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简精选字帖(2)》是清晰版大字本简牍书法非常适合作为初学书法者的入手范本,开始先临写较规范、易释读的字体,然后再慢慢放开广临博收。简牍书法正、行、草、隶、篆兼备,自成体系,初学者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开始自己的书法学习之旅,同时在目前好多书法初学者学习常见的历代名碑名帖到一定程度无所长进的瓶颈状态下,简牍书法的介入无疑也是一个突破,一个极好的选择,一个亦古亦新的合理途径。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简牍书法,风格各异、仪态万千。有的自然率真、天趣盎然,有的浑厚朴茂、敦实古雅,有的风致洒脱、恣肆无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春秋战国经秦汉后又至魏晋,国家分分合合,文化碰撞交融。这段历史时期产生出中华民族极其灿烂的诸子百家文化。在纸张发明并广泛使用以前,这些思想大部分借助简牍记录并流传下来,这些斑驳残损的简牍上承载着先贤思想情感的法书墨迹,让我们有幸目睹、欣赏到两千年前书法演变过程中的精彩韵味。
魏晋以前留下来的书法载体以碑刻为多,刻铸在石头、钟鼎、甲骨、砖瓦等材料上,而真正记录书法家流转多变的运笔状态和锋毫意趣的墨迹作品的艺术价值却是碑刻拓片所无法企及的,近代百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简牍正填补了魏晋以前墨迹书法鲜见的空缺。到目前为止,简牍发掘总数已达二三十万枚,通过诸多专家、学者的辛苦整理,这些简牍笔调间充满着激情哲思的墨迹书风一览无遗。
简牍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行政公文、兵书战策、律法文书、经史歌赋、商贾往来、生活记事、医术养生、艺术礼仪等;书体包含了鸟虫篆、篆书、草篆、隶书、草隶、行草书、章草等,特别是由篆体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生动灵秀的早期隶书字体尤为稚真传神。
中国书法早期的两种典型字体:篆书和隶书,基本是在简牍上完成其演变的。篆体字是竖长型的,写在外形同样竖长的竹简上,会有种被束缚的感觉,视觉上觉得是因为竹简的“瘦长”而限制了字的横向舒展,从审美角度来看也不符合对比协调的艺术规律。随后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字形慢慢由竖长型演变为方扁型,于是有了竹简的竖势和字形的横势的对比关系;有了字的横向张力,从而出现了汉代隶书横式扁方的特色。这是书法艺术自身根据书写条件的改变而自然演化的一种艺术流变现象。从这套简牍丛书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过程的呈现。
图书的编排以朝代为背景,概分为《楚简精选字帖》、《秦简精选字帖》和《汉简精选字帖》。每册篇首拿出本册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单字来作笔画运笔分解,使读者能尽快掌握该册同类风格字的用笔特点和写法。
本套清晰版大字本简牍书法非常适合作为初学书法者的入手范本,开始先临写较规范、易释读的字体,然后再慢慢放开广临博收。简牍书法正、行、草、隶、篆兼备,自成体系,初学者完全可以在这个框架内开始自己的书法学习之旅,同时在目前好多书法初学者学习常见的历代名碑名帖到一定程度无所长进的瓶颈状态下,简牍书法的介入无疑也是一个突破,一个极好的选择,一个亦古亦新的合理途径。
本套丛书在保持古简牍形制、原文顺序、字体原迹的基础上,从利于临摹学习的角度出发,在残损的简牍中遴选出相对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辑编排而成,每个字旁均附该字的楷书印刷体,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识读。
时间仓促,水平所限,本丛书必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祈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汉简精选字帖(2)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3、 罗布泊汉简(楼兰汉简)
评分
☆☆☆☆☆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
评分
☆☆☆☆☆
1930~1931年,中国、瑞典学者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内蒙古境内的额济纳河两岸和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1万枚左右汉简。这次发现汉简的地点,在北部的属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辖区,在南部的属张掖郡肩水都尉辖区,但习惯上把这两个地区出土的汉简统称为居延简。1930年,考察团还在甘肃鼎新以西的北大河沿岸,斯坦因在1914年调查过的一段边塞遗址里,发现了少量汉简。这段边塞应属酒泉郡。因此,在所谓居延简里实际上还包括了极少量的酒泉简。1973~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居延都尉所属甲渠候官治所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等地进行试掘,获汉简近2万枚。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单位组织调查组,沿额济纳河下游,在居延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获汉简164枚。估计居延简今后还会大量出土。
评分
☆☆☆☆☆
边塞汉简通常发现于边塞地区的官署(如都尉、候官治所等)和烽燧的遗址里,为屯戍吏卒所遗留。有的是当时有意保存起来的﹐有的是当时作为垃圾而抛弃的。西北地区缺少竹子﹐已发现的简绝大多数是木简。从形制上看﹐除一般的简以外﹐还有两行﹑牍﹑觚(多面棒状木条)﹑符﹑券﹑检(有覆盖文书﹑书信用的﹐也有封存物件用的)﹑签等等﹐种类颇多。从内容上看﹐主要部分是公家的各种文书和簿籍﹐还有与吏卒生活有关的私人书信﹑衣囊封检﹑历谱﹑医方﹑占书﹑九九表﹑字书以及其他书籍等等。简的年代起自西汉中期(武帝后期)﹐讫于东汉后期﹐中间包括王莽新朝和更始时期。已发表的汉简上的明确纪年﹐最早的是武帝天汉二年(前99)和三年。最晚的是顺帝永和二(137)。 《居延汉简甲编》1398号简有“太初三年”﹐但这是在追述往事时提到的。对于新出居延简中所谓“元朔元年”简和“元狩四年”简﹐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最晚的是顺帝永和二年(137)。陈梦家《汉简考述》认为最晚的纪年简是“永(原文误为元)康三年”(169)简﹐当指发掘号为551.32的《居延汉简》2519号简。此简为一小残片﹐仅存“永康三”三字。桓帝延熹十年六月改元永康﹐次年即灵帝建宁元年﹐永康三年相当于建宁二年。陈氏对此简的解释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评分
☆☆☆☆☆
图书的编排以朝代为背景,概分为《楚简精选字帖》、《秦简精选字帖》和《汉简精选字帖》。每册篇首拿出本册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单字来作笔画运笔分解,使读者能尽快掌握该册同类风格字的用笔特点和写法。
评分
☆☆☆☆☆
3、 罗布泊汉简(楼兰汉简)
评分
☆☆☆☆☆
评分
☆☆☆☆☆
很好,非常满意。这个字帖编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