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巴史克本身拥有二十多年心理动力学及精神分析取向的教学与实务经验,他以自己曾经接触、督导的个案为例,一方面呈现治疗师和个案之间的对话,一方面完整记录在真实的治疗情境里,治疗师会面临到的各种情况、难以避免的错误、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及在何时做适当的介入。
内容简介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心理治疗实战录》围绕案例的发展阶段进行阐述,也包含了对解释等精神分析高级技术运用的指导,结合实际案例,十分具有可读性和学习性。其中一些观点更是完全建立在临床实战性上的,如非结构式的诊断方式。许多初接触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师总希望有个什么标准化结构诊断,可以帮助他们一目了然地明白所有来访者,其实这种方式对精神科收治住院病患的评估或许是有意义的,但对于临床的面谈咨询和治疗其实是蛮荒诞的。
作者简介
巴史克是美国Rush医学院的心理治疗教授。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会担任教师和督导。同时,他也是一位个人执业的精神分析师。他曾经写过多本十分畅销的心理治疗指导用书,这本《心理治疗实战录》就是其中的一本。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巴史克教授的离世意味着心理治疗的艺术领域失去了一位冠军。他有伟大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在他在世的时候,他为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他的遗产——他的作品,仍然让成千上万名心理治疗学者受益,就像他从未离开过心理咨询和督导的岗位。
——Behavior Online主编
我坚定地认为本书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过的当代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临床教学方面最好的一部作品。在作者巴史克逝世的讣告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突出赞扬了他的临床教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理论条理的清晰性和临床经验的杰出成就。
——南嘉心理咨询中心 徐钧
目录
推荐序
译序:相遇
前言
第一章 引子:心理治疗师怎样倾听
第二章 初访接触
初始访谈
第三章 一个较单纯的案例:展开治疗并维持动力
第1次面询
第2次面询
第3次面询
第4次面询
第四章 移情关系:定义和使用
第5次面询
第6-31次面询
第32次面询
第33次面询
第34次面询
第五章 负向移情关系的处置与转化
第1次面询
第2次面询
第3次面询
第4次面询
第六章 对疾病起源的探究与诠释
第5次面询
第6次面询
第17-70次面询
第七章 诊断与诠释原理入门
督导会谈1
督导会谈2
督导会谈3
督导会谈4
督导会谈13
督导会谈14
第八章 鉴别诊断与治疗的选择:症状样神经症和神经症式性格障碍Gloria Delmore的案例督导
第九章 鉴别诊断与治疗的选择:边缘型障碍
Tira Elbogen太太的治疗案例
Farwell太太的治疗案例
第十章 鉴别诊断与移情关系
第十一章 治疗性移情关系的发展基础
第十二章 理想化移情关系:一个青少年的抑郁症
第十三章 理想化移情关系:发展停滞的化解
第十四章 归纳与结论: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译后记:心理治疗随想
精彩书摘
退一步讲,对我而言,这不是一次令人满意的治疗经历。治疗师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成效、眼看着一切努力尽被误解,他没法忍住不受影响。我保持兴趣、继续治疗下去的方法是,提醒自己:这案子是个机会,可以通过一个精神受扰动相对较少的来访者,较为完整地研究其行为所显现出的病理状态;只不过这案子或许不会那么完整,疗效也较不显著而已。同时我相信,尽管这个来访者缺乏必要的洞察,但由于我在治疗情境里对她所施加的,良性的、类似父母的影响,也正使她明显地减少了冲动行为和自我伤害。
由于Tira Elbogen仍在不停抱怨跟我面谈又麻烦又没意义,再加上我觉得除了密切关注之外,我也无法对她做再多的工作,所以我同意在六个月密集治疗的尝试之后,将治疗面谈频率降低,由原先一周三次改为每周一次。
后来,Tira Elbogen偶然在律师事务所结识了一位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那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代理了她之前那起交通事故。)那是个终身未娶的单身汉,年纪相当大;由于年轻时曾受过穷,现在他攒下了一大笔财富;一直以来他都沉迷在工作中,就快退休了。现在,他爱上Tira Elbogen后,就展开了苦苦的追求,实际上,他拿出了迄今为止只在其工作时才见得到的热情和专注,全身心地追求着Tira Elbogen,除她之外别无所求。在Tira Elbogen的熟人眼里,有一个帅气的、有影响力的年长男人在深深地爱着她;她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证明,便响应了对方的爱。这个男人提出要见我,Tira Elbogen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但也同意了,于是这个男人和我碰了面。(也就是在这次会面中,我从他那里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他来见我是要告诉我,他决不会干涉我跟Tira Elbogen的治疗工作;恰恰相反,他愿意尽一切努力确保她能得到妥善的治疗。他表现得就好像我是Tira Elbogen的父亲,而他是来请求我把女儿嫁给他一样;他再三向我保证,他深爱着她,虽然他知道Tira Elbogen现在可能还无法完全回应自己的爱,但他希望在自己的呵护和爱之中,她最终可以丢掉对男人的失望,逐渐爱上自己。
……
前言/序言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理论精粹与临床应用 本书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中的一本,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核心理论流派,并深入探讨它们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理论,而是力求在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行性之间取得平衡,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掌握灵活运用不同理论解决来访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石 本部分将从基础概念入手,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 第一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定义、目标与伦理 定义与范畴: 详细区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念,探讨两者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在社会功能、服务对象、理论取向、技术运用等方面的不同维度。 核心目标: 深入剖析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根本目标,包括但不限于症状缓解、功能恢复、人格整合、自我成长、应对危机、提升幸福感等。分析不同目标在不同理论取向下的侧重点。 专业伦理: 强调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在实践中必须遵守的核心伦理原则,如保密性、知情同意、避免伤害、专业界限、文化敏感性、持续专业发展等。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伦理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潜在挑战。 第二章:主要理论流派概述 精神分析理论: 追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以及潜意识、压抑、防御机制等核心概念。