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生平事跡記述很少,留下很多“謎”供後人猜想、研究。本書應是研究成果之一。本書作者是研究施耐庵的專傢,盡其所能搜集瞭相關史料和民間傳說,將施耐庵這位曆史奇人、文學巨匠的生平故事,和他創作《水滸傳》的因緣與曆程,一一道來,特彆剖析瞭施耐庵及其《水滸傳》與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張士誠的關係,破解瞭許多謎團。本書特色之一是大量運用與施耐庵相關的民間傳說,輔以實地相關遺存,塑造瞭一位秉性聰穎、纔華橫溢、文武雙全、足智多謀、扶危救睏、隱居草澤民間、為英雄樹碑立傳的古代知識分子形象。
浦玉生,男,1957年生。現任江蘇省鹽城市委辦公室(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曾在中國大陸及港颱地區齣版散文集《心花》、長篇曆史小說《吳王張士誠》、學術專著《創新經理商戰》《創業文化讀本》等60餘部,獲全國青年企業管理徵文一等奬、全國首屆人纔研究新秀奬。
作為一個敢於挑戰傳統人生模式的文人,李漁是勇敢的。他試圖逃離士子們已走瞭韆年之久的“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以自己的筆為生。於是,瞄準瞭觀眾和讀者需求,他寫戲,演戲,經營戲;他寫書,編書,經營書……本傳中他那充滿活力的生命形態,使你能夠清晰地觸摸到來自曆史深遠處的層層微瀾。
——文史專傢 劉彥君
作者將平易的語言與嚴謹的學術性融閤起來,樸實中透齣典雅。本傳強烈突齣瞭傳主的具有“不安定”靈魂以及永遠著眼於創造和創新的性格魅力。
——文學專傢 賀紹俊
第一章 少年早成
一、敏而好學
蘇北裏下河水鄉港汊縱橫,垛田星羅棋布,漁舟帆影婆娑。二十多歲的船老大施元德駕漁船在串場河裏捕魚,船尾站著的妻子卞淑貞,已懷孕九個月,仍然跟著丈夫捕魚。元代元貞二年(1296)初鼕的一個傍晚,落霞滿天,漁歌唱晚,勞碌一天的卞淑貞身體忽然歪倒在舵柄上,兩手捂著肚子,顯得十分痛苦:“我要生瞭。”施元德又驚又喜地高喊:“快,全速返航!”漁船很快在泰州白駒場茅傢園靠岸,眾人把卞淑貞抬迴傢,又急忙去請接生婆。
不一會兒,接生婆對滿頭大汗的卞淑貞說:“淑貞,恭喜你,生瞭個胖兒子。”施元德頓時喜笑顔開,在搖曳的燭光下,小寶寶正睡得香甜,滾圓的大腦袋特彆招人喜愛。
施耐庵快兩個月時,還沒有個名字。施元德請來隔壁的一位老秀纔,給孩子取名。老秀纔進瞭屋門,見這小孩生得方頭大耳,眉清目秀,又翻瞭翻隨身攜帶的舊書,對施元德說:“我看這孩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好福相啊。起名叫‘彥端’吧!彥者,美士也;端者,正也。這孩子長大瞭,一定會成為行為端正的纔子,有文筆纔華,又為人仗義,將來是國傢棟梁啊!”聽老秀纔這一說,施元德夫婦喜悅萬分,連忙拿齣早準備好的喜錢,十分感謝地把老秀纔送齣瞭門。
這個被起名為“彥端”的嬰兒,就是後來寫齣世界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的施耐庵。至於為何又更名“耐庵”,那是後話。
施耐庵幼時就聰明異常,三歲背唐詩宋詞,四歲畫雞鴨牛羊,五歲認識幾百字。爹媽心裏喜歡,到瞭八歲就將他送到白駒場北寶寺私塾讀書。
有一次北寶寺的一個老和尚攔住他,說有一謎語要他猜,若是猜不齣來就不讓上課,老和尚念道:
小小諸葛亮,獨坐軍中帳。
擺起八陣圖,要捉飛來將。
八歲的施彥端聽老和尚念完,並不作答,隻是用手指在地上畫瞭一物作謎底。老和尚見瞭笑笑,點點頭,接著又齣一謎:
小小一條龍,須長背又弓。
生前沒有血,死後渾身紅。
施彥端聽瞭二話沒說,又在地上畫齣一物,揭瞭謎底。然後昂首闊步走進私塾館。
原來這兩個謎語的謎底分彆是“蜘蛛”與“蝦子”。
私塾館教書的老先生,有戒尺一把,對不認真讀書的頑童,常常將戒尺朝桌子上一拍,調皮好玩的學生就大聲朗讀齣來,老先生戴著一副老光眼鏡,透過老光眼鏡,看到施彥端端坐不動,心想,這乃神童似的,怎麼今天這麼笨拙,連書也不念。老先生喊來施彥端,厲聲地問:“施彥端,你為何不念書!”“啓稟老師,我已經將課文讀熟瞭。”
老先生說:“既然你已經讀熟瞭,背給我聽!”
老先生拿過課本,隻見施彥端大聲背誦,竟然與課文一字不差,老先生大為吃驚,這學生果然與眾不同啊,施彥端此舉也令同學們十分羨慕。
施彥端在私塾讀瞭五年書,過目能誦,品學兼優。一天,老先生教學生寫作文,題目是《春》,當有的頑童正在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之時,或有的學生正在磨磨蹭蹭、塗塗擦擦之時,施彥端已經完成作文。老先生拿來一看,原來這篇《春》之作文,真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且不說語言雋秀,情真意切,而且立意清新,主旨鮮明,不可多得的人纔啊!
老先生翻看著施彥端的作文,不由自主地感慨:施彥端,可惜你齣生在窮鄉僻壤的農傢,再聰明將來也不過是一個草澤纔子,哪能像那些錦衣玉食的官宦人傢,成為國傢棟梁,日後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啊!
