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套装共2册)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更斌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国民党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内战
  • 台湾
  • 败退
  • 传记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52905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72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字数:10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史是当今读书界持续很久的一大热点。《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就是一部最全面最客观最深入浅出的民国史书。它回答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为什么败退的话题。它以纪传体方式解读了国民党的兴亡成败。全书一百四十余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是一部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也难得一见的史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5.5倍,是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是共产党军队的3倍。就装备而言,国民党军队拥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战斗机、军舰、大炮、坦克。环顾亚洲,军力无出其右者。又接收了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大批轻重武器:68万多支步枪,1.8亿发子弹,6万余支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战车。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以上的装甲团。加之美国装备的36个美械师。与共产党军队小半加步枪相比,云泥之别。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占有各大城市,以及最富裕、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它的财政收入是清末及北洋时期的6倍以上。抗战时期它获得了10多亿美元的美国援助,解放战争获得40亿以上美元的援助。其综合力量纵向比较远强于历代政权,横向比较仅次于美、英、苏诸强国。可为什么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一败涂地,蒋介石政权被扫出大陆呢?个中缘由,太值得玩味;个中教训,太值得汲取。

作者简介

  武更斌,辽宁省盘锦人。1967年出生于天津大港油田。另著有《兵法权谋与经济竞争》、《军事艺术与企业领导》、《孙子百谈》、《义勇军抗战史》等多部著作。

目录

第一章 时刻以军权为第一的蒋介石
第二章 派系林立导致的巨大内耗
第三章 奇特的相人方式
第四章 用人唯亲的蒋介石
第五章 敛钱有术、用钱有方的蒋介石
第六章 丧尽人心的执政党腐败
第七章 丧尽人心的恐怖特务组织
第八章 不与中共交战的和平将军张治中
第九章 唯一伴蒋一生的宠将——陈诚
第十章 主持“特级冷衙门”的何应钦
第十一章 从无军功的顾祝同
第十二章 沦落为小学教员的刘峙
第十三章 臭名昭著的汤恩伯
第十四章 不受重用的关麟征
第十五章 才不堪用的胡宗南
第十六章 中共超级特工熊向晖
第十七章 时心向光明的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
第十八章 时走向光明第一人——高树勋
第十九章 东北停战——蒋介石最大的失误
第二十章 莱芜战役放弃指挥的韩练成
第二十一章 被吃的诱饵——张灵甫
第二十二章 处处与蒋介石唱反调的卫立煌
第二十三章 侯镜如与打不下的塔山
第二十四章 用而不信的曾泽生
第二十五章 经历曲折的吴化文
第二十六章 断送黄伯韬兵团的贾汪起义
第二十七章 断送黄维突围念头的廖运周
第二十八章 保全古都的爱国将军傅作义
第二十九章 率领御林军起义的将军王宴清
第三十章 蒋家心窝反出的太子军
第三十一章 地下党选定的江阴要塞司令
第三十二章 保全上海有大功的刘昌义
第三十三章 血性将军陈明仁
第三十四章 解放西南第一功臣刘宗宽
第三十五章 执掌海军无方的桂永清
第三十六章 第三次逼蒋介石下野的白崇禧
第三十七章 代而无人理的总统李宗仁
第三十八章 建立在沙滩上的胜利
第三十九章 苦不堪言的中国农民
第四十章 台湾岛上的痛定思痛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特别鸣谢

