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动机与人格(第3版)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动机与人格(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著,许金声 等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动机
  • 人格
  • 经典
  • 译丛
  • 西方心理学
  • 大师
  • 心理学理论
  • 行为科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8066
版次:3
商品编码:113316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动机与人格(第3版)》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马斯洛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马斯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遗产,《动机与人格》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
  乔治·伦纳德评价他说:在改变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可能性的看法方面,亚伯拉罕·马斯洛所做的,比过去50年中其他任何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都要多。他的影响,仍在继续直接或间接地增长,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管理理论领域,以及在几百万美国人的私人和社会生活中。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致谢
写在前面的话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影响
第一部分 动机理论
第一章 动机理论引言
第二章 人类动机理论
第三章 基本需要的满足
第四章 重新考察本能理论
第五章 需要的层次
第六章 非动机的行为

第二部分 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
第七章 心理病理的起源
第八章 破坏性是本能的吗
第九章 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
第十章 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
第三部分自我实现
第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人
第十二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第十三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四章 新心理学的问题
第十五章 关于科学的心理学研究
第十六章 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第十七章 陈规化的认知与真正的认知
第十八章 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
走向积极的心理学
参考文献
后记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丰硕成果
对《动机与人格》引用的回顾
推荐阅读
马斯洛著作年表
主题索引

精彩书摘

写在前面的话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影响

罗伯特·弗雷格
写在前面的话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影响


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 亚伯拉罕·H·马斯洛:《对人性的进一步探索》,1970

引言
亚伯拉罕·H·马斯洛ⅹⅹⅹⅲ是一个敢于深深地倾听自己、倾听自己对人类积极潜力的坚定不移的信仰的人。他被称为先驱、梦想家、科学哲学家和乐观主义者。他是人本心理学或“第三势力心理学”最重要的发言人之一。在初版于1954年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包含了他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详细论述的思想形成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本书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有关于人性的观点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迄今,它仍然是一个独特的、有感染力以及影响力的源泉,这一点可以从当代的心理学、教育、商业和文化趋势中看出来。在许多领域中,都越来越强调自我实现、价值、选择以及更具整体观的对个体的看法。
马斯洛的影响
《时尚》杂志在其50周年纪念刊上有一篇位置显著的文章,内容是关于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美国人物。ⅹⅹⅹⅳ编者把马斯洛选为一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一位我们现代人性观的最重要的先行者。
乔治·伦纳德(George Leonard)写道:

他的著述没有弗洛伊德的阴暗庄严(dark grandeur),没有埃里克·艾里克森的温文尔雅,没有B�盕�彼菇鹉傻难胖戮�确。他不是一位优秀的演讲家。他在早年是如此害羞,几乎不敢走上讲台。……他所奠基的心理学思潮还没有在大学中获得主导性地位。他去世于1970年,而关于他的完整传记仍有待于著述。
但是,在改变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可能性的看法方面,亚伯拉罕·马斯洛所做的,比过去50年中其他任何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都要多。他的影响,仍在继续直接或间接地增长,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管理理论领域,以及在几百万美国人的私人和社会生活中。(Leonard,1983,p��326)



当马斯洛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时,心理学领域中只有两大势力:行为主义方法和临床的心理分析方法。对于马斯洛来说,这些模式是不够的,“总的来说……我想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即在人类历史上,人性一直都被低估了。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实际上总是被低估。”(Maslow,1971,p��7)
在马斯洛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努力去抵消这种低估,为此,他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最高可能性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为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新思潮的出现做了奠基工作:人本心理学和后人本心理学。这两股新的势力都探索人性中全面、丰富的复杂性,而不把人类行为限制在机械论或病态的模式中。
马斯洛最伟大的长处就是他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他向心理学提出了对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核心的问题:做一个好的人类成员是什么意思?人类有能力达到些什么?是什么造就了快乐的、有创造性力的、需要得以满足的人类?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的可能性是什么,我们又怎么能够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已全面地实现了他或她的可能性呢?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地超越童年时代的不成熟和不安全感?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怎样才能发展出人性的完整模型,其中既包括我们非凡的可能性,又不失去我们非理性、非成就性的一面?是什么在激励着心理健康的个体?