十二歲那年,有一次,施彥端偶然在鄰居傢見到王勃的《滕王閣序》,便藉迴傢如飢似渴地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連晚飯也忘瞭吃啦!等他一讀完,便去私塾找王老先生請教,一見麵就迫不及待地問:“先生,王勃的文章為什麼寫得這樣好?”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王老先生捋著鬍子笑嗬嗬地說,“傳說,王勃七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在雲南交趾當縣令,為瞭督促兒子更好讀書,特地派人到陝西老傢把王勃接到住所。王勃走到南昌時,正好碰上他的啓濛老師周先生,周先生愛喝酒,因為貪杯,這工夫已有幾分醉意,就糊裏糊塗地把王勃帶到都督閻伯嶼那兒,讓王勃為閻都督寫瞭《滕王閣序》的消息就傳開瞭……”說到這,施彥端有點呆瞭,他無比敬佩少年王勃,於是對王老先生說:“將來,我也要寫齣《滕王閣序》這樣的文章來!”
王老先生聽瞭,滿意地說:“有誌者事竟成,孩子,好好努力吧!”
不久,白駒場內死瞭一個老人。按當時風俗,要先讀祭文,然後纔能由和尚念經。可是,事先約好寫祭文的季秀纔一時來不瞭,大傢很著急。這時,施彥端也在場,他想起瞭王勃寫《滕王閣序》,便鼓起勇氣說:“祭文讓我來寫吧!”
“哎呀!這個小孩口氣可不小哩!”
“一個娃娃也會寫祭文?”
大傢議論紛紛。
鄰裏阿大是在說書場裏當夥計的,聽說書人常說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有點兒見識,便嚷道:“有誌不在年高嘛,彆小看瞭彥端,讓他試試,要是不行,等季秀纔來瞭再寫也不遲呀!”
大傢覺得阿大的話蠻有道理,主持喪事的人拿齣筆墨紙張,讓施彥端寫起祭文來。隻見施彥端捲起袖子,在桌前立定身子,閉目定瞭定神,毅然拿起狼毫筆,洋洋韆言祭文,一揮而就。
這時,季秀纔急急趕到,主傢拿著施彥端剛纔寫的祭文請他過目。祭文對於死者的生卒年月、婚配、所生子女、平生作為以及活著的人對死者的哀悼等等,寫得清清楚楚,行文流暢,詞句樸實,感情十分真摯,真是一篇中規中矩有頗見纔氣的祭文,季秀纔連連稱贊:“好,很好,難得,難得!”又仔細地端詳著施彥端,認真地問道:“你曾經寫過祭文嗎?”
“沒有。”施彥端搖搖頭說。
“那麼,你是根據什麼來寫的呢?”
“我想這祭文,無非是說死者生前做過什麼好事,親人們對死去的人怎麼懷念。不當之處,請先生賜教。”
季秀纔十分佩服小彥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他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一下子把施彥端拉到瞭自己的懷裏。
裏下河地區是“鍋底窪”,水患連年。那年白駒場發瞭大水,傢被淹瞭。施元德帶著妻兒重返蘇州施傢巷,為瞭謀生,施元德還是以行船為業,而年僅十二歲的施耐庵,就在傢門口掛瞭一個修補殘書的攤牌。蘇州城是個人文薈萃之地,書籍極貴,一般人傢書籍破損瞭,總是請人修補,再給孩子們讀,做這個行當的多是纔華齣眾的纔子。施耐庵傢門口“修補殘書”的招牌一掛齣來,就招來不少好事文人的刁難,故意把一些殘破不堪的四書五經送上門來,要他補。施耐庵當著眾人的麵,說這頁缺什麼字,那頁缺什麼詞,“立等可取”,不一會兒就修補好瞭,還一字不錯,一時轟動瞭姑蘇城,街頭巷尾都在傳說城裏齣瞭一個小纔子。
一天,施耐庵剛在書寫颱坐定,忽聽得有人一聲吆喝:“修書!”施耐庵抬頭一看,是一個衙役,一臉橫肉,兩眼凶光,好像前世就欠他二百斤黃豆種子沒還給他似的。施耐庵胸有成竹地說:“拿來我看。”
那衙役把手嚮後一指,趾高氣揚地吆喝道:“知府老爺吩咐:要是此書你能修補起來,知府老爺明天設宴請你;如若錯瞭一個字,立即將你傢的招牌砸爛。”衙役一邊冷笑,一邊將殘破的書擲在書颱上。施耐庵接過來一看,是一本陳舊不堪的曆書,隻剩下上邊一半,還有底下一半均被老鼠啃掉瞭。
站在一旁看的百姓鳴不平瞭:“嘿,破曆書如何修補?這不是拿人傢小孩過不去嘛!存心砸人傢飯碗?!”
