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无比芜杂的心绪》《眠》双双畅销,村上春树有趣的书《碎片》登场
★村上春树写下自己有意思的故事
★零距离接触村上春树,满眼都是美妙的话题,原来世界这么有趣!
★这些碎片试着依照顺序读下来,忽然觉得,虽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堆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是还真有趣啊。
海报:
《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是关于村上春树的那些日子里感性却又真实的故事,可以称为村上春树有趣的书。在《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中,村上春树写下自己有意思的故事,那些发生在咫尺之外的细腻、琐碎、感人的片段。村上春树说:“这本书会让你见识到时光中的奇妙事物,然后心里想着“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真有你的”,然后嘴角上扬,开心地继续翻阅。请以搬家整理东西时,从柜子里翻出了毕业纪念册,于是打开一页页看下去的心情来阅读。
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日本作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2013年4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7天突破100万册,创日本文学史上快突破100万册的纪录。主要著作有《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收录在本书中的短文,是从一九八二年春天起,到一九八六年二月为止大约四年的时间里,我在《运动画刊》杂志上连载的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都不太喜欢连载,不论什么样的主题,持续个一年就会不耐烦了。长期在《运动画刊》上面连载,可说是例外中的例外。
说起为何会持续这么久,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写起来真的很快乐。首先《运动画刊》会为我送来一大叠美国的杂志和报纸,每个月送一次或两次。其中包括《君子》、《纽约客》、《生活》、《人物》、《纽约》、《滚石》及各种其他杂志,还有周日版的《纽约时报》。我只要躺在家里哗啦哗啦翻阅杂志,看到有趣的报道就留下来,然后用日文写出原稿。这就完成了一篇。
怎么样,看起来很愉快吧?说老实话,真的是很愉快。
这些杂志中,利用最多的算起来要数《君子》,其次是《人物》,还有周日版的《纽约时报》,再来就是《纽约客》。嗯,《人物》这种以电视界理念编辑的杂志先搁在一边不谈,《君子》与《纽约客》这两份优质杂志,充实的内容令人深感佩服。四年间一期期读下来,内容完全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松散。企划方向多元化而且执行严谨,撰文者优秀,也不会出现好像在应付差事的稿子。不但如此,整体上还非常流畅。由于长期阅读这样的杂志,我根本看不进日本出版的杂志。为什么日本的杂志上要有那么多连载、中伤、谣言及对谈呢?
总而言之,就这样相当愉快地阅读美国杂志,并持续了四年这种工作,再将八十一个(原应有八十五个,因故遗失了四个)碎片整理好,试着依照顺序读下来,忽然陷入一种怀旧的思绪中:虽然这个世界上有一堆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是还真有趣啊。而且面对的仅仅是两三年前的事情而已!例如《迈克尔·杰克逊模仿秀》那一篇中提到的迈克尔模仿者,他们如今身在何处,又在做些什么?想着这样的事,心情不由得有些落寞有些好奇有些不可思议。哎呀呀,难道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吗?关于一九八四年,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迈克尔·杰克逊旋风席卷全世界的那个夏天……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能在岁月中老去。有些仅仅是过眼烟云般的赝品,有些则是明确的预兆。在这层意义上,这本"碎片集"不过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杂烩,只要能让读者在翻阅的时候有"没错没错,这我也知道"或是"咦,有这么回事啊"之类的响应,愉快地享受一趟"近过去之旅",我就很高兴了。
只有一件事必须先说明一下,我撷取的这些碎片大多是些无关紧要的小话题,并没有阅读后就能拓展视野、让心灵成长这一类的内涵。所以,请以搬家整理东西时,从柜子里翻出了古老的毕业纪念册,于是打开一页页看下去的心情来阅读。放在最后作为附录的,是我参加东京迪士尼乐园开幕前招待媒体的游园会后所写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报告文学(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以及《与奥运会没什么关系的奥运日记》。这两者当然也是发表在《运动画刊》上的作品。《奥运日记》记录的是一九八四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十六天赛程期间,身在日本的我做了些什么,不论以何种观点来看都说不上是有价值的日记。《运动画刊》到底是为了何种目的,就依据标题将这种东西收录在令人感动的奥运增刊《刹那的光辉》中,我至今仍然莫名其妙。
但将迪士尼乐园开幕和洛杉矶奥运会说成是八十年代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也不为过,因此也决定收录在本书中。
《纽约客》里的小说
阅读外国杂志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人只看广告,有人只读书评,有人只注重版面设计,有人专门搜寻最新信息栏,当然也有人专门找清凉美女图片。有一段时间,我只读美国版《花花公子》的咨询专栏。国家广大到那种程度,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与疑问,很好笑。即使是类似的烦恼,日本人在关注点上也是略有不同。
但不管怎么说,阅读杂志还有一种喜悦,就是会遇到优秀的短篇小说。在当期杂志的目录里发现喜爱的作家的名字固然令人欣喜,但有机会一读陌生作家的作品也值得高兴。的确,最近连在美国,小说的情况也不太好,尤其是短篇。以往每次一拿到《君子》或《花花公子》之类的当期杂志就兴奋的情况已经渐渐没有了。尽管如此(这么说好像有点责备的意思),还是会碰到比日本杂志上所登的更有意思的小说。
最近《纽约客》刊载的雷蒙德o卡佛的《我打电话的地方》与唐纳德o巴塞尔姆的《闪电》这两篇,是值得推荐的作品。卡佛的作品仍是一贯的令人沉迷的好短篇。
《闪电》描述的是替一份名为"焦点"的杂志(自然是在讽刺《人物》杂志)制作"遭闪电击中仍然幸存的人"专访的自由撰稿人的故事。内容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构想与叙述方式却让人读得停不下来。最后的处理方式也完全是巴塞尔姆一贯的流畅风格。这样的作品,与其收录为短篇集中的一篇,我觉得还是放在杂志里独立阅读比较好。我借用埃勒里o奎因的模式,称此为"对读者的挑战":作者一开始就将情节规划好,要将读者拉进某处,是个技术性的示范。
《我打电话的地方》则不同,是一篇没有暗藏玄机、以淡淡语气道来的小说。但卡佛的文章会片刻不停地向前推进。这个描述因酒精中毒住进疗养院的主角与同病相怜的青年渐渐心意相通的故事,尽管题材有些灰暗,处理方式却不流于感伤,这一点很不错。而且读完之后心中还留着些什么。所谓优秀的短篇,就要像这个样子。
我对村上春树的迷恋,始于他那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以及他作品中那种独特的、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氛围。此次,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他创作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1980年代,这无疑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总觉得,那个年代的日本,经历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这些都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以及村上春树是如何将这些外部的宏观景象,巧妙地融入他细腻的个人叙事之中。我渴望了解他当时的创作状态,他所接触的音乐、文学,以及那些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村上春树的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读物,它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审视自己、审视世界的旅程。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带领我深入那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年代,去感受那些被遗忘却又挥之不去的记忆碎片。