自我实现的人是否真正代表了表面现象之下真实的人性?这是那种非常大的问题之一,只有傻瓜和空想家才敢给出明确的答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的事实,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全面的看法。当其他人沉浸于性、力量、自我整合或刺激与反应时,马斯洛的学说就成了一道诺斯替教派(gnostic)的真理和异教欢乐的风景线。(Lowry,1973,p��50)

马斯洛提出的关于创造性的问题激励着人们去进一步探索和洞察人性。
马斯洛ⅹⅹⅹⅴ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对他所认为的心理健康人的研究:“的确,自我实现的人,那些已达到成熟、健康和自我满足的高层次的人们,他们有如此多的东西可以教给我们,以至于有时他们几乎就像是人类中的一个不同的种类。”(Maslow,1968,p��71)
他发现,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的人所具有的机能,不同于处于匮乏状态中的人的机能。马斯洛把这种新的研究方向称作“存在心理学”(Being�瞤sychology)。他发现,自我实现的人被“存在价值”所激励。这是健康的人自然发展起来的价值,而不是被宗教或文化所强加的。他断言说:“我们已到达生物历史的这样一个时刻:我们现在要承担起我们自己进化的责任。我们已成为自我进化者。进化意味着选择,即挑选和决定,而这意味着价值。”(1971,p��11)自我实现者所欣赏的价值包括真理、创造、美、仁慈、完整、活力、独特、正义、直率和自我满足等。
马斯洛对人性的研究使他得到许多的结论,其中包括以下核心观点:

(1)人类有趋向于健康、创造性和自我满足等更高层次的内在趋势。
(2)神经症可以被认为是对自我实现趋向的一种阻断。
(3)一个有协同作用的社会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和基本的过程。它是这样一种社会:在其中,所有的个体都可以达到自我发展的高级层次,但又不会妨碍他人的自由。
(4)商业效率和个人成长并不是不相容的。事实上,自我实现的过程使每一个个体都趋向于最高的效率水平。

1968年,马斯洛评论说,他所引导的心理学革命已牢固地站稳了脚跟。“而且,它开始获得了应用,特别是在教育、工业、宗教、社团组织和管理、治疗与自我提高方面……”(p�眎ii)的确,他的工作是本世纪主流学术趋势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以马斯洛和现代心理学为主题的著作中,柯林·威尔逊(Colin Wilson)写道:

20世纪前半叶可以目睹对浪漫主义时代的反动:生物学被僵化的达尔文主义所支配,哲学被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左右,而科学则被决定论所主导。于是,可以这样来概括这以后的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建造一台超大型的计算机,输入我们现有的所有科学知识,那么这台计算机就能够接管科学发现的未来。
早期的心理学家们把他们的努力局限在解释基于大脑机制的人类感受和反应上,也就是说,去建构心智的机械图景。弗洛伊德的图景更加“丰富而奇特”,但它却有很深的悲观主义,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将其称为“地下室的地下室”的心智观。……马斯洛第一个创造了一种真正全面的心理学流派,可以这么说:是从地下室一直到阁楼。马斯洛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临床方法,但没有接受他的哲学……ⅹⅹⅹⅵ超越性的冲动——审美的、创造性的、宗教的——它们与支配欲或性欲一样,都是人性中基本的和永恒的一部分。如果它们的“普遍性”不是很明显,也只是因为只有较少的人达到了这些超越性在人性中占上风的地步。
马斯洛的成就是巨大的。与所有的创造性思想者一样,他打开了审视宇宙的一个新窗口。(Wilson,1972,pp��181184)


马斯洛的一生是学术先驱的一生。他不断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然后继续向更新的领域进发。在学术研究之中,他奉献了他自己的预感、直觉和主张。他常常把对他的理论的细致分析与验证留给别人去做。马斯洛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诱人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魅力。
生平简历
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08年4月1日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他的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父亲塞缪尔·马斯洛以制桶为业,年轻时从俄国移居美国。安定下来后,他写信给在俄国的一个表妹,要求她来美国与他结婚。她同意了。
马斯洛是他们的七个孩子中的老大。他是一个非常羞涩、神经质的年轻人,压抑、闷闷不乐、孤独、自暴自弃。

我有那样的童年时代而没有得精神病,这算是一个奇迹了。我是非犹太社区中的犹太小男孩。我有点像那个进入全白人学校的第一个黑人。我很孤单、很不快乐。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没有朋友。
我的父母都没有受过教育。父亲想让我当律师……
我在律师学校上了两星期的课,然后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里,告诉可怜的父亲: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律师。
“那么,儿子,”他回答,“你想做什么呢?”我告诉他我想学习——学习任何东西。他没有受过教育,不能理解我对学习的热望,但他是个好人。(Maslow,in Hall,1968,p��37)

