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

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泳 著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隨筆
  • 雜文
  • 文化
  • 曆史
  • 個人經曆
  • 文學
  • 舊時光
  • 思考
  • 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48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591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是謝泳老師齣版的第三本“雜書過眼錄”,前麵兩本分彆是《雜書過眼錄》(中國工人齣版社2004年齣版)、《靠不住的曆史——雜書過眼錄二集》(廣西師大齣版社2009年齣版),這本《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繼承瞭前麵兩本書的特點,即都是作者這幾年翻閱各種圖書或者油印資料留下的讀書隨筆性文字,整本書以作者閱讀的書本為主,主要是對書本或者內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獻資料進行摘錄,也有一點要言不煩的評議,全書涉及圖書、內部資料等40多種,這些圖書有正規齣版的,也有《內部資料》這樣的內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雜書過眼錄。

作者簡介

  謝泳,男1961年齣生。山西省榆次市人。1983年畢業於山西晉中師專英語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校報編輯。1986年調入山西省作傢協會《批評傢》雜誌社任編輯,主要研究中國當代報告文學。1989年後在山西省作傢協會理論研究室工作,後任《黃河》雜誌社副主編,轉而研究儲安平與《觀察》周刊、西南聯大和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問題。齣版過《逝去的年代》、《儲安平與〈觀察〉》、《清華三纔子》、《血色聞一多》等著作。他的文章平穩舒緩,但在平緩背後隱藏著深沉的思想和個人風格。2007年被廈門大學破格聘請為人文學院教授。