施耐庵卻像沒事兒一般,隻見他不慌不忙地用襯紙補好缺處,提筆補寫起來,大半天工夫,他真的將那曆書修補好瞭。那修補的知識,還是他過目不忘的本事幫瞭忙,無非是天乾地支的配閤演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再套以“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的十二生肖,將這曆書配套成龍,完整無缺。
那衙役又拿起一本同樣的曆書,逐字逐句地核對,果然一字不差。旁邊的圍觀者一個個提心吊膽,暗中都為施耐庵捏把汗,等聽那個衙役說真的一字不差,有個人伸伸舌頭,說瞭一句施耐庵傢鄉的江淮方言:“乖乖隆的鼕,這個小夥真的是文麯星下凡嘞!”圍觀的老百姓均驚喜不已,一派欣欣然的樣子,隻有那個衙役灰溜溜地逃走瞭。
施耐庵跟著父親從白駒場來到滸墅關,住在太湖邊上,夏天常與一些夥伴跳入湖裏泅水嬉戲。他平時送父親上船,路過蘇州府學,聽到學校裏琅琅的讀書聲,總是站著不肯走,纏著父親說“我要讀書”。可是由於傢境貧寒,加上母親又生瞭彥明、彥纔兩個弟弟,傢裏更加睏難,無法供他上學。於是他就找有書的孩子藉,請識字的鄰居教,有時還到蘇州府學去旁聽。就這樣,他背熟瞭《百傢姓》、《韆字文》,還反復誦讀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詩》、《書》、《禮》、《易》、《春鞦》等。
施元德知道兒子渴望讀書,不久就把施耐庵送到蘇州西北、大運河邊上的水陸要衝、江南名鎮——吳縣滸墅關〔施耐庵早年求學的滸墅關鎮曆史悠久。滸墅關曾名為“虎疁”,據《吳郡誌》及當地史誌記載,相傳秦始皇開掘吳王墓時,見白虎蹲丘(今蘇州虎丘)上,率部追趕二十餘裏,虎不見處,即名為虎疁,後因避唐太祖李虎諱,避五代吳越王錢鏐諱,遂改名為滸墅、許市。據清道光《滸墅關誌》記載,早在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就在滸墅關設置稅關。明宣德四年(1429)戶部設立鈔關署衙於此,故得名滸墅關。當時滸墅關為長洲縣六鎮之一,全國七大鈔關之一,為大運河上的重要關津。數百年來慣稱“許市”,約定俗成滸墅關。
〕一傢私塾讀書。
施耐庵在讀書期間,除瞭博覽經史子集外,尤愛宋元話本,他不僅記憶力驚人,過目成誦,而且文思敏捷,能寫會說,是一個敏而好學、纔氣過人的學生。
一次,他看到老師畫的牡丹形似神肖,非常羨慕,但由於自己急於求成,總是畫不好。於是他就嚮老師請教,怎樣纔能把牡丹畫好。老師笑笑說:“怎樣畫好牡丹的答案,現放在花園裏呢,你去看一看就知道瞭。”
施耐庵到花園裏一看,除瞭東牆下有幾株盛開的牡丹外,什麼“答案”也沒有。他這纔明白老師的用意,是要讓他照著牡丹寫生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臨摹、寫生,施耐庵自以為牡丹畫得不比老師差瞭。一天早晨,他畫瞭幅《蝶戲牡丹》拿去請老師指教。老師藉機開導他:“你畫的牡丹枝葉上有露珠,時間上該是早晨,而牡丹花瓣萎散無力,已是正午的花姿,在一幅畫麵上時間這樣錯亂,可見你寫生的功夫還沒有到傢呢。在我國繪畫史上有許多佳話:判定《正午牡丹》畫的真僞,就在於牡丹花下那隻貓的眼睛,瞳孔是眯成一條綫還是睜得圓圓的。判定戴嵩《牧牛圖》的真僞,則在於那頭牛的眼睛裏有沒有依稀晃動著牧童的影子。”
施耐庵心想:我今天這幅畫是早晨對著牡丹寫生的,難道還會看錯嗎?他告彆瞭老師,直奔花園去看個究竟。時值正午,他用手捧著花仔細地一看,花瓣果然與清晨看的不一樣。這件事令他感觸很深,學畫便格外虛心瞭。
從此,他每當課餘時間,總要到花園裏練習寫生,如此一練就是三年。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施耐庵勤學苦練,他所畫的牡丹栩栩如生瞭。
施耐庵早年求學的滸墅關鎮曆史悠久。滸墅關曾名為“虎疁”,據《吳郡誌》及當地史誌記載,相傳秦始皇開掘吳王墓時,見白虎蹲丘(今蘇州虎丘)上,率部追趕二十餘裏,虎不見處,即名為虎疁,後因避唐太祖李虎諱,避五代吳越王錢鏐諱,遂改名為滸墅、許市。據清道光《滸墅關誌》記載,早在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就在滸墅關設置稅關。明宣德四年(1429)戶部設立鈔關署衙於此,故得名滸墅關。當時滸墅關為長洲縣六鎮之一,全國七大鈔關之一,為大運河上的重要關津。數百年來慣稱“許市”,約定俗成滸墅關。
……
引言
一
施耐庵其人不見於正史,稗史野聞眾說紛紜,因此被稱為“韆古之謎”。然而,一部曠世巨著《水滸傳》的問世,傢喻戶曉,振聾發聵,影響深廣。它是我國第一部用白話文體寫就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産生於十四世紀末期,與另一部長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共同開闢瞭中國小說史的全新麵貌,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又恰恰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門人——學生。《水滸傳》已進入世界文學之林,成為世界名著之一,那麼,這位偉大作傢的身世如何?“謎底”應該揭開。
但是,《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是施耐庵?是羅貫中?還是施、羅閤著?施耐庵的身世又是怎樣的?在明代的文人筆記中,有許多矛盾的記載。及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鬍適《水滸傳考證》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還認為施耐庵是烏有先生,或懷疑是僞托。一百年前日本北村三郎在《世界百傑傳》中,於中國取孔丘和施耐庵為傳。在我國《新世界小說社報》第八期上,曾有《中國大小說傢施耐庵傳》,但那篇傳記裏,關於施耐庵的生平,一點具體材料都沒有。《辭海》第六版關於“施耐庵”的辭條也是語焉不詳。
這原因是多方麵的,最主要的是有關施耐庵的原始材料太少,又距今六七百年,難於考察。但是正如一韆年前的古人不識甲骨文一樣,六七百年前的元明間人弄不清施耐庵的身世,但是六七百年後的今人,終於大體弄清施耐庵的身世瞭。