马斯洛对学习的热爱,加上他优异的天生智慧,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若干年后,他在由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主持的智商测试中得到了195分的评分,这在那个时代中是名列第二的高分)。马斯洛研究了纽约丰富的文化生活,爱上了古典音乐和戏剧。他每周两次去卡内基大厅听音乐会,甚至为了能进入剧院而去卖花生。
马斯洛也深深地爱上了他的表妹贝莎。19岁时他终于有了足够的勇气去吻她。她没有拒绝他,这使他吃惊而又很高兴。贝莎的接受和爱对于马斯洛岌岌可危的自尊心来说是个巨大的鼓励。一年后他们结了婚。
1928年,马斯洛转入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心理学。在这里,他从一些美国最优秀的实验心理学家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研究训练。哈利·哈洛(Harry Harlow),ⅹⅹⅹⅶ这位著名的独立研究者,成为马斯洛的主课教授。在关注这个聪明而羞涩的年轻人的诸多著名学者中,哈利是第一个注意到马斯洛天赋的人。他指导马斯洛学习,鼓励他,在生活上照顾他,并帮他寻找工作。
马斯洛的第一个博士后工作是为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做助理研究员。行为主义的可能性给了马斯洛深刻印象,这种可能性以约翰·华生(John B�盬atson)的乐观信念为代表。华生认为,科学的心理学可以把任何人训练成任何类型——“医生、律师或印第安首领”。但马斯洛最终认识到,这种对待生命的严格的行为主义方式是有其局限性的。

是华生漂亮的研究计划把我带入了心理学领域。但它的致命缺陷是,对于实验室研究来说它很好,也的确做得不错,不过它就像实验室的白大褂,你进门时穿上,离开时脱下。……它无法产生出人的形象、生命的哲学、人类天性的概念。它不是一种生活、价值和选择的指导原则。它只是一种收集事实的方式,所收集的是你通过感官看见、触摸和听到的东西。
但有时人类的行为是一种防御、一种隐藏动机和思想的方式,正如语言也可以是一种隐藏你的思想并阻止交流的方式一样。
如果你在家里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像在实验室中对待你的实验动物,你妻子会把你的眼睛挖出来。我妻子曾凶狠地警告我不要拿她的孩子做试验。(Maslow,in Lowry,1979,Vol�雹颍琾p��10591060)

马斯洛也相信,弗洛伊德理论为人类的理解力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阐明性在人类行为中的核心作用方面。在哥伦比亚大学,他曾经对学校中女性的性生活情况进行访谈,这引起了人们的争论。那是在1936年,人们还未曾听说过对性的研究。金赛(Kinsey)关于性的研究可能就是受到了马斯洛的启发,他们曾经有过密切的交往,他的研究是在马斯洛的研究的两年之后进行的。马斯洛发现,性行为的活跃是与“支配”相关的,这是他在哈洛的灵长类动物实验室中研究过的特征。
马斯洛接受了布鲁克林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一职,并在那里任教14年。他用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心理学的热情来鼓励学生。布鲁克林学院的许多学生来自于移民家庭,在一个全新的学术环境中感到不太适应。马斯洛是关心这种情况的少数几位教授之一。学生们都深深地感激马斯洛对他们的深情关爱。马斯洛是学院中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他被称为“布鲁克林学院的弗兰克·辛巴德当时美国最优秀的歌星。——译者注”。
纽约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中心之一,有许多欧洲最优秀的学者为躲避纳粹的迫害来到这里居住。马斯洛在纽约的新社会研究学院中的老师包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埃里克·弗罗姆(Erich Fromm)、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和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另外两位学术巨匠不仅是马斯洛的老师,也是他密切的朋友。他们是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格式塔心理学奠基者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
马斯洛深受本尼迪克特和韦特海默的影响和鼓舞。不仅仅由于他们是充满智慧、ⅹⅹⅹⅷ富有创造性、硕果累累的学者,也由于他们是热情、富有同情心、成熟的人。他开始对他们进行记录,试图分析是什么让他们成为才华横溢的学者和如此非凡的人。马斯洛把本尼迪克特和韦特海默与希特勒进行了对比——人性中最好和最坏的代表。

