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研究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芳荔 著
图书标签:
  • 引用认同
  • 引证形象
  • 传播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媒介研究
  • 学术著作
  • 图书
  • 中国图书
  • 认同建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1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90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研究》从主体的引用和被引用两个角度出发,从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某个主体的引用情况,试图构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基本理论体系,探索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规律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研究》介绍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概念,提炼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特征,并与传统的作者被引分析进行了比较;从狭义和广义上介绍了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概念,构建了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指标体系;界定了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实践意义;提出了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分析角度和研究难点;并从作者、期刊和机构三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苏芳荔,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讲师。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计量、知识组织、信息检索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现象
0.1.2 引用认同概念的提出
0.1.3 引证形象概念的提出
0.1.4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0.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0.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0.4 主要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0.5.1 研究思路
0.5.2 研究内容
0.6 本书的逻辑框架
0.7 本章小结

1 引文分析理论
1.1 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
1.1.1 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
1.1.2 引文分析
1.2 引文分布规律
1.3 科学文献的自引分析
1.4 引文网络与聚类分析
1.4.1 耦合分析
1.4.2 同被引分析
1.4.3 聚类分析
1.5 引文分析新出现的理论与方法
1.5.1 科学的“睡美人现象”
1.5.2 h指数
1.5.3 以个人为中心的引文研究

2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理论体系
2.1 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
2.1.1 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概念
2.1.2 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特征
2.1.3 作者引用认同、作者引证形象和传统作者被引分析的比较
2.2 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
2.2.1 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概念
2.2.2 现有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指标体系的划分
2.2.3 对现有期刊评价指标的修正
2.2.4 期刊引用认同指标体系
2.2.5 期刊引证形象指标体系
……

3 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实证研究
4 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实证研究
5 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实证研究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1.1研究背景

  引文分析方法自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成为图书情报领域常见的、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作者和作品的被引用情况,产生了一系列的指标,常用的有H指数和影响因子等。引文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从图书情报学科延伸到了科学学、科学评价等相关领域。

  1.1.1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现象

  学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会进行自引和引用他人,同时会被自己和他人所引用。随着创作作品和引用的增多,他们经常会重复引用一些作者和著作,也会被一些作者和著作重复引用。这种引用模式称为多次引用模式或者重复引用模式,这种被引现象被称为重复被引现象。研究这类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模式是很有意义的,并且通过在线检索很容易获取相关数据。相关研究以前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重复引用模式和重复被引模式的研究对研究作者的思想史及对作者创作领域的影响都有重要作用。

  许多引文研究仅从被引者和被引用的作品出发,忽视了引用者这个角度。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分析通过名字及包含的特征把引用者和被引者联系起来。经常出现在作者参考文献中的那些作者,除了包含学界领袖之外,还可能包含作者的观点对立者。需要用专业知识去解释涉及到的人名列表。重复引用分析和重复被引分析将会是非常迷人的,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研究。重复引用和重复被引模式和内容是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引用认同概念的提出

  最早提出引用认同概念的是White,HowardD.White出生于1936年6月15日,现为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情报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名誉教授。作为图书情报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撰写了共引分析、文献计量学、专家系统、参考咨询服务的评价、社会科学数据档案、在线检索等许多主题的著作和论文。1993年,White教授荣获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的ResearchAward,2004年又荣获该学会的最高成就奖AwardofMerit。由于他在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2005年获得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授予的普赖斯奖章。

  2001年,White发表论文“Authorsascitersovertime”,引用认同(citationidentity)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某作者的引用认同被定义成:“某作者引用过的所有作者的集合”。

  本书受White教授的研究启发,尝试在引文研究中关注后引这个角度,同时从“前引”和“后引”的角度来认识一个主体。这种从后引角度研究的思想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在SCI中文献的引证关系就用可视化的方法展现出来,包括前向引证关系(施引文献,哪些文献引用了该篇文献)、后向引证关系(被引文献,该篇文献引用了哪些文献)和引证关系图(施引和被引)。由于现有的后引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文献来分析,并没有将引用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引用认同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概念。

  主体的引用认同从引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主体的引用认同,能够了解哪些作者对该主体产生了影响,了解该主体与其认同主体的联系。在最开始的著作里,作者独特的引用认同就开始出现,只要他们的参考文献不是完全复制别处的。当他们创作出全部作品之时,他们的引用认同很可能像他们的指纹一样独特。

  如果作者在他们的所有作品里面规定他们要引用的全部名目,他们的引用认同将会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但是这非常令人怀疑,作者很难预先考虑或者注意这种经过长期形成的所有作品的引用模式。