元末明初的文學大師施耐庵,本名彥端,字子安、肇瑞,又字耐庵(或彆號耐庵)。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生於泰州海陵縣白駒場街市,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於淮安,享年七十五歲。
施耐庵是個貧苦弄船人的兒子,童年時期隨父親到蘇州,十三歲入蘇州附近的滸墅關讀書,十九歲中秀纔,二十八歲中舉人。到當時的京城大都(今北京)會試,結果落第。因國子監司業劉本善的推薦,到山東鄆城縣任訓導,得以遍搜梁山水泊宋江英雄遺事,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瞭基礎。元至順年間(1330—1333),施耐庵賜中進士,後曾官錢塘二載,由於與當事權貴不閤,憤然懸印辭官而去,隱居著《水滸》以自遣。
施耐庵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風雲詭譎的時代。元朝統治者荒淫腐敗,人民生靈塗炭,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的元帝國開始分崩離析。韓山童首先發難於中原,“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接著,劉福通、硃元璋響應於皖北,方國珍點火於福建,陳友諒起事於江西,真正到瞭狼煙四起的地步。施耐庵的同鄉張士誠也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泰州白駒場率鹽民舉起義旗,次年占據瞭高郵,建國號周,自稱誠王。以後他渡江南下,攻占瞭常熟、湖州、鬆江、常州等地,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定都平江(今蘇州),稱吳王。
為瞭自己的事業,無論硃元璋還是張士誠,都曾禮賢下士,以籠絡地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張士誠甚至以厚幣招徠著名文士楊鐵崖。許多各抱不同目的的知識分子,紛紛投入他們的懷抱。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甚至認為,“適張氏據吳,東南之士,鹹為之用。”施耐庵的朋友劉伯溫投奔瞭硃元璋,做瞭硃的謀士;施耐庵的另一些朋友如魯淵、劉亮則歸張士誠麾下。而施耐庵自己及其門人羅貫中,也曾應張士誠之聘,做瞭幕僚。然而,張士誠卻不是一個圖有大誌的人,偏安一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之後,張氏集團的領導成員生活上日漸驕奢淫逸,張士誠的女婿潘元紹就娶瞭七個小老婆。張士誠不僅降元,而且反過來攻安豐,殺劉福通,本來對張士誠抱有熱切希望的知識分子開始感到失望,覺得他成不瞭大器,於是相繼離去。好友魯淵、劉亮離開吳中時,施耐庵作《鞦江送彆》套麯相贈。
不久,施耐庵也離開瞭張士誠,隱居於今張傢港市河陽山永慶寺和江陰市祝塘鎮大宅裏一帶,靠教書為生,並繼續《水滸傳》的創作。一三六七年,蘇州城破,張士誠兵敗被俘,後死於金陵。硃元璋在蘇州一帶大肆搜捕張士誠的餘部,為避禍,施耐庵迴到江北,定居於白駒。因為寫瞭“倡亂之書”《水滸傳》,施耐庵被關進刑部大牢年餘,後染病,晚年流徙淮安一帶活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淮安有人還能確指施耐庵的書齋以及隔壁羅貫中的寓所。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施耐庵書齋在今淮安大香渠巷6號。
《水滸傳》一書的創作,根據傳說記載,在張士誠入吳時,施耐庵已經寫到第四十五迴;根據山東傳說,從十四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據《顧丹午筆記》,明洪武初年,劉伯溫說施耐庵“著《水滸傳》甫竣”,又說他的一生精力都耗盡於一部書上瞭。看來,《水滸傳》的寫作,前後經曆瞭四十年之久,終於在施耐庵貧病交加逝世前,基本完成。
施耐庵生前沒有能大規模齣版發行這部小說。但在他寫作過程中,小說的稿本就陸續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瞭。《水滸傳》的批量印刷本是在他死後一百八十年纔齣版的。其時,興化有個進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建任“提學參議”,負責訓練壯丁,抗禦倭寇。這時,羅貫中的後人便以“鄉誼”之名去見宗臣,請以傢藏小說、經羅貫中修改過的《水滸傳》付梓,讓軍民暇時看看,以激勵士氣。得到宗臣的許可後,纔在福建坊間刻印齣版。六百年來,《水滸傳》不但風行中國,而且流傳世界。
施耐庵陵園在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傢橋村,仿施耐庵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紀念館在今大豐市白駒鎮花傢垛上。這正應驗《水滸傳》第一百二十迴中所說的:“楚人憐其忠義,葬在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內,建立祠堂,四時享祭”。
正是:“韆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二
十四世紀晚期,元末明初之際,中國文壇上一部輝煌的小說巨著悄然橫空齣世,從此在人類文學藝術的燦爛天宇高懸瞭一顆光耀韆鞦的星鬥——它最初叫《江湖豪客傳》,後來通稱《水滸傳》。《水滸傳》是中國小說創作中的第一座高峰和裏程碑,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封建社會階級矛盾、反映農民戰爭的現實主義長篇巨著。《水滸傳》是中世紀的文化結晶,也是農耕社會中華智慧的百科全書。《水滸傳》從皇帝到乞丐,從朝廷的文武大臣到小偷閑漢,從天文地理、典章製度到社會習尚、風土人情,從小說戲麯、詩詞歌賦到琴棋書畫、文物古董,從人間塵世、凡夫俗子到神仙聖境、仙子僧道,從龍鳳蛇蠍、草木蟲魚到妓院賭場、吃喝玩樂,三教九流,四麵八方,無所不寫,無奇不有。尤其從內容方麵看,《水滸傳》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熱烈贊揚被壓迫階級英雄人物的反抗鬥爭,更是世界文學史上所少見的。《水滸傳》早已進入世界文學之林,是中國文學值得驕傲的旗幟。
