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要论 [Essential Discussion of the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民事诉讼法要论 [Essential Discussion of the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建华 著
图书标签:
  • 民事诉讼
  • 诉讼法
  • 法学
  • 法律
  • 民事诉讼法要论
  • 法典
  • 程序
  • 诉讼程序
  • 法律法规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6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95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元照法学文库
外文名称:Essential Discussion of the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5
字数: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事诉讼法要论》原著杨建华先生系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巨擘学者,兼通理论与实务,于各大学法律系讲授民事诉讼法逾二十五载。《民事诉讼法要论》系其将平日授课内容,撰写成书,作为个人授课之参考书,以精要为主,故称为“要论”,内容言简意赅,不但为法律系初学者主要参考著作,台湾地区有关民事诉讼法论著,亦莫不以为重要参考。
  杨建华先生于1998年谢世之后,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3年及2009年多次大幅修正,郑杰夫先生遵杨建华先生遗愿,为之增补修订。

作者简介

  杨建华(1927-1998),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台湾地区司法官训练所第一期第一名结业。曾任徐州地方法院书记官、江西九江特种刑庭书记官。台湾地区一、二审民、刑庭法官及庭长,司法行政部参事、主任参事、主任秘书及刑事司司长、行政法院庭长,“司法院”副秘书长,第四届、第五届大法官。主要著作有《民事诉讼法新论》(与王甲乙、郑健才合著)、《民事诉讼法实务问题研究》、《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商事法要论》、《票据法要论》、《公司法要论》、《刑法总则之比较与检讨》、《大陆民事诉讼法比较与评析》。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事诉讼
第一节 民事诉讼之目的
第二节 民事诉讼之界限
第三节 民事诉讼之理想
第四节 民事诉讼程序之种类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之意义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之性质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之效力
第四节 民事诉讼法之沿革
第五节 民事诉讼法之立法原则
第一项 公开审理主义与不公开审理主义
第二项 言词审理主义与书状审理主义
第三项 直接审理主义与间接审理主义
第四项 两造审理主义与一造审理主义
第五项 处分权主义
第六项 辩论主义
第七项 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
第八项 自由顺序主义、法定顺序主义与适时提出主义
第九项 集中审理主义与并行审理主义
第十项 律师代理主义与当事人本人诉讼主义

本论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法院
第一节 管辖
第一项 土地管辖
第一款普通审判籍
第二款特别审判籍
第二项 专属管辖
第三项 管辖之竞合
第四项 指定管辖
第五项 合意管辖
第六项 管辖权之调查
第七项 诉讼之移送
第八项 管辖错误之效果
第二节 法院职员之回避
第一项 自行回避
第二项 申请回避
第三项 同意回避
第四项 法院书记官、通译及司法事务官之回避
第二章 当事人
第一节 当事人之意义
第二节 当事人之认定
第三节 当事人能力
第四节 选定当事人
第五节 特殊形态之选定当事人
第六节 诉讼能力
第七节 代理人
第一项 法定代理人
第二项 特别代理人
……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民事诉讼
  第一节 民事诉讼之目的
  民事诉讼之目的,固有私权保护说、纷争解决说、私法维持说之不同,实则保护私法上权利,有赖于私法之适用,而适用私法以保护私法上权利,又必须在当事人私法上权利有纷争时,司法机关始有依请求而为保护之必要,故上述各说,应均为民事诉讼之目的。申言之,民事诉讼之目的,在于保护私法上权利,于当事人间私法上权利有纷争时,得请求司法机关确定其私法上权利存否,以达维持私法秩序之作用。
  第二节 民事诉讼之界限
  一、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之目的,在于实现刑罚权,与民事诉讼之目的,在于确定当事人间私权者有异。惟刑事诉讼亦恒涉及私法上之法律关系,例如在侵害财产法益之犯罪,必须认定私法上权利之归属。惟刑事判决认定有关私权事项,在独立之民事诉讼,并不受其拘束。因民、刑诉讼之目的不同,所采取之原则多有相异之处,民事诉讼采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为原则,刑事诉讼则采职权主义、干涉主义为原则。
  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系就公法上纷争,请求行政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为裁判,以保护人民在公法上权利义务。行政诉讼在英美法系系由普通法院审判,大陆法系则由特设之行政法院审判,台湾地区现制系由特设之行政法院审判。因两者之目的及裁判系统不同,虽行政诉讼有时亦涉及私法上权利之认定,例如必须认定财产权之归属,始能判断财产税之课征是否违法,但其主要作用,仍在判断公法上之争执。其诉讼程序所实行之原则,理论上应不同于民事诉讼(一)。
  三、民事诉讼与仲裁程序
  当事人约定其相互间有关私权之纷争,选定法院以外之第三人为判断,并同意受其判断之拘束者,谓之仲裁。仲裁人非为司法机关,其判断之权力乃由双方当事人合意授予,其判断亦非以适用法律为必要,故与民事诉讼系由司法机关本于公权力依法而为判断者尚有不同。惟仲裁判断,法律亦赋予民事诉讼确定判决之同一效力(“仲裁法”第37条第1项)。
  四、民事诉讼与非讼事件
  由权力机关以公权力参与私法上权利之形成,或防止私法上权利发生争执,而预以公权力干预之程序,谓之非讼事件。非讼事件与民事诉讼同为处理私法上权利有关事项,原则上,非讼事件之处理应以无争讼之事件(如法人之监督、法人登记)为限,其有私权争执者,则应循民事诉讼程序解决(二至四),但“家事事件法”或其他非讼性质法律(如“破产法”)别有规定时,若干得由法院依职权介入之私权争执事件,仍得依非讼程序处理。
  ……