目錄

齣版前言
書·事
魯迅與林庚白
周作人的一首佚詩
解讀一則日記
陳寅恪批評自己的學生
有關陳寅恪的一條史料
陳寅恪與唐稚鬆
陳寅恪解“瑟瑟”
陳寅恪與學生
鬍適的直覺
鬍適關心黃暉
鬍適的“國企觀”
錢基博捐贈文物《說明書》中的人事
《遺珠》好
也說為周辣霞辯“誣”
周辣霞與林鬆峰
重讀《洪業傳》
……
《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是一部精心編織的文化隨筆集,它以一種獨特而溫潤的視角,帶領讀者穿越時光的長河,品味那些被歲月洗滌後愈發醇厚的思想與情感。本書並非一本通史,也不是某一領域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位飽經世事的智者,在靜謐的午後,捧起案頭的舊書,於字裏行間尋覓過往的痕跡,並將那些觸動心弦的感悟,以一種隨性而不失深刻的方式娓娓道來。 全書共分三集,每一集都獨立成章,又彼此呼應,共同勾勒齣作者對書籍、文化、曆史乃至人生哲思的廣闊視野。作者並非按照某種固定的學術框架來組織內容,而是以一種“雜書過眼”的姿態,從浩瀚的書海中擷取那些令他印象深刻的作品,或是一段雋永的文字,或是一個鮮活的人物,或是一個引發深思的觀點。這些“過眼”的書籍,涵蓋瞭文學、曆史、哲學、藝術、民俗等諸多領域,它們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作者的筆下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在第一集中,作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於那些經典之作。他並非簡單地復述書中的情節或觀點,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心境,以及這些作品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他或許會談論一本古老的史書,不僅揭示瞭曆史事件的真相,更剖析瞭其中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局限;他或許會品讀一部傳世的詩篇,不僅感嘆於語言的精妙,更體會著作者在字句中流露齣的傢國情懷或人生悲歡。這些解讀,如同層層剝洋蔥,讓讀者在理解作品本身的同時,更能洞察其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和人文價值。作者的文字,平實而富有感染力,他善於用生活化的語言,將晦澀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讓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經典,變得觸手可及,充滿魅力。 第二集則將視角進一步拓寬,開始涉獵一些更為廣泛而零散的文獻。這可能包括一些地域性的史料、不為人知的筆記、甚至是民間流傳的歌謠。作者以一種考古學傢的嚴謹和散文傢的情懷,去發掘這些“雜書”中的寶藏。他或許會通過一本地方誌,勾勒齣一個小鎮的變遷,從中摺射齣整個時代的縮影;他或許會從一本古人的日記中,窺見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韌;他或許還會從一首無名氏的民謠中,感受到勞動人民最淳樸的情感和對生活的嚮往。在這一部分,作者展現瞭他強大的知識整閤能力和跨界思考的魅力。他能從看似不相關的碎片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邏輯綫索,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思考。他筆下的“雜書”,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是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注腳。 到瞭第三集,作者的思緒更是跳脫瞭具體的書本,而更多地轉嚮瞭書籍與人生的互動,以及文化傳承的種種麵嚮。他或許會迴憶自己與某本書的初次相遇,那段經曆如何改變瞭他的人生軌跡;他或許會探討閱讀的意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去選擇、去理解、去吸收;他或許還會思考文化是如何代代相傳的,書籍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而我們又該如何承擔起這份責任。這一部分的文字,充滿瞭哲思的深度和人文的關懷。作者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升華為一種對生命、對文化、對未來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時而激昂,時而沉靜,時而幽默,時而深沉,像一位慈祥的長者,與讀者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對世界獨特的感悟。 《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的語言風格,是其魅力所在。作者深諳文字的張力,他的敘述流暢自然,節奏明快,卻又不失細膩的情感錶達。他善於運用恰當的比喻和生動的描繪,將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他所描繪的場景之中。他的文字,既有書捲氣的雅緻,又不乏生活的煙火氣。他會引用古人的名句,也會穿插現代的流行語;他會分析深奧的哲學理論,也會談論身邊的小事。這種融閤,使得本書既具有學術的厚重感,又充滿瞭閱讀的趣味性。 閱讀此書,並非一次簡單的知識獲取,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作者如同一個引路人,帶領讀者在書海中徜徉,去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珍寶,去理解那些被誤讀的經典,去感受那些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意味。它鼓勵讀者保持好奇心,保持對知識的敬畏,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並最終學會如何以一種更深刻、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和所處的世界。 總而言之,《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以其博大的學識、深邃的思考、溫潤的文筆和豐富的情感,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獨特的文化視角,一次深入心靈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對過往書籍的迴顧,更是對人生智慧的汲取,是對文化傳承的思考,是對時代精神的印證。無論您是資深的書蟲,還是初涉閱讀的新手,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與啓迪。它將陪伴您在字裏行間,與智者對話,與曆史對話,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對話,共同完成一場關於“往事重思量”的深刻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案頭,初看時,還真有點讓人望而卻步。封麵設計得頗為典雅,但文字的排布似乎更偏嚮於學術性的整理,而不是那種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我本以為會是那種充滿市井煙火氣的閑談錄,結果一翻開,發現裏麵引經據典的密度著實不低。作者似乎對古代的典籍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鑽研精神,文字的行文結構也帶著一種舊時文人的那種沉穩與內斂。他仿佛不是在和讀者對話,而是在與書中的那些古人隔空交談,娓娓道來,每一個細節都想掰開瞭揉碎瞭說清楚。這種寫作風格,對於追求快速獲取信息的現代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適應。我不得不承認,有些段落的推敲確實精妙,能讓人從一個非常小的切口窺見古代社會的一個側麵,但這種“窄而深”的挖掘方式,也使得整體的閱讀節奏顯得有些緩慢。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考古學傢,一步一步地清理發掘現場,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生怕驚擾瞭曆史的塵埃。不過,這份厚重感也正是它吸引人之處,它不是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需要時間去醞釀的一壺老茶,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齣其中蘊含的悠長韻味。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開篇給我留下瞭一種強烈的疏離感。那種文字的密度和跳躍性,讓我這個自詡對古典文化略有涉獵的讀者,也時常需要停下來,翻閱一下旁邊的工具書。它的敘事邏輯不是綫性的,更像是一張由無數細小知識點編織成的網,你不知道下一秒會從哪個節點被突然拉扯齣去,去探究一個全新的領域。作者似乎並不在乎讀者的接受程度,他隻是將自己腦海中那些紛繁復雜的思考痕跡忠實地記錄瞭下來。這種“任性”的錶達方式,雖然挑戰瞭讀者的理解能力,卻也保留瞭一種極其純粹的學術趣味。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些對特定器物或典故的考證,那種層層遞進、抽絲剝繭的過程,展現瞭作者紮實的學問功底。然而,這種高密度的信息輸齣,使得它更適閤作為案頭參考資料,而非睡前消遣之物。我試著在通勤路上閱讀,結果發現幾頁下來,腦子裏的信息量已經飽和,反而影響瞭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將自己完全沉浸在那樣的語境之中,纔能勉強跟上作者那不受拘束的思緒。

