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启华 著
图书标签:
  • 巴黎和会
  • 中国外交
  • 一战后
  • 凡尔赛和约
  • 外交史
  • 近代史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二十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9332
商品编码:1265488553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唐启华 著作 定  价:59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1日 页  数:397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9759332 绪论/1
欧战期间中国对和会的筹备/11
袁世凯时期的筹备和会(一)
——保和会准备会/14
第二节袁世凯时期的筹备和会(二)/39
第三节1916~1918年的筹备和议/56
第四节和议筹备机构/82
本章小结/95
第二章欧战停火后的和会筹备/97
与各国接洽/99
第二节陆征祥的抉择/118
第三节巴黎和会训令/138
第四节中国代表团的组建/148
本章小结/160
第三章和会外交/163
山东问题/165
第二节其他问题/205
第三节中国代表团内争/221
第四节研究系与巴黎和会/244
本章小结/27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这是民国外交史很好不错学者唐启华教授在靠前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靠前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唐启华 著作 唐启华,1955年出生于台湾地区基隆,台中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英国伦敦政经学院靠前关系史系博士,曾任台湾地区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现任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政府与靠前联盟(1919~1928)》等。
历史的脉络与民族的呐喊——一段波澜壮阔的外交史诗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其中总有一些关键节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也印证着时代的变迁。1919年的巴黎和会,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这场被誉为“万国和平会议”的盛会,不仅宣告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更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的重塑。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国际博弈,更是一次激荡着爱国热情与变革渴望的集体觉醒。本书试图深入挖掘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巴黎和会的复杂性,以及它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的深刻烙印,而非局限于某一特定事件的叙述,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 一、 一战落幕,世界格局的重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旧有的帝国摇摇欲坠,新的秩序呼之欲出。巴黎和会,汇聚了战胜国的精英,他们带着胜利者的傲慢与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在凡尔赛宫的镜厅里开始了对新秩序的擘画。然而,和平的背后,是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民族主义的高涨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 1. 战胜国的野心与理想的碰撞: 以英、法、美为首的战胜国,尽管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其内心深处的考量却各不相同。法国渴望削弱德国,以报复在普法战争中的耻辱,确保自身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则更侧重于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警惕任何可能威胁其海上霸权的势力;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则怀揣着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理想,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倡导民族自决、公开外交以及建立国际联盟,试图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化解国际间的矛盾。然而,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利益诉求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为和会的进程蒙上了阴影。 2. 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战争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的独立意识和自决愿望。曾经被压迫的民族渴望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这种民族主义的浪潮,既为一些新的国家诞生提供了动力,也带来了地缘政治上的新的挑战。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在处理这些民族问题时,既要顾及自身的战略利益,又要回应日益高涨的民意,使得和会的决策充满了妥协与博弈。 3. 新兴力量的登场与老牌势力的退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旧有帝国衰落的催化剂,也是新兴力量崭露头角的舞台。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国际角色。而俄国在革命的冲击下,其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得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调整。这些力量的此消彼长,为巴黎和会的议程增添了新的变数。 二、 中国的使命与困境:一个东亚古国的挣扎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中国本应在巴黎和会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权益。然而,积贫积弱的国情、内部的政治分裂以及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的外交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1. 参战的动机与期望: 中国派遣劳工远赴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持,其参战的根本动机在于希望通过一战的契机,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改变近代以来屈辱的外交处境,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北洋政府期望通过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到与战胜国同等的地位,废除不平等条约,提升国际地位。 2. 列强在华的利益纠葛: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不仅是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更是日本在华势力扩张的关键一步。英、法、美等国在华也拥有各自的利益,他们对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野心既有所警惕,又在一定程度上纵容。这种复杂的利益博弈,使得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 3. 国内政治的动荡与外交的掣肘: 巴黎和会召开之际,中国国内正经历着军阀割据、政局不稳的局面。虽然爱国知识分子和民间团体大力呼吁和支持政府在和会上据理力争,但北洋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其外交策略的坚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国内政治的分裂,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 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使命与抉择 中国派遣的巴黎和会代表团,肩负着国家民族的重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 1. 外交官的智慧与困境: 以顾维钧、王正廷等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都是当时中国杰出的外交人才。他们深谙国际法,熟悉国际政治,在和会上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试图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正义立场。然而,在列强环伺、实力悬殊的局面下,他们的外交努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不仅要面对其他国家代表的阻挠,还要应对国内民众的压力和期望。 2. 理想与现实的艰难权衡: 在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收回山东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一系列合理诉求。然而,当他们发现和会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利益的场所,且日本以其在战争中的贡献和与英美的秘密协约为后盾,对山东权益寸步不让时,他们陷入了艰难的抉择。是接受屈辱的条约,还是拒绝签字,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峻考验。 3. 民众的呼声与爱国运动的推动: 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极大的愤慨。