我对自我实现的探究并不是计划中的研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当成研究。它们一开始只是一个年轻学者的一个努力,要尝试去理解他所热爱、崇敬和钦佩的两位老师,他们也是非常非常好的人。这是一个需要有很高智慧的工作。仅仅是崇拜并不能使我满足,我还想去理解为什么这两个人如此不同于世界上的普通人。这两个人就是露丝·本尼迪克特和马克斯·韦特海默。我从美国西部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纽约,他们就成了我的老师,他们也是最卓越的人类。他们似乎又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超越于一般的人。我自己的探索一开始并不是正式的科学研究,我对马克斯·韦特海默和露丝·本尼迪克特进行记录。我试图理解他们、思考他们并在我的日记和笔记中描述他们,在一个美妙的时刻,我意识到他们两人的模式可以普遍化。我是在讨论一类的人,而不是讨论无法进行比较的两个人。当时我感到很激动。我要试着去看看在别处是否也存在这种类型的人,而我的确在其他地方发现了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这种人出现了。(Maslow,1971,p��41)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马斯洛被一次爱国游行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决定放弃他的实验研究事业,以便去尝试从心理学上理解仇恨、偏见以及战争的原因。

我看着,泪水流下我的脸颊。我感到我们不理解—— 对希特勒、德国人、斯大林、共产主义者们,我们都不理解。我们不理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感到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那么我们就能取得进展。……
我年龄太大了,无法入伍。就在那时我意识到,我以后的生命必须贡献给这样一种事业:为和平发现一种新的心理学。……
我想证明人类能够有比战争、偏见和仇恨更伟大的成就。
我想让科学家来思考非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的问题—— 宗教、诗、价值、哲学、艺术。
通过努力理解伟大的人物,即那些我能够发现的人类最优秀典范,我开始了这项事业。(Maslow,in Hall,1968,pp��5455)


1951年,马斯洛最终离开布鲁克林学院,进入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作为该校心理学系第一任主任,他致力于大学的成长和发展。马斯洛在布兰代斯大学一直工作到1969年,这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在这个时期中,他提炼自己的思想,不断探索一个对人类天性有全面理解的理论。1962年,他与包括罗洛·梅(Rollo May)ⅹⅹⅹⅸ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内的一群知名同事一起,成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在探索进一步发挥人类潜能的活动中,马斯洛也促成了《后人本心理学杂志》的创立。关于这两种心理学,他写道:

我必须承认,我已开始把心理学中的这种人本主义趋势看成是一场革命,我是在最真实、最经典的意义上使用“革命”一词的,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曾发起过这种革命,也就是关于感知和思考的新的方式、人和社会的新的形象、伦理道德与价值的新的概念、新的行动方向的革命。
现在,第三心理学是许多理念的一个方面……在新的生命哲学、新的人的概念、新的世纪工程的发端中,它都占有一席之地……
我还应当说,我把人本主义的第三势力的心理学看成是超越性的,是为更“高”的第四心理学做出的准备,后者是后人本的、超人类的,它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的需要和利益为中心。(Maslow,1968,pp�眎iiiv)

马斯洛也对商业界发生了兴趣。1962年夏天,他成为加利福尼亚一个高新技术公司“非线性系统公司”的特别访问顾问(visiting fellow)。 马斯洛发现,他的理论与商业管理有密切关系,并且在实业界中也有许多自我实现的人。
他发现,许多成功的商人采用积极的对待人类天性的方式,与他在心理学中所倡导的方式相同。他高兴地发现,信任和尊重地对待下属的管理人员创造出了一个更具支持性、生产效率更高、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氛围。马斯洛的抽象理论在市场上得到了真实的检验和证实。

人们总是不断地问我为什么要去非线性系统公司。……其中有一个原因我很晚才认识到,我的理论,特别是动机理论,已在工业现场而不是实验室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我感到内疚,因为我无法找到在实验室中检验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方法。在非线性系统公司的经历解除了我的这个内疚,并把我从实验室中永远地解放了出来。不然我很难想象情况会如何。……
我放弃了我的这种简单想法:管理心理学只是纯心理学的应用。纯心理学能够从真实生活中的工作—研究中受益,比真实生活从纯心理学中获得的要多。生命心理学(life psychology)最好是在真实生活的实验室中得到检验。要对人类的生活进行探索,化学实验室和试管试验是非常糟糕的探索模式。(Maslow,in Lowry,1979,Vol�雹瘢琾��191)

