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门太守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演义
  • 曹操
  • 三国
  • 历史小说
  • 架空历史
  • 权谋
  • 战争
  • 人物传记
  • 历史故事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09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03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曹操死了1792年,终于有一本书敢替他洗刷不白之冤!曹操死了1792年,终于以真面目面对悠悠世人!

内容简介

  我叫曹操。
  我一直是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也是一个不畏人言的人,我一心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我深知,这条路上注定少不了艰辛和酸楚,总有妒贤嫉能的、总有相互倾轧的、总有虚意敷衍的,但是我,我依然用赤子之心,活得壮烈、活得真实、活得透彻。要是没有我,那些拥兵自重的人早就称帝造反了。
  我活着时就有人当面骂我背后诬陷我,我死后更不知要蒙受多少不白之冤。无所谓,我不惜蒙冤、不惜被误解,我相信终有一日,会有人替我洗刷这冤屈,还我本来真面目。

作者简介

  南门太守,男,生于七十年代初。而立之年醉心三国,循曹操足迹访遍各地,积累数载,以再现真实曹操为使命,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者潜心研究曹操数年,堪称全景写曹操第一人。

目录

第一章 ◎ 兵指荆州
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立即挥兵南下,他要征服荆州,继而统一中国。在上一次艰苦的远征归来后,他甚至没有休整一下,就下达了进军的命令。毕竟年龄不饶人,他有点等不及了。但他或许没料到这略显仓促的荆州战役,将让他的统一大业就此止步。

第二章 ◎ 燃烧的江河
面对曹军的强大攻势,刘备慌了,孙权急了,但他们都不甘心屈服于曹操,两支弱旅为了自保联合起来,居然把曹操打败了,这就是赤壁的那一场火。曹操不仅败了,而且一败再败,不得不退出刚刚占领的大部分荆州。

第三章 ◎ 邺城岁月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邺城反而日益繁荣,让人叹为观止的“铜雀三台”,文人们的华丽生活,现代而时尚的大都市,还时不时地掀起一股股“追星潮”,这就是邺城,那些流光溢彩的岁月与当时的战争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第四章 ◎ 潼关大战
曹操亲自指挥了潼关战役,以挽回赤壁失利的影响。他精准的权谋,巧妙的构思,灵活多变的战场指挥,无疑给对手上了一堂生动的战地教学课。尽管他也面临生死关头,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经典战例,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一个伟大军事家的风采。

第五章 ◎ 王者之路
为了回应大家的猜疑,曹操以通令的形式告诉人们:他不想当皇帝。但是,按照现有的体制,曹操的爵位最高也只能是个县侯,拿董昭的话说他只能跟手下的将领们同列。为此,在不称帝的情况下不断突破现有政治体制,就成了曹操晚年最乐意做的事。

第六章 ◎ 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并没有立即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多年后刘备的突然崛起打破了既有的势力版图,孙权也不断向外扩张,曹操的对手们越来越强大。但是曹操也并非一无所获,他降服了张鲁,得到了汉中,而这场胜利竟然来自于一些意外。

第七章 ◎ 夺嫡之争
外患不止,内忧又起。曹操摇摆于两个儿子之间,谁来当接班人,这既是家事又是国事。精明的曹操此时却陷入了迷茫,当他终于下定决心的时候,似乎有点晚了,曹魏帝国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内伤。

第八章 ◎ 烈士暮年
曹操真的老了,尽管他仍然频频亲自率兵出征,但锐气已远不如当年。面对汉中的险恶,他萌生了知难而退的想法;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羽,他甚至想到了迁都。身体的严重衰老造成心理的日趋保守,曹操的暮年是一曲英雄的挽歌。

第九章 ◎ 遗响千年
相对于只用六年时间就打下了江山的刘邦,以及用四年时间就建立自己王朝的刘秀,曹操是多么不幸:他奋力拼杀了三十多年,几乎年年都在征战,用尽了心力,但直到临死还没看到统一的希望。这是曹操的不幸,还是三国那个时代所有英雄的宿命?

