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图册,毕竟涉及“300种”的数量级,难免会有冗长的数据堆砌。然而,它的叙事方式却极其平易近人。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植物学知识“翻译”成我们日常能理解的语言。你看,它描述一棵树的生长习性时,不是生硬地罗列拉丁名和科属,而是会穿插一些关于这棵树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或者它对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的小故事。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识别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核对特征点,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棵树会演化出这样的形态。这种从“认知”到“理解”的飞跃,是很多教科书做不到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谨的科学和普通读者的好奇心。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种“超值全彩白金版”的宣传语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是华丽的包装掩盖了内容的单薄。但这次,我必须承认,我对它的期望值被完全超越了。这不仅仅是“全彩”而已,它是对色彩层次和光影效果的极致追求。很多树木的图例,清晰到我可以直接判断出它们是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开阔地,还是在林下阴湿的环境。这种对环境氛围的捕捉,是优秀摄影作品才具备的素质。再者,图鉴中对树木的生长阶段变化也有所涉及,比如幼苗期和成熟期的差异,这在很多单页展示的图集中是缺失的。我甚至发现,即便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树种,也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值得被重新认识的美感。这本书,确实称得上是物超所值,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身边自然之美的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完全按科属排列的传统方式,而是似乎加入了一种更加符合读者认知习惯的“流动性”组织结构。我注意到,很多看上去不相关的树种,在相邻的页面上被并置展示,但当你仔细阅读旁边的文字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生态学上的联系,比如共同的传播方式、相似的栖息地偏好,甚至是它们在历史上曾被用于同一种用途。这种“主题式”的串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翻阅过程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探索感的。我仿佛在跟着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在不同的自然角落之间穿梭,而不是被困在一成不变的分类体系中。这种打破常规的编排,恰恰体现了编辑团队的深度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园艺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实用性和信息的准确性。我手头已经有几本老旧的树木图鉴,很多信息更新缓慢,或者地域性太强。而这本图鉴在选择收录的树种上,明显考虑到了全球性视野。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在其他资料中难以找到清晰图像和介绍的珍稀树种,在这里都有详尽的版面。更重要的是,它的信息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不至于信息过载到让人眩晕,又能保证关键的识别特征被突出显示。例如,它对同一属内不同种的区分点,通常会用对比表格的形式列出,非常高效,这对我进行户外辨识练习帮助巨大。这种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让它在我众多的自然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书房里最常被翻阅的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对细节的把控,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装帧的质感,纸张的厚度,都透露出“用心”二字。我特别喜欢它在树木形态描绘上的处理,那种高清的色彩还原,即便是屏幕上看起来也仿佛能闻到森林里湿润的泥土气息。尤其是那些特写镜头,比如树皮的纹理、叶脉的走向,简直可以用“微观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客厅茶几上的艺术品。每次不经意间翻到某一页,总会被某棵树独特的姿态所吸引,让我这个对植物学知之甚少的人,也愿意花上大块时间去细细品味。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普通图鉴难以企及的。我甚至会特意去触摸那些印刷上去的纹理,虽然是平面的,但那种“触感”的模拟做得非常成功,让人对自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树:全世界300种树的彩色图鉴(超值彩图)》详细描述每一个树种的习性、所属科属、自然分布状况、具体特征、经济用途等,集中展现树木作为独具魅力的生命形式是多么令人着迷和不可思议,引领读者轻松学习识别各种树木的方法,令人眼界大开、受益终生。
评分包装完好,质量不错