在加利福尼亚的那个夏天中,马斯洛还体验了另一个新的世界。他与贝莎沿着加利福尼亚海岸开车去度假,路上被耽搁了很久,当到达大苏尔区时,天已黑下来。他们把车开进了一个似乎是汽车旅馆的地方。在一个老旧的房子里,他们发现有一群人,都在读马斯洛新出版的书《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马斯洛ⅹl夫妻把车开进了艾萨伦学院,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成长中心即将正式对外开放。迈克尔·墨菲(Michael Murphy),艾萨伦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刚刚读过马斯洛的新书,并热切地为艾萨伦中心的工作人员买了一批回来。马斯洛和墨菲很快成为朋友,而马斯洛的思想也对艾萨伦中心和整个人类潜能运动(human potential movement)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斯洛毕竟是一位学者,他并不适应几乎完全只强调感受和体验的人类潜能运动。在艾萨伦学院成立两年后,马斯洛才在其中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坊。该学院作为举办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s)和其他有强烈情感负荷的工作坊的前卫的中心,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与这种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斯洛的周末工作坊完全是纯学术性的。几位艾萨伦学院工作人员因为对马斯洛的思想感兴趣,来旁听他的讲话和进行探讨。
在马斯洛的第一次晚间谈话中,弗瑞兹·皮尔斯,这位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和艾萨伦学院的老顽童,厌倦了这种谈话的平淡无味。他开始向房间另一边的一位很有魅力的女性靠近,口中唱着“你是我妈妈,我要找妈妈,你是我妈妈”。这样就搅乱了这场晚间谈话,马斯洛很不高兴地离开房间,感到被冒犯了。那天晚上,马斯洛的反应很有自己的特色,他把自己关在小房间中,仔细考虑他自己的方法与在艾萨伦学院流行的强调体验的方法之间的差别。那天晚上,他完成了一篇经典文章的纲要,对阿波罗式的克制与狄俄尼索斯式的宣泄进行了对比。
尽管马斯洛的工作富有革命性和论争性,他还是在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他的一些同事尽管反对他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革新,仍承认他的影响力。
1968年,他获得了一笔捐赠,以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著述。他离开布兰代斯大学,前往加利福尼亚。1970年6月8日,他不幸因心脏病在那里去世。
下面的内容摘自他的日记,日记的日期是1970年5月7日。

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羞怯的年轻人是怎样变成一个(似乎是)“有勇气的”领导者和发言人的?我是怎么能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坚持与众不同的立场的?我当即的反应就是想说:“是智慧——只是对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观察”。但我没有这样回答,因为——单纯这么讲——它是错误的。“是良好的意志、同情心和智慧。”我最后这样回答。我当时还简单地补充:我从自我实现的研究对象身上、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超越性动机中学到了许多,他们的优点现在我自己也具有。所以对于不公平、卑鄙、谎言、假话、仇恨和暴力,我感到愤愤不平。……这样,当我不能够大胆讲话时,我会感觉自己虚弱、内疚和怯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必须那样做。
那个孩子和知识分子—— 其他的每个人也都是这样—— 所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科学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一种有理论、讲事实的人本主义的政治,等等,一切都有其合理的安排……这样我必须又一次对自己说:去工作吧!(Lowry,1979,Vol�雹颍琾��1309)

ⅹlⅰ
参考文献

Hall,M�盚��(1968).A conversation with Abraham H�盡aslow. Psychology Today,3537,5457
International Study Project��(1972). Abraham H�盡aslow: A memorial volume�盡onterey,CA: Brooks/Cole��
Leonard,G��(1983,December).Abraham Maslow and the new self�盓squire,pp��326336.
Lowry,R��(1973).A�盚�盡aslow: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 Monterey,CA:Brooks/Cole��
Lowry,R��(Ed)(1979) The journals of Abraham Maslow (2 vols��).Monterey,CA: Brooks/Cols��
Maslow,A��(1968).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New York: Van Nostrand��
Maslow,A��(1971).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盢ew York: Viking Press��
Wilson,C��(1972).New pathways in psychology: Maslow and the post�睩reudian revolution�盢ew York: Mentor.

