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荒漠甘泉》内文流畅且不落俗套,自1920年出版发行后,不但在美国发行量很高,更被译为数十种文字,通行于全世界。在随后的九十多年中,虽然世事风云变幻,但这本书仍然不断再版,不断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直至今日。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期,作者的丈夫考门先生因心脏病而倍受煎熬,夫妇二人一直相互支撑,凭借虔诚的信仰和巨大的毅力一次次渡过生命难关。《荒漠甘泉》与《黑门山路》记录的便是他们在这个艰难时期的心灵感悟和真实体验。
《荒漠甘泉》详细记录了作者一年当中每一天的生活感悟,组成365篇短小隽永,鼓舞安慰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苦难、忍耐、信念、爱心、安慰、反省、坚强等。
作者简介
考门夫人,原名丽蒂·伯德,1870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1901年随丈夫在没有机构支持、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远赴东亚传教。考门夫人一生完成了多本著作,其中以《荒漠甘泉》最受欢迎,另外,《谷中清泉》、《黑门山路》、《奔向日出》也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悉。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9月1日
我必以彩色安置你的石头。(赛54:11)
墙上的石头说:“我们来自遥远的高山、峻峭的山崖。我们经过水与火的洗礼,成为峭壁。人们又将我们造成了一所住宅。你们的子孙在里面生长、受苦、享乐,得到休息和庇护,学习造万物的主给他们的功课。但是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是曾经历了许多苦难的。火药曾炸裂了我们的心,利斧曾劈开了我们的肺。我们常常觉得这样摧残我们是毫无理由的。当时我们仍在石坑里丑陋地横着,毫无用处。但后来我们逐渐被截成了整齐的石块。到现在,我们已经完备了,已经在这里尽职了。
你们却还在石坑里,还没有完备,所以你们正像我们从前一样,还有许多事情解释不通。但是有一件事,是我所知道的:有一天,你们将要被神亲手安置在天殿里做活石。”
9月2日
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腓1:29)
神开办了一所严格的学校。校中许多功课都是要在眼泪中艰难学习的。巴克斯特说:“哦,神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给了我五十八年的训练。”他的困难最终变成了他的胜利。
我们的天父所开办的这所学校不久就要结束了,我们能受训练的日期也一天一天减少了。让我们不要再害怕难学的功课,不要再逃避教鞭的惩罚。如果我们能高高兴兴地忍耐到底,直到在荣耀中毕业,我们一定会觉得冠冕更美丽,天堂更可爱。——?克?勒
世上最精致的瓷器,至少都要经火烧过三次,有的还不止三次。德雷斯顿的瓷器总是要烧过三次的。瓷器烧过三次,上面的金色和红色才会更加美丽和牢固。人生也要经过这样的试炼。试炼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临到我们。感谢主,靠着他的恩典,这些美丽的颜色会永久存留在我们的身上。——迈尔斯
9月3日
看见门徒……摇撸甚苦。(可6:48)
我们不可能靠自己的辛苦努力来完成神所给我们的工作。神所委派的工作,只有神自己能完成,而他作工总不费力,也永不过劳。我们如果安安静静地信靠他,事情就会做得又好又完全。只要完全用信心享用基督的恩典,深信他已经充满了我们的生命,他就能借着我们成就一切。
……
前言/序言
《荒漠甘泉》是一部举世闻名、深受读者喜爱的灵修佳作,被誉为一座取之不尽的心灵宝库,一泓清馨甜美的生命甘泉……曾捕获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使其成为畅销世界的不朽名著。
作者考门夫人,1870年3月3日诞生于美国伊利诺州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1894年考门夫人病危时,她的丈夫查理·考门谦卑祷告,求上帝医治爱妻,并许愿以余生走侍奉的路。在考门夫人神奇般恢复了健康之后,夫妇二人决定放弃优裕的生活,去完成专心传道的共同心愿。他们在远东留下了佳美的脚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后来考门先生突然病倒,一病就是六年,被迫在床榻上休养。考门夫人随时在侧,陪伴丈夫度过漫长而艰难的最后岁月。1960年4月17日,考门夫人离开人世。在去世前三天,她将文件、日记交专人整理,就是这本《荒漠甘泉》。
迄今为止,《荒漠甘泉》已再版七十余次,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行全球,历久不衰。有的作为座右铭摆在案头,有的作为警世箴言传至后代,有的则每天诵读默想,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荒漠甘泉》是考门夫人在饱经生活的磨难后留下的读经感悟、人生感受以及智慧哲理。它以精湛的意蕴、感人的情怀、丰富的内涵及巨大的魅力,扣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使其成为畅销经典之作。