精彩书摘

  据《吴历》记载,孙权用侯爵的礼仪就地安葬了关羽,同时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孙权的用意很明显,想把祸事往曹操身上引,刘备要找自己报仇也要拉上曹操做垫背的。 曹操当然明白孙权的用意,他下令用沉香木雕刻了关羽的身躯,跟首级一起以王侯之礼厚葬于洛阳城南。此处即是现在著名的洛阳关林,后来也就有了关羽“头定洛阳,身困当阳”的说法。 现在,关羽终于死了,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全部被赶了出去,荆州战事暂告一段落,不仅孙权觉得痛快,远在摩陂的曹操也终于松了口气。相对于只用六年时间就打下了江山的刘邦,以及用四年时间就建立自己王朝的刘秀,曹操是多么不幸:他奋力拼杀了三十多年,几乎年年都在征战,用尽了心力,但直到临死还没看到统一的希望。这是曹操的不幸,还是三国那个时代所有英雄的宿命?
  ……

前言/序言

  说曹操是个好人,有一部分人不会同意,因为他们心目中的曹操没有那么好;说曹操是一个坏人,大部分人更不会同意,因为他们认为曹操没有那么坏。
  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能人,有人说他是奸人;有人说他是最真实、最率真的人,有人说他是最虚伪、最狡诈的人……
  但是没人反对,在三国那个时代里,曹操是一个最重要的人。
  于是,我拉开了架势,准备好好地写一写曹操这个人。
  网友们闻讯纷纷给予郑重忠告:不要把曹操写得太好,不要把曹操写得太坏,不要为曹操辩护,不要隐瞒曹操的罪恶……
  网友们已经备下了一堆板砖,准备在我不听劝告时劈头砸下。
  在我看来,曹操集众多毁誉于一身,不仅说明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更说明他是一个极具个性和魅力的人。
  曹操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某种集体意识的象征。大家都在谈论曹操,评说曹操,往往又脱离事实真相来评论他。在扑朔迷离、互相矛盾的论据下,得出许多相差甚远的结论。
  说曹操好的人未必了解他哪些地方好,说曹操坏的人未必知道他是如何坏。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 卷首语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那曾叱咤风云、横槊赋诗的乱世枭雄,如今已是风中残烛,英雄迟暮。然而,即便鬓发染霜,壮志未酬,曹操心中的那团火焰却从未熄灭。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位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晚年的心路历程、政治博弈以及他为魏国留下的深远遗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过评说,而是一部关于权杖的交接、理想的挣扎与生命最终谢幕的史诗。 第一章:汉末的余晖与江东的阴影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赤壁之战已过去十余年,但那场惨败的阴影,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始终笼罩着曹操的晚年。虽然他已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绝大部分的土地,统一大业却始终未能完成。孙权在江东的稳固,刘备在益州的崛起,形成三足鼎立的既成事实,让这位雄心勃勃的霸主感到深深的挫败。 本章将细致描绘曹操晚年面临的外部压力。他试图通过合肥之战等军事行动,再次叩开江东的大门,但收效甚微。重点刻画他对周瑜、鲁肃、吕蒙等江东后起之秀的复杂情感——既有昔日对手的敬重,更有功败垂成的愤懑。同时,书中将首次披露曹操晚年对“汉室正统”的矛盾心态,他一方面享受着丞相、魏王带来的至高权力,另一方面又在历史的审判面前,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汉臣”的最后体面。 第二章:权力交接的暗流涌动 随着年岁增长,对继承人的选择成为曹操最为紧迫且痛苦的课题。曹昂早逝,曹丕与曹植的“二曹之争”,是曹操晚年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也最残酷的一幕。 本书将基于最新考据,深入剖析曹丕的隐忍与城府,以及曹植的才华横溢与性情乖张。这不是简单的偏爱与疏远,而是权力继承的残酷逻辑。曹操需要一个能够守成并继续推进其霸业的继承人,而非一个只会吟诗作赋的诗人。书中将详细再现曹操在关键时刻,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布局,逐步将继承的砝码向曹丕倾斜。例如,曹植屡次被委以重任却又迅速被闲置的背后,隐藏着曹操对“性情”与“国事”的深刻反思。 此外,文学大家如“建安七子”的凋零,也映射出曹操身边智囊团的变动。孔融、杨修等人的死,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更是曹操对“异见者”容忍度降低的体现。他变得更加多疑,也更加依赖那些唯唯诺诺、能够完美执行他意志的谋士。 第三章:晚年的自我审视与文化遗产 在戎马倥偬的间隙,曹操并未停止对文化的关注。本书将用大量篇幅探讨他晚年对文学、诗歌的投入。他的诗风在晚年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不再是早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激昂,而是充满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无常的喟叹。 书中将着重分析《观沧海》《龟虽寿》等不朽篇章的创作背景,特别是他晚年对“长生不老”的探求与最终的放弃。这种从现实主义到哲学思辨的转变,揭示了一个伟大人物在面对死亡时的内心挣扎。他开始思考,除了统一天下,自己还能给后世留下什么?答案,无疑是他所推崇和实践的“唯才是举”的用人观,以及他一手开创的文学流派——建安风骨。 第四章:未尽的遗嘱与身后的阴影 曹操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在病榻上度过的。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对后事的安排显得尤为谨慎。本书将详细还原他临终前对曹丕的最后嘱托,特别是关于军权、国政以及对刘备、孙权的策略调整。 重点内容包括:曹操对邺城宫殿“铜雀台”的布局,这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他权力与荣耀的永恒纪念碑。他要求薄葬,遗体不得保留,这一决定背后的深层动机——是真正的谦逊,还是对后人(尤其是曹植一派)的一种政治姿态的展现? 本书的最后一幕,将聚焦于曹操去世后,其政权如何平稳过渡到曹丕手中。那些曾经辅佐曹操的宿将老臣们,如何面对主公的离世,他们的忠诚是否会随着曹操的入土而动摇?而曹丕如何迅速果决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后一步,为曹魏政权的最终建立铺平了道路,也终结了汉朝四百年的历史。 结语:烈士迟暮,精神永存 《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旨在描绘一位将生命燃烧至最后一刻的政治家与文化巨匠。他未竟的统一大业,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是他晚年所有决策的驱动力。书中不为曹操树碑立传,亦不以小人论之,而是力求还原那个在权力巅峰上,感受着生命流逝,却依然不肯低下头颅的真英雄形象。他,终究是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也是那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伟大诗人。他的迟暮,定义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也预示着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定型。 本书特色: 基于《三国志》《资治通鉴》及曹魏早期文书的深入研究,还原历史细节。 重点剖析曹操晚年的心理变化,尤其在家庭、政治和文化上的挣扎。 对曹丕、曹植的继承权之争提供全新的解读视角。 文笔凝练,情节跌宕,兼具史学深度与文学感染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太有冲击力了。我常常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耳边是战鼓雷鸣,眼前是刀光剑影。作者在描写战争场面时,细节之丰富、场面之宏大,让人读来热血沸腾。但他又不只是满足于简单的厮杀描绘,更深入地剖析了战争背后的人物动机、战略部署,以及对整个局势的影响。每一次的战役,每一次的谋划,都仿佛是棋盘上的博弈,充满了智慧与狡黠。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性。乱世之中,生命如草芥,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谋,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将领,还是默默无闻的士兵,都承受着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命运。这种真实而不加修饰的呈现,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也更加敬佩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存、为理想奋斗的人们。读完之后,不仅仅是曹操,许多其他人物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他们各自的悲欢离合,都让我唏嘘不已。