前言/序言


潜藏于心:探索人类行为的深层驱动力 人类的行为,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在这看似复杂多变的表象之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我们,让我们产生渴望、追求目标、克服困难,又或者陷入停滞与迷茫?《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中的这本《动机与人格(第3版)》,将带领我们深入探寻这一人类最古老、也最根本的哲学命题,拨开笼罩在行为背后的迷雾,揭示那些驱动我们前行的隐秘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与我们独特的个性交织,塑造出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通过汇集西方心理学界数十年来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动机与人格的宏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它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进行阐述,更注重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人类体验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时时看到自己的影子,体悟到那些曾经难以言说的内心活动。 第一部分:动机的探索——驱动我们前行的引擎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我们踏上探索“动机”的旅程。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促使我们行动、思考和感受的内在驱动因素。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到更为复杂的心理需求,如成就感、归属感、自主性,本书将层层剖析这些不同层级的动机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在个体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本能与驱动: 我们是否天生就被某些本能所驱动?这些本能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书将回顾早期的本能理论,并探讨它们在理解人类行为中的局限性,同时引入“驱动”(drive)的概念,解释生理失衡如何产生不适感,进而促使个体采取行动以恢复平衡。例如,当身体缺乏水分时,口渴感就是一种生理驱动,它驱使我们寻找水源。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著名需求层次理论将在这里得到深入解读。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到更高层次的爱与归属、尊重需求,直至最终的自我实现需求,我们将理解这些需求是如何层层递进,相互影响的。作者会详细阐述,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自我实现,则是人类个体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不仅是对理论的介绍,更会结合大量实例,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为了追求艺术而放弃安逸的生活,为什么有些人会投身于公共事业,甘愿奉献。 激励理论: 除了内在需求,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同样是驱动行为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深入探讨包括强化理论、目标设定理论等在内的各种激励理论,解释外部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和动机强度。例如,绩效奖金如何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而公开的批评又可能抑制某些行为。作者会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哪种激励方式更有效,以及过度依赖外在激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削弱内在的兴趣和创造力。 认知与动机: 现代心理学越来越强调认知在动机形成中的作用。本书将探讨思想、信念、期望、归因等认知过程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动机的。例如,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内在兴趣”和“外在压力”(如父母的期望)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我们对自身能力和任务难度的认知,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本书会详细分析,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动机,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优化动机。 情绪与动机: 情绪与动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积极情绪能够增强我们的动机,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削弱甚至阻碍我们行动。本书将深入探讨情绪作为动机信号的功能,以及情绪如何调节我们的行为。例如,恐惧感驱使我们逃离危险,而喜悦则促使我们重复能带来愉悦的活动。 第二部分:人格的奥秘——塑造独一无二的你 如果说动机是驱动我们行为的引擎,那么人格,则是这辆车的独特设计和驾驶风格。它决定了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应对挑战,以及我们是谁。本书将汇集从特质论到人本主义,再到社会认知理论等不同流派对人格的深刻见解。 特质理论的视角: 从早期的艾森克人格维度,到“大五”人格模型(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经典特质理论。我们将理解,人格特质是如何被视为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倾向,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我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模式。作者会以生动的方式阐述,例如,一个高度外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一个尽责性高的人则会更注重计划和执行。 精神分析的洞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充满争议,但其对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人格的深层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书将回顾这些经典概念,并探讨它们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演变和影响,解释童年经历、防御机制等如何塑造我们的人格。 人本主义的关怀: 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成长潜能和自我实现紧密联系。本书将阐述“自我概念”、“积极关注”等概念,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由意志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而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实现其潜能。 社会认知理论的融合: 班杜拉等社会认知理论家,强调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本书将深入探讨“自我效能感”、“观察学习”等概念,解释环境因素如何通过学习和认知过程影响我们的人格形成。我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环境影响,更会主动构建和改变环境。 人格的测量与评估: 如何科学地测量和评估人格?本书将介绍各种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如问卷、投射测验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通过了解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身和他人的特质。 第三部分:动机与人格的交织——动态的生命画卷 最精彩的部分,在于本书对动机与人格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交互作用的深入探讨。动机并非独立于人格而存在,人格也并非僵化的标签,两者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相互塑造,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独特的生命画卷。 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动机: 例如,一个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即使在面对挫折时,也可能表现出比他人更强的毅力。而一个倾向于焦虑的人,其动机模式可能更多地受到避免失败的驱动。本书将分析,不同的特质组合如何影响个体对激励的反应,以及对不同目标的追求。 动机如何塑造人格: 持续的动机追求,也会反过来塑造和强化某些人格特质。例如,长期致力于一项需要高度自律的活动,可能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有条理和负责任。而长期处于缺乏支持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形成更加内向和警惕的人格。 动机、人格与适应: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个体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本书将结合动机和人格的理论,探讨如何理解和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这包括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动机,如何发挥自己的人格优势,以及如何应对环境带来的挑战。 临床视角下的动机与人格: 本书还将引入临床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异常动机和人格障碍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对个体生活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健康与失调。 结语:通往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动机与人格(第3版)》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与驱动,以及构成我们独特个性的基石。它鼓励我们跳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审视他人。通过理解动机的运作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设定目标,提升效率,克服惰性;通过洞察人格的奥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最终实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旅程,一场关于理解人性的深刻体验。无论你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人类行为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你开启一扇通往更深刻自我认知的大门,帮助你理解那个潜藏于心的、驱动你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应用心理学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临床实用性”非常高。它没有把那些大师们的理论束之高阁,而是非常注重理论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转化和应用。比如,书中对于“成就动机”与“权力动机”在组织管理中的体现分析得尤为透彻。我立刻就能将书中的模型套用到我观察到的职场现象中,对团队动力有了更精准的把握。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充实,而不是那种“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空虚感。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非常注重清晰度和可读性,大量的图表和总结性的文字帮助读者巩固了学习成果。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案头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经历的丰富而带来新的感悟和理解层次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自我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探讨。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地鼓吹“做最好的自己”,而是提供了一套近乎操作指南的理论结构,来指导我们如何识别并消除阻碍我们潜能释放的内在障碍。书中详尽描述了那些达到高峰体验的人所共有的特质,以及他们如何构建了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通过阅读,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在追逐那些“真正属于我”的目标,还是仅仅在迎合社会期待。那些关于价值冲突、恐惧规避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拖延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很多时候,拖延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复杂的、旨在保护脆弱自尊的防御机制。全书结构清晰,逻辑链条紧密,从基础的生理驱动到高级的价值追求,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性地图。

