,痴心不改。我深信,真相,也许就在那些沉寂千载的断壁间或水流处。
我所用的工具无非是一般地质工作者随身的小锤子和考古工作者常用的小铲子,怀揣的地图是所有新华书店都能买到的世界地图,采取的方法与同类纪实文学也毫无二致,稍显不同的是,我把考古、勘查、语言考察、基因研究成果等杂糅在一起,大胆地质疑,果断地扬弃,勇敢地设问,反复地甄别,精细地梳理,力争将中国古人走遍世界的脚印一一找出,然后告诉和我一样对历史满含欢欣与敬畏的人们,我们可以一起从祖先身上获取充沛的元气和凛凛的风骨。
我发现了“东海平原文明”,考证了“远古大洪水”,揭示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剖析了美国“重返亚洲”的缘起,解读了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我追随着从东海大平原侥幸逃离的人们四散而去的足迹,讲述他们在山东半岛、长江入海口、蒙古草原、日本岛以及美洲,成为东夷人、越人、兴隆洼人、日本人和印第安人祖先的故事。
这绝非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戏说,也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臆测,更没有哗众取宠的企图,我只是一个近乎固执的解读者,站在“地球村”的高度揭秘真相,并努力使真相在岁月的枝头永不凋零。
仅此而已。
序
太平洋底来的人
岳南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美国电视剧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特别是剧中那位潇洒而木讷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被海底巨浪送到岸边的奇异生物——“大西洋底来的人”,能在深海中翻飞自如,长着类似蹼样的双手,有着惊人的力量。但是他不能离开水时间太长,因此成为想要研究他的“坏人”追逐的目标。他是海豚的好朋友,也曾拯救过一个传说中的美人鱼,并与之产生了模糊而美丽的感情。不过,无论外界如何引诱他,这位英俊的海底王子最终还是回到对他关怀倍至的优雅的女博士伊丽莎白身边,演绎出一种似有似无、纯净无比但又令人期待的情愫。至于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和女博士的友谊能否升华为爱情,一系列的疑问纠结着他,纠结着女博士,也纠结着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人们欲罢不能。
今天,摆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文明》,讲述的则是“太平洋底来的人”。但这不是电视剧,也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历史纪实文学。
对此,我深感惊愕。尽管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明朝之后特别是近代,但对远古史尚且算不上孤陋寡闻,对考古学也一直情有独钟。然而,我却是第一次听说远古史上有一个“东海大平原”。
这种空前大胆的判断和富于想象力的推测,对于我们这个因过于现实而失去自我的时代来说,是多么地令人振奋和向往啊。正如作者在他的上一部著作《另一半中国史》中所表现出的那样,他是一个不甘寂寞、思维活跃的人。他勇于追查历史谜题背后的真相,敢于对传统科学与权威提出质疑,不惜颠覆以往的传统思维定式,在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偏见,一方面是因为偏见者的浅薄无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偏见者的思维定式。因为此前的中国史书上,就连晚期智人起源于非洲都遮遮掩掩,更别说什么东海平原生活着大量旧石器时期的古人了。其实,近代亚洲地区的考古发掘,似乎渐渐画出了一张非洲晚期智人走进亚洲路线图。东海浅水区的考古成果,则把这张路线图令人吃惊地延伸到了东海海底。作为“东海人”这一词汇的发明者,高洪雷先生没有仅仅满足于日本、台湾以及中国沿海的考古发掘,而是从人类学、生物学、地质学、训诂学、民俗学、神话学等领域,对远古大洪水之前的东海古人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论证,以期展现给我们一幅生动而真实的东海平原古人的生活图景。
而且,作者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他像是一位剥茧高人,拨开历史的蛛网、尘埃与泥沙,探究出远古东海人广袤的家园;又像是一位侦探老手,把东海平原人东奔西走、“南渡北归”乃至远徙美洲的脚印一一找出,还原出承载着黄河文明、南越文明、日本文明、通古斯文明、印第安文明以及马来文明的另一个伟大文明——太平洋文明圈。这个文明圈的影响力,完全可以比肩于承载着尼罗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爱琴文明、腓尼基文明、迦太基文明、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以及犹太文明的地中海文明圈。
更为令人感叹的是,作者并未纠缠于那些无限神秘的考古数据和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而是更多地把视野转向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关联,追思着各种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因地域与外力所形成的个性偏差,解读了诸如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的海洋意识,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企图等世界性问题,进而从地球村的高度发出了中美携手共建太平洋文明的召唤。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关于考古的书,是一本关于文明的书,更是一本引领我们走出发展迷宫,认清未来使命的书。