精彩书摘

  第一 时刻以军权为第一的蒋介石
  中共领袖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421页)蒋介石虽然没有说出这样的话,但对军权的的重要性还是相当重视的。早年到日本留学时他学的就是军事,但那时只不过是有军事报国的思想,对军队的极端重要性是他在被孙中山重用以后才逐渐认识到的。民国初期,军阀林立,群雄混战,社会失范。无论你的政治主张如何,最终说话的还是枪杆子,军事力量是左右乃至决定国内政治的最关键因素。孙中山走的是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之后不久就被袁世凯赶下台来,原因就是袁世凯手中掌握着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北洋军。而孙中山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常规军队,因为没有自己的军队,孙中山就只能去借用某些军阀去攻打那些阻碍革命的军阀。其结果是,这些军阀往往在得到孙中山的钱,借用孙中山的名得势后就掉过头来反对他。这一刻骨铭心的教训,使孙中山几次在遭到失败后,痛下决心要建立自己的军队。
  1918年前后,蒋介石从日本回国,被孙中山重用,担任粤军中的参谋,但俗话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蒋介石虽然尽心谋划,但总是为别人做嫁衣,加上粤军地域观念很强,蒋介石作为一个外人,加上他孤傲自负的个性,自然受到排挤,夹在陈炯明、许崇智、邓铿这三大派系之间很难立足,只好连续几次辞职。后来孙中山决定建立自己的军队,成立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开始蒋以为这不过是一个闲职,并不热心,就任校长以后,他突然发现这是建立属于自己军队的最好机会,从此他用心谋划,在黄埔军校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打造了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黄埔军人集团。成为他以后打天下、坐天下的基础。
  从军事才能的角度而言,周恩来对蒋介石曾有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平庸,但权术谋略水平很高。事实也的确如此,蒋介石亲自指挥的战役几乎没有胜利过,但其政治手腕高超,不能领兵打仗,却能治军用人。
  黄埔军校建立后,蒋介石千方百计要把这支军队抓在自己手中,他采用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
  第一,唯我独尊。让全军只服从他一个人,是蒋介石治军的根本原则。蒋介石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能控制的军队才是属于自己的军队,因此他一心一意把军队抓在自己手中,从北伐到最后败亡,他始终把军队的控制权牢牢抓在手中,形成了他与黄埔军人之间休戚相关的关系。师从曾国藩的蒋介石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将最好的装备给自己的部队,对听话且有才能的人则破格提拔,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也往往网开一面,给予他们机会。
  蒋介石在第一次下野的时候,害怕他的军队为别人所用,特地发表了《告黄埔同学书》,暗示自己不久将东山再起,防止黄埔学生因为他下台而去投靠别人,果然,在蒋介石下野之后,凡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学生都受到别的军阀的冷遇,甚至还被剥夺了权力,他们不得不发电报给蒋介石,述说自己的遭遇,希望蒋介石尽快东山再起,让他们重新掌握权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特殊的关系使蒋介石和黄埔学生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产生一种凝聚力,逐渐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一军事集团,只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和调遣,别人谁也指挥不动。
  对那些有能力和蒋介石争夺黄埔学生的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不能为我所用者,坚决去之。邓演达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在黄埔学生中威信很高,在三、四、五、六期学生中,他的威望甚至要超过蒋介石。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组织“第三党”,主张实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黄埔系和非黄埔系的军人参加“第三党”的人很多。黄埔军人是蒋介石最大的政治资本,而邓演达则能与他争夺黄埔军人,所以蒋介石最忌恨邓演达。“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引起各方面的反对,蒋介石想诱骗邓演达和他合作,利用邓演达的声望和能力帮其渡过难关。先派人去和邓演达谈判,以“军政部部长”为饵,被邓演达拒绝。后来蒋介石亲自与邓演达谈话,讲了不少假仁假义的话,要求邓演达能与他重新合作。据说,邓演达只回答了他一句话:“你还算是中国人?”蒋介石的企图失败后,不为其所用的邓演达也就于当年11月28日遇害。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对美国将军史迪威的排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触动了蒋介石极为重视的军权。1942年3月,史迪威在重庆向蒋介石报到时,在说明自己来华的任职时,有六项之多:美国总统驻华代表、驻华美军司令、空军司令官、对华租借物资监理官、滇缅公路监理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就是不提兼任的蒋介石统帅部参谋长一职,因为这一职务说明他是蒋介石的下级。蒋介石对史迪威的这一“太上皇”式做法极为不满,但为了获得更多的美国援助,一时之间也无可奈何。二人矛盾的最后激化主要是因为史迪威打算全面控制蒋介石的军队,他直接插手了蒋介石的军事指挥,在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后不通过蒋介石而是直接命令杜聿明率军撤退印度,这在军事指挥上虽然是正确的,但在程序上却是蒋介石所绝对无法忍受的,也是杜聿明所绝对不敢听从的。结果是杜聿明指挥的远征军在撤往国内的途中损失远远超过与日军作战的损失,但却博得了蒋介石的欢心。史迪威也因此知道蒋介石在遥控指挥远征军,他难以容忍蒋介石的这一做法,他管不了蒋介石,却可以“通天”,他向罗斯福提出要求得到直接指挥中国军队的权力,罗斯福同意了这一要求,向蒋介石发去了一封口气强硬的信,他说:“我决定给史迪威晋升为上将并希望你赶紧考虑把史迪威将军从缅甸召到中国,使他在你的直接指挥下统帅所有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让他全面负责,有权调动指挥作战行动,阻止日军的进攻浪潮。”这实际上就是在架空蒋介石,蒋介石也深深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向罗斯福摊牌了。摊牌的结果,罗斯福调走了史迪威,因为罗斯福不能冒失去中国的危险。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谢谢快递师傅,辛苦了哦

