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1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红色家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红色家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红色家书》仅选编一百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r。这一百余封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让历史有血有肉,让革命家从书本走进生活。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种奋斗不息的人生。这是*真实的党史读物,是*生动的红色教材。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研究员
★红色家书让我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是理解不忘初心的的重要史料,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教材。
——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
★你可以看到史料,看到人物传记,看到悦心文辞。更可以看到领袖褪去神秘光环回归朴实,却更加立体让人心生敬佩。
——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宣传统筹部副主任
目录
明志篇
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
——李立三致父亲李昌圭等(1919年11月)
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0年3月4日)
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向警予致父亲向瑞龄等(1920年8月)
我们抢上前去迎未来的文化吧
——高君宇致女友石评梅(1921年4月16日)
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
——任弼时致父亲任思度(1921年春)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聂荣臻致父亲聂仕光等(1922年6月3日)
我要救中国*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3年1月10日)
救人民于涂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
儿生性与人不同,*憎恶的是名与利
——邓恩铭致父亲邓国琮(1924年5月8日)
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4年11月14日)
我们唯*的出路,只有帮助劳动阶级去打倒资本阶级
——王稼祥致堂弟王柳华(1925年)
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
——袁国平致母亲刘秀英(1927年5月25日)
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1928年3月)
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致妻子郑家钧(1928年3月)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1928年3月)
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
——何叔衡致哥哥何玉书等(1929年1月)
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
——王若飞致舅父黄齐生(1932年1月7日)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1935年3月16日)
非我无情,实处此国难当前,奈何
——罗荣桓致哥哥罗晏清(1937年9月12日)
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对我的恩爱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1937年9月18日)
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
——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1937年11月27日)
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
——左权致母亲张氏(1937年12月3日)
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
——邓发致堂弟邓碧群(1946年1月21日)
正己篇
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
——张太雷致妻子陆静华(1921年1月)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1月30日)
吾国今日*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2月23日)
要想办法,自力更生节约,千万千万告诫家中人等
——陈毅致哥哥陈孟熙(1962年4月10日)
不论学工,学农,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
——张闻天致弟弟张振平(1976年2月2日)
亲情篇
家母病重,赶回服侍,亲侍汤药,未尝废离
——毛泽东致舅父文正兴等(1919年4月28日)
堂兄林修梅弥留仅语及国家大事
——林伯渠致堂叔林范心(1921年10月16日)
助弟妹等建立自然而有幸福的家庭
——恽代英致弟媳葛季膺(1923年6月19日)
我欢喜你,乖乖的小独伊
——瞿秋白致女儿瞿独伊(1929年)
梦中的你是如此之亲热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1929年2月26日)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
——杨开慧致堂弟杨开明(1929年3月)
教子篇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8月3日)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
结婚对象主要是择前进的分子,有希望的人
——徐特立致儿媳刘萃英(1939年11月10日)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毛泽东致儿子毛岸英等(1941年1月31日)
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
——朱德致女儿朱敏(1943年10月28日)
家庭中自然需要些忍耐说服,和睦为主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衡(1944年10月6日)
你学得一专门技能必须用于有用之地
——吴玉章致侄子吴端甫(1944年12月8日)
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
——叶剑英致女儿叶楚梅(1946年12月6日)
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
——林伯渠致女儿林秉佑(1946年12月8日)
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
——徐特立致孙女徐禹强(1947年2月15日)
前言/序言
2015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所学校”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裁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选编这本《红色家书》,就是为了具体地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叉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
本书编辑工作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家书内容引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毛泽东书信选集》《周恩来书信选集》等权*资料,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仅订正某些明显的错讹与此同时,为了便于阅读和学习,用书信中的关键词句拟了一个标题,简略介绍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并对书信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作了简要的注释。
本书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四个篇章.其中明志篇收录的家书主要彰显了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亲情篇主要反映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温暖情感,教子篇则是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理念的集中反映。
限于篇幅,本书仅选编一百余封家书,部分书信的注释文字中,简要介绍与此相关的信件限于水平,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见谅并指正。