介绍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等后弗洛伊德学派的发展,阐释其对理解个体早期经验与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 聚焦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学习理论如何解释行为的形成与改变,及其在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认知理论: 阐述贝克和艾利斯的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基本原理,强调思维模式、信念系统在情绪和行为中的关键作用。介绍自动思维、核心信念、认知扭曲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理论: 深入理解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疗法(PCT),聚焦其“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念,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潜能、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性、同理心等核心治疗条件。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联。 人际关系理论: 探讨心理治疗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介绍依恋理论,以及人际关系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应对方式。 系统理论: 介绍家庭系统理论,理解家庭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如何影响个体问题。探讨家庭治疗在解决家庭功能失调问题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流理论流派的深度剖析与临床应用 本部分将对上述主流理论流派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并结合临床实例,说明其具体的治疗技术和应用策略。 第三章:精神分析与动力性心理治疗 核心概念重温与发展: 深入解析潜意识的运作机制,防御机制的类型及其功能。探讨移情和反移情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治疗关系中的重要性。 治疗过程与技术: 详述自由联想、梦境解析、阻抗分析、解释等精神分析核心技术。介绍动力性心理治疗的特点,如更强调当下关系、更具方向性等。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演示精神分析和动力性心理治疗如何处理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复杂心理问题,以及如何揭示深层心理冲突。 第四章: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实践 CBT的核心模型: 详细阐述认知行为模型,解释情绪、思维、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技术与干预: 重点介绍CBT的常用技术,如认知重构(识别和挑战非理性信念)、行为实验、暴露疗法、放松训练、问题解决技能训练等。 广泛的适用性: 结合案例,展示CBT在治疗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中的有效性。 第五章: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精髓 治疗师的角色与态度: 强调治疗师的真诚性、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建立信任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疗法的核心技术: 阐释反映、澄清、总结等技术在促进来访者自我探索与理解中的运用。 疗愈的力量: 通过案例,说明人本主义疗法如何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自我接纳,激发内在成长潜能,处理存在性焦虑等问题。 第六章:家庭系统与伴侣治疗 系统思维的视角: 介绍家庭系统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如边界、沟通模式、三角化、代际传递等。 家庭治疗的介入: 阐述家庭治疗师如何评估家庭功能,如何运用结构性、策略性、米纽欣模型等不同的家庭治疗取向。 伴侣治疗的应用: 探讨如何处理伴侣关系中的冲突、沟通障碍、亲密危机等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 第三部分:综合性视角与高级议题 本部分将超越单一理论流派的局限,探讨整合性治疗、发展性议题以及特殊人群的心理治疗。 第七章:整合性心理治疗的理念与实践 整合的必要性: 分析为何在实践中需要整合不同理论流派的优势,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干预来访者的问题。 整合的模式: 介绍常见的整合模式,如技术性整合、理论性整合、同质性整合等。 如何进行整合: 探讨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问题性质和治疗目标,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同理论和技术的原则。 第八章:心理治疗中的发展性议题 生命周期发展: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童年、青少年、成年、老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 创伤与逆境: 深入理解创伤(尤其是童年期创伤)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创伤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依恋风格与人际关系: 进一步探讨不同依恋风格(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如何塑造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和亲密关系。 第九章: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文化敏感性与多元文化咨询: 强调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咨询时,如何理解和尊重来访者的文化信仰、价值观、社会习俗,避免文化偏见。 危机干预与心理急救: 介绍危机干预的原则、技术和流程,以及如何为经历急性应激事件的个体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特定群体面临的挑战: 探讨如何为青少年、老年人、LGBTQ+群体、有特殊需求(如残障)的个体提供适宜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第四部分:临床实践的深化与反思 本部分将聚焦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挑战,以及治疗师的自我成长。 第十章:建立与维持治疗关系 初期会谈与评估: 详述首次会谈的流程,包括建立 rapport、收集信息、初步评估、共同设定目标等。 治疗联盟的构建: 探讨治疗联盟(合作、情感联结、任务一致)在治疗成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积极维护良好的治疗关系。 处理治疗中的挑战: 分析常见的治疗挑战,如来访者抗拒、期望不匹配、治疗停滞、治疗关系紧张等,并提供应对策略。 第十一章:治疗师的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 自我觉察与反思: 强调治疗师进行自我觉察、反思个人经历、情绪和偏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督导与案例研讨: 阐述专业督导在帮助治疗师提升技能、处理疑难案例、避免职业倦怠中的不可替代性。 持续学习与伦理困境: 鼓励治疗师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并就工作中遇到的伦理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 本书力求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初入行的咨询师和治疗师,以及对心理健康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学习平台。通过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临床应用的细致探讨,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成为更具专业素养、更富同理心和更具实效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