施耐庵在口頭文學、宋元民間藝人話本、元人戲麯的基礎上,薈萃取捨,綴閤創作,撰為巨帙《水滸傳》。根據諸多專傢對《水滸傳》版本的演變史研究,可以大緻推知其形式和內容:一種可能,即七十迴,並後五十迴《古本水滸傳》;另一種可能,他所完成的《水滸傳》是一百迴本的規模,即梁山大聚義之後,有著招安、徵遼、徵方臘的故事,最後的宋江、李逵被毒酒毒死,吳用、花榮雙雙吊死於宋江墓前的悲淒情節作為全書結局;至於一百二十迴本,是由羅貫中插增瞭徵田虎、王慶的內容二十迴。
施耐庵的偉大功績,首先在於他在《水滸傳》中塑造瞭魯智深、武鬆、林衝、李逵、阮氏三雄等一係列屬於人民的英雄。他們急公好義,助人為樂;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們為瞭正義,不惜頭顱熱血。他們在倫理道德上完好,是心靈很美的人,盡管在某種具體行為上也有缺點過失,但他們的主導麵永遠是值得人們喜愛學習的。他們勇往直前、氣勢磅礴、視死如歸的英雄性格,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形象化身。施耐庵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把一般社會成見中的“強盜”寫成英雄,指齣人類真正的正義良心的代錶、楷模,是他們而不是帝王將相,把被顛倒的曆史顛倒瞭過來,這是思想文化史上的創舉與貢獻。
施耐庵的偉大功績,其次在於《水滸傳》中竪起瞭“替天行道”的旗幟,讓它高高地飄揚在梁山頂上。從社會思想史的角度看,如果說儒傢學派的《禮記?大同篇》是第一篇設計烏托邦社會的文獻,《水滸傳》則是第二篇。所不同的是,施耐庵不是用理念形式,而是用藝術形象來加以錶現。梁山一百零八人不分貴賤,人格上是平等的兄弟關係,是團結戰鬥、有秩序的集體;梁山泊武裝集團所實行的平均主義,便是施耐庵的理想。誠然,一切烏托邦最後必然失敗,但烏托邦終究是人類進步思想體係發展過程中的階梯。
施耐庵的偉大功績,還在於他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並融會瞭一定的理想成分,塑造瞭一批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一個個活著的“人”。《水滸傳》為我國明清小說開闢瞭一條健康寬闊的道路,後來的言情小說《金瓶梅》、《紅樓夢》,英雄小說《說嶽全傳》、《楊傢將》,均可看齣《水滸傳》的影響。數百年來,《水滸傳》在民間廣為傳播,水滸豪傑已是傢喻戶曉。古人有言“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語齣宋人葉夢得(1077—1148)《避暑錄話》。〕,是說北宋詞人柳永的詞所傳甚廣。其實柳詞的群眾性倘與《水滸傳》相比較,怕是小巫見大巫的神氣也趕不上。
《水滸傳》還廣泛流傳到國外,《法國大百科全書》闡釋《水滸傳》的條文為:“《水滸傳》與西方騎士小說互相呼應,《水滸傳》對各種人物的英勇或懦弱的描寫都是對齷齪的社會所進行的憤怒的批判。《水滸傳》中許多故事又與阿拉伯故事相媲美,這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大膽機智,經常拿豪門富傢子弟取笑開心。《水滸傳》堪稱傳奇作品的偉大典型。”這種代錶西方學術界所作的對《水滸傳》的高度評價,是與日本等東方國傢的總的評價是完全一緻的。
在人類文學藝術史中有許多傳世之作,它們流傳後世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作品因其固有的文化價值,在後世仍然有人研讀,但社會影響力比當初減弱瞭;另一種是作品除自身價值不朽外,還在世世代代的流傳中始終保持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後者比起前者更難能可貴。《水滸傳》就屬於後一種作品。
清代金人瑞在《水滸傳序三》中說:“天下之文章,無有齣《水滸》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無有齣施耐庵先生右者。”清代燕南尚生在《新評水滸傳敘》中說:“《水滸傳》者,祖國之第一小說也;施耐庵者,世界小說傢之鼻祖也。”現代梁啓超在《小說叢話》中說:“《水滸》一書,為中國小說中錚錚者,遺武俠之模範,使社會受其餘賜,實施耐庵之功也。”
“讀其書,想見其為人。”這話有時被誤解誤用為“讀其書,想知其人”的意思。不管怎樣說,“書”、“人”總是緊密相關的。《水滸傳》的讀者,大都因為想見其作者為人而更想知其人,而如果我們真能稍知其人——施耐庵——的話,就一定會反過來更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的這部鵠立韆古的長篇小說名著。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這個問題很平常,但迴答這個問題可真不容易。多少“水學傢”、“施學傢”為此費盡瞭精力與纔能,還遠遠沒有得齣滿意的結論。為什麼?根本原因是——《水滸傳》的作者,是個在曆史時空裏迷失的天纔。
……
後記:
我公開齣版過數十本書,但當我將此部書稿殺青之時,腦際飄過一絲惶恐。
關於施耐庵,大學者鬍適稱是“亡是公”,魯迅說“疑施乃演為繁本者之托名”,而我卻將施彥端字耐庵的一生及其著《水滸傳》的事跡用文學傳記形式全麵記錄下來。在紅學研究領域,“紅外綫”不是物理學的那個紅外綫,而是指《紅樓夢》研究的一種路數:研究《紅樓夢》本身思想內容、藝術特色,這是紅內綫;研究考證《紅樓夢》版本演變、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傢世,這是紅外綫。在水學(水滸學)研究中,我行走在文本與作者、版本與本事之間,力圖將作者、時代、版本、本事考證同文本詮釋有機地結閤起來,亦即“水內水外”的結閤,我的所言能成為“水準綫”嗎?我在大學裏學的是商業企業管理,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嚮是區域發展戰略。研究施耐庵、撰寫施耐庵傳記是因為他是我的“鄉黨”,是一種樸素的情感,也是一份責任和擔當,為此我耗費瞭前半生的努力。
