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 译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哲学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林中路
  • 思想史
  • 德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著作集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6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21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4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孙周兴,1963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项目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报》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德国《海德格尔年鉴》编委等。迄今已出版专著五种,译著三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1994);《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2001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等;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两卷)、《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世界现象学》、《尼采》(两卷)、《演讲与论文集》、《权力意志》等。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尼采哲学研究》等。主编《海德格尔选集》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好书。多次获省级科研奖励。

目录

1 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1936年)
物与作品
作品与真理
真理与艺术
后记
附录
2 世界图像的时代(1938年)

附录
3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1942/1943年)
4 尼采的话“上帝死了”(1943年)
5 诗人何为?(1946年)
6 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1946年)
说明
编者后记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修订译本后记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一次思想的漫游与探索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深入海德格尔思想核心的导览,引领读者踏上一条充满启示的哲学探险之路。书中汇集了海德格尔不同时期的重要篇章,涵盖了他对存在、真理、语言、技术、艺术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等核心问题的深刻洞见。本书旨在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丰富面向,勾勒出他如何从对“存在”的追问出发,一步步展开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并最终指向一种更为根本的、与存在本身更为贴近的生存方式。 本书的核心在于“林中路”这一隐喻。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犹如一条铺设平整的大路,它将我们引向对“存在者”(即具体事物)的认识,却遮蔽了对“存在”(即“是”的根据)本身的追问。而“林中路”则象征着一条更为幽深、更少人迹的探索之路,它需要我们摆脱既有的思维模式,进入一种更为原始、更为本真的存在境域。通过这条“林中路”,海德格尔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例如“世界”、“时间”、“死亡”,以及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第一部分:存在的召唤与真理的拂晓 文集伊始,读者将进入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早期探索。《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精选了他关于“存在”论述的关键文本,这些文本并非冷冰冰的理论构建,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追问。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在追问“是什么”,即存在的“本体”。然而,对“存在”本身(即“是”为什么是“是”)的追问却被遗忘了。这种遗忘导致了技术主义的统治,以及人类与自身存在疏离的困境。 书中收录的篇章将深入剖析海德格尔是如何通过对“此在”(Dasein)——即作为存在者之一的人类——的分析来触及存在问题的。此在不是一个孤立的“我”,而是“在世”(in-der-Welt-sein)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与世界、与他人、与各种事物发生关联。这种关联并非简单的物理接触,而是意义的生成和理解。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我们生存的根本结构,例如“忧虑”(Sorge)、“在世”(in-der-Welt-sein)、“向死而生”(Sein-zum-Tode)等。这些概念并非消极的描述,而是理解我们如何真实地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关键。 “真理”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下,也并非仅仅是符合事实的判断,而是“遮蔽的解除”(Unverborgenheit)。真理是存在本身向我们“显现”的过程,它伴随着遮蔽的生成,也伴随着遮蔽的解除。海德格尔对真理的重新理解,直接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将真理视为永恒不变的观念,而将其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与存在本身相互生成的过程。本书将通过精炼的选文,带领读者理解海德格尔对于真理的这种更具张力、更具历史性的理解。 第二部分:语言的维度与存在的家居 语言是海德格尔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他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是“存在的房屋”(Haus des Seins)。我们的存在方式、我们的理解世界的方式,都深刻地受到语言的塑造。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超越了传统的语言哲学,他试图揭示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存在论意义。 本书中关于语言的论述,将引导读者思考语言如何“显现”存在,又如何在不经意间“遮蔽”存在。传统形而上学对“概念”的过度依赖,往往使得语言沦为一种固化的工具,扼杀了存在的丰富性。海德格尔倡导一种更为“诗意”的语言,一种能够与存在本身相呼应、相契合的语言。他重视词语的本源意义,重视词语在历史流变中承载的生存经验。 “存在的家居”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重要表达。他认为,在技术理性统治的时代,人类已经“迷失在家”(entheimatet)。我们生活在喧嚣的技术世界中,却丧失了与存在本身的亲近感。寻找“存在的家居”,意味着重新找回我们作为“此在”的本真存在方式,重新与那片孕育我们的“土地”(Erde)建立联系。这并非一种怀旧式的复古,而是一种对更深沉、更本真的存在状态的召唤。 第三部分:技术、艺术与存在的走向 技术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关注的焦点。他并非一味地否定技术,而是深刻地批判了现代技术背后的“计算性思维”(rechnendes Denken)及其对存在的统治。“置入”(Gestell)是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诊断。技术将一切事物都视为可供“拨动”(herausfordern)的“储备”(Bestand),包括自然、人类本身,都沦为可被利用和掌控的资源。这种统治性的思维模式,不仅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更剥夺了人类自由、诗意的生存空间。 然而,海德格尔在批判技术的同时,也看到了“危险中孕育着拯救”。他认为,只有当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技术的本质,才能从中找到摆脱技术统治的出路。艺术在海德格尔看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并非纯粹的美学范畴,而是一种“真理的发生”(Geschehnis der Wahrheit)。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其独特性,使存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显现”出来,从而对抗技术的同质化和遮蔽。 本书将呈现海德格尔对于艺术与技术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他认为,艺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技术逻辑的生存方式,一种回归本真、回归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这些深刻的论述,读者将有机会反思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思考艺术在当下社会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价值。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一次思维的邀请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是一次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度邀约。它并非要求读者成为海德格尔的信徒,而是鼓励读者进行一次独立的、勇敢的思维漫游。书中每一篇精选的文本,都是一次对既有观念的挑战,一次对存在本源的追寻。 本书的语言或许会带来一定的阅读挑战,但这正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特质所在。他所使用的词语,很多都带有其独特的哲学涵义,需要读者耐心地去体味和理解。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使得阅读海德格尔成为一种充满智性乐趣的体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 深化对“存在”的理解: 摆脱对存在的日常化、工具化认知,进入对存在本身更深层的追问。 重塑对“真理”的认知: 理解真理的动态性、历史性,以及它与遮蔽和显现的内在联系。 反思语言的力量: 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存在本身的“房屋”,并思考如何使用语言来更真切地抵达存在。 审视现代技术的影响: 深刻理解技术统治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生存方式,并探索超越技术异化的可能性。 发现艺术的哲学意义: 认识到艺术并非仅为消遣,而是能够开启真理、重塑生存的可能性。 探索本真的生存之道: 在对传统价值的审视和对技术异化的反思中,寻找一种更贴近自身、更忠实于存在的生存方式。 《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邀请每一位渴望深入理解自身与世界、渴望探索存在奥秘的读者,踏上这条幽深而充满启示的“林中路”。这条路或许崎岖,但沿途的风景,定会带领我们抵达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思想境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好奇,这些论述的“历史场域”究竟是如何塑造了作者的思考的?读罢这些篇章,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脉搏,那是一种关于“存在”的追问,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崩塌的时刻,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这绝不是抽象的学院派游戏,而是带着泥土和鲜血气息的关切。每一次对“此在”(Dasein)的深入挖掘,都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剧烈震荡与重塑。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使得文本的每一次发力都显得掷地有声,充满了无可回避的紧迫感。它不是在跟我们讨论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在叩问我们——身处这个特定时刻的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是”。这是一种责任的召唤,一种要求我们必须诚实面对我们自身处境的挑战。这种历史的重量感,让阅读不再只是智力上的探索,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定位”。