评分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政权更迭。有多少政权在军事胜利的欢呼中建立,就有多少政权在战火中结束,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因此单从这一点上来讲,国民党政权在存在22年后退守台湾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中国有一句俗语,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可历史上守不住江山的大多是开国皇帝的后代,败在开国皇帝手中的少而又少,而蒋介石就是这少而又少中的最后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先后发生过3次政权更迭事件,分别是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统治。清王朝被推翻所花费的时间,从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到次年2月14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历时4月余;北洋军阀被推翻所花费的时间,从1926年6月北伐军出兵至1928年7月张学良同意易帜(实际上东三省易帜时间是12月9日),历时2年余;蒋介石政权被推翻所花费的时间,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到新中国成立,历时3年余。三次政权易手,时间短不过4月余,长不过3年余,相比之下,蒋介石确实要强于清幼帝溥仪和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褚玉璞之流,支撑和顽抗时间最长。但在这3次“变天”中,蒋介石的南京政权虽说支撑时间最长,可是败得却是最惨。定都北京、处于守势的清王朝和北洋政府,均是被进攻的一方所击溃;而定都南京,挑起内战,向中共发动全面进攻,完全处于攻势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最后却是自己被打垮。在双方的较量中,没有军队的革命党人战败了80万的清军,10万北伐军战败了70余万的北洋军。而拥有430多万正规军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仅有120万正规军和200余万民兵的人民革命力量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在历时3年多的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共被消灭800余万,这一“纪录”在人类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损失的兵力可以与之相比。得到这样的结果,是蒋介石所始料不及的,也是他极不情愿的,因为从任一方面讲,他似乎都没有失败的理由。从个人年龄上讲,蒋介石以20年的时间,登上万人之上的宝座,夺取政权之时仅为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不惑”之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凡跟“国家元首”挂上边的政坛人物中,挂帅政界时的年龄比蒋介石年轻的还没有。“中华民国开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上任时是45岁;北洋时期各位“总统、大元帅、执政”中,袁世凯上台时是51岁,黎元洪上台时是52岁,冯国璋是58岁,徐世昌是63岁,曹锟是61岁,段祺瑞是59岁,张作霖是52岁;国民党时期,1924年11月胡汉民出任“代理大元帅”时为45岁,1925年7月汪精卫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时为42岁,1928年2月谭延]任“国府主席”时为48岁,1932年元旦林森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时为68岁,1932年9月阎锡山出任北平倒蒋“政府主席”时为47岁。可见蒋介石还是年轻之辈。(顺便说一句,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到台湾后开始在幕后实际操纵“中央权力机构”时,年龄也是40岁)从个人素质上讲,蒋介石早年好学,曾留学日本,熟悉现代军事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通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也略知一二。他对西方了解上的不足,由其精通西方风俗习惯、体制、礼仪的夫人宋美龄来弥补。因此,蒋介石比北洋军阀开明,比胡汉民激进,比汪精卫稳重,比地方实力派狂妄。从个人声望上讲,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近百年来首次取得的世界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使得在名义上领导抗战的蒋介石的威望如日中天,“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欢迎中央军收复沦陷区”的口号喧响一时。在蒋介石返回离开8年又5个月、举行盛大还都典礼,在祭扫孙中山陵寝时,在1946年10月蒋记夫妇第一次到台湾视察时,金陵、台北万人空巷,一片致敬、效忠声中,都可以从中看到民间那种对蒋介石的并不牢固的缺乏基础的崇拜之情。蒋介石本人因此而飘飘然起来,以为只要登高一呼,反共战争就会指日可胜,共产党及其军队就会一触即溃,天成为蒋委员长的天,地成为蒋委员长的地。从国际形势上讲,美国操纵新成立的联合国,把蒋介石政权拉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明确表示支持中国与苏联抗衡。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正出现一股“交枪风”,意、菲、马来西亚等国的共产党领袖们,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主动交出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武装力量,以换取从内阁阁员到地方议员一类的官职,蒋介石以为中共当局也会在“交枪风”下交出武装。所以蒋介石和国民党决策层认为发动剿共战争的最佳国际环境已经到来。从军事上讲,到发动全面内战之时,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5.5倍,是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军队装备差距更大,中共方面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而国民党军队方面,轰炸机、战斗机、军舰、大炮、坦克已经形成相当强大的战斗力,又接收了日本投降时留下的大批武器:68万多枝步枪,1.8亿发子弹,6万余枝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坦克和装甲车。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以上的装甲团。日军还留下1400艘各类军舰

评分

好看!!!!!!!!!!

评分

凑合着吧。很厚很厚。着实不推荐购买。呵呵呵。

评分

评分

  胡适、傅斯年这一代虽然没有参加过晚清最后的科举,但他们是旧的“仕”到知识分子过渡期产生的人。他们不是以道自认,他们还要以天下自认。他们对于现实的参与很多,虽然严格说起来,他们也没有做过政府的官。胡适先生从他的日记和书信可以看出来,蒋介石其实到后期,一直很想用各种位置把他拉出来。但是傅斯年他们一直都在阻挡,认为应该坚决地推掉。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