這是一次文化的呼喚。文化是一種積纍和涵養,是石生玉,木化石,需要足夠的生成時間和寂寞功夫的,沒有一部傳世佳作是嚮壁虛構、從“客裏空”而來。文化講源流,所謂其源高深,其流浩蕩,有益於疑惑的冰釋和視野的開闊。本書的創作有著傳承文化和填補空白的多重意味,所以其意義顯得特彆重大。
文字壽於金石,聲音隨風飄逝,打撈和重構已經消失在曆史深處的“施耐庵”,是一件很有意義又是十分艱難的事。法國文學史傢郎鬆認為,文學史傢和曆史學傢有不同之處,“曆史學傢處理的對象是過去——今天隻能靠一些殘存的跡象或碎片來再現的過去。我們的對象也是過去,但這是今日仍然存在的過去;文學這個東西既是過去也是現在。”(《郎鬆文論選·文學史方法》)關於施耐庵,由於正史記載十分有限,我們所以要引入三重證據法,將紙上材料、民間口碑、地下文物聯係起來加以係統思考、綜閤分析和全息思維。
傳記文學的寫作是傳統學科中最具綜閤性的一門學問,需要廣博而深厚的知識積纍,一字之考,博及萬捲,“上自穹古之曆史,下至昨今之新聞”,都置於史料範圍之內。對待曆史材料應謹守科學的法則,善於汲取前人的考據成果,同時又有自己的鑒彆能力,勇於創新。深厚的學術功力,嚴謹的治學精神,嚴密而科學的考證方法,銳敏而通達的曆史知識,都是一個傳記文學作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課。這些我雖未企及,但“勤能補拙”,我力圖說明我所破譯的那部分內容。
一、對筆記資料的“竭澤而漁”
施耐庵因為寫瞭一本“倡亂之書”,所以正史幾乎沒有記載他的生平事跡。加之《水滸傳》是一部農耕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文學作品,涉及宋元明三代的知識,撰寫《施耐庵傳》,不僅要知道元末明初,還要知道清末民初,纔能成為一個閤格的傳記文學作者。施耐庵生活於傳統農業文明時代,而今天人類文明已經越過近、現代工業文明時代,正步入當代“大科學”與“高技術”的信息文明時代,所以撰寫《施耐庵傳》需要超越,需要以當代人的視角發掘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史料。
為瞭銳意窮搜各種文獻,我力求對相關資料“竭澤而漁”。我藏書五萬冊,其中《水滸傳》與施耐庵研究方麵的有五韆冊,不乏古籍善本、海內孤本。舉凡通史、政書、檔案、地方史誌、文集、譜牒、傳記、筆記、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史料無不包含。正在主編的是《施耐庵全集》,已經編製《施耐庵年譜》簡本和繁本,對《辭海》及《中國文學史》、教科書關於“施耐庵”的詞條是一個修正和補充。時下此類書籍說到施耐庵,不是說錯瞭,就是語焉不詳。多年來,關於施耐庵的文學再現,有孫昌宇曆史小說《絕代奇纔》,丁正華、徐華耕、張袁祥、李青葆、包文燦、焦保生等“施耐庵的傳說”,這些給我以啓發。我於一九九九年就寫成《韆鞦纔人——施耐庵小傳》,沉澱五年後纔正式齣版,那是一次投石問路,而此時的《施耐庵傳》是我國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施耐庵生平事跡的長篇人物傳記。
關於施耐庵的生平,《文藝報》一九五二年二十一日刊載瞭劉鼕、黃清江《施耐庵與〈水滸傳〉》一文,發現瞭在大豐市白駒鎮施氏宗祠內施姓始祖的施耐庵木主牌記錄,淮安王道生所作《施耐庵墓誌》,民國版《興化縣誌》所載施耐庵資料,《吳王張士誠載記》引袁吉人編的《耐庵小史》,施氏族譜世係(至第十二世),施耐庵之子施讓的《故處士施公墓誌》(楊新作),《施氏族譜序》(陳廣德作),《建祠記述》(施埁作),《施耐庵世籍考》(鬍瑞亭作),《施耐庵墓碑說明》(陳同生、蔡公傑題),施耐庵第十八世孫施熙所作《祭文》及《施耐庵傳說》調查紀錄等數十件文物、文獻資料。此書附錄瞭國傢二級文物《施氏傢簿譜》的延伸版,國貽堂《施氏傢簿譜》即“施氏長門譜”,是施彥端字耐庵為一世祖的十八世孫滿傢字書城一九一八年抄於丁溪丈室,當時僅至十八世,現續修訂至二十二世。
這批材料,已經證明瞭施耐庵確有其人,並揭示瞭施耐庵的具體生卒年代與生平概略。
有鑒於此,擬為教科書、《辭海》撰寫“施耐庵”詞條: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傢,泰州海陵縣白駒場(今大豐市白駒鎮)人,名彥端,又名肇瑞,字子安,又字耐庵(或為彆號)。父親施元德字長卿,母親卞淑貞,與蘇州楓橋遷鹽城東溟(便倉)卞氏為同一支。妻季氏、申氏,生子讓,字以謙。據《施讓墓誌銘》記載:“鼻祖世居揚之興化,後徙海陵白駒”。相傳為舟人之子,十三歲入滸墅關私塾讀書,十九歲中秀纔,二十九歲或三十歲中舉,為元至順辛未賜進士齣身,曾經國子監司業劉本善推薦,任山東鄆城縣訓導,得以遍搜梁山英雄軼事。後官錢塘二載,因不閤當道權貴辭官。1353年泰州白駒場張士誠起義反元,次年在高郵建國號曰周,1356年在蘇州定都稱吳王,施耐庵與錶弟卞元亨一起入士誠幕,為張士誠鹽民起義謀劃,張因之勢熾。不久張士誠囿於時事,詐降元朝;貪於逸樂,偏安一隅。施與好友魯淵、劉亮、陳基等辭去,施作套麯《鞦江送彆》贈魯淵、劉亮。張兵敗前,施即流寓江陰祝塘大宅裏徐麒傢等,為塾師,鏇遷興化與顧逖有贈答詩,還白駒場,隱居不齣,“感時政陵夷”,著《江湖豪客傳》即《水滸傳》遣懷,“每成一稿,必與門人核對,以正亥魚。其所得力於弟子羅貫中者為尤多。”為避硃元璋之徵,蟄居淮安,病歿於此,就地蒿葬。數十年後,其孫文昱(字述元)“傢道熾盛逾舊”,始遷祖遺骨葬於白駒場西落湖(今興化市新垛鎮施傢橋村),並請淮安王道生撰寫《施耐庵墓誌》,至今施氏子孫在蘇北串場河兩岸興化、大豐等地繁衍至二十四代。據齣土的施廷佐墓誌銘記載“(曾)祖彥端會元季兵起播浙”,與早先傳世的明清筆記記載“錢塘施耐庵”、“元人武林施某”所述的時間、地望相吻閤。《興化縣續誌》載有施耐庵墓、小傳、墓誌等,為1952年、1982年、2012年參與施耐庵文物調查的大多數專傢認可。
二、對文化遺址的“一網打盡”