评分

难以置信,一本关于三国历史的书,竟然能让我读得如此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的笔力实在是太雄厚了,他不仅能够驾驭宏大的战争场面,更能捕捉到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仿佛看到了曹操眼中那一闪而过的疲惫,听到了他内心深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这种细腻的描绘,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存在。 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叙事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比如诗词、典故,这些都为这本书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紧张刺激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之余,我们还能品味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和情怀。这让我意识到,曹操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深谙艺术的大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个时代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对历史,对人性,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出色的历史小说之一。

评分

翻开这本《曹操秘史3:烈士迟暮犹伏枥》,瞬间就被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笔触如同庖丁解牛,对曹操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三国乱世,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他并没有试图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看到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如何在群雄逐鹿中运筹帷幄,如何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也看到了他铁腕无情的一面,为了权力,为了统一,不惜牺牲一切,包括人性和情感。 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曹操晚年心境的描摹。当盛年时的锐气逐渐消褪,当权力的顶峰伴随着无尽的孤独,当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逐渐离去,当理想的蓝图在现实的泥沼中步履维艰,曹操的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悲怆与不甘?书中对这些复杂的情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他或许会怀念逝去的故人,或许会审视自己一生的功过,或许会为那未尽的事业而扼腕叹息。这种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曹操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而是一个与我们一样,会经历衰老、会面对遗憾的凡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的文字功底深厚,却又不失流畅自然,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像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作者在梳理曹操漫长的一生时,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既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又能感受到每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于人性的刻画是如此的深刻和复杂。曹操的雄才大略固然令人赞叹,但书中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身上的缺点和过失。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显得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我们看到了他在权谋斗争中的冷酷,也看到了他在面对亲情、友情时的无奈。这种多层次的描绘,使得曹操这个人物更加丰满,也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权谋、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

评分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看一部顶级的大片,只不过是用文字来呈现。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跌宕起伏,时而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在某个细节处触动心弦。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对话的塑造,那些寥寥数语,却往往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揭示出深藏的动机。曹操与他麾下谋士之间的唇枪舌剑,与对手之间的针锋相对,都写得极其精彩,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而且,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去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曹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在想什么?他又是如何克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的?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合理的推测,将这些历史的谜团一一解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曹操。读到最后,你会觉得,自己仿佛也参与了那段历史,见证了那个伟大的灵魂的成长与老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