前言/序言



国际贸易实务与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管控与争端解决 图书简介 导言:全球化浪潮下的贸易新图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然而,伴随贸易规模的激增,跨国交易中的法律风险、合规挑战与潜在争端也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贸易模式已无法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崛起、供应链重塑以及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本书《国际贸易实务与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管控与争端解决》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操性的框架,帮助企业、法律专业人士及相关机构精准把握国际贸易的脉络,有效管理交易风险,并在发生争议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法律工具和策略进行高效解决。本书超越了对基础贸易术法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情境化、前瞻性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 第一部分:现代国际贸易的底层逻辑与环境重塑 本部分着重于解析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宏观结构与微观运作机制,为后续的风险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与韧性构建 探讨新冠疫情、技术变革(如工业4.0、区块链)对传统供应链的冲击与重塑。重点分析“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新趋势下,合同主体、履行地点及适用法律的选择复杂性。解析如何通过合同设计来增强供应链的抗中断能力,特别是针对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条款在新的全球危机事件中的适用边界与解释标准。 第二章:数字贸易与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边界 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引擎。本章深入剖析电子商务、跨境数据传输、数字产品和服务贸易所面临的法律挑战。详细对比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州级法规(如CCPA)及中国相关法律对数据本地化和跨境传输的要求,探讨企业在签订服务协议时,如何平衡商业效率与各国数据主权要求,以及违反数据合规可能导致的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责任。 第三章:贸易政策与制裁体系的复杂化 分析当前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面临的挑战,以及各国日益收紧的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及经济制裁措施(如针对特定国家或实体的金融制裁)。重点讲解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贸易合规监测系统”(Trade Compliance Monitoring System),确保进出口行为符合《瓦森纳协定》、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及其他特定领域的敏感技术管制。阐述在合规风险暴露时,应采取的危机公关与法律补救措施。 ---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合同的关键环节与风险控制 本部分将国际贸易的流程拆解为若干核心法律环节,提供细致入微的风险规避方案。 第四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精细化起草与谈判 本书着重分析《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下的适用差异及排除方式。重点剖析: 价格与支付条款(Incoterms 2020的深度解析): 不仅是选择术语,更在于理解术语背后隐藏的风险转移点、费用承担界限与保险义务的匹配。例如,在FOB与CFR条件下的风险点差异在现代物流链中的新体现。 保证与违约救济: 探讨在跨国交易中,如何设定符合不同法域承认标准的“重大违约”(Fundamental Breach)标准,以及如何有效限制损害赔偿责任(Limitation of Liability),包括对利润损失(Consequential Damages)的可诉性分析。 第五章:国际融资与担保工具的法律效力 解析信用证(L/C)操作中的常见法律陷阱,特别是单据瑕疵(Discrepancy)的认定标准,以及在欺诈交易中,开证行拒绝付款的法律依据(UCP 600与UCC的比较)。同时,深入探讨担保工具的地域限制,如保理、背靠背信用证(Back-to-Back L/C)及国际担保(如保函)在不同国家承认和执行的障碍。 第六章: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与许可 在全球化生产协作中,知识产权(IP)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章指导企业如何利用“海关备案制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分析在技术转让与联合研发合同中,IP权利的地域性归属问题。重点讨论跨境许可协议中,如何设计有效的监控机制以防止被许可方“反向工程”或超越许可范围使用技术。 --- 第三部分:国际贸易争端的预防、选择与解决机制 解决争端是确保合同最终履行的生命线。本部分提供了从预防到诉讼/仲裁的完整策略地图。 