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探讨的重点是人类进化的问题,但作者所谈的并非生理功能层面的进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识层面的进化。其实书中所谈及的内容在实质上与各类正宗的修行体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所用的语言是“现代的”和“科学的”,更加容易被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实很多的体系都是一种向内看,去研究内在的心理学,它们实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训练。尽管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但是基于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体系所用的专门语言,即进行自我观察时独有的标识系统和自我发展的路线图都是不同的。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 1
译者序
PART 2
作者简介
序
PART 3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精彩书摘
我要谈的是与心理学有关的研究。不过我必须提醒你们,我所说的心理学,完全不同于任何你们对“心理学”一词的了解。
首先我必须要提到的是,在历史上,心理学的水平从未像现在这么低,已经完全丧失了与其自身渊源和本义的联系。因此,现在要定义“心理学”一词就更加的困难。尽管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心理学理论和著作,但我们仍然很难说出心理学是什么以及它在研究什么。
心理学有时被称为一门新的科学,这是大错特错的。心理学或许是最古老的科学,但是很不幸,就其最根本的特征而言,它应该算是一门被遗忘的科学。要明白心理学为何会被遗忘,我们必须先了解,除了在近代,心理学从未以它自己的名字存在过。出于种种原因,心理学一向被怀疑在宗教、政治或道德方面具有错误的或败坏的倾向,因而不得不以各种乔装的面目出现在世间。
数千年来,心理学一直以哲学的名义存在着。在印度,被称为六大哲学派别之一的各种瑜伽,其根本内容就是心理学。苏菲教义主要也是心理学,却被认为具有半宗教与半玄学的性质。在欧洲,甚至就在最近的19世纪末期,许多心理学上的著作仍然被冠以哲学的名称。尽管几乎所有哲学的分支,如逻辑学、认知的理论、伦理学、美学等,都被认为是属于研究人类心智的工作,但是心理学仍被视为低于哲学,并且只与人性中卑劣或微不足道的一面相关。
第一讲在以哲学的名义存在之前,心理学早就存在,并且与不同的宗教有所关联。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和心理学曾经是同一个东西,或者它们之间有关联的这个事实已为人所熟知。而是意味着几乎每一种为人所知的宗教——当然不是指近代的伪宗教——都毋庸置疑地发展了某种与特定修习方法有关的心理学教导。因此,对宗教的研究往往也包括了对心理学的研究。在非常正统的宗教著作中,也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时代的杰出心理学作品。譬如说,在早期的基督教中,有一部著作叫《慕善集》,是由许多位作者的书集结而成的,至今它仍为东正教会所采用,特别用于对修士的教导。
在心理学与哲学、宗教相关联的同时,它也以艺术的形式存在过。诗歌、戏剧、雕刻、舞蹈,甚至建筑,都是传达心理学知识的形式。比方说,各种哥特式的大教堂,就其主要的意义而言,就是一种表现心理学的作品。
在远古,当哲学、宗教和艺术尚未以我们所熟知的形式出现时,心理学已经以神秘宗教仪式的形式存在着,比如埃及和希腊的神秘宗教仪式。
在神秘宗教仪式消失后,心理学就以象征性的教义形式存在着。这些教义有时与当时的宗教有关,有时则没有,例如:占星术、炼金术、巫术,以及较近代的共济会、玄秘论和通神论。
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的心理学体系和学说,无论是现存的、曾经公开存在的、还是曾经隐秘存在或乔装存在过的,都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这类体系是按照对人的观察,或者对人的假设或想象来研究人。近代“科学的”心理学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都归于此类。
第二类:这类体系不是按照对人的观察,或者对人的想象来研究人,而是从人的潜力,即人有可能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
第二类体系。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心理学体系,无论如何都算是最古老的体系,也只有这类体系才能够解释被遗忘的心理学渊源和本义。
我们一旦了解从人有可能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的重要性,那么就会明白“心理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心理学是对与人进化的可能性相关的种种原理、法则和事实所进行的研究。
在这些讲座中。我将只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进行探讨。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有可能进化究竟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问题是:对于人可能的进化有什么特别的必要条件?
