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300188928/观领袖品党史/《党的文献》编辑部

9787300188928/观领袖品党史/《党的文献》编辑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党的文献》编辑部 著
图书标签:
  • 党史
  • 中国共产党
  • 历史
  • 政治
  • 领导力
  • 学习
  • 党的文献
  • 习近平
  • 理论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7300188923
商品编码:1136415943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9787300188928/观领袖品党史

原价:58.00元

作者:《党的文献》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73001889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16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编选的是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党的文献》编辑工作的八位青年的文章,大多发表于《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杂志,有的引起学术界关注,有的被人民网等主流门户网站广为转载。全书包括“领袖思想散论”、“战略决策梳理”、“党史国史探微”三个部分,共27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运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文献,来解读党史上的一些重大决策。

作者介绍


《党的文献》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共同主办的中央级学术理论刊物。邓小平题写封面刊名。该刊以公布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领导人的重要历史文献,刊发中共领袖人物的生平思想研究文章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文章为主要特色,同时也发表党史国史专题研究、作者亲历、访问记录、学术争鸣、研究综述、历史随笔、书评、文摘信息等方面的文章。

目录


?领袖思想散论?

从毛泽东的批示看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领导方法 (王香平)
略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实践 (戚义明)
对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提倡“留有余地”的几点分析 (王香平)
刘少奇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王为衡)
邓小平对“大跃进”的理解和认识 (戚义明)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探索创新及启示 (樊宪雷)
邓小平金融改革思想中蕴含的方法论启示
——兼析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原因 (高长武)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及其启示 (戚义明)
试论邓小平的发展观 (戚义明)
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高长武)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江泽民对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思考 (樊宪雷)
对青年要“爱”和“严”
——兼论江泽民青年工作思想的辩证思维和时代特征 (宿 凌)

?战略决策梳理?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及其经验 (高长武)
新中国特赦的决策过程及其经验启示 (王香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战略决策及基本经验 (宿 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兴修水利的探索实践及其基本经验 (樊宪雷)

1989—1992:中共领导人成功应对西方制裁的外交战略
与政治智慧 (刘志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酝酿与决策实施 (高长武)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戚义明)


?党史国史探微?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 (王为衡)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 (樊宪雷)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学习活动及其经验启示 (王香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启示 (王香平)
党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内涵的历史嬗变及其当前先进性
的属性要求 (樊宪雷)
“一国两制”理论在香港的实践(1997—2002) (梁 琨)
略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 (宿 凌)
中国梦的历史自觉与现实照进 (王为衡)

后 记 (本书编辑组)

