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编辑推荐2: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
本书是阿德勒有名的代表作,心理学的必读书目。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编辑推荐3:人生对你而言有什么不同!
本书深入生活,阐释关于教育、爱情、婚姻的深刻洞见。作者以流畅清晰的思路,明白易懂的文字,启迪我们思考人生的难题,找寻生命的价值。
精彩好书推荐:
《自卑与超过: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过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过: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过》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和代表。个体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最突出显要的一点在于,它对人的研究是以个体为始,即首先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有趣的是,如果你对阿德勒本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学说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其人的发展轨迹恰好印证了他所秉持的观点和理论。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与此相印证的是,阿德勒本人就是一个“先天发展不足”、一开始就存在着极为强烈自卑感的人。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这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本书中,也在阿德勒所有的理论观点中,自卑与超越都是能作为代表的一个核心词组,而这也是与他整个的克服自卑、不断超越的生活风格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阿德勒在他的学说里,还尤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总是追寻生命的意义,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对于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病症的成因的解释。他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没有培养出一种对于他人的兴趣和奉献合作的精神,或者人们只专注于目标,却使用了错误的达成目标的方式。这也是导致作为弗洛伊德学生的他与精神分析学最终决裂的最大的分歧。精神分析学以性驱力解释和说明一切,而在阿德勒的学说里,追求内在价值、拓展社会兴趣本身作为一种内驱力与一个人的情绪、认知、生活风格相统一。另外,关于对梦的解释和对童年记忆的探讨,我们也可以在本书中发现他与弗洛伊德学派的不同之处。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现代的教育思想:“我们要教会孩子自立并为他人着想。应该教他们关于文学、科学和艺术的知识,让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只是习得工作技能而已。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平等、尊重、和平的境况下共同创造人类的文明。”这对于现代的家长、老师包括教育家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和考虑的。
类似地,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并且,爱和婚姻都需要合作,这不单单是为了双方的幸福,更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
于是在阿德勒自己的婚姻里,他也竭力实践这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阿德勒的妻子是来自俄国留学生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这使得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这大概与医学博士特有的耐心、细腻的引导有关吧!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亚历山德拉和老三库尔特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另外,如果我们耐心考察阿德勒从小生活的家庭背景,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他在本书中所阐释的理论的印证。比如,在有6个兄弟姊妹的家中排行老二的他对于孩子的出生顺序与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就有着一套颇有启发性的观点。阿德勒的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相处融洽。成年后的阿德勒在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时,一定着重考虑了自身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由此他反对父母对个别孩子的偏爱,认为父母无论在何时,都要尽其所能对每个子女给予平等的关心和爱护,骄纵和忽视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毕生发展正是对其理论观点的最好的印证。这样一个肯努力修正错误人生信念的人,一个不肯服输坚持追求卓越的人,一个具有奉献合作精神的人,所把握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意思,但坦白说,我并不是那种一头扎进心理学或者自我提升书籍的狂热爱好者。我更偏向于那种能给我带来点新奇视角或者扎实故事的。收到货后,我先是把它放在了床头柜上,断断续续地翻了几页,感觉内容有点过于理论化,让我有点提不起劲来。直到有一天,我正经历着工作上的一个瓶颈期,感觉做什么都不顺手,那种从内心深处冒出来的无力感快要把我压垮了。那时候,我才重新拿起这本书,这一次,我决定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沉下心去读。没想到,里面的某些观点,像一把钥匙,正好打开了我心里某个一直紧锁的门。它没有给我那种“你一定能成功”的鸡汤,而是更冷静地剖析了那种“为什么我总是感觉自己不够好”的底层逻辑。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是被过去的经历或者他人的眼光塑造的,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地接受了这些标签。这种自我认知的局限性,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真正元凶。我开始尝试去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记录下那些不自觉的自我贬低,然后用书中提供的一些小练习去挑战它们。虽然过程有点煎熬,需要直面那些不舒服的感觉,但至少,我感觉自己终于开始真正地“看见”自己了,而不是活在一个别人投射的影子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远的触动,在于它对于“接纳不确定性”的讨论。