我首先必须立刻说明的是:我无法接受近代对人类起源以及人类早期进化的普遍看法。我们必须了解,对于人类的起源,我们一无所知,而且我们也没有人类生理或心理进化的证据。
……
前言/序言
这本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小书是由第四道大师葛吉夫的弟子邬斯宾斯基所写的演讲稿集结而成的。它以第四道体系为基础。阐述了基于这个秘传法门的角度对于许多学科,尤其是近代心理学以及进化论的颠覆性认识。它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的人类内在世界,让我们对自身,对生活以及对人类社会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本书探讨的重点是人类进化的问题,但作者所谈的并非生理功能层面的进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识层面的进化。对于到底这种进化是否可能,要如何进行。需要什么条件等等这些问题在本书中作者都给出了精确的答案。
其实书中所谈及的内容在实质上与各类正宗的修行体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所用的语言是“现代的”和“科学的”,更加容易被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实很多的体系都是一种向内看,去研究内在的心理学,它们实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训练。尽管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但是基于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体系所用的专门语言,即进行自我观察时独有的标识系统和自我发展的路线图都是不同的。
译者序缺乏实修经验而同时学习、比较和评判多门这样的语言,或者说标识系统和路线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让人浮于表面而无法深入,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无法实现素质的转化。
书中的内容给你所带来的影响在最初可能只是理智层面或知识层面上的,换句话说,它只触动了你的理智中心,不会给整个的你带来真正的改变。只有当你的每个中心都被同等地触动时,真正的改变,素质层面的转化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实修才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文字渗透到你的每一个部分里,让你的身心脑,让整个的你都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本书是一本内容精准而简练的第四道入门介绍书籍,如果读者朋友们对于第四道体系或者第四道大师葛吉夫本人有更多的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本书封底勒口上所列的其他第四道丛书。
《人类心智的演化》 一、 引言:探寻心智的根源,理解人类为何如此 人类,作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其复杂精妙的心智能力,至今仍是科学界和哲学界不懈探索的谜团。我们如何从远古的祖先演化出如此高度发达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这种演化过程塑造了我们怎样的思维模式、行为倾向,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人类心智的演化》一书,并非简单罗列心理学知识,而是致力于从演化论的宏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类心智之所以如此,其深层的生物学根源和演化驱动力。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人类心智漫长的演化之旅,揭示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面貌的古老印记,以及它们如何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追问,也是一次对人类本质的系统性解读。从最基础的感官知觉,到最复杂的抽象思维,从最原始的情感冲动,到最精妙的社会互动,本书都将置于演化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们不再仅仅将心理现象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理解它们是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产物,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而演化出的适应性机制。通过理解这些机制的演化历程,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人类的优势与局限,更深刻地理解个体行为与群体现象的背后逻辑,甚至为我们当前面临的社会挑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二、 演化基石:行为的生物学根源与自然选择的力量 要理解人类心智的演化,首先必须回归其生物学基础。本书将详细阐述演化论的核心原则,并重点关注自然选择在塑造行为和认知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探讨基因、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决定着个体的发展轨迹。 基因与行为的联系: 并非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许多基本的行为倾向和认知模块都具有演化根源,体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本书将介绍行为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解释某些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影响情绪、决策和社交行为。我们将审视那些在我们基因中刻下的“原始程序”,比如趋利避害的本能、对特定威胁的警觉,以及对亲缘关系的偏好。 自然选择的压力: 人类祖先所处的严酷环境,塑造了他们的生存策略。饥饿、捕食、疾病、竞争,这些都是强大的自然选择压力。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压力如何驱使人类发展出特定的心理适应器,例如: 识别威胁的机制: 对蛇、蜘蛛、高处等事物的恐惧,并非完全是文化习得,而是演化出的对潜在危险的快速反应机制,能够提高生存几率。 食物偏好与厌恶: 对甜食、脂肪的喜爱,以及对腐败食物的厌恶,都是演化出的对高能量食物和有害物质的规避策略。 社会联盟的形成: 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个体能够形成互助的群体,共同对抗外敌、分享资源,这大大提高了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因此,具备合作、信任、忠诚等社会性特质的个体,在演化中更具优势。 性选择的驱动: 除了生存,繁殖也是演化推手。性选择,即在配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竞争和偏好,同样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心智。本书将探讨两性在繁殖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男性和女性在吸引力、嫉妒、亲密关系以及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心理倾向。例如,对伴侣忠诚度的担忧,对某些体征的偏好,都与性选择的演化逻辑息息相关。 