文摘


一、毛泽东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文电批示的基本特点

所谓毛泽东的批示,主要指针对邓小平以西南局或个人名义向毛泽东或党中央报送的电报、报告、计划和决定等,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起草或审改的各类批复,包括指示、电报、书信等,不包括其他人代中央起草的批示,也不包括毛泽东就某件事直接给邓小平或西南局发出的电报、指示等。根据目前公开的文献,比照《邓小平年谱(1904—1974)》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相关内容,初步统计,从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毛泽东对邓小平所送文电作出的批示共计30份。本文拟以这30份批示作为分析的基础。
1.关于批示的主题。毛泽东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文电的批示,从涉及的主题或问题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综合性工作报告作出的批示,如《关于西南局综合报告的复电和批语》(1950年11月15日)、《转发邓小平关于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综合报告的批语》(1951年5月16日)等;另一类是针对某一问题或事情作出的专题性批示,其中既包括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经济恢复、社会改造、党的建设、统战工作以及民族工作等宏观性的重大问题,也涉及一些微观的具体事情或问题,如《转发西南局关于组织土改工作团下乡参加土改的经验的批语》(1951年10月17日)等。总体上看,毛泽东对邓小平西南时期的文电批示所涵盖的工作领域是广泛而多面的,涉及的问题呈现宏观微观兼具的多层次特征。
2.关于批示的性质。所谓批示的性质,主要是针对下级机关报送的文电中所提出的工作计划、建议、意见、方法或总结的经验等,上级机关对其作出的明确(肯定或否定)答复或具体指示。遍览毛泽东对邓小平文电的批示,基本上都属肯定性批示,且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词语是“同意”、“正确”和“很好”。在毛泽东的30份批示中,有8份用了“同意”,9份用了“正确”,8份用了“很好”(或“均好”、“好的”),除去3份重复用词,共有22份也就是2/3以上篇幅是用这3个词语的任何—个或两个来表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邓小平所送文电的态度。另有一些批示虽未采用这3个词,但同属肯定性批示,如1951年5月4日,毛泽东审改邓小平报送的关于大学对曾参加过反动党团组织人员处理办法的指示稿时批示:“中央认为,此问题甚为重要” ;1951年4月30日转发西南局关于镇反问题给川北区党委的指示,批示西南局“指示是合于上述原则精神的” ;等等。除此之外的其他批示则直接批转各地参考,无疑是对所报文电在更高层次上的肯定,也是下文要述及的内容。
3.关于批示的要求。批示是上级领导用于批转下级工作报告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它不只是对所送文电作出答复或表态,更重要的是进行“转发”或“批转”,这是批示的核心功能,也是批示的主要意图和根本要求。据此,可以将毛泽东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文电的批示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提供工作参考。毛泽东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文电的批示,除个别批示只是针对西南局单方面的工作予以答复或进行指示、指导外大部分都进行了“转发”,首要目的是为各地工作提供参考。如1950年11月15日,毛泽东把西南局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报告批转各中央局“参照办理,并可转发给所属省市区党委作参考” 。1952年3月20日,针对邓小平关于“三反”、“五反”、土改、经济等问题的报告,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参酌办理,并可在党刊上登载” 。
第二,推广典型经验。所谓推广典型经验,是指把邓小平所送文电中总结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经验等作为标杆和典范,要求各地直接仿照、研究或采纳。如1950年5月13日,针对西南局关于整风、春耕情况的报告中所提整风步骤,要求各地“亦照此项步骤部署进行,即先整县委书记以上,再整广大干部 ;1951年12月24日,针对西南局关于学校教师思想改造问题的报告,批示要求华东、中南、西北三大区也“仿照西南的办法” ,有准备地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学校教师思想改造会议;等等。
第三,寻求决策依据。毛泽东批转各类文电,一方面为各地提供工作参考和经验方法,同时也考虑为中央的大政方针寻求来自基层的新鲜经验和做法,以求为中央决策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1951年11月25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和党中央,报告1951年9月和10月的工作情况。针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在电报中称,西南地区将把反贪污、反浪费当做1952年的重要任务之―。毛泽东11月30日在批转该报告时说:“此电第三项所提反贪污、反浪费一事,实是全党—件大事”;“我们认为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而着重打击大贪污犯,对中小贪污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才能克服二中全会所早已料到的这种情况,实现二中全会防止腐蚀的方针,务请你们加以注意”。 12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斗争由此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毛泽东11月30日对邓小平电报的批示是他推动和领导“三反”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即把“三反”运动作为一场大的斗争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思路是在这一批示中予以明确的。由此可见,邓小平报送的电报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最终作出开展“三反”运动决策的重要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之一。
统观毛泽东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文电批示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和髙度认可,且在多数情况下赞赏有加。为什么邓小平报送的文电能得到如此多的肯定,受到如此髙的评价?为什么西南局的工作在很多方面能够走在全国前面,成为各地学习效仿的典范?归根结底,这与邓小平卓尔不群的领导艺术密不可分。