  1.1.3引证形象概念的提出

  1998年,White和McCain发表论文“Visualizingadiscipline:Anauthorco-citationanalysisofinformationscience”,引证形象(CitationImage)的概念被提出,被定义成“在某一时间段内,引用过某作者的所有作者的集合”。引证形象与引用认同一起构成主体引用的全景。

  假设一个作者已经被完全引用,引证形象就是作者被引用的所有者的集合。引证形象和引用认同的概念相反。对大多数写作者而言,引证形象将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和改变,只要他们的作品被包含进其他作者的新的参考文献列表里面。一个作者的引证形象取决于其他人,除非全部来自于自引。作者引证形象和作者引用认同的排序里面,自己经常排在最靠前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增长,引证形象和引用认同将会偏离。他们很可能包含一些重复的名字,但是排序和出现频次都会不同。如果一个作者发表的文章里面仅有自引,并且没有被其他作者所引用,这个时候他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才可能是相同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直接联系的纽带是自引,这种行为经常被误解为以自我为中心的。

  1.1.4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提出后的几年,在国内外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际上,EllenB.N根据White提出的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概念,提出了“期刊引用认同(JournalCitationIdentity)”和“期刊引证形象(JournalCitationImage)”,并通过相关指标对期刊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在2009年之前,国内学者仅有武夷山和屈宝强等提到了引用认同的概念,武夷山在“浅谈情报学发展热点”中提出“进入重要学者的引用认同,可以作为对个体研究人员的评估指标之一”,屈宝强等在“近十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述评”中提到了CitationIdentity,并把此概念翻译成引文认同。国内关于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大部分研究是从2009年开始的,这个爆发点来自于武夷山老师在2009年9月16日发表的博文“引用认同——一个值得注意的概念”,自此之后,连续有十几篇相关文章在期刊上发表,但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

  关于CitationIdentity和CitationImage的中文译名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屈宝强等在“近十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综述”一文中,把CitationIdentity翻译成“引文认同”。武夷山在“浅谈情报学的若干发展热点”中,首次使用引用认同的概念,后面的研究一直沿用此说法。关于CitationImage的译名问题,李燕萍在“引用认同和引证图像研究”一文中使用了“引证图像”的说法。李晓辉等在“基于期刊引用形象和期刊引用认同的期刊评价”一文中翻译成“引用形象”,并且注明是武夷山老师的建议。本书通过充分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也为了更好的体现两个概念的对应关系,提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说法。

  ……

前言/序言

  目前关于引用的研究,大多只是研究引文、作者的被引情况,很少关注引用者。2001年,美国情报学领域的专家、美国德鲁克赛尔大学教授HowardD.White提出了一种评价个体作者的新方法——引用认同。某作者的引用认同是指该作者引用的所有作者的集合。作为一种后引角度的研究,引用认同分析被应用到作者、期刊和机构评价,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引用认同的基本理论研究尚缺乏突破性的进展,相关研究呈现重复性的趋势。本书从主体的引用和被引用两个角度出发,从一个全新的、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某个主体的引用情况,试图构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基本理论体系,探索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


  本书共包括7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并简要阐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是引文分析理论综述。主要对引文分析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引文分布规律、科学文献的自引分析、引文网络与聚类分析、引文分析新出现的理论与方法等,通过文献综述,找到本书的关注点:以个人为中心的引文研究。


  第三章是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理论体系构建。介绍了作者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概念,提炼了作者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特征,并与传统的作者被引分析进行了比较;从狭义和广义上介绍了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概念,构建了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指标体系;界定了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实践意义;提出了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分析角度和研究难点。


  第四章是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选取20位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分布规律,通过作者引用认同来分析作者的引用风格,通过分析作者的国际引文比来探索作者的国际交流与创新程度,通过引证形象的学科分布来探讨图书情报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影响,并对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五章是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选取图书情报领域的18种核心期刊,统计分析了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计算了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指标值,并与期刊影响力进行相关性比较,通过期刊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了期刊载文的内容特征与偏好、对国外科学文献的利用程度、对其他学科文献的利用程度、期刊的办刊定位、学科的发展模式等等,最后对期刊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六章是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实证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机构的基本学术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文献类型、出版年、来源期刊、学科分布四个方面;然后分析了该机构的引用认同,对引用认同进行了历时分析,对引文进行了时序和地域分布的分析;其次分析了该机构的引证形象,对引证形象进行了历时分析和学科分布分析。最后对机构引用认同、机构引证形象和机构合作情况进行了两两对比。


  第七章是结束语。对本书研究的结论和主要贡献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存在的局限,提出了后续工作的构想和思路。