评分

这本关于人类行为驱动力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理解人际交往的一扇新窗户。读完之后,我开始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日常的许多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股强大的、看不见的推力。书中对“需求层次理论”的阐述,让我对自我实现这个看似高不可攀的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的焦虑和困惑,并非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而是内心某些基本需求未被满足所致。比如,当我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时,回溯一下,可能只是因为我缺乏足够的归属感或尊重感。这种将复杂的人类动机分解为清晰层级的分析方法,对于想要提升自我认知和改善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是极其实用的工具。作者的论述严谨而不失温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穿插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使得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书中的每一个理论模型都在我身上得到了印证。我尤其欣赏它没有将人简化为一套机械的反应机制,而是强调了动机的动态性和复杂交互性。

评分

我一直对“人格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为我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框架。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成功学书籍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人格结构的不同维度进行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与自己过往的经历进行对照和反思,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性格特质,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极度外向而有的人偏爱独处,现在都有了基于科学的解释基础。书中对于特质理论和认知过程的结合分析尤为精彩,它没有将人格视为一成不变的标签,而是强调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模式和自我调适能力。这种观点极大地解放了我对“被定义”的恐惧,让我意识到,人格的塑造是一个持续进行、可以被引导的过程。作者在梳理不同流派观点时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客观性,没有盲目推崇任何一家之言,而是清晰地展示了每种理论的优势与局限,这对于想建立全面、平衡认知体系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但它的叙事节奏却掌控得相当出色,完全没有一般心理学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我记得有几章涉及到早期的动机理论,涉及的文献和实验细节非常多,但撰写者巧妙地将这些复杂的论证编织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展示了心理学是如何从哲学思辨一步步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更值得称道的是,它不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对“为什么会这样”进行了深刻的追问,并结合了跨文化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对人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当我读到关于“内在激励”如何超越外在奖励成为持久动力的那部分时,我立刻就联想到了自己最近决定坚持的一项长期计划。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升级的工具,它教会你如何用更具批判性、更具层次感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从简单的选择到复杂的人生抉择,都仿佛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审视。

评分

语言很朴实。这是外国实用理论的一个特点。很喜欢。不过有些难懂,。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没有看,应该是不错,回头细看

评分

马斯洛的理论一直都知道,想多了解下拉

评分

不错的书,快递也比较快速,这是京东最好的地方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推荐朋友购买。

评分

给老公买的 他很喜欢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 只不过这次送货很慢

评分

马叔叔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国内传播最广的心理学理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