评分村上春树的书,对我而言,总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仿佛在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汹涌的情感暗流。这次,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关于他1980年代的记录时,心中涌起了难以抑制的探求欲。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既遥远又充满魅力,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巅峰,也蕴含着变革的种子。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那个时期独有的气息,那些或许已被时间冲淡,但却在村上春树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的回忆。我期待能从书中感受到他作为创作者,如何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里,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如何将对音乐、电影、文学的理解,融入到他独特的叙事之中。村上春树的作品,总有一种魔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他的世界,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加理解他作品中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以及他在其中寻找的某种精神寄托。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拾起村上春树的书,总觉得他的文字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总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直以来,我对那个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的日本,充满了好奇。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反思的时代,也是村上春树创作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听说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个时间的胶囊,里面塞满了那个年代的气息,那些模糊不清却又异常清晰的碎片。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音乐、电影、生活方式的描绘,因为我知道,村上春树总是能把最平凡的细节,编织成最动人的故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读他的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他用他特有的冷静而略带忧伤的笔触,勾勒出都市人的孤独、迷茫,以及在纷繁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意义的徒劳与坚持。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更多关于他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最终将其转化为文字的艺术。那种怀旧的情绪,或许会如同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在舌尖慢慢化开,留下悠长的回味。
评分村上春树的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也是一场智识上的冒险。我喜欢他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总是在不动声色间,将读者引入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这次读到关于他1980年代的片段,我充满了期待,因为那个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巅峰,也是文化思潮涌动的时期,更是村上春树个人创作风格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我猜想,书里一定会有许多关于他早期作品的创作背景,那些灵感来源,那些他所钟爱的音乐和文学,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村上春树的书,从来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他擅长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与周遭环境的微妙互动。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村上春树是如何保持他独有的视角,又是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声音。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回响,它不直接解答任何问题,但却能引发我们对当下,对自身,对时代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对于村上春树的文字,我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连接。他的笔下,总是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却又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人在孤独中感受到陪伴。听说这本书聚焦于他创作生涯中那个充满标志性的1980年代,这让我异常兴奋。那个年代,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充满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而村上春树正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文学代言人之一。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窥见他创作的“幕后故事”,了解他如何捕捉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如何从日常的点滴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情感体验。我相信,书中一定会有许多关于音乐、电影、以及那些在当时极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的描写,而这些元素,恰恰是构成村上春树独特文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他的书,就像是走进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故事,引发着无尽的遐想。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何村上春树的作品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评分还没有看,不过应该不错,一直在京东购买车,值得信赖,以后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文青。包装挺精美,纸手感也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服务好,令人满意
评分装帧非常精美,内容也不错,接下就是来慢慢品味了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最近很喜欢村上春树
评分制片人
评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原本就聚散无常,但愿每个人都不要过于悲伤,留住相聚时的美好片段就足以。
评分2018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