《静水流深》 引子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如同静静流淌的河水,表面平静,却蕴藏着深沉的力量与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或许是尘封的往事,或许是未竟的心愿,又或许是潜藏在个体生命中的情感暗流。《静水流深》便是一部试图去触碰这些灵魂深处秘密的作品,它并非以宏大叙事或波澜壮阔的情节取胜,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寻常人生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情感涟漪。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一个江南水乡的小镇,一个名叫苏晚的女子身上。苏晚的人生,从外人看来,平淡无奇。她是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生活规律,性格温婉,日复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将知识的种子播撒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然而,在她平静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段不曾言说的过往,以及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谜团。 故事的开端,苏晚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陌生来信。信件的内容简短而 enigmatic,只提到了一个她以为早已被遗忘的名字,以及一个模糊不清的地址。这封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苏晚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她开始回忆起少年时期那段青涩而懵懂的时光,回忆起那位曾经出现在她生命中的少年,以及他们之间一段若即若离、最终戛然而止的感情。 随着信件的指引,苏晚踏上了一段寻觅之旅。这段旅程并非刻意而为的探险,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回归,一种对过往的叩问,以及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探寻。她离开了熟悉的小镇,前往那个陌生而又隐约熟悉的城市。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些人,他们或多或少地与她过去的某个片段有着联系,或是当年那个少年的旧识,或是与这段往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与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中,尘封的记忆开始一点点被唤醒。她了解到,当年那个少年,并非如她以为的那样简单的离开,而是经历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抉择。他与她一样,在命运的洪流中,也在默默地承受着各自的重量。苏晚的寻觅,不仅仅是在寻找一个答案,更是在重塑一段被时光模糊的记忆,在理解一个曾经深爱过的人的内心世界。 旅途中,苏晚也遇到了新的风景和新的人。她曾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诗集,其中的诗句恰好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她也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与一位同样在异乡漂泊的画家有过短暂的交流,他们的对话,让她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这些偶遇,如同点缀在寻觅之路上的星光,为她的旅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最终,苏晚找到了当年的那个少年,或者说,找到了那个早已不是少年,而是经历沧桑的中年男人。他们的重逢,没有戏剧性的拥抱,也没有激烈的质问,只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理解与释然。他们各自讲述了这些年来的经历,那些曾经的误会、遗憾和默默的思念,在平静的对话中逐渐消散。原来,生活并非只有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在细微之处,在无声的牵挂中,在对彼此命运的默默祝福中。 主题探讨 《静水流深》的核心主题,在于探索“未竟的情感”与“静默的成长”。 未竟的情感:故事中的情感,并非炽热燃烧的烈焰,而是如陈年的酒,越发醇厚。苏晚与少年之间的情感,在年少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圆满,这份“未竟”,成为萦绕在她心头的一根细线。这种情感的未竟,并非是失败,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某种缺失,一种对人生“可能”的追问。当苏晚再次面对这份情感时,她并非是要去修复什么,而是要去理解,去接纳,去看到这份情感在岁月中的沉淀,以及它对她性格和人生选择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未竟的情感,也是对青春期美好但脆弱情感的一种致敬,是对那些曾经真心相待却最终未能相守的遗憾的一种温和回顾。 静默的成长:苏晚的成长,并非是在轰轰烈烈的人生事件中完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在内心的反思与沉淀中实现的。她从一个温婉而略带羞涩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成熟而懂得理解的女性。这种成长,体现在她面对困惑时的冷静,面对过往时的释然,以及面对生活时的从容。她没有选择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执着于过去的遗憾,而是用一种更加温和、更加宽容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她学会了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学会了在别人的痛苦中体会人生的不易。她的成长,是一种“静水流深”式的成长,不张扬,不炫耀,却拥有着强大的内在力量。 时间的沉淀与理解:时间是故事重要的推动者,也是最重要的见证者。它不仅模糊了记忆,也磨平了棱角,带来了理解。苏晚的寻觅之旅,也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她试图从时间的缝隙中,重新审视那段过往,理解那个曾经的少年,也理解那个曾经的自己。她发现,当年无法理解的许多事情,在时间的流逝后,都变得清晰起来。这种理解,并非是简单地将所有事情合理化,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对生命无常的接纳。 普通人生的深刻:小说的主旨在于展现普通人生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学意义。苏晚并非是叱咤风云的女强人,也非经历惊天动地的传奇。她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师,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在她的内心世界中,有着同样不平凡的挣扎与感悟。作者试图告诉读者,即使是最普通的人生,也同样可以拥有深沉的情感,同样可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那些被掩埋的情绪,往往才是构成生命本质的重要部分。 叙事风格与亮点 《静水流深》采用了一种极为细腻、舒缓的叙事风格。 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感变化,通过对苏晚心理活动的深入刻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她那些不自觉的叹息,那些若有所思的眼神,那些细微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信息。 意境的营造:小说对江南水乡的描绘,以及对城市街景的刻画,都充满了诗意。水乡的烟雨朦胧,老街的古朴韵味,都与苏晚内心的情感变化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这种意境的营造,让故事不仅仅是情节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留白与暗示:作者并非将所有事情都事无巨细地交代清楚,而是善于运用留白和暗示,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和想象。这种留白,反而增强了故事的艺术张力,留给读者更多的解读空间。例如,少年当年离开的原因,信件的具体内容,作者都只是点到为止,让读者去揣摩其中的深意。 语言的温润与力量:小说的语言风格温润如玉,却又不失力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句子结构多为平缓舒展,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 结语 《静水流深》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归、情感沉淀的作品。它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一个普通女性的心灵深处,感受那些被时间掩埋却从未消失的情感,理解那些在默默中发生的成长。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答案,并非来自激烈的碰撞,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对过往的温柔回望。正如那静静流淌的河水,表面平静,内里却自有万千故事,自有无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