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

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浦玉生 著
图书标签:
  • 施耐庵
  • 水浒传
  • 文学传记
  • 古典文学
  • 英雄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明代文学
  • 文学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1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20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生平事迹记述很少,留下很多“谜”供后人猜想、研究。本书应是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作者是研究施耐庵的专家,尽其所能搜集了相关史料和民间传说,将施耐庵这位历史奇人、文学巨匠的生平故事,和他创作《水浒传》的因缘与历程,一一道来,特别剖析了施耐庵及其《水浒传》与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的关系,破解了许多谜团。本书特色之一是大量运用与施耐庵相关的民间传说,辅以实地相关遗存,塑造了一位秉性聪颖、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足智多谋、扶危救困、隐居草泽民间、为英雄树碑立传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简介

  浦玉生,男,1957年生。现任江苏省盐城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曾在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出版散文集《心花》、长篇历史小说《吴王张士诚》、学术专著《创新经理商战》《创业文化读本》等60余部,获全国青年企业管理征文一等奖、全国首届人才研究新秀奖。

精彩书评

  作为一个敢于挑战传统人生模式的文人,李渔是勇敢的。他试图逃离士子们已走了千年之久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以自己的笔为生。于是,瞄准了观众和读者需求,他写戏,演戏,经营戏;他写书,编书,经营书……本传中他那充满活力的生命形态,使你能够清晰地触摸到来自历史深远处的层层微澜。
  ——文史专家 刘彦君

  作者将平易的语言与严谨的学术性融合起来,朴实中透出典雅。本传强烈突出了传主的具有“不安定”灵魂以及永远着眼于创造和创新的性格魅力。
  ——文学专家 贺绍俊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少年早成
第二章 官场岁月
第三章 书会才人
第四章 军事生涯
第五章 著书劝世
第六章 水浒原型
第七章 牢狱之灾
第八章 大师身后
附录一 施耐庵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少年早成
  一、敏而好学
  苏北里下河水乡港汊纵横,垛田星罗棋布,渔舟帆影婆娑。二十多岁的船老大施元德驾渔船在串场河里捕鱼,船尾站着的妻子卞淑贞,已怀孕九个月,仍然跟着丈夫捕鱼。元代元贞二年(1296)初冬的一个傍晚,落霞满天,渔歌唱晚,劳碌一天的卞淑贞身体忽然歪倒在舵柄上,两手捂着肚子,显得十分痛苦:“我要生了。”施元德又惊又喜地高喊:“快,全速返航!”渔船很快在泰州白驹场茅家园靠岸,众人把卞淑贞抬回家,又急忙去请接生婆。
  不一会儿,接生婆对满头大汗的卞淑贞说:“淑贞,恭喜你,生了个胖儿子。”施元德顿时喜笑颜开,在摇曳的烛光下,小宝宝正睡得香甜,滚圆的大脑袋特别招人喜爱。
  施耐庵快两个月时,还没有个名字。施元德请来隔壁的一位老秀才,给孩子取名。老秀才进了屋门,见这小孩生得方头大耳,眉清目秀,又翻了翻随身携带的旧书,对施元德说:“我看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好福相啊。起名叫‘彦端’吧!彦者,美士也;端者,正也。这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成为行为端正的才子,有文笔才华,又为人仗义,将来是国家栋梁啊!”听老秀才这一说,施元德夫妇喜悦万分,连忙拿出早准备好的喜钱,十分感谢地把老秀才送出了门。
  这个被起名为“彦端”的婴儿,就是后来写出世界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施耐庵。至于为何又更名“耐庵”,那是后话。
  施耐庵幼时就聪明异常,三岁背唐诗宋词,四岁画鸡鸭牛羊,五岁认识几百字。爹妈心里喜欢,到了八岁就将他送到白驹场北宝寺私塾读书。
  有一次北宝寺的一个老和尚拦住他,说有一谜语要他猜,若是猜不出来就不让上课,老和尚念道:
  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
  摆起八阵图,要捉飞来将。
  八岁的施彦端听老和尚念完,并不