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东廓是阳明学重要人物,《清华国学丛书:邹东廓年谱》的编写对于理解明末思想史具有重大意义。
《清华国学丛书:邹东廓年谱》仔细梳理了阳明学重要人物邹东郭先生的家世谱系,游学讲会行状,并附有邹氏家族人物小传。其中邹东郭(1491-1562),名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北乡澈源邹氏,是江南极负盛名名门望族,四代人中有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其中明正德年间的邹守益最为名重。
张卫红,中山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邹东廓年谱序
邹东廓学行简述
凡例
家族世系
邹东廓年谱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人名索引
读完《清华国学丛书:邹东廓年谱》,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部著作成功地将一个学者的个体生命历程,与宏大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思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年谱的编纂者在梳理邹东廓先生生平轨迹的同时,并未将他孤立出来,而是将其置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细致地考察了他如何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又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回应时代的需求。 我尤其关注年谱中关于邹先生与当时其他学术大家、文化名人的交往记录。这些交往,不仅体现了他的人脉网络,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交往,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学术界的活力与复杂性。年谱的叙述风格非常克制而严谨,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邹先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其学术贡献的肯定。它没有过度的渲染,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让读者在平和的叙述中,逐渐认识到这位学者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对“百年中国”的理解,增添了许多新的维度。
评分《清华国学丛书:邹东廓年谱》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邹东廓先生的生平事迹,更通过年谱的形式,将他的学术生涯、思想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编织成了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我尤其欣赏其对史料的精选与运用,那些珍贵的文献,如同一颗颗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珠,被这部年谱精心拾起,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历着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年谱中对邹先生参与的学术活动、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辅以大量的背景资料,使得读者不仅了解了“做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何如此”。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变迁的生动教材。
评分这部《清华国学丛书:邹东廓年谱》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邹东廓先生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时代的剧变和个人抉择的印记。年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面对社会动荡,如何平衡个人学术理想与现实生存的压力,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思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年谱中穿插了大量邹先生的家书、日记片段,以及与友人通信的记录。这些第一手资料,如同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他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他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以及他对于学术传承的执着。这些生动的细节,使得邹先生的形象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刻板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鲜活个体。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为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而扼腕叹息,更为他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深深感动。这本年谱,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读罢《清华国学丛书:邹东廓年谱》,心中激荡万千。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年谱,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一扇大门。邹东廓先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可能不那么耳熟能详的名字,但他的生平轨迹,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求索,如何在乱世中坚守学术的纯粹,如何在变革的浪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特别欣赏年谱中对邹先生早期求学经历的细致描摹。从少年时代在故乡的启蒙,到后来投身于新式教育的洪流,每一步都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年谱中穿插的史料,如当时的学制变革、教育思潮的涌动,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鲜活的时代图景。我仿佛能看到,年轻的邹东廓,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穿梭于课堂内外,与同窗好友激烈辩论,与老师深入交流,他的思想是如何在这种时代的激荡中萌芽、生长。这种细致的铺陈,让我们不仅仅是阅读一个人的年谱,更是走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感受着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评分《清华国学丛书:邹东廓年谱》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位学者个人生平的了解,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深邃的学术关怀。年谱在记录邹先生的日常行迹的同时,更巧妙地将他的学术研究、思想形成与时代背景紧密地结合起来。每当读到他参与某项学术活动,或是在某本书中汲取灵感时,年谱总会适时地介绍相关的学术思潮、研究方法,甚至是当时学界存在的争议。这种“以人带史,以史衬人”的写法,使得邹先生的学术生涯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扎根于那个时代学术的土壤之中。 我尤其赞赏年谱在论述邹先生的学术成果时,所表现出的严谨与深刻。它不仅仅罗列了著作,更尝试去解读这些著作的核心思想、学术价值,以及它们在当时学界的地位。对于一些晦涩的学术观点,年谱也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阐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读完关于他某个研究方向的论述,我感觉自己对那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邹先生的学术眼光和洞察力佩服不已。这本年谱,让我对“国学”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陈腐的遗物,而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