序言



《红色基因:信仰的力量与时代的足迹》 内容梗概 《红色基因:信仰的力量与时代的足迹》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核心精神特质,并将其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透过历史的表象,去探寻那股驱动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引领民族走向复兴的内在动力——“红色基因”。它是一种信仰的传承,一种使命的担当,一种精神的赓续,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 本书从理论的深度和历史的广度出发,首先对“红色基因”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与阐释。作者认为,“红色基因”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体现在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生动实践中。它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及在复杂斗争中形成的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随后,本书将时间维度拉长,从党的创建初期,穿越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直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画卷,系统梳理了“红色基因”是如何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传承、发展和升华的。 在革命战争时期,本书聚焦于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延安窑洞的理论创新,以及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通过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的描摹,以及无数普通战士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以及“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内涵。这一时期的“红色基因”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顽强的革命意志,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书则关注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如何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到“大跃进”的失误反思,再到“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历程,本书并未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红色基因”所体现出的建设国家、改变贫困的雄心壮志,以及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清醒、不断总结经验的求索精神。这一时期,“红色基因”更多地体现为建设者的勤劳、奉献和探索创新的勇气。 改革开放以来,本书着重阐述了党如何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打开国门,拥抱世界,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从邓小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书揭示了“红色基因”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如何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的担当,以及面向未来的开放胸怀。 进入新时代,本书则深入剖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继承和发展“红色基因”,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本书重点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使命担当。本书也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如何体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中,以及如何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净化和巩固党的肌体。 《红色基因:信仰的力量与时代的足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本书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科技创新的前沿、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等紧密结合。它试图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生动的人物故事、详实的理论分析,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向读者展现“红色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它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与指引。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在未来征程中,这种“红色基因”将扮演怎样的关键角色。 本书不仅适合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思想政治教育有兴趣的读者,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精神力量的国内外读者。它是一堂生动的信仰教育课,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一份深度解读。阅读本书,将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那股源自革命年代、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正是支撑当代中国不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信仰的力量永不褪色,时代的足迹,将永远烙印着这抹鲜亮的红色。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观领袖品党史》,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仿佛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书名直接点出了核心——“观领袖”、“品党史”,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深入到那些塑造历史进程的灵魂人物身上。领袖们的决策、思想、甚至他们的个人品格,都深刻地影响着党的方向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显微镜,带领我们近距离观察那些伟大的领袖们,看他们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挥洒智慧、展现魄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品”党史,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领袖们的品质是如何与党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相互印证的。比如,他们的坚定信念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支撑着队伍前行,他们的战略眼光如何在关键时刻指引着革命的方向,他们的担当精神又如何在危难关头凝聚起民族的力量。如果书中能够对这些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并且用翔实的史料来支撑,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巨大的。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理解党史的视角,让我能够从领袖群像中,看到党波澜壮阔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书名都传递出一种权威感和学术性。作为一名对历史研究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政党的成长和演变,离不开对其核心领导层思想和行为的深入解读。《党的文献》编辑部出品,更是增添了一层可靠性。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能够有新的视角和深度。历史不是冰冷的叙事,而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智慧构成的,而领袖人物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史实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领袖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思维过程、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定的。这种“品”领袖,不仅仅是赞美,更应包含对其思想的辨析、对其决策的审视,甚至是对其局限性的理解。如果书中能通过大量的史料佐证,去勾勒出不同时代领袖的独特气质和领导风格,比如他们是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制定长远战略的,那无疑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所承诺的“观领袖品党史”,让我期待能从中获得对历史和领导力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看到《观领袖品党史》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读物。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关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领导者们。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领一个时代、塑造一个民族命运的人物充满好奇,而中国共产党正是由这样一批伟大的领袖们所塑造和带领的。《党的文献》编辑部推出的这本书,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领袖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的思想渊源、战略构想以及在艰难时刻的决策逻辑。更重要的是,通过“品”党史,我期待能够理解他们的个人品质,比如他们的坚定信仰、他们的政治智慧、他们的历史担当,是如何与党的伟大事业融为一体的。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去展现这些领袖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带领人民走向复兴的。这本书的书名所蕴含的“观”和“品”字,让我觉得它提供了一个从人性、从品格层面去理解党史的独特视角,这对于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观领袖品党史》这本书的书名设计非常有吸引力,它直接将“领袖”和“党史”这两个关键元素联系起来,并且用“观”和“品”两个动词,赋予了阅读一种探索和鉴赏的意义。对于我这样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书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在党的历史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领袖人物。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他们的决策依据是什么?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他们是如何把握方向,带领党和国家走向胜利的?“品”党史,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对领袖品格的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在那些艰苦的年代,他们的坚韧不拔、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是如何熔铸成党的精神内核的。如果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史料,将领袖们的思想光辉和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并且与党的发展历程紧密结合,那将是一次极具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观领袖品党史》的封面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庄重与大气,书名更是直击核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探讨的深度。拿到手后,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就给予了我极好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的领袖人物。这本书的书名“观领袖品党史”就非常吸引我,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回顾党史事件,更是试图通过解读领袖们的思想、决策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来展现党史的丰富内涵。我相信,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领袖人物的个人品质、战略眼光和担当精神,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党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领袖的治国理念、政治手腕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做出抉择进行详细的剖析。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某个关键的会议、某次重要的讲话,甚至是某些领袖之间微妙的互动,来论证他们的思想和品格,那将是极为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对党史深度探索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宏观、也更加聚焦的视角去审视和品味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