  本书的创意思路来源于本人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引用认同的相关规律及其应用研究(12YJC870022)”的课题研究。本书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尝试构建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的理论体系,并从作者、期刊和机构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数据的处理相对繁琐,本书在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形象的分析中只选择了图书情报领域的20名学者进行分析,而没有对不同学科的作者进行研究,进行比较验证;在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的分析中,只选择了2009年图书情报领域的18种核心期刊进行分析,而没有进行历年的比较研究;在机构引用认同和机构引证形象的研究中,只对一个机构进行了分析,而没有从多个机构研究,进行比较验证。这是本书的不足,也是后续的研究方向。


  苏芳荔


  2013年3月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引用、认同与引证形象:一部深度探索学术思想流变与价值构建的著作 本书《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研究》并非对某个具体学科或文本进行简单罗列的学术考察,而是一场深入探究学术思想的生命力如何得以延续、知识的价值如何被不断重塑以及学者个体如何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建立自身话语权与社会认同的宏大叙事。本书以“引用”作为核心的分析视角,将“认同”和“引证形象”置于相互关联、相互塑造的框架下进行立体审视,旨在揭示学术活动背后深层的作用机制与价值哲学。 第一部分:引用的多重维度——不仅仅是文献标注 本书首先将“引用”从其最基础的文献标注功能出发,拓展至其在学术生产、传播与评价体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我们认识到,每一次引用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伴随着研究者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判断与选择。 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与局限: 本书将审视传统的文献计量学如何通过引文数量、被引频次等指标来度量学术成果的影响力。然而,我们并非止步于此。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量化指标背后可能存在的偏颇,例如对新兴领域、跨学科研究的低估,以及对“马太效应”的强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更细致的分析,例如引文的质性分析,来弥补单纯数量化指标的不足。 学术话语的建构与传承: 引用是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石。作者将细致地分析学者如何通过引用前人的研究来构建自己的论点,如何将自己的研究置于既有的学术谱系之中。这一过程并非是被动地承接,而是包含着主动的选择、批判性的对话与创造性的发展。每一次引用都意味着研究者对某个观点、某个理论或某个方法的认同、修正或反驳,从而推动了学术话语的演进。 学术规范与道德伦理: 引用作为学术诚信的基本要求,其背后蕴含着严格的学术规范和道德伦理。本书将探讨抄袭、剽窃、伪造引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生态造成的危害,以及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在维护学术公信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学术领域在引用规范上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引用行为的影响。 引用的策略性与目的性: 引用并非总是单纯的回溯与致敬。本书将关注研究者在引用时可能存在的策略性考量,例如为了增强自身论点的说服力而引用权威文献,为了表明研究的创新性而引用与现有研究有所区别的文献,或为了展示研究的全面性而引用不同学派的观点。这种策略性的引用行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可能带来对学术思想的片面解读或误读。 第二部分:认同的学术实践——知识与个体的交融 “认同”在本书中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来考察,它不仅指学者对某个理论、学派或研究范式的内在接受,更包含着学者在学术共同体中被认知、被接纳,并最终确立自身学术身份的过程。 知识认同的生成机制: 本书将深入探讨学者个体是如何在学习、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某一知识体系的认同。这一过程往往受到导师、学术前辈、学术环境以及个人学术兴趣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分析知识认同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经历质疑、反思、验证直至内化的动态过程。 学术共同体中的认同协商: 学术研究并非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在一个由学者组成的共同体中进行的。本书将重点分析学者如何在学术会议、期刊审稿、学术争鸣等环节中,通过交流、对话与辩论来协商和确立彼此的学术认同。这种认同协商不仅关乎对某个具体学术观点的认同,更关乎对研究方法、评价标准乃至学术价值的共识。 个体身份与学术认同的张力: 在追求学术认同的过程中,个体也面临着如何在保持学术独立性的同时,融入学术共同体,获得认可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当个体的学术观点与主流学术范式存在差异时,如何平衡坚持自我与寻求认同的关系。我们也将关注那些“异类”学者,他们的学术贡献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艰难的努力才能被主流学术界所接纳。 文化与历史语境下的认同变迁: 学术认同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以及科技发展的进步而发生动态调整。本书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下,学术认同的形成、巩固与瓦解的特点,揭示学术认同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第三部分:引证形象的塑造与解码——学术声誉的显现 “引证形象”指的是学者通过其引用行为所呈现出的学术特质、研究偏好、学术立场以及在学术界所获得的声誉。本书将深入剖析研究者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引用策略来塑造自己的引证形象,以及学术界又如何通过对这些引证形象的解读来评判其学术价值。 引证策略与学术人设: 研究者在选择引用哪些文献、如何引用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构建自己的学术“人设”。例如,一位学者如果大量引用某位权威学者的著作,可能是在表明自己对该学者的认同和师从;而如果一位学者频繁引用来自不同学派的文献,则可能是在展现其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书将详细分析各种引证策略如何服务于学者在学术界所期望塑造的形象。 引证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引用行为并非平等的交流,它往往伴随着学术权力关系的体现。被广泛引用的学者,其“引证形象”往往是权威和引领的象征。而那些处于学术边缘或新兴领域的学者,其“引证形象”的建立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本书将揭示引证关系中潜藏的权力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影响学术评价和资源分配。 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引证形象: 期刊的审稿、职称的评定、科研项目的审批,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对学者引证行为的评估。本书将分析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中,如何通过引文分析来衡量学者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并探讨这种评估方式的优点与不足。我们也将关注如何避免对引证形象的片面解读,从而实现更公正的学术评价。 解构与重构引证形象: 本书不仅关注引证形象的建构,更强调对其进行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引证行为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学者研究思想的脉络、学术观点的演变,甚至研究背后隐藏的动机。