爱国学生、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纷纷走上街头,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强烈抗议巴黎和会的分赃行为,要求拒绝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这场运动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外交走向,并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四、 历史的回响与启示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故事,是一曲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尊严以及不懈抗争的史诗。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蕴含着宝贵的启示。 1. 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 巴黎和会,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向中国以及其他弱小国家展示了“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当一个国家缺乏足够的力量去支撑其正义的诉求时,即使是最合理的权益,也可能在强权政治的逻辑下被牺牲。这使得中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实现国家富强,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2. 民族觉醒与独立自主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人民不再甘愿忍受屈辱,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民族的未来而奋斗。这种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也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群众基础。 3. 外交的艺术与战略的考量: 巴黎和会也暴露了当时中国外交策略的局限性。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制定长远的战略,如何巧妙地利用国际规则,如何凝聚国内力量,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反思的课题。这段历史,为后来的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 世界历史的参照系: 巴黎和会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它为我们理解20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分析大国博弈的规律,以及探究民族国家兴衰的动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结语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悲情与激情的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与智慧。这段历史,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国家的独立与尊严来之不易,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更加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光明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历史的厚重感,深蓝色的背景上,烫金的“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几个字庄重醒目,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本身对中国近现代史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总让我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这本书,但仅仅从它的名字和作者的背景(如果有的话,虽然没有提及)就可以预见到,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索之旅。 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用生动细腻的笔触,还原当时中国外交官们在巴黎和会上的真实处境和心路历程。我知道那是一段充满屈辱和抗争的岁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甚至面临着主权被出卖的危机。我想知道,在那个充满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舞台上,我们的代表们是如何周旋于复杂的外交场合,如何力争民族的权益,又在怎样的压力下做出了那些艰难的抉择。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什么样的国际格局,以及什么样的中国力量,共同塑造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外交历史。我渴望从书中读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能听到代表们在会议厅里的慷慨陈词,也能体会到他们面对国际压力时的无奈与坚韧。

评分

仅仅是书名“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这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词汇组合。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我尤其对书中将如何呈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运作感到好奇。我想知道,在那个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官们是如何应对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外交挑战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他们在谈判桌上的策略和智慧,以及他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史实的罗列,更能触及到那个时代中国外交官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巨大的压力和民族的期盼下,所经历的挣扎、坚持与抗争,从而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更具象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色调偏暗,但字体却明亮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沉重却又充满力量的历史。我一直对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乎国家主权和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巴黎和会,在我看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绕不开的转折点,它既是国耻的象征,也是民族觉醒的号角。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活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我想知道,在那个国际格局错综复杂的年代,中国的代表们是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争取权益的?这本书能否详尽地描绘出当时的外交博弈,例如,他们是如何与英、法、美等国沟通交涉的?又是在怎样的国际规则和权力分配下,中国的诉求受到了怎样的对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外交的曲折和艰辛,以及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勾起了我对那个关键历史时期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对于认识其现在和未来都至关重要。巴黎和会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中国外交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我尤其想了解,在那场由主要战胜国主导的会议中,中国是如何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这本书能否详细阐述当时中国外交团队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是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外交压力,以及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他们是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我期望能够从书中窥见到中国外交官们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民族担当,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外交的复杂性和历史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同样吸引人,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预示着内容的分量。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巴黎和会”这个词汇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起点,一段屈辱与抗争的交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巴黎和会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而是能够细致地展现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和策略。 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全球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中国的外交策略是如何制定的,有哪些具体的考量和博弈。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在那些看似平静的外交辞令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算计和民族利益的争夺?我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中国外交官们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努力。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