也许读者会问,既然《荒漠甘泉》已是一部如此畅销的书籍,再版不过是以旧换新,顶多也是锦上添花而已。其实不然,这本书是经过重新翻译,重新编辑的灵修书,其文笔流畅简洁,活泼生动。
诗篇119篇里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你使我受苦,是以诚实待我。”谁喜欢受苦,屡经磨难?但倘若诗人没有经历困苦,怎能获得对苦难的深刻认识?怎能使他的信心愈加坚固?书中说,只有经历患难和痛苦的人才能得到安息,这种安息不是强自镇静,也不是死寂,乃是从心里涌出来的平安与恬静。
亲爱的朋友,虽然您人生的天空中不时笼罩着乌云,令人灰心丧志,但是请不要忘记,乌云的背后依旧是光明灿烂。当您换个视角,不是从下往上,而是从上往下看时,您会看见您所惧怕的乌云,正是那光明无比、美丽绝伦的彩云,给您带来希望与祝·福。
《荒漠甘泉》是作者贯穿一年365天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传达出了坚定的生命信仰和深睿的生活哲理,激发读者以坚定的爱心与信心战胜种种苦难,使许许多多的人在困境中获得无比的勇气与力量,成为一个喜乐的有福的生命。诚挚祈愿您透过该书开始崭新的人生之旅!
《丝路上的风》 风,是古老丝绸之路上永恒的行者。 它掠过戈壁的黄沙,卷起千年商旅的尘埃;它穿过绿洲的椰枣林,带来远方的歌谣和故事;它拂过雪域高原的圣洁,低语着哲人的智慧与信仰。本书《丝路上的风》并非一本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详尽的地理志,而是试图捕捉丝绸之路上那些流动的、无形的、却又深刻影响着地域文明进程的“风”——是人文的交融之风,是宗教的传播之风,是贸易的往来之风,更是艺术的灵感之风。 本书的创作,源于作者一次穿越河西走廊的漫长旅程。在那片辽阔而苍凉的土地上,黄沙漫漫,驼铃声声,古老的城垣沉默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作者并非循着既定的攻略,而是跟随内心的好奇,任凭思绪随着风的方向飘散。他并非一个历史学家,也非专业的考古学者,而是一位对生命、对文化、对人性有着深刻体察的观察者。因此,书中呈现的,是观察与感悟交织的碎片,是历史长河中被风吹拂过的细微涟漪,是那些被淹没在时间洪流中,却依然能在某个瞬间触动人心的微小元素。 第一章:风起于沙,沙起于兵。 本章将从古老的玉门关说起。那座早已荒芜的关隘,在作者笔下,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词。作者会描绘清晨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稀薄的空气,照在关城斑驳的残垣断壁上时,那股苍凉中透着倔强的气息。作者会想象,当年戍边的士兵,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是如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他们口中的歌谣,或许是思念故乡的低语,或许是对远方战事的担忧,又或许是对漠北风沙的无奈与调侃。作者会通过对这些“声音”的想象,来勾勒出边关将士的生存状态,以及这种生存状态如何与这片土地的“风”融为一体。 接着,作者会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草原。在那里,曾经游牧民族的铁骑如风般席卷而来,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命运。风,在这里被赋予了力量与速度的象征。作者不会去详细讲述战争的细节,而是会去感受那种草原民族与风共舞、与马匹嘶鸣的生命力。他们如何理解风的走向,如何与风对话,他们的信仰又如何被风的浩渺所启迪。这种“风”的意象,是原始的、野性的,它代表着一种不屈服于自然的生命力量。 第二章:绿洲的低语,生命的脉动。 当风掠过荒漠,便滋养出了绿洲。本章将深入探寻这些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作者会描绘敦煌月牙泉边,那被风塑成的奇妙弧度。他会坐在泉边,感受微风拂过脸颊,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旅人在这里休憩时的喘息声,商人讨价还价的声响,以及孩子们嬉笑打闹的欢声。这种“风”,是生命的恩赐,是希望的象征。 接着,作者会走进当地的集市。这里的“风”,是各色人种、各种语言、各种货物交汇碰撞产生的活力。他会描述来自西域的香料,带有异域风情的丝绸,以及中国精美的瓷器。这些商品,如同承载着不同地区风情的信使,在丝绸之路上流动。作者会去捕捉那些穿着各色服饰的商人,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精明与疲惫,他们交流时的手势与表情。这种“风”,是商业的潮汐,是文化的嫁接。 作者还将深入描绘绿洲人民的生活。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水源,创造出富饶的土地。