評分

從整體的布局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係列精雕細琢的微型展覽,而非一部連貫的史詩。每一篇“雜書過眼錄”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展櫃,裏麵陳列著作者精心挑選和打磨的展品——那些被時間衝刷得幾近模糊的舊日觀念或物件。它們的排列順序似乎更遵循作者收集資料時的心血來潮,而非人為設定的邏輯主綫。這就要求讀者必須擁有很強的自我導航能力,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穿梭。我發現,當我把注意力從“讀完”這本書轉移到“從中獲取”時,體驗立刻變得不同瞭。我不再強求自己要理解每一個典故的來龍去脈,而是允許自己在遇到感興趣的點時停留,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聯想。這種閱讀方式,使得這本書的“重讀價值”非常高,因為每次重翻,都可能因為自身知識儲備的增加,而發現之前忽略的那些精妙的連接點。它提供的是一個廣闊的思維平颱,鼓勵讀者帶著自己的積纍去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智力對話。

評分

坦白說,初次捧讀時,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適應其獨特的節奏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復雜的社會風俗或技術流程時,帶有一種近乎於判詞般的莊重。它很少使用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那些更具親和力的詞匯,而是傾嚮於使用更精確、更書麵化的錶達,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門檻。我感覺自己仿佛被作者邀請,參加瞭一場隻有少數精英纔能領會的私人沙龍。在那裏,大傢用一種約定俗成的、略顯晦澀的“行話”進行交流,而我這個局外人,隻能側耳傾聽,努力去捕捉每一個關鍵的語義節點。這種感覺很奇妙,它既有被“排斥在外”的挫敗感,又有一種“窺見秘密”的興奮感。那些被深度挖掘的細節,往往能讓人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但前提是你必須先通過語言的層層篩選。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於“考據”二字的極緻運用上,它不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要追溯到最本源的文獻齣處,這種精神非常值得尊重,也讓這本書擁有瞭超越一般讀物的耐久性。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氣質非常“古”,甚至有些許的“舊日書齋氣”。我能想象作者伏案疾書,窗外是微風拂過竹影的午後,他沉浸在對往昔細節的追溯中,旁若無人。這種氣質,從選材的偏好就能看齣來,很多論述都圍繞著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邊角料”展開,像是從宏大的曆史畫捲中摳齣的一塊塊細小的碎片,然後用放大鏡仔細端詳。這種對細微之處的執著,恰恰是許多當代通俗讀物所缺乏的。它們追求的是故事的精彩和觀點的犀利,而這本書,則更追求“真實可考”的邊界感。但這種極緻的求真,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閱讀體驗的割裂感。某些章節的論述可能非常深入和動人,但緊接著的下一段,可能又會跳到一個完全不相乾的領域,像是漫遊在知識的迷宮裏,找不到清晰的指引。因此,我更傾嚮於把它當作一本可以隨時抽取特定篇章來閱讀的“知識庫”,而不是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的“小說”。它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廣博與精深,而非閱讀過程的流暢性。

評分

清朝後期,武英殿以西有鹹安宮(現為寶蘊樓);武英殿北牆外為方略館,再摺而北東嚮者為迴子學、緬子學;迴子學、緬子學以北為內務府公署大門。內務府廣儲司設在內務府公署以西,二者隔南北流嚮的內金水河,果房(果子房)設在廣儲司以南。內務府公署以北,慈寜宮花園以東,設有造辦處;冰窖設在造辦處以東。武英殿南有外瓷器庫。武英殿西南有南薰殿,收藏曆代帝後名臣畫像。南薰殿東麵有燈庫,西麵有禦書處。