第七章:预防性合规与合同解释的战略 强调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分析合同文本的清晰度(Clarity)如何直接影响未来的解释权。探讨在跨国合同中引入“诚实信用原则”(Good Faith)的适用性及范围限制。介绍如何通过设置“渐进式争端解决机制”(Multi-Tier Dispute Resolution Clause),如先进行高层管理人员会晤,再进入调解/仲裁的流程设计。 第八章:国际仲裁:选择、管辖与程序 作为国际贸易中最主流的争端解决方式,本章提供了对主要仲裁机构规则(ICC, LCIA, SIAC, BAC/BIAC)的实战对比分析。重点解析: 仲裁地的选择: 仲裁地对程序法、保密性和最终裁决的可执行性的深远影响。 仲裁员的选定与偏见挑战: 如何确保仲裁庭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临时措施的获取: 探讨在仲裁开始前,如何向法院或仲裁庭申请资产保全、证据保存等临时救济措施的程序与有效性。 第九章:国际司法互助与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程序的终点是执行。本章详细梳理《纽约公约》(New York Convention)的执行网络,并结合地区性公约(如欧盟布鲁塞尔I规则),分析裁决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承认障碍(如违反公共政策、程序不当)。同时,对比仲裁裁决与外国法院判决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执行难度差异,为企业在合同中选择“仲裁”或“法院诉讼”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 结论: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贸易法律框架 本书最后总结了未来国际贸易法律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对贸易合同的影响、气候变化相关的披露与尽职调查义务,以及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法律地位演变。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动态、实用的法律工具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贸易格局,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目标读者群: 国际贸易企业高管、法律顾问、进出口经理、商务谈判专家、以及对国际商法有深入研究需求的法律院校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民事诉讼法要论》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关于民事诉讼法体系的宏观视角,以及对其中关键要素的微观解读。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法律著作,应该能够帮助读者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并进一步理解“怎么做”。因此,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并深入分析这些原则的历史演变和理论基础。例如,关于“诚实信用”原则,书中是否会探讨它在诉讼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违反该原则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对于“程序公正”这一核心理念,作者又将如何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进行阐释?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对不同类型民事案件(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在诉讼程序上的差异化处理的讨论。例如,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和特点,以及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特殊程序的设计意图和操作要领。如果书中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我相信它将极大地提升我对民事诉讼法整体的理解程度。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我对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运行机制一直充满好奇。我对《民事诉讼法要论》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读物。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让我能够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考量。例如,在诉讼权利保障方面,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当事人享有的各项权利,以及法院在保障这些权利方面的职责?我会非常关注书中对于诉讼公正的探讨,如何通过程序设计来确保案件的公平审理,避免偏袒和舞弊。此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法律概念,例如“法律关系”、“诉讼时效”、“除斥期间”、“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清晰的定义和生动的阐释,结合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涉及对一些前沿问题的探讨,比如电子诉讼的兴起对传统诉讼模式带来的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热点,也是未来法律发展的重要方向。