评分

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与其说是理解,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苏醒”。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抛出一堆需要被迅速解构和吸收的概念公式,反而像是在一片浓雾弥漫的森林中摸索前行。你不需要一下子就看清全貌,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脚下的每一步——每一次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甚至是某个语气的反复揣摩,都像是在拨开一层层藤蔓,试图触碰到隐藏在背后的真实。这种阅读体验,极其考验耐性和内心的敞开度。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突然停下来,合上书本,去看看窗外的光线,或者听听远处的车声,然后才带着一种全新的“错位感”重新进入文本。这迫使我不再以日常生活的逻辑去套用这些深刻的思辨,而是让自己暂时退居一隅,成为一个纯粹的倾听者。这种强迫性的“慢下来”,久而久之,竟让我的思维方式有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松动,好像之前被某种既定的框架锁住的某些角落,开始有了呼吸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优雅感,跟内容本身的厚重感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光滑冰冷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些许粗粝、却又触感温和的复古气息,仿佛轻轻抚摸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沉淀下来的时间重量。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即便面对长篇的论述,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被温柔地引导着深入文本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引用和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克制和精准,既没有喧宾夺主地干扰主体的思想流动,又在需要时提供了清晰的参照。拿到这样一本实体书,真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对待哲学经典时所倾注的那份敬意和用心。现在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种与实物物件的互动,这本《文集》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阅读行为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值得品味的仪式。很多时候,我甚至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就觉得心中有种安定,那是对真正深刻思想的向往与尊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困扰,也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语言本身似乎被重新锻造了。很多句子读起来,初看是晦涩难懂的,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语法结构。不是为了晦涩而晦涩,而是因为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更接近“言说本源”的方式来构造语句,试图绕过日常语言中那些已经被过度使用、被遮蔽了真实意义的词汇。这就像是,当我们想要描述一种全新的、从未被命名的体验时,我们不得不创造出新的词汇或组合方式。因此,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持续的“词语的激活”。我需要不断地回顾上下文,去感受每一个动词和名词在那一刻被赋予的独特指向。这种对语言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拓展,使得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充满挑战的创造性劳动。它拒绝了轻易的概括和标签化,坚持要求读者亲身参与到意义的生成之中,这无疑是极其耗费心力的,但也正是这种“耗费”,带来了难以替代的智识回报。

评分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阅读完这本集子后的心境,那大概是走出了一个极其复杂、逻辑缜密的迷宫。在里面的时候,你全神贯注于墙壁的走向、转角的弧度,以及脚下石板的纹理,几乎忘记了“外面”是什么样子。但一旦走出来,虽然你可能无法清晰地复述出迷宫的每一条路径,但你对“空间感”和“方向感”的理解已经彻底改变了。这种改变是内在的、不易言说的。你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尺度去衡量日常琐事的重量,那种面对日常喧嚣时,内心深处会多出一层坚韧的屏障。这种屏障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更深刻的“不动心”。它不是教你如何生活,而是教你如何“在场”于你的生活,如何在“此地”安顿你的追问。这种对存在本体的持续关注,让那些曾经看似重要的事情,自然而然地退居次要位置,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去魅”过程,非常奇妙。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价格合适。京东618总是这么诚意满满,佩服。

评分

这是本好书可以看的

评分

书籍质量不错,运送态度优良

评分

趁活动收藏几本好书。。。。。。

评分

京东买书还是很给力的。

评分

老师要求买的。还没看。科科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书很好 都是正版 没有损坏 品相完好 快递员送货及时态度端正 这么多书 都是快递小哥给我亲自送到楼上的 真的是辛苦你们了 京东的快递员就是敬业 点个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