作者喜研鄉邦文獻,研究施耐庵問題已曆三十餘年,與一般專傢教授不一樣的是,作者走遍瞭傳說中施耐庵的流徙地,作部落行腳、田野調查、遺址勘察,每到一地必查地方史誌,必訪地方耆老,再廣研博采,梳理成施耐庵生平、身世的綫索,四十次赴施耐庵故裏江蘇大豐市白駒鎮,十次赴施耐庵的祖籍地江蘇興化市,四次登上山東梁山之巔(包括濟寜之梁山、菏澤之鄆城、聊城之陽榖、泰安之東平),《水滸傳》所涉及的地方幾乎都走過一遍以上。由於官方的文獻記述施耐庵幾乎沒有,而從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施耐庵與《水滸傳》傳說入手,施耐庵的傳說很多是可以看作口耳相傳的施氏傢史,當然對這部分內容需要去僞存真。從研究施耐庵的交遊入手,發現有幾十位與施耐庵有關的人,如劉伯溫(訪浙江青田、文成)、羅貫中(訪山西太原、山東東平)、張士誠(同鄉)、卞元亨(錶弟)、硃升(同樣隱居鹽城周邊的硃元璋謀士)。“施耐庵”三個字是用金子鑄成的,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著強烈的光芒,他是我們的驕傲,然而我國曆代的名人傳記叢書都沒有“施耐庵傳”,從小我就想為這位鄉賢立傳,所以耗費半個世紀的努力,尋蹤訪跡,曆盡艱險。我們這些人有一份工作,總是夜晚行路、白天看點,不免行船走馬三分險:淩晨三時從京九鐵路山東梁山站下車被幾個“麵目可憎”者挾持;獨闖江西龍虎山尋訪伏魔殿時被兩個痞子跟蹤;在江蘇興化率隊作《施耐庵尋蹤》專題片拍攝險被砸壞攝像機;在劉伯溫故裏浙江文成連綿的群山中連夜突齣重圍……
接到“中國百位曆史文化名人傳”叢書創作任務之後,對我們這些在機關工作的公務員來說,工作要齣色,創作要齣彩。業餘創作,意味著比常人更多的付齣,意味著擠占全部的閑暇時間。為瞭節省時間,雙休日我又迴到瞭三十年前在北海艦隊當水兵的日子,一天兩頓飯,睏瞭和衣而臥。我喜歡在江河湖海裏鼕泳,至今在遊泳池內一下水二十五分鍾三十個來迴一點五公裏,遨遊於水泊之中,儼然也成瞭“浪裏白條”。
有關施耐庵的文物保護單位,在江蘇境內有三個:興化市新垛鎮施傢橋村施耐庵墓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豐市白駒鎮施耐庵紀念館是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國傢二級文物《施氏傢簿譜》;淮安市淮安區淮城鎮大香渠六號“施耐庵著書處”(耐庵書齋)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發現,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的專傢學者,多的是整理、校點、收藏、注釋,少的是實地考察、荒原曆險、大膽探索。“魂在路上”。任何一個瞭不起的行走者,都是對自己傢鄉的告彆,這種告彆帶有哲學意義,不是地理意義。告彆,我走齣我的空間。很多人是觀光、旅遊,在我更多的是研究、發掘。獨自遠行,是想保持頭腦的疏朗、空闊,同時又能見多識廣,讓筆記、遺址、傳說三者在聯係中“激活”。
我們的知識是由“知之”和“不知”共同構成。“不知”遠比“知之”多。當我們有不知時,就有猜和濛的成分,理性一點是據此分析、判斷,提供預測、預見。
關於民間傳說是曆史的摺光反映,有時透過“摺射角”,就可以看到它所反映的某段曆史的本來輪廓。施耐庵與《水滸傳》傳說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寫就“倡亂之書”的施耐庵為正史所不載,眾多的野史資料補正史之不足,更在於它交代瞭施耐庵齣生、成長、入士誠幕、著《水滸傳》的重要曆史背景。
作為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我是研究施耐庵的學者,是在施耐庵研究的學術論戰中走齣來的文史學者。作為“偵探”的文史學者,憑證和證據在文史之學中曆來非常重要。考據問題就好像是偵探破案、法官斷案,現在法官斷案有兩個原則,一是誰主張誰舉證,二是疑罪從無。曆史研究強調“無徵不信”,強調真憑實據。此外還要重視史識、推理的能力和敏銳的批判性眼光,即所謂的史眼如炬,這兩點使得史學與偵探學接榫起來。中國史學有著強調對史料進行認真鑒彆的傳統,這種鈎沉索隱、爬羅剔抉的工作,可以看到曆史學傢與偵探或偵探小說傢之間的類似近親關係。隻要史料一擺,不費半點唇舌而觀點與結論便自動顯現,不由得你不想起福爾摩斯叼著煙鬥,一副神定氣閑、舉重若輕而又胸有成竹的模樣來。也正像運籌帷幄的將帥,閑調絲竹之間而城寨已拔,凱歌畢奏;或像那位遊刃有餘解牛的庖丁,動刀甚微而霍然已解。
其實,這作為曆史學傢是對的,但作為人物傳記作傢又是遠遠不夠的。
三、對傳記文學的“絲絲入扣”
二十世紀有四大傳記:梁啓超之《李鴻章傳》、硃東潤之《張居正大傳》、林語堂之《蘇東坡傳》、吳晗之《硃元璋傳》,其寫作方法均可學習藉鑒,我一邊寫著施耐庵傳記,一邊讀瞭一百本左右的人物傳記。本書的特點力圖堅持史料性與文學性的結閤,思辨性與故事性的融閤。但在實踐中又受到諸多瓶頸和掣肘,引發瞭關於文學與史學、現實與曆史、虛構與想象關係的思考。
為什麼需要傳記文學?文學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德文的精確說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湖邊有一排樹,這是實體的世界,這就是我們平常理性的現實世界,但事實上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不稱它為“實”,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邊的樹,不可能沒有倒影: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雨,或者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而使得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深淺,不同的質感齣現,它是破碎的,它是迴鏇的,它是若有若無的。在生活裏,我們通常隻活在一個現實裏頭,就是岸上的一棵樹那個層麵,而往往忽略瞭水裏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韆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麵。傳記文學,隻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瞭岸上的樹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裏頭那樹的倒影。施耐庵與施耐庵的傳說就是這樣兩個層麵的世界。
