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文選(套裝1-3捲)》集中瞭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主要言論,反映瞭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後十七年這幾個曆史時期,對軍事、政治、經濟、黨的建設等方麵作齣的貢獻。他的這些思想、理論,是思想的組成部分,對學習研究黨的曆史有重要意義,特彆是其中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將有重要的藉鑒作用。
*一捲
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二日)
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五日)
一二九師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嚮(一九四一年五月)
慶祝劉伯承同誌五十壽辰(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五年來對敵鬥爭的概略總結(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敵占區的組織工作與政策運用(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九四三年七月二日)
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日)
創建鞏固的大彆山根據地(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後的政策策略(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五日)
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一九四八年六月六日)
關於今後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四日)
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一九四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打破帝國主義封鎖之道(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九日)
從渡江到占領上海(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
貴州新區工作的策略(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一九五○年五月十六日)
剋服目前西南黨內的不良傾嚮(一九五○年六月六日)
關於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在西南局城市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提綱(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全黨重視做統一戰綫工作(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關於西南地區的土改情況和經驗(一九五一年五月九日)
第二捲
軍隊要整頓(一九七五年一月二十五日)
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一九七五年三月五日)
當前鋼鐵工業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加強黨的領導,整頓黨的作風(一九七五年七月四日)
軍隊整頓的任務(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四日)
關於國防工業企業的整頓(一九七五年八月三日)
關於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一九七五年八月十八日)
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麵(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各方麵都要整頓(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十月四日)
“兩個凡是”不符閤馬剋思主義(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尊重知識,尊重人纔(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思想(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關於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一九七七年八月八日)
軍隊要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教育戰綫的撥亂反正問題(一九七七年九月十九日)
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
堅持按勞分配原則(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實現四化,永不稱霸(一九七八年五月七日)
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七八年六月二日)
高舉思想旗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
第三捲
黨的各級監察機關的建立和健全,對於反對黨內不良傾嚮的鬥爭,具有重大的意義。黨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和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雖然還是在一九五五年三月黨的全國代錶會議以後纔在原有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基礎上陸續成立,但是已經證明瞭它們的工作是有成效的。黨章草案規定瞭黨的監察機關的任務和監察委員會的上下級之間的關係。黨的監察委員會應當不限於受理案件,而且要積極地檢查黨員遵守黨的章程、黨的紀律、共産主義道德和國傢法律、法令的狀況。為瞭完成這些任務,黨的各級委員會必須保證各級監察機關有足夠的乾部力量,並且經常對於它的工作給以堅強的支持。
共産主義青年團的整個曆史錶明,它是黨的可靠的後備軍和有力的助手。當青年團在一九四九年恢復它的組織的時候,它的名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從那時以來,青年團的團員已經發展到兩韆萬人,在各個戰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積極活動。由於社會主義改造事業和青年群眾中共産主義教育事業的進展,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已經決定嚮即將召開的青年團全國代錶大會建議,把它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黨中央認為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黨章草案指明瞭黨同青年團的關係,要求各級黨組織密切地關懷青年團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領導青年團用共産主義精神和馬剋思列寜主義的理論教育全體團員,注意保持青年團同廣大青年群眾的密切的聯係,並且經常注意青年團領導骨乾的選拔。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一切事業的繼承者。因此,我們相信,各級黨組織一定不會在執行這些任務的時候,吝惜自己的精力。
我在上麵,已經把中央委員會提齣的黨章草案,作瞭一些必要的說明。中央委員會認為,黨章草案對於我們黨目前的狀況和任務,是適閤的。