评分

近期,我一直在为即将到来的国家司法考试积极备考,民事诉讼法作为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庞杂的知识体系常常让我感到头疼。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系统梳理知识、把握重点、提高解题效率的参考书。《民事诉讼法要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如果它能够做到“要论”,意味着它不会被枝节末梢的细节淹没,而是直击核心,提炼出最关键、最常考的内容。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诉讼基本原则的解读,比如处分原则、辩论原则、两审终审制等,这些原则是理解整个民事诉讼法体系的基石。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讲解这些原则在不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潜在的冲突。同时,对于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程序性问题,例如起诉的条件、答辩的期限、证据交换的方式、庭审的流程、上诉的理由和期限、以及再审的提起条件等,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清晰的解释和指导。我更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帮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掌握民事诉讼法的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帮助考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钻研民事诉讼法的法律工作者,我非常期待一本能够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著作。这本书的标题“民事诉讼法要论”就恰恰抓住了我的痛点——在浩瀚的法条和繁杂的案例之间,我渴望找到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民事诉讼法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条文的堆砌,而是能够对每个重要概念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关于管辖权,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种类的管辖权(地域管辖、专属管辖、选择管辖等)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特别是当出现管辖权冲突时,如何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解决。另外,在证据制度方面,如何区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在具体案件中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证据(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勘验、鉴定意见、电子数据等)的收集、固定和审查方式,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在这本书中得到详尽解答的内容。如果作者能够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阐释抽象的法律条文,那么对于我这样的实务工作者来说,将会是极大的帮助。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清民事诉讼程序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起诉、受理、审理到判决、执行,每个环节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通和特殊情况。

评分

作为一个对法律体系充满求知欲的普通公民,《民事诉讼法要论》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否以一种 accessible 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大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让我这个法律领域的“门外汉”也能有所收获。例如,关于“起诉”的流程,我希望能了解到,在遇到纠纷时,普通人应该如何开始一个民事诉讼,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向哪个法院提交,以及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我对“证据”的概念尤其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说明,在民事诉讼中,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被当作证据,我们应该如何收集和保存证据,以及法院又是如何判断证据的有效性和证明力的。此外,对于“判决”和“执行”这两个环节,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法院的判决书是如何产生的,它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以及当一方不履行判决时,另一方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强制执行。一本好的普及性读物,应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法律的生命力,并增强对法治的信心。

评分

不错,对教学有帮助。

评分

帮同学买的 不错

评分

~(≧▽≦)/~~(≧▽≦)/~~(≧▽≦)/~

评分

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值得学习法律的人阅读

评分

帮同学买的 不错

评分

价格优惠,送货迅速,京东购书的老用户了,希望更多优惠才好啊。

评分

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值得学习法律的人阅读

评分

现在是中国人很苦闷的时候,是在一个左右来回的矛盾中。这就是说:中国人一面散漫缺乏团体组织,同时还缺乏个人自由平等的确立,两者都是急待充实。但是如果注重自由平等的一面……则让我们很难照顾团体结合的一面,将使中国人更加散漫。照我们刚才所讲的团体组织,其组织原理就是根据中国的伦理意思而来的;仿佛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兄弟这五伦之外,又添了团体对分子、分子对团体一伦而(本来在乡约中对于各种事情,也都照顾得很周到……)不过所差的只是一点(消极);我们则是把消极的相体恤,变为积极的有所进行。中国古人对于生活的方法上,不大十分讲求进步,如:有手推车、牛马车,即不讲求汽车、火车,这种态度在乡约中也看得出来。我们则把他改为积极,在积极的进行中即包含了讲求进步之意……如果梁漱溟认为西方的群体组织方式提供了——实际上是要求——更大程度的个人自由,那么中国之所以需要这种自由,是因为过去阻碍了中国的那种个人主义事实上是有限的。那种个人主义,按他的说法,是根据静态的角色和关系、根据一套规范——这套规范不承认“善是无止境”——而界定的。它的仁或人性概念需要以一种更加宽泛的社会事业(social enterprise)的观念来表述。在下文中,梁漱溟指出了传统乡约的局限,但无疑他也在思考新儒家的修身这一模式,该模式的极致就是《大学》中的“止于至善”,而且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也就圆满了;也就是“中庸”。“亚洲价值”是由某些威权主义政权提出来的概念,旨在将一种据信是以儒学为基础的亚洲发展模式,与一种等同于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西方模式区别开来。狄百瑞着重论述了儒学的哲学发展,以及中国在社群组织、宪政、教育和女权等方面的历史经验,他论证了,尽管儒家对人格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西方自由至上式的个人概念,但儒学与人权并非水火不容,反而能促进人权。《亚洲价值与人权》说理清晰,文辞优雅,开阔了我们关于中国人权讨论的视野。 要克服明清的具体乡约形式中削弱和损害乡约精神的那种消极因素,就需要有个人自由。就如下述引文清楚阐述的那样,这种转变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要像我们前面引述过的那种方式一样,抛弃其传统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而只需以兼容的方式补充之:

评分

不错,对教学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