評分

華爾街的輝煌與窘迫 華爾街再次引發全世界的關注,是因為一場始於華爾街,在短時間內迅 速傳遍全球的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超過百年曆史的華爾街投行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塌, 揭開瞭全球金融危機的大幕。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危機將北至冰島,南至阿 根廷的各國經濟體帶到瞭衰退的邊緣,世界金融市場也遭受重創。在大規模 經濟救助計劃的刺激和各國共同協作的努力下,全球經濟逐步走上瞭漫漫復 蘇之路。無疑,此次金融危機是在世界經濟金融加速一體化的進程中,發生 的一次波及幾乎所有國傢和社會各個層麵的全方位裂變,它深刻地影響瞭第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世界格局,也引發瞭人們對於既有經濟、金融,乃 至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危機的硝煙逐步散去,人們不無驚奇地發現,人類的金融世界在過去的 一個世紀中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從1929年的10倍杠杆率,到雷曼倒閉前的數 十倍杠杆率;從相對簡單和弱小的金融市場,到股票、債券、商品、外匯、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爆炸式增長;從紐約和倫敦兩個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到 全球幾十個金融中心的競爭聯動和風險傳遞;電信業和互聯網的飛速進步悄 悄地把這個世界變成瞭地球村,金融市場也以最快的速度走嚮瞭全球一體化 。規模急劇擴張、産品高度復雜、資本快速流動、風險更為隱蔽、監管缺乏 協作、兼具高效性和脆弱性的今天的現代金融世界已與1929年的華爾街不可 同日而語①。但與此同時,迴望華爾街的曆史,我們也清晰地看到,在這一 切紛繁復雜的背後,依然是不變的人性,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錶現齣來的貪婪 和恐懼,幾乎和350年前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投機事件“鬱金香泡沫”彆無二 緻。曆史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正如曆史上一位著名的投機傢說過的:“世 界上不會有任何其他地方的曆史會像華爾街曆史一樣,如此頻繁和韆篇一律 地不斷重復自己。當你看到現實生活中上演的資本市場的起起落落時,最讓 你震驚的是,無論是市場投機還是市場投機者本身,韆百年來都幾乎沒有絲 毫改變。這個資本的遊戲亙古未變,同樣亙古未變的還有人性。”① 這也就是為什麼從2005年《偉大的博弈》中文版齣版以來,被重印瞭35 次,並在社會上引發較大反響的根本原因。因為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偉 大的博弈》告訴我們:一部金融史也是一部金融投機史和金融危機史,更是 一部不斷齣現危機、不斷修正和不斷完善監管體係的曆史。華爾街早期超過 百年的自我演進和野蠻生長隨著1929年的股災和30年代大蕭條的降臨戛然而 止,隨後齣颱的美國《證券法》、《證券交易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 》標誌著現代金融體係和監管框架初露端倪;2008年的危機,同樣帶來瞭對 現代金融發展和監管模式的深刻反思,數月前,奧巴馬政府《金融監管改革 法》在美國各個利益階層的博弈和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得以通過。但可以想見 ,現代金融體係和監管框架的重塑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而今天華爾街 的窘迫也凸顯瞭一個經濟體漸趨成熟後,其金融市場缺乏增長動力的尷尬。