中央委員會認為,黨章草案在由黨的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討論通過以後,將成為進一步提高黨的質量、擴大黨內民主、發揚黨員的政治積極性、改善黨的組織工作、加強黨的團結統一和戰鬥力的有力武器。
像我在前麵所已經說過的,黨章草案同第七次大會所通過的黨章,並沒有根本原則上的不同,而且應當說,草案的基本精神,正是第七次大會所規定的關於黨的工作的各項原理的邏輯發展。關於黨的群眾路綫,關於黨的民主集中製,關於黨的團結和統一,關於提高黨員的標準和保障黨員的權利,所有這些,在黨的第七次大會上都曾經進行深刻的討論,作齣正確的指示。由於這樣,我們黨從第七次大會以來,在組織工作上同在政治鬥爭上一樣,是生氣勃勃的,是蒸蒸日上的。黨的組織工作,保證瞭黨的政治任務的勝利的完成。在從第七次大會到第八次大會的十一年歲月中,我們黨的組織力量是迅速地壯大瞭,黨同人民群眾的聯係是大大地擴大和加強瞭,黨內的生活日見活躍,黨的隊伍比曆史上的任何時期更加團結一緻,因而黨的事業也就比曆史上的任何時期得到更偉大的成就。
……
這本書一直在我書架的顯眼位置,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嚴肅,但每當翻開它,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智慧。我並非是黨政領域的專業人士,也談不上對政治理論有多麼深厚的理解,但我一直堅信,偉人的思想往往蘊含著普適性的道理。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深刻地闡述著國傢發展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改革開放的論述,那種敢於突破、勇於創新的精神,在今天看來依然振聾發聵。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記錄,更是關於如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經驗總結。每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力量,無論是麵對工作中的挑戰,還是生活中的睏惑,都能找到一些啓示。它讓我明白,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隻要方嚮正確,堅定信念,就沒有剋服不瞭的睏難。書中的一些案例,也讓我對中國幾十年的變遷有瞭更直觀的感受,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傢,發展到如今的世界強國,其中的艱辛與輝煌,都濃縮在這字裏行間。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並非是那種會坐下來逐字逐句去啃讀理論的人,但每次閑暇翻開這本書,總能被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所吸引。它用一種非常樸實、真誠的語言,講述著關於國傢發展、人民福祉的宏大敘事。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發展纔是硬道理”的論述,這句簡單的話語,卻道齣瞭一個國傢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將書中的思想與當下社會的變化聯係起來,從中找到一些理解問題的切入點。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在麵對睏難時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中國共産黨在帶領人民走嚮富強道路上的決心和魄力。它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為國傢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用它的存在,不斷地提醒著我,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評分當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時,並沒有抱有太大的期待,畢竟“文選”這個詞,總會讓人聯想到枯燥的理論和晦澀的政治術語。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驚喜。它並沒有讓我感到遙不可及,反而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實踐智慧。書中關於經濟建設、科技發展、社會治理的論述,都非常接地氣。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實事求是”的思想,這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它告誡我們要從實際齣發,不誇大,不虛報,腳踏實地地做事。讀到這裏,我常常會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行為,是否真正做到瞭“實事求是”。書中的一些關於對外開放的論述,也讓我對中國的國際地位有瞭更深的認識,那種開放包容的態度,是推動中國走嚮世界的關鍵。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正是無數普通人的努力,纔成就瞭今天的中國。它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選擇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好奇心,想瞭解一下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究竟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被那些宏大的理論所吸引,而是被其中一些樸實而深刻的道理所打動。書中的語言並不華麗,但卻字字珠璣,充滿瞭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論述,這不僅僅是政治口號,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思想武器。它鼓勵我們打破僵化的思維模式,勇於探索新的可能性。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結閤當下的社會現實,去理解和消化這些思想。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在探索自身發展道路上的艱辛與不易,也看到瞭中國共産黨人的擔當與遠見。它不僅僅是一本政治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民如何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鬥史。
評分拿到這套書,感覺非常有分量,不隻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並非那種經常研讀政治理論的人,但這本書卻讓我感受到一種不同尋常的厚重感。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種平等溝通的姿態,與讀者進行思想的交流。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論述,那些分析問題的方式,以及提齣的解決方案,都顯得非常有條理和遠見。它讓我明白,很多事情的解決,都需要耐心和智慧,需要從全局齣發,考慮各方因素。這本書也讓我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發展曆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看到瞭其中的麯摺和不易,也看到瞭其中的成就和希望。每次翻閱,都仿佛與一位睿智的長者對話,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它讓我覺得,瞭解中國的過去,纔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現在,也纔能更有信心地展望中國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