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这本书的实用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几乎为零。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不同运动项目场地布局的通用原则,希望能给我日常的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启发。比如,篮球场地的边界处理,或者游泳池的深度标准,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中小范围会接触到的知识点。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它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工程背景。所有的图纸和说明都围绕着国家标准展开,每一个细节的标注都严格遵循着某个法规条文,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解码工作,而不是知识的吸收。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设计对比,或者一些特定挑战下的解决方案分析,但这些都没有出现。它更像是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一个激发思考的“开放性讨论”,这对于一个希望拓展思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3J933-2):体育场地与设施(2)》的书籍,但老实说,它给我的感觉非常复杂。首先,光是打开这本书,那种厚重感就让人有些望而生畏,感觉像是在面对一本专业领域的百科全书。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现代室内运动场馆设计美学的灵感,比如色彩搭配、光线处理以及材料选择的创新应用。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这些方面。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充满了严谨的规范和详尽的尺寸标注。当我翻阅其中的图例时,我发现它对场地的基础结构、荷载计算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描述得极为细致,但对于一个追求设计感和用户体验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显得过于枯燥和晦涩。我期待的更多是关于未来趋势的探讨,比如智能化设施如何融入体育空间,或者可持续设计在运动场馆中的实践案例,但这些在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它没有提供我所期望的视觉冲击力和前瞻性的设计思路。
评分作为一名对体育场馆建设抱有极大兴趣的旁观者,我发现这本书像是一本深埋地下的技术档案,需要专业的“挖掘工具”才能使用。我原本希望它能像一个向导,引领我了解体育设施是如何从概念一步步转化为实体建筑的。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或者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耐久性报告。但这本书的内容聚焦于“设计完成”的那个静态瞬间,它详细描绘了“应该是什么样子”,却很少触及“如何实现”和“长期表现如何”。这就像只看一张完美无瑕的平面图,却完全不知道这张图纸背后的土壤条件、天气影响以及工人操作的细微差别。缺乏这种“现场感”的描述,使得书本内容显得有些悬浮和脱离实际的工程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密度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负重训练”。图纸的细节丰富到令人头晕目眩,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特定的工程含义。我原本以为,既然是关于“体育设施”,内容会相对活泼一些,毕竟体育本身就充满了动感和活力。然而,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却是极其严肃和刻板的。从字体选择到图表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但这同时也牺牲了信息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我尝试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特殊功能性场馆的设计说明,比如冰球场或攀岩墙的结构要点,但这些内容要么被极度压缩,要么需要配合其他册子才能理解,这使得知识体系的构建变得断裂和零散。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专业性,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试图闯入某个高度专业俱乐部的外行人。当我拿起它时,我期待的是一份关于如何为社区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运动空间的指南,或许包含一些关于场地照明对运动员心理影响的研究,或者多功能空间的设计策略。但是,这本书似乎完全专注于为那些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严格遵守既定规范的工程师服务。它的语言是技术性的、高度专业化的,对于希望了解设计背后逻辑和美学考量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壁垒。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作为标准的“索引”,而非激发创新的“火花”,它是一个完成任务的工具,而非开启对话的媒介。
评分发展
评分对做项目很有帮助,物流也很快 很满意
评分发货速度超快……东西不错!
评分(1)不同的使用目的,对体育设施的要求存在差别;
评分根据《2013-2017年中国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1]预测到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将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体育场地设施也将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与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较,我国的体育场地在总数、体育场地面积、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将增长38.07%、69.87%、32.00%和58.46%。
评分作用和意义:
评分非常实用的书
评分4认证
评分对做项目很有帮助,物流也很快 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