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大家都追求一个清晰的、板上钉钉的未来规划,好像只要计划得足够周密,人生就不会出岔子。但现实往往是充满变数的,这种对失控的恐惧,常常是焦虑的根源。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在承认自己无法掌控一切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内在的力量和韧性。我记得书中提到,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继续前行。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它为我的很多犹豫和退缩找到了合理的出口——我不是胆小,我只是在恐惧之中,而我可以选择带着这份恐惧去尝试。这种从“必须完美”到“可以尝试”的转变,极大地释放了我的精神压力。它让我意识到,过好一生,可能不是要达成某一个具体的、外在定义的“成功目标”,而是在面对每一个当下时,都能以一种更开放、更接纳自己的姿态去回应它。这是一种持续的修行,而不是一次性的冲刺。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多数“如何过好一生”的书都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只关注“结果”,比如如何获得财富、如何收获幸福的家庭,但很少有人愿意深入探讨“过程”中的那些暗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诚实面对自己”的说明书。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也没有保证读完之后你的人生会立刻转入康庄大道。相反,它更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努力。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比较”这个话题的处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在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成功人士”的展示,这种无形的压力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这本书没有要求我们彻底隔绝外界,而是教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内在的标尺,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衡量进步的标准。我开始尝试在每天结束时,不是去想我今天比别人差在哪里,而是专注于我今天在哪些小地方上,比昨天的自己更勇敢、更真实了一点。这种视角的转变,带来的平静感是那种物质上的满足感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我来说,就像是跟一个经验丰富、但又非常坦诚的朋友在聊天。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过度煽情,一切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概念时,那种抽丝剥茧的清晰度。比如,它谈到“完美主义”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它背后的恐惧——害怕被评判,害怕暴露自己的不完美。这让我猛地意识到,我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完美”,其实是戴着一副厚厚的盔甲,生怕别人发现我内部的“残缺”。读到那一段,我停下来,看了窗外很久。我开始反思自己人生中那些因为过度追求零失误而错过的机会。那种因为担心搞砸而干脆不开始的麻木感,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挺可悲的。作者似乎很擅长抓住这种普遍存在的、但又很难被言说的内心挣扎,然后用一种不带指责的口吻把它摆在你面前。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做”,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得出那个“哦,原来如此”的结论。这种引导式的体验,比直接灌输的道理深刻得多,也更持久。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教育,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度自我对话。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地方觉得节奏有点慢,像是在爬一座很长的坡,看不到尽头。我对那种需要花大量篇幅去铺陈背景和理论阐述的内容,通常不太有耐心。但是,随着我一点点深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构建它的叙事结构。它不像一本快餐读物,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兴奋感,然后很快遗忘。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正餐,那些看似冗长的铺垫,其实是在为最终那个核心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当我觉得有点枯燥的时候,作者总会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案例,可能是某个普通人的片段,也可能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这些片段立刻就能把我拉回现实,让我意识到这些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切实发生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我发现,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罕见的厚重感和真实性。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表演”成功的人生,而是在帮你修缮支撑你整个人生的“地基”。
评分这本书相当的好,立意新颖,思想独特,逻辑清晰,非常易于普通读者研读,文字简洁不拖泥带水,用词严谨又不失大方,并且出版社用纸精良,排版合理,字体大小适中,实在是各方面都属上乘的一本书,五星好评,支持京东,希望京东多搞活动多发优惠券,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买得起书看得起书,生活不易,感谢京东。
评分外表马大哈,骨子里还是自卑的
评分书很好,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评分荣格的经典之作,终于购到了。快递速度很快,京东的服务就是好。
评分京东物流很快,货物包装完好无损。快递员工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本来满怀开心的,但打开看到这刚买到的红书就这么破,真的开心不了(? ˙o˙)?
评分物流依旧是非常给力,但是这本书真的不想说什么,书脊的位置已经磨掉色了,而且书页里面有污渍和褶皱,感觉是二手的,不是新书。
评分这本书写的好多逻辑似语言,例子太少,感觉就是分析,感觉是给“医生用的”,而不是一种勉励与释怀的那种书。
评分法国心理学家勒庞通过深刻地观察和研究,极为精细地描述了人类集体心态,对人的群体行为进行了通俗、详细的描述与阐释,对于众多常见而令人称奇的社会现象和人以及群体行为提供了很好的观察和理解的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