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引证形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新的研究、新的引用方式而不断被修正和重塑。 结论:迈向更具洞察力的学术研究与评价 《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深度挖掘,促使学界对学术活动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期望本书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种反思自身学术实践的视角,为学术评价体系提供更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思路,从而推动整个学术生态向着更健康、更公平、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本书并非为某个单一学科定制,而是适用于所有依赖于知识传承与学术交流的领域,旨在为理解学术思想的生命流转、知识价值的生成演变以及学者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本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充满了可以引发深思的洞见,以至于我需要放慢阅读速度,时常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某些精妙措辞。它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可触摸的案例,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例如,作者在讨论“引证焦虑”时,所描绘的年轻学者面对前辈巨著时的那种既渴望超越又不得不依附的矛盾心理,真是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历,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引用选择背后,似乎都有了清晰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避免了纯理论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更好地引用,而是在帮你理解“引用”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这才是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一专业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和严谨的求证精神。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巧妙,它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网,将文献学、社会学、修辞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编织在一起,共同指向“认同”和“形象”这两个核心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时间维度在引证行为中扮演角色的分析,即一项引用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重量发生微妙变化的,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深刻把握。阅读过程中,我经常被作者提出的那些反常识性的观点所折服——比如,某些看似不重要的被引文献,可能恰恰是构建特定学术群落身份的关键“密码”。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你就会发现它所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学术场域运作机制的认知,是一部真正具有启发性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这本著作的书名真是引人注目,它触及了学术研究和知识构建中最核心的机制之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引用”这件事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过去我总觉得引用无非就是一种格式要求,是对他人成果的简单标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社会互动场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剖析那些微妙的心理活动——比如一个学者在选择是否引用某位同行时,那种混合着敬佩、竞争、甚至潜在的学术地位焦虑的复杂情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引证形象”这一概念的构建,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需要精心维护的。书中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如何在学术共同体内通过引文策略来塑造或巩固个人学术声誉的过程。这种对“形象工程”的细致描摹,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献回顾部分变得像一部精彩的心理剧,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中,那些潜意识的引用倾向。整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语言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细腻,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书。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是带着一种对“引用规范”的实用性学习目的,但很快就被它宏大的理论视野所吸引。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它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侦探小说,从最基础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引文行为出发,逐步推导出学界生态的复杂图景。我对其中关于“形象构建”的讨论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学术发表远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共表演。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文献中一闪而过的微妙暗示——比如,某些经典文献的反复出现,与其说是学者的普遍依赖,不如说是一种对学术“正统”的集体致敬,一种对自身学术谱系的公开声明。这种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使得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学术惯例。它迫使读者跳出“写论文”的线性思维,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关于学术政治和文化资本积累的宏大叙事中去。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学术社会学的理解边界。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是极其突出的。它没有止步于对引文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解码者,深入到引文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话语建构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认同”一词的深度解读,它不仅仅是学科内部观点的趋同,更像是一种身份的绑定和意识形态的构建。每当一个关键理论被频繁引用,它便如同一个锚点,将一批学者与特定的学术阵营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有时候带来的正面效应是思想的汇聚和研究的深化,但更多的时候,我从书中读出了那种因拒绝“认同”而带来的学术孤立和边缘化的风险。作者的笔触冷静而犀利,他没有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客观地呈现了这种“站队”文化对知识生产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关于跨学科引用的分析部分,展示了不同学科间如何通过引文的渗透与抗拒,来维持各自的边界和话语权。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变了,学会了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中立的学术引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