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大家墨宝:邓石如隶书最美的字》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光是翻阅这精美的影印件,就能感受到邓石如那浑厚磅礴的气韵。他将篆书的圆润与隶书的古拙完美地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金石入隶”的风格,那种沉着、大气、雄健的笔力,隔着纸张都能清晰地传递过来。特别是他对于横画的处理,往往以“蚕头燕尾”的古隶笔法为基,却又融入了篆书的含蓄和力量,收放自如,绝不流于匠气。我以前临摹隶书时,总觉得笔画显得单薄或僵硬,但看着这些范本,我才明白,真正的力量感来自于对笔锋的精准控制和墨色的浓淡变化。光是欣赏他那些结构匀称、气势贯通的字组,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清代碑学的巅峰时刻,领略到碑学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装帧和选材也十分考究,让每一页的细节都能得到充分展现,对于钻研篆隶的同道中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宝典,能极大地拓宽我们对传统书法美学的理解深度。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邓石如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位重要的碑学大家”这个层面,但真正深入接触这本《大家墨宝:邓石如隶书最美的字》后,才体会到其书法的魅力是多么的立体和多维。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作品,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审美教材。我注意到他对于章法的布局极其讲究,无论是对联还是条幅,线条之间留白的处理都恰到好处,既能保证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又不会让整体显得拥挤或疏散。他的隶书有一种开阔的天地,仿佛在一方有限的空间内构建了一个无限的意境。特别是那些小字作品的细节,那些看似随意却处处含法度的点画,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内功。我尝试着去模仿那种“拙中寓巧”的韵味,但很快就发现,没有长期对篆书的研习作为基础,是无法真正体会到这种转折的精妙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深入学习碑学的方向,提供了最直接、最权威的范本。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的书法字帖琳琅满目,但能让人真正静下心来反复品读、获得启发的不多,这本《大家墨宝:邓石如隶书最美的字》绝对属于后者。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邓石如的隶书,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一切都回归到线条本身的力量和结构的美感上。特别是他对结体的处理,看似随意,实则处处遵循着平衡的法则,有一种天然的“稳固感”。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日书写时对结构的松懈。当我对着这些范本,尝试着去体会每一个笔画起笔时的“提按顿挫”时,我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书写热情被点燃。这本书不仅仅是印刷品,它更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不断激发着我对中国传统美学中那种“厚重而不滞,灵动而不浮”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让人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被其蕴含的文化精神所感染和提升。
评分初识邓石如的隶书,可能会觉得其风格过于“硬朗”或“朴拙”,但随着对这本《大家墨宝:邓石如隶书最美的字》的反复摩挲,我逐渐领悟到隐藏在这股雄强之下的细腻与灵气。这本书收录的作品跨度似乎相当大,能看出他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和探索。有一种作品,其笔画的收束带着一种近乎魏碑的刚劲,线条内敛有力,仿佛是金石的内化;而另一种则显得更加雍容开阔,横向的铺展舒展自如,更接近汉隶的典雅。这种变化证明了邓石如绝非一成不变的匠人,而是勇于创新的大家。这种对不同侧面的展现,使得我们对他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对于那些想从唐楷或行书转向碑学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过渡视角,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保持个人性情的前提下,汲取古法的养分,而不是简单地复制。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书法作品是能够直接与古人对话的媒介,而这本汇集了邓石如隶书精华的墨宝集,无疑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邓石如的隶书,在我看来,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它承载着一种文人的气节和对古风的追慕。他的笔画厚重,却不失灵动,尤其是在处理“波磔”时,那种向上挑起而又不失回锋的力道,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的影印质量非常高,清晰地保留了墨痕的层次感和纸张的肌理,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书法的美感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些微妙的墨韵变化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收录的那些相对少见的信札类作品,它们少了刻意为之的雕琢感,多了几分天然去雕饰的率真,更能看出他日常书写的功底和性情。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大家,其“俗书”也同样精彩绝伦,体现了书法艺术融入生活的最高境界。
评分不错
评分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少尝客江宁梅鏐家,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各百本。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2] 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评分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评分给力
评分开本很小,但是字印的还比较清楚。
评分超值特惠超值特惠!!!!!!!!!!!!
评分OK
评分超级小的书……口袋装。。。
评分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