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偏爱那些能引发我强烈共鸣的文学作品,而这本书,虽然是哲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关于“责任”的那根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那种近乎悲壮的坚持。它描绘的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在充满困境的世界中,依然选择光明坦荡的个体。我喜欢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当我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普世关怀,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道德上的激励。这不仅仅是给君王的教诲,更像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发出的呼唤——我们如何能将个人的温情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宏大的理想主义与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如恻隐之心)紧密地焊接在一起。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给了我一个去思考的框架,一个去努力的方向,让我在面对日常的琐碎与不公时,不再轻易地选择麻木与逃避。
评分说实话,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可能是“犀利”。它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明,充满了对话和反诘,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与我进行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这种直接的交锋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他对于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的驳斥,那种不留情面的逻辑推演,有时候甚至让我感到一丝喘不过气。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股澎湃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这股力量强大到足以撼动人心。然而,正因为这种绝对的自信,使得书中偶尔会显得缺乏必要的弹性与变通。比如,在论述某些政治策略时,似乎过于理想化,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幽微之处。我常常在赞叹其逻辑完美的同时,又忍不住在心里嘀咕:现实真的会如此泾渭分明吗?这种既被其精神力量折服,又对其现实适用性抱有保留的态度,构成了我阅读过程中一种奇妙的拉扯感。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我面前,刚翻开扉页,就被那种古朴的气息给镇住了。我一直对古代的思想家抱有一种敬畏,总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活在另一个时空里的,难以触及。但这本书的文字,虽然用了文言,却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那些古老的道理并非高悬于殿堂之上,而是就蕴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他不像有些哲人那样喜欢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素的比喻,比如“牛山之木”,来阐述“性善”这个宏大的命题。初读时,我总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字句的深意,生怕错过了一丝一毫的韵味。有时候,读到激动人心的段落,比如关于“浩然之气”的描绘,我甚至会放下书本,走到窗边,尝试着去体会那种充盈于天地之间、令人心神舒畅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言论,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强迫你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四端”,去思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会时不时地在你陷入迷茫时,给你一个坚定的眼神和方向。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行文节奏,与我通常偏爱的叙事体小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剧本片段,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对峙。每一章的展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论点,然后通过不断地设置场景、引入人物(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反对者),将这个论点推向极致。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卷入这些“对话”之中,甚至会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为其中的逻辑漏洞而感到焦急,或为某一方的巧妙回击而暗自叫绝。它教会了我如何审视论证的过程,而非仅仅接受结论。这种“边读边思辨”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注意力集中度。唯一的不足,或许在于它对“内在德性”的强调,虽然崇高,但在阅读体验上,略显单薄。我期待能有更多的、关于如何平衡这种内在修养与外部世界复杂性的具体案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善”的坚定宣告上。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高强度训练,值得每一个愿意投入时间的读者去体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耐力挑战”。我承认,我的耐心在这部作品面前受到了极大的考验。那排比句式的长篇大论,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向前奔涌,中间几乎没有给你喘息的机会去消化前一句的观点。我试着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开始阅读,结果发现自己不得不反复后退,去对照前几页的内容,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有些观点,比如他对于政治实践的论述,感觉与我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种巨大的鸿沟,虽然能理解其理想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显得有些空中楼阁。当然,我必须赞扬作者对“义”和“利”的深刻辨析,他那种毫不妥协的立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这并不妨碍我作为一个现代读者的困惑——如何在坚守道义的同时,又不至于在现实的泥沼中寸步难行?全书的论辩色彩过于浓厚,缺乏那种温和的、引导性的陪伴感,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考核,让人在学习之余,也倍感压力。
评分神空虚,避免消极悲观,更避免暴跳如雷和怨天尤人。在你一时受到误解,受到打击,受到歪曲,受到封杀而你一时又没什么办法可想,也无
评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评分本书第七章、第八章及第九章分别讨论从汉代到北宋、南宋及清代,中国思想家对孟子思想的诠释。我安排这三章的写作,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像《孟子》这样伟大而深刻的经典,几千年来一直是东亚知识分子所反复诵读的著作。孟子的人格典范塑造了传统东亚知识分子部分的生命情调:《孟子》这部典籍中所隐涵的重大课题,如义利之辨、王霸之分、公私之别、君臣之义等,一直是东亚思想家思考的课题;孟子民本政治的理想,更是辗转于专制政治之下的中国人民与传统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永恒的乡愁。关于几千年来孟子学解释的流变,资料庞杂,方面甚广,课题亦多,我在本书第七章、第八章及第九章中,由于篇幅的限制,仅能根据我自己过去在孟子学史这个领域所做的一些研究,通识其大体,疏畅其源流,至于细节的论证则必须等到将来在《孟学思想史论》第二卷中,才能进行比较全面而细密的处理。本书最后一章则从继往和开来两个角度,申论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历史意义。在本书部分章节写作的过程中,承林启屏先生协助整理资料、誊抄文稿,整理参考书目,并协助校对书稿,谨申诚挚谢意。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本文为读书印象深刻之处笔记,做一摘录整理,不免疏漏,见笑于学史之人,还望见谅。
评分从上述的讨论看来,我们可以肯定孟子思想中的“气”,其来源当与古代的“六气”说有关。因为“六气”说中的重要观念,首在肯定天人之间的互动与平衡。因此,孟子在这种时代氛围的熏染下,承继了天人互动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地发展出他个人的慧思创见,使得他的“浩然之气”成为贯通存有意义的自然世界与创生意义的文化世界间的存在。而且,再进一步看,我们又可以发现“浩然之气”不仅具有通贯两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浩然之气”也指出了“价值意识”的优先性问题,由此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与独立自主的特性,丰富了人在这大化世界的主导地位,由是开展了春秋以降,理性化、人文化的中国人的心灵。
评分夫志至焉,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志与气是交互影响的存在事实。又由于孟子以刚健的实践活动作为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媒介,因此在相互的影响下,自然生理的“血气”势必受到道德理性的牵引。然而人也可能纯任自然血气的引动,致使道德理性淹没于生理血气的泛滥下。所以孟子特别提出了“持其志无暴其气”的想法,期盼生理的自然血气是接受道德理性的导引,而就在这种以志持气的思考背景下,孟子发展出他的“养气”之说,并且进一步地推演出“气”是“集义”所生的,此时“气”的涵义已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所以孟子称之为“浩然之气”。
评分越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本领恐慌处处显现。据统计,从改革开放以来,新增加的词汇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