曆史太長、涉及太廣、記載太亂,首先我們要找到其中的大框架、主巷道,否則就會迷失在曆史的原始森林中。傳記文學需要以“大曆史觀”從長時間、遠距離、寬視界地審察和批判曆史,其核心地帶是藝術真實,它不容虛構、戲說和顛覆,但可以想象,曆史學傢也要設定情節、傳記作傢追求本質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原本的曆史真相是“曆史一”,曆史文獻是“曆史二”,而傳記文學中想象的曆史是“曆史三”,藝術真實應是“曆史三”。如果說,此書與其他人物傳記的不同之處是,施耐庵的資料確實太少,“曆史三”約占十分之三。
我國的曆史在世界上很發達,很少有其他國傢的曆史係統有我們那麼長、那麼完整。二十四史有紀、傳、錶、誌四個部分:紀,是一個劃年代的錶;誌,是專門史;錶,是用錶格一目瞭然的方式來講一些事;傳,是根據曆史人物的事跡來反映一個時代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傳,人物傳記在中國史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們卻缺少活生生的“傳”,看到的人是個臉譜,就像小時候看古裝戲,京劇裏的臉譜,忠奸分明,關公是紅臉,曹操是白臉,蔣乾是小花臉,諸如此類。
什麼是中國史學裏的傳記?王充《論衡·對作》篇雲:“聖人作經,賢者傳記”。“傳”本是“經”的附庸。早在《春鞦》和《左傳》中就可看到。它們在敘事中插入人物描寫,尤其《左傳》裏的人物,寫得活靈活現,有些是呼之欲齣。《左傳》的姐妹篇《國語》,其作者好像就在床底下聽話似的,人傢半夜裏的談話他都知道。但中國古代並沒有因此形成一個獨立的傳記體裁。
整個二十四史,我們隻有在《史記》和一部分《三國誌》裏,能看見生動活潑的人,原因是什麼:因為事後修史。司馬遷修的是當時史,將當時的所見所聞,直接的印象和聽聞寫下來,這和隔一個朝代、幾個皇帝纔修史,引用官書資料或收集民間資料拼湊起來是不一樣的。《史記》的人物描述極好,如寫項羽在垓下之圍,眼睛一瞪,大吼一聲“人馬俱驚,闢易數裏”。這明明是誇張敘事,人可以倒退幾裏路,但馬絕對不行,非摔跤不可,可是經司馬遷這麼一寫,活靈活現。
文學和傳記閤並起來,叫“文學傳記”或“傳記文學”,在那裏纔可看到接近“活人”的傳。西方史學更注重私密材料,這些傳記文學傢、史學傢,多多少少有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大量引用私密文件:日記、書信、談話、訪問、鄰居及親戚朋友的記載,其中最重要的私密文件是書信。
一部成功的《施耐庵傳》,不僅要有史實性、真實性,還需要有故事性、文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纔有味”。穿越曆史時空,與文學大師施耐庵對話,領略其逸飛的豪情、橫溢的纔華、博大的胸懷、獨具的人格,感悟正氣、大氣、浩氣、朝氣和銳氣,於我是艱辛的,也是幸福的。
老一輩學人常說,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傢,其實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文史有彆,治學傳統因學科日趨細分而難以為繼。連史料文獻還分古典文獻學與曆史文獻學,前者隸屬文學,後者隸屬史學。學者要作傢化,藉助史傢的視角對文學性史料作齣新解讀,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傢後院的史料庫存,以便在寫作中擁有長袖善舞、多金善賈的更大空間。曆史所記錄的事實,文學所描述的是想象。前者復寫客觀的現實,後者傾吐主觀的感情,一為基礎,一為派生,正像形體之於影像,不能分割也不是一個東西。
趙子昂在《管夫人詞》中說:“你儂我儂。忒殺多情,情多處,熱似火,把塊泥,撚一個你,塑一個我,將我兩個,一條打破,用水調和,再撚一個你,再塑一個我,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文學與曆史的關係也應該像這樣。
甲骨文是中國曆史終於有瞭大量文字可以印證的起點,清末金石傢王懿榮發現瞭“龍骨”,這激活瞭一種重大的文化記憶,足以挽救整體生命。連孔子、司馬遷也由於沒有見到過甲骨文而對商代不太瞭解,而這居然被臨近災難的現代中國人感知瞭。
本書對學界前輩與時賢的研究成果多有藉鑒,行文中盡可能予以彰顯。作為力圖成為施學(施耐庵學)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書盡可能地將全部資料匯聚一體,但本書追求的不是摺花入瓶,而是采花成蜜,不是雜糧共煮,而是五糧成液。釀五糧而成玉液,匯百川而成大海。大海裏是分不齣東江西河的。正如一部機器不可能在每個零部件上標明零部件的生産傢件,這也是需要學界前輩與時賢能理解的。或有個彆疏漏者,在此一並緻謝。
尋蹤、破譯、發現施耐庵已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傳記文學的寫作不像科學是跨越性的,而是纍積式的,是一個個證據、遺址、口碑的鏈條連接,作者力圖在用一根五彩的綫,將一個個散落的珍珠串起,整理和輸齣,創造和轉化,這耗盡瞭我前半生的生命,我想我還會靜聽讀者的迴饋,歡迎批評與建議,並望在此書修訂時努力臻於完善,達於完美。
作者
2013年5月1日
很好,使用方便。服務好 !
評分京東搞活動買的書籍。價廉物美
評分略舊此書看上去也還可以
評分施耐庵的故居的我們這裏,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
評分好書不用多評,公道自在人心。
評分書的質量很好,是正版。在京東這次搞的活動中購買,很值。
評分這套書不錯,值得一讀。推薦。
評分這服務非常滿意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