他们的节日,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歌谣,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种“风”,是坚韧的、顽强的,它代表着生命在严酷环境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三章:信仰的穿越,心灵的低语。 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精神之路。本章将着重探讨宗教与哲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交融。作者会走进莫高窟,那被誉为“佛教艺术的宝库”。他会描述那些壁画中,飞天伎乐的轻盈,佛陀的慈悲,以及菩萨的庄严。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随着佛教的传入,带着印度的“风”,飘扬过海,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作者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僧侣,他们是如何跋涉千里,将经书与教义带到这片土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如何与当地的居民交流,如何将自己的信仰根植于这片土地。这种“风”,是精神的传播,是心灵的慰藉。它穿越了山川,跨越了海洋,改变了无数人的思想与生活。 同时,作者也会提及其他宗教的痕迹,如景教、摩尼教等,它们如同一缕缕微弱却坚韧的“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短暂的印记,却也丰富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图景。这种“风”,是多元的、包容的,它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第四章:艺术的回响,灵感的潮涌。 丝绸之路,更是艺术的摇篮。本章将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成就。作者会描绘那些流传下来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他会想象,当来自西域的乐器,与中原的旋律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来自波斯的舞蹈,与中国的舞姿融合,又会展现出怎样的魅力? 作者会特别关注那些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的诗歌与文学作品。它们或许是文人墨客的感怀,或许是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但都承载着丝绸之路上独特的时代气息。作者会试图从这些作品中,捕捉到当时人们的情感、思想与审美趣味,以及这种“风”是如何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丝绸之路上建筑风格的演变,从中国的飞檐斗拱,到中亚的穹顶,再到罗马的廊柱,这些不同风格的融合,如同不同地域的“风”在建筑上的对话。这种“风”,是审美的交融,是创造力的激发。 结语:风不止,路不绝。 《丝路上的风》并非提供结论,而是引发思考。作者希望通过这些零散的观察与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它更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空间。这里的“风”,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既有物质的交换,也有精神的碰撞。 本书试图用一种更具诗意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丝绸之路。作者相信,即便是最微小的风,也能带来远方的气息;即便是最短暂的相遇,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记。丝绸之路上的“风”,永远不会停止,它将继续吹拂着历史,也影响着未来。读者在阅读此书时,或许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带着泥土与历史气息的“风”拂过心田,让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想象,变得更加立体与鲜活。 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文化、旅行以及人性抱有好奇心的人阅读。它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也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种散文式的笔触,带领读者一同感受那股穿越千年、永不停歇的“丝路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