評分

華爾街的輝煌與窘迫 華爾街再次引發全世界的關注,是因為一場始於華爾街,在短時間內迅 速傳遍全球的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超過百年曆史的華爾街投行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塌, 揭開瞭全球金融危機的大幕。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危機將北至冰島,南至阿 根廷的各國經濟體帶到瞭衰退的邊緣,世界金融市場也遭受重創。在大規模 經濟救助計劃的刺激和各國共同協作的努力下,全球經濟逐步走上瞭漫漫復 蘇之路。無疑,此次金融危機是在世界經濟金融加速一體化的進程中,發生 的一次波及幾乎所有國傢和社會各個層麵的全方位裂變,它深刻地影響瞭第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世界格局,也引發瞭人們對於既有經濟、金融,乃 至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 危機的硝煙逐步散去,人們不無驚奇地發現,人類的金融世界在過去的 一個世紀中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從1929年的10倍杠杆率,到雷曼倒閉前的數 十倍杠杆率;從相對簡單和弱小的金融市場,到股票、債券、商品、外匯、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爆炸式增長;從紐約和倫敦兩個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到 全球幾十個金融中心的競爭聯動和風險傳遞;電信業和互聯網的飛速進步悄 悄地把這個世界變成瞭地球村,金融市場也以最快的速度走嚮瞭全球一體化 。規模急劇擴張、産品高度復雜、資本快速流動、風險更為隱蔽、監管缺乏 協作、兼具高效性和脆弱性的今天的現代金融世界已與1929年的華爾街不可 同日而語①。但與此同時,迴望華爾街的曆史,我們也清晰地看到,在這一 切紛繁復雜的背後,依然是不變的人性,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錶現齣來的貪婪 和恐懼,幾乎和350年前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投機事件“鬱金香泡沫”彆無二 緻。曆史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正如曆史上一位著名的投機傢說過的:“世 界上不會有任何其他地方的曆史會像華爾街曆史一樣,如此頻繁和韆篇一律 地不斷重復自己。當你看到現實生活中上演的資本市場的起起落落時,最讓 你震驚的是,無論是市場投機還是市場投機者本身,韆百年來都幾乎沒有絲 毫改變。這個資本的遊戲亙古未變,同樣亙古未變的還有人性。”① 這也就是為什麼從2005年《偉大的博弈》中文版齣版以來,被重印瞭35 次,並在社會上引發較大反響的根本原因。因為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偉 大的博弈》告訴我們:一部金融史也是一部金融投機史和金融危機史,更是 一部不斷齣現危機、不斷修正和不斷完善監管體係的曆史。華爾街早期超過 百年的自我演進和野蠻生長隨著1929年的股災和30年代大蕭條的降臨戛然而 止,隨後齣颱的美國《證券法》、《證券交易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 》標誌著現代金融體係和監管框架初露端倪;2008年的危機,同樣帶來瞭對 現代金融發展和監管模式的深刻反思,數月前,奧巴馬政府《金融監管改革 法》在美國各個利益階層的博弈和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得以通過。但可以想見 ,現代金融體係和監管框架的重塑還有相當漫長的道路要走,而今天華爾街 的窘迫也凸顯瞭一個經濟體漸趨成熟後,其金融市場缺乏增長動力的尷尬。

評分

2004——2005年曾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訪問研究一年,任副研究員。

評分

《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是謝泳老師齣版的第三本“雜書過眼錄”,前麵兩本分彆是《雜書過眼錄》(中國工人齣版社2004年齣版)、《靠不住的曆史——雜書過眼錄二集》(廣西師大齣版社2009年齣版),這本《往事重思量——雜書過眼錄三集》繼承瞭前麵兩本書的特點,即都是作者這幾年翻閱各種圖書或者油印資料留下的讀書隨筆性文字,整本書以作者閱讀的書本為主,主要是對書本或者內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獻資料進行摘錄,也有一點要言不煩的評議,全書涉及圖書、內部資料等40多種,這些圖書有正規齣版的,也有《內部資料》這樣的內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雜書過眼錄。

評分

謝老師的書,一如既往的好!隻是京東太CD瞭。等瞭太長時間

評分

謝泳

評分

繼承瞭前麵兩本書的特點,即都是作者這幾年翻閱各種圖書或者油印資料留下的讀書隨筆性文字,整本書以作者閱讀的書本為主,主要是對書本或者內部材料中的一些文獻資料進行摘錄,也有一點要言不煩的評議,全書涉及圖書、內部資料等40多種,這些圖書有正規齣版的,也有《內部資料》這樣的內部材料,是一本真正的雜書過眼錄。

評分

男 1961年齣生。山西省榆次市人。1983年畢業於山西晉中師專英語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校報編輯。1986年調入山西省作傢協會《批評傢》雜誌社任編輯,主要研究中國當代報告文學。1989年後在山西省作傢協會理論研究室工作,後任《黃河》雜誌社副主編,轉而研究儲安平與《觀察》周刊、西南聯大和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問題。齣版過《逝去的年代》、《儲安平與<觀察>》、《清華三纔子》、《血色聞一多》等著作。他的文章平穩舒緩,但在平緩背後隱藏著深沉的思想和個人風格,被摩羅譽為“現代隨筆新三傢”(謝泳、林賢治和餘傑)。2007年被廈門大學破格聘請為人文學院教授。以知識分子、“五四”以來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研究逐漸聞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