我们必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哪里去。一个家族要祭奠自己的先人,一个民族要礼敬自己的历史。既然人类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母——非洲的夏娃,既然我们东亚人都来自共同的家园——东海大平原,那么“本是同根生”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就应该携手建立起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否则,我们就会有愧于在大洪水到来前分手时发誓代代相亲、生死与共的共同祖先。
从叙事风格上,本书应该归类于历史散文系列,其中不乏大量的历史推理、心理描写与艺术想象。这对于那些主张历史研究应“客观如实”、“据实记事”的考据学派和崇尚“史料即史学”的史料学派,也许是无法接受的。历史学研究当然要秉承科学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艺术。因为如果一味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执迷于所谓的“科学规范”,只是注重对枝节性历史现象的考证与描述,排斥合理的宏大叙事,轻视甚至否定对历史规律和重大问题的考察,就有可能使历史学研究迷失方向,严重削弱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史学就一直提倡“文史不分家”,《左传》、《史记》都不乏用文学语言来做揣摩性质的细节刻画或气氛烘托,而正是这种渲染性的描绘与夸张,才使得整个历史场景鲜活起来,历史情节生动起来,历史人物饱满起来,最终让读者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尽情分享历史本身蕴含的哲理与美感。在这一点上,国外史学界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斯蒂芬·茨威格的《苏格兰玫瑰》,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费正清等的《剑桥中国史》,亨德里克·房龙的《人类的故事》。
其实,历史本来很有趣。之所以前些年有许多中国青少年对历史不感兴趣,是因为在学生时代,历史这门原本趣味盎然、千折百回的学科,被拆解为单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意义,编成一种用来应付考试的干巴巴的教材。这种教育方式,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异香扑鼻的佳肴,冷却、风干,分解成各种原料:维生素、糖、盐、花椒、味精,让你一样一样吃下去,我想象不出世上还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好在,现代有了柏杨、李零、余秋雨、易中天、张鸣、孙皓晖、袁腾飞、曹升、张宏杰、当年明月,中国才有了史学热,历史展柜前才有了人头攒动的读者。
读者大可不必质疑此书的可读性,因为作者显然受到了国外史学家以文学手法叙述历史的感染。在这里,不但可以领略到人类历史的云卷云舒,而且可以享受到一场美丽文字与深邃思想的盛宴。在当今众多艰涩枯燥、味同嚼蜡的人类学、考古学书籍中,它是少数几部能将远古历史讲述得如此栩栩如生的书之一。
是为序。
历史的沉思与文明的边界 一部探讨人类文明演进、文化冲突与未来走向的宏大叙事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 --- 导言:失落的罗盘与未竟的远航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交织的叙事构筑的巨大迷宫之中。每一个族群、每一个时代,都曾坚信自己掌握了通往“正途”的唯一地图。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被颂扬的辉煌时,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浮现出来:我们所理解的“文明”,或许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偶然的、尚未完成的草稿。 本书并非要描绘一部全新的、颠覆性的“另一种文明”的蓝图,恰恰相反,它深入挖掘我们自身所处的这场伟大试验的局限性、其内在的矛盾性,以及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或彻底抹去的、足以挑战我们既有世界观的“替代性路径”。 这是一部关于边界的书——地理的边界、时间的边界、认知和道德的边界。它以宏阔的史学视角和微观的人类学洞察力,邀请读者进行一次彻底的“去中心化”思考:如果历史可以有不同的“如果”,我们的“现在”将如何重塑? 第一部分:根基的裂痕——现代性的自我批判 现代性,以其理性主义的光芒和工业化的速度,重塑了全球的面貌。我们将其视为进步的代名词,是人类对蒙昧的最终胜利。然而,本书首先要做的,便是对这“胜利”进行一次冷静而彻底的解剖。 第一章:理性的双刃剑与知识的牢笼 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在带来科学革命的同时,是否也构建了一个只承认可量化、可预测对象的“知识牢笼”?本章追溯了启蒙运动的逻辑链条,探讨了科学实证主义如何排斥了直觉、神话和非线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们考察了后殖民语境下,西方科学范式对本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压制,以及这种压制如何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精神疏离。