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玩的人類”又來啦! 
  這次咱們玩點啥呢?玩穿越! 
  穿越到哪去?可不是遠古,更不是清宮, 
  而是100多年前的中國。 
  在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裏, 
  居然齣瞭群玩科學的普通人…… 
  這些傢夥能搞齣啥名堂? 
  嗯——還真不簡單! 
  他們先揣著小錘子,找礦山,找油田, 
  玩齣瞭中國一個科學組織, 
  創辦瞭中國一份科學雜誌, 
  搭建瞭中國一個天文颱、氣象颱、地震颱, 
  挖齣瞭中國一塊恐龍化石, 
  解密瞭天書——殷墟甲骨文, 
  刨齣瞭北京猿人、山頂洞人…… 
  讀完他們的故事,你會驚奇地發現, 
  正是這些玩科學的普通人創造瞭曆史。 
  硝煙伴隨著夢想,戰火威脅著生命, 
  卻不減他們求真理的能力,愛真理的誠心。 
  科學之火自從在華夏大地燃起, 
  就指引著炎黃子孫不斷前行, 
  無論風雲如何變幻,再也沒有熄滅…… 
 
海報: 
  
  人類的文明離不開科學的進步。迴望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百年曆程,我們驚嘆於科學對生活的影響,更震撼於科學對思想的衝擊。
  《貪玩的人類 2 穿越百年的中國科學》以生動獨特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批判反思的視角,講述瞭近代科學在中國從無到有,進而徹底改變中國的過程,以及中國近代科學啓濛者在探求真理過程中的奇聞異事。此外,作者還親手繪製瞭精彩插圖,直觸心底地傳達瞭科學的樂趣、玩的樂趣。
  《貪玩的人類 2 穿越百年的中國科學》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有益於培養科學思維、開拓教育方法、挖掘內在潛能,非常適閤對科學和曆史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老多,男,雙魚座,好奇心強,是個什麼都想玩玩的人。自小喜歡科學,至今對大自然,對滿天的星鬥還充滿瞭孩子一樣的好奇。2010年,老多的《貪玩的人類①:那些把我們帶進科學的人》由科學齣版社齣版,廣受好評,獲得瞭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文津圖書奬(國傢圖書館)、全行業暢銷品種(中國書刊發行協會)等奬項。
自序
引子
第一章 達爾文第一個中國弟兄
第二章 義和團的功勞
第三章 共和瞭再也不裹小腳瞭
第四章 窮山峻嶺的書生
第五章 靈芝長成瞭森林
第六章 繆斯來到中國
第七章 玩龍骨的人
第八章 又見西域之跡
第九章 中國的花仙子
第十章 天垂新氣象
第十一章 尋找燭龍秘密的人
第十二章 繼往開來絕學九章
參考資料
後記
  哈,老多又齣新書瞭,《貪玩的人類2:穿越百年的中國科學》。
  這本書都聊些啥,玩些啥呢?玩穿越。要玩穿越肯定和曆史有關係,老多是曆史學傢嗎?對不起,不是。老多和大夥兒一樣,是個草根。老多沒本事寫曆史學傢寫的曆史,老多這本書隻是講瞭幾個人和他們的故事。啥人,啥故事呢?就是一百多年來,我們中國第一撥和賽先生一起玩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因此這本書叫做“穿越百年的中國科學”。
  聽到“賽先生”這個詞兒,大傢可能有點陌生瞭。也難怪,從陳獨秀老先生發明這個詞兒到現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已經過去瞭。不過老多以為,“賽先生”這個詞兒,大傢還是彆忘記的好。為啥呢?因為在陳老先生發明這個詞兒以前,中國的的確確還沒有賽先生,沒有科學。在那之前,科學是屬於洋人的。
  其實科學來到中國的時間並不晚,近代科學的開創者——哥白尼和伽利略等大玩傢,當他們為瞭科學與羅馬教廷苦鬥的時候,就有幾個洋和尚把那時候的科學帶進瞭中國。可是,那時候的中國人,因為自持有博大精深的堯舜之學、孔孟之道,對這幾個洋和尚帶來的西方科學不屑一顧。也沒人會想到,在後來的兩百來年,科學在西方突飛猛進,幾個洋和尚帶來的科學已經變成瞭打敗大清朝幾萬八旗子弟的利器。
  終於有一天,一些中國人覺醒瞭,他們認識到,“國之利器”不是古老的堯舜之學、孔孟之道,而是科學。中國人不能繼續躺在古代聖賢們的懷抱裏睡大覺瞭,必須往前走瞭!於是,中國人奮起直追,一直到瞭今天。
  這本書裏寫的,就是中國人從覺醒到20世紀前二三十年,那些為中國的科學事業玩瞭一輩子、奮鬥瞭一輩子的科學傢們。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一章裏都寫瞭一個或幾個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名字,大夥兒有的熟悉,有的聽說過,有的根本不知道。他們是中國科學各個學科的開創者,是鼻祖!不過,他們和我們大傢一樣,都是普通人。
  現在,科研院所的實驗室給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儀錶閃爍、實驗颱鋥亮,科學傢們都帶著眼鏡兒,穿著雪白的大褂,都是斯文得不行的“高富帥”和“白富美”。不過這本書裏寫的幾位,他們沒有這麼好的福氣。雖然他們一個個都學富五車、學貫中西,幾乎都是歐美各大名校的海歸,可是他們可能先要從泥瓦匠、木匠和鐵匠乾起。好不容易把一個破破爛爛的實驗室建好,還得提防漫天呼嘯的子彈,以及從日本鬼子的轟炸機上投下的燃燒彈。不過,中國的科學大廈,就在這幫人的手裏逐漸建立起來瞭。
  現在大傢都在說“中國夢”。夢想若要成真,必須下工夫、動腦筋。下工夫、動腦筋靠什麼?靠科學。玩科學沒有捷徑可走,可能要花上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科學不是聖經,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科學是要不斷往前走、不斷進步的,就像一場永遠的接力賽。所以,當我們驕傲地看著中國人自己的神舟十號飛上藍天,在太空和天宮一號對接的時候,彆忘瞭他們,那些曾經為中國科學的進步跑齣第一步,為中國科學的起飛而用盡一生精力的普通人。
  老多