三、 认知革命:大脑的演化与心智能力的崛起 人类心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于其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本书将追溯大脑的演化过程,探究哪些关键的转变使得人类能够发展出如今的语言、工具制造、抽象思维和文化传承。 大脑结构的演化: 人类大脑相较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其体积和复杂性都有显著增加,尤其是新皮层。本书将介绍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认知能力演化中的作用。我们将关注额叶皮层的扩张,它与高级认知功能如计划、决策、工作记忆和自我控制紧密相关,这些能力在人类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 语言的出现与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强大的心智工具之一。本书将探讨语言演化的可能性,以及它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影响。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是思维的载体。它使我们能够: 抽象思考: 能够用符号代表事物,进行概念化的思考,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 知识传承: 将经验、知识和文化代代相传,避免了每个个体都需要从头学习的低效率。 复杂协作: 能够进行更精确、更广泛的社会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工具制造与问题解决: 早期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本书将探讨工具制造如何促进了手眼协调、空间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从简单的石器到复杂的机械,工具的演化与人类智力的演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理解他人意图、信念和情感的能力,是人类高度社会性的基石。本书将深入探讨心智理论的演化,解释为何人类能够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这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社交互动、欺骗、合作和道德判断。拥有发达的心智理论,使我们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 四、 社会性与情感:群体生活的演化逻辑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本书将审视人类社会性的演化根源,以及情感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群体生活的优势与挑战: 群体生活能够提供保护、共享资源、扩大繁殖机会。然而,群体内部也存在竞争、冲突和合作的复杂动态。本书将探讨人类如何演化出适应群体生活的心理机制,例如: 归属感与群体认同: 对群体的归属需求,以及形成“我们”与“他们”的群体认同,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但也可能导致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 合作与利他行为: 为什么我们会帮助不相关的个体?本书将从亲缘选择、互惠利他等演化视角解释利他行为的演化逻辑。 社会等级与地位: 在群体中争夺地位和资源,是许多动物共有的现象。本书将探讨人类社会等级的演化,以及这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自尊、嫉妒和攻击性。 情感的演化功能: 情感并非无关紧要的“副产品”,而是具有重要的演化功能,能够引导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应对环境。本书将剖析基本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的演化起源和功能: 恐惧: 快速逃离危险。 愤怒: 应对威胁和不公。 悲伤: 促使我们反思损失,寻求支持。 快乐: 奖励有益的行为,鼓励重复。 厌恶: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道德的演化基础: 道德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演化出的社会性基础之上。本书将探讨公平、惩罚、同情等道德情感的演化起源,解释它们如何帮助人类建立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长期的合作。 五、 现代心智与演化:挑战与启示 理解人类心智的演化,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启示。本书将探讨演化出的心理机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带来的冲突和挑战。 “石器时代的心智”与现代生活: 许多人类的心理机制是在远古环境中演化形成的,它们在适应当时环境的同时,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 对高糖高脂食物的偏好: 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是优势,在现代富足社会则容易导致肥胖和健康问题。 对陌生人的警惕: 在小型部落时代有助于防范外敌,在全球化时代可能导致偏见和排斥。 对短期利益的偏好: 在资源不确定的环境中是生存策略,在需要长期规划的现代社会则可能导致冲动消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演化心理学在理解社会现象中的应用: 本书将展示演化心理学的视角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例如: 择偶偏好与婚恋模式: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某些类型的伴侣? 群体极化与意识形态冲突: 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倾向于采取更极端的观点? 媒体与广告的影响: 它们如何利用我们演化出的心理偏好? 教育与育儿: 如何更好地培养下一代,使其适应现代社会? 超越演化限制的可能性: 尽管我们受制于演化的遗产,但人类也拥有学习、反思和主动改变的能力。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认识我们心智的演化根源,来有意识地调整行为,克服演化带来的局限,创造更健康、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理解演化并非宿命论,而是赋权我们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六、 结论:重塑对人类自身的理解 《人类心智的演化》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刻而又引人入胜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探寻心智的演化根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局限,并以更科学、更具同情心的方式来面对个体和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本书将重塑读者对“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的认知,为理解人类自身的复杂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并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提供宝贵的启示。这是一场关于人类自身最深刻的探索,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激动人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