评分当我看到这厚厚的一本外国小说的时候,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惊讶。课代表严肃的对我说,我这个时候已经无法选择小说,于是,像命中注定一般的,这本被3-4个人退回来的皇皇巨著,便于我不期而遇了,在一个周一秋风徐徐的傍晚。 小时候看书,尤其是小说,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首先去看这本书的印刷数量,当看到“印数:0,001-0,6000册”时,我自思,这一定是一本“小众的小清新小说”。打开了百度,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本文有帮助和“借鉴意义”的前辈的评论。却意外地在豆瓣上发现了,原来,对这本“瑞士当代小说”,豆瓣读书上的书评——居然是零。于是,我知道了,这一次,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我所能借鉴的,只有自己的感知。我将又一次的走进一个少有人涉足的世界,在那里去探寻很少人能感知的风景,也许,就像一年前的自己;也许,或像一年后的自己。 其实,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些些的感慨(当然,并不是因为它很厚),而是,这是一本德语区的作者写的一本书。想想在不到一个月前,我还每天被无休止的德福考试模拟题折磨的半生半死,我像小说里那个害怕游泳的威尔伯那样害怕着德语和德福,而在考完德语考试之后,拿到的却是一本Nach Hause schwimmen,又一次和德语的不解之缘。不到一年之后的自己,能否成功的“游向德国”呢?我不知道,一次次的努力追梦,到底是跳下悬崖后一命呜呼还是跳下悬崖却回到了故乡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了,这本于我有缘的书,我是会认真的读它的,因为,打开它,就像是对过去一年德语学习的总结,对德语区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又像是对明年一年未知时光的默默的憧憬。童年时代对中欧的遥远而美好的幻想,青年时代努力追梦愈挫愈勇的奋斗,都像无形的介质一样,流淌在这本书里,一页页的翻过,一步步的走过,踏实,不虚。 这是一本献给自己的书,这是一篇献给自己的文章。 2.青春,成长,游泳 在一个平静的周末,我读完了这个“大部头”,写下了之前的前言。很惊讶,在至少一年没读过小说没写过文章的状态下,在头脑中充斥着“数学”、“计算机”和“德语”的状态下,自己还有如此迅速的阅读中文和如此敏捷的敲击汉字的速度。 是的,很显然的,这是一本典型的“成长小说”。一首关于一个少年的青春长篇叙事诗。其实,“成长小说”最早正是来源于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可引之为滥觞。然而,关于“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个人认为,这在国内,却是一个被滥用乃至娱乐化的名词,充斥着无谓的情爱与伤感,虚妄的浮夸与矫情。Bildungsroman字对字的译法为“教养小说”或“修养小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甚至死板的规定。因为,“Bildung”在德语中自洪堡时代起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教育“德意志帝国公民”的过程中,就有其特殊的意义。正如一位德国政治哲学教授在某篇文章中说道,“ Der Mut, sich seines eigenen Verstandes zu bedienen, so Kants „Wahlspruch der Aufklärung“, ist die Grundlage einer auf Moralität, Selbstbestimmung und Mündigkeit zielenden Selbstbefreiung des Menschen, der sich als Selbstzweck begreift.“(教育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正如康德的“启蒙运动口号”所称,是人类以道德、自我决定和自主权为目的的自我解放的一个基础,人将自我理解成目的) 所以,这里的Bildung,其实是独立(自我理解)的一个过程,而Bildungsroman,也就是“使人摆脱先天固有的依赖,去寻找到自己的梦想,自己独立的世界”的文学作品。它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试想,一个迷茫踌躇的少年,通过文字进入了另一个少年的世界,一个个的细节和场景让人仿佛也一同经历了威尔伯的彷徨苦闷,流浪放逐,最后找到了平静和价值,在不断地历练中真正的成长。这是多么的严肃和困难的一件事!好的成长文学,如同课堂上讲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到了一个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固有思考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遗憾的是,这类文学作品到了国内,却变为了大部分少男少女喜闻乐见的“青春文学”,俨然成为了“日常美文、伤感日志、华丽想象、虚无记录”的代名词,前段时间热议的《小时代》,更以其浮夸而毫无内容的的狂拽炫酷的空壳让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样的人,经历的真的是青春吗?这样的故事过后,又真的能成长吗? 庆幸的是,在读《游泳回家》之前,我碰巧知道“Bildungsroman”的真正的意义;庆幸的是,在读《游泳回家》之前,我没有怎么读过那些国产的“非主流”,“青春小说”。
评分非常好的东西,吃起来很满意
评分《树:全世界300种树的彩色图鉴(超值彩图)》详细描述每一个树种的习性、所属科属、自然分布状况、具体特征、经济用途等,集中展现树木作为独具魅力的生命形式是多么令人着迷和不可思议,引领读者轻松学习识别各种树木的方法,令人眼界大开、受益终生。
评分温森特注意到父亲已经白发苍苍,右眼皮耷拉。他的整个外表都因为年老而显得萎缩了,胡须也越发变得稀疏起来,与此同时,他先前那种"这就是我!"的自信神情,也已变成了"这是我吗?"的困惑窘态。
评分优惠时买的,很实惠!
评分孩子喜欢,图片也好。
评分一起买了十来本书,其中的一本。书还是不错的!质量还行,但有只有文字,没有配图片。有的图片觉得编排的不算精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