关键在于,当“真理”被单一化定义时,人类适应环境和理解存在的可能性便被大大削弱了。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单一化与“进步”的神话 我们习惯于将历史视为一条从野蛮奔向开化的线性轨道。本书挑战了这一基础假设,转而审视那些以循环、平衡或多重时间轴运行的社会结构。通过对比古印加文明对时间和劳动的组织方式,以及某些太平洋岛屿文化中对“过去在现在中回响”的理解,我们揭示了线性时间观的意识形态根基——它服务于资本积累和无休止的扩张需求。当时间不再是可耗尽的资源,我们的目标和焦虑是否会随之消解? 第三章:从共同体到原子化——社会结构的疏离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血缘和地缘共同体瓦解,个体被推向市场的前台。本章深入剖析了这种“原子化”的社会代价。我们考察了早期社会人类学家如涂尔干对社会失范的研究,并将其置于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了技术媒介如何加剧了表面连接下的深刻孤独。文明的韧性往往源于其内在的互助网络,一旦网络断裂,再宏伟的物质成就也可能变得不堪一击。 --- 第二部分:边缘的回响——被遗忘的智慧与生态的平衡 文明的强盛并非只以金字塔或摩天大楼来衡量,其真正的深度,体现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共存艺术上。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历史记录中常常被简化为“原始”或“未开化”的群体,探寻他们维持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生态平衡的智慧。 第四章:土地的契约——非物化的生态关系 许多原住民文化中,土地并非私有财产,而是祖先的延续和生命的共同体。本书细致研究了亚马逊流域部落与澳大利亚原住民在处理资源使用上的哲学差异。他们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协商”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技术发展、政治组织和伦理道德?我们发现,缺乏“物化”土地的驱动力,使得这些社会在面对资源枯竭时展现出惊人的内在稳定。 第五章:技术的去中心化——工具与人的异化 现代技术的发展目标是效率最大化和人力的替代。本书对比了这种路径与那些强调技术适应性、低能耗、社区化维护的传统手工艺体系。例如,伊斯兰黄金时代某些工程学的应用,其核心目的在于服务宗教生活与社区福祉,而非无限的经济增长。当工具不再是统治和控制的延伸,它们如何重塑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力? 第六章:记忆的活化石——口述传统与历史的复数性 文字记录常常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权力巩固。本书强调了口述传统作为一种动态的、不断被社群修正的“活历史”的价值。通过对非洲大草原史诗吟游诗人(Griot)传统的研究,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被编织、表演和传承的,这使得历史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实践,而非尘封的档案。这种复数性的历史观,为理解冲突的根源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 --- 第三部分:未来图景的重构——超越单一路径的可能 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在承认现代性成就的同时,为人类寻找一条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未来之路。这条路,必须建立在对“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根本性反思之上。 第七章:治理模式的“去殖民化” 现代国家体制是文明演进的一个特定形态。本章探讨了超越民族国家框架的治理实验,例如基于地方自治和去中心化决策的社群网络(如瑞士的某些州制,或当代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自治组织构想)。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既能保障效率,又不会扼杀地方差异和伦理责任的权力结构。 第八章:价值体系的“再神圣化” 在高度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意义和目的感趋于匮乏。本书主张,并非要回归僵化的宗教教条,而是要重新发掘人类对“超越性”的永恒需求——即对美、对意义、对互联性的集体向往。这种“再神圣化”是内在的,它关乎如何提升日常生活的仪式感和对他者的尊重,而不是外在的制度强加。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航行 我们从未生活在一个“完成的”世界里。历史是一系列正在进行的、充满变数的尝试。对“另一种文明”的探寻,实则是对我们自身思维惯性的挑战。本书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套更锐利的、能够穿透既有框架的观测工具。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我们所继承的文明路径的偶然性与局限性,我们才能以更谦逊、更具创造力的姿态,去面对一个日益复杂的未来。我们必须学习在不确定性中航行,认识到文明的真正富饶,在于其无限的可能性。 --- [书目附录:涉及的哲学流派、人类学案例及历史时间线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