  2013年6月15日於北京多草堂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為精妙,它不像某些曆史類書籍那樣,將時間綫拉得過長導緻脈絡不清,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導演,知道何時該快進,何時該慢鏡頭特寫。讀到某些章節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緊迫感和曆史洪流的衝擊力,作者似乎深諳如何通過精煉的語言勾勒齣宏大的曆史場景。然而,在關鍵的曆史節點,筆鋒又會突然轉柔,聚焦於那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的掙紮與選擇,這種對比手法使得整體的閱讀體驗張弛有度,避免瞭枯燥的年代羅列。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事件時的那種平衡感,既沒有過度美化或醜化,也沒有陷入教條式的解讀,而是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審視和思考。這種敘事上的張力,使得即便是相對嚴肅的主題,也能被賦予一種生動的生命力,讀起來讓人覺得像是在參與一場精彩的辯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灌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帶著一絲不經意的靈動,仿佛能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質感所吸引,紙張的觸感很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看得齣裝幀團隊在細節上的用心。迫不及待地翻開扉頁,裏麵的字體排版處理得非常考究,行距和字號的搭配讓人閱讀起來毫無壓力,即便是麵對那些略顯深奧的概念,也能保持一種心境上的平和。這本書的開篇似乎就設定瞭一種基調,不是那種上來就拋齣驚人論斷的敘事方式,而是像一位老者在壁爐旁,緩緩地為你鋪陳他多年積纍的觀察與思考。這種沉穩的開場白,反而更具吸引力,它沒有急於展示其內容的廣博,而是先用一種近乎文學的筆觸,營造齣一種懷舊而又充滿探究欲的氛圍,讓人忍不住想深陷其中,跟隨作者的步伐去探尋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世界。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閱讀體驗的預告,充滿瞭對知識的敬意和對讀者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構建的知識網絡極其龐大而又富有邏輯性。我感覺作者並非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在編織一張巨大的知識地圖,將看似孤立的事件、人物和思想巧妙地串聯起來。讀完一個章節,你會發現它不僅解答瞭當前的問題,還為理解後續的篇章埋下瞭重要的伏筆。這種結構上的精妙設計,使得讀者在閱讀時,總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它引導你進行橫嚮的聯想和縱嚮的追溯,激活瞭大腦中儲存的許多碎片化的知識點,讓它們重新組閤,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種係統性的梳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價值感,讓人覺得每一次翻頁都是在鞏固和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而不是簡單的信息吸收。這更像是一本思維訓練手冊,而非僅僅是知識的載體。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深度是持久而有迴味的。許多讀完後即被遺忘的讀物不同,這本書中的某些觀點和論述,至今仍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地迴響和發酵。作者提齣的一些設問,即便已經讀到書的結尾,也並未給齣絕對的答案,而是將解釋的空間留給瞭讀者自己。這種開放式的收尾,是一種極高的尊重,它承認瞭曆史和科學的復雜性,也激發瞭讀者進一步探索和辯證看待問題的興趣。這種“留白”的處理,讓這本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它不隻是一本靜態的文獻,而更像是一個持續的對話夥伴。它成功地在嚴肅的知識傳遞和激發批判性思維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使人讀完後,對我們所身處的時代和未來,都有瞭一層更加深刻、更少偏見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在語言的運用上,展現齣一種令人贊嘆的成熟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之間,透露齣一種非凡的文學素養。它不是那種為瞭炫技而堆砌辭藻的文字,而是服務於思想錶達的精準工具。尤其是在描繪那些抽象的科學概念或社會變遷時,作者總能找到極其貼切的比喻,將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理論,轉化為可以被大眾理解和感知的具體形象。這種將學術性與通俗性完美結閤的能力,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閱讀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段落,或是那些精妙的雙關語,它們像黑夜中的微光,瞬間點亮瞭閱讀的疲憊感,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種恰到好處的幽默,也體現瞭作者對自身所處時代以及所探討主題的深刻洞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愉悅感,而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評分輕鬆好玩兒,孩子非常喜歡。
評分價格實惠,是好書。
評分多看看多想想,引人入勝
評分京東一直不錯,很好的購物體驗
評分是同事拍的,我沒看過,應該還行吧
評分內容有趣好玩,老少皆宜,漲姿勢
評分對孩子有好處,下次還好來看
評分創辦瞭中國第一份科學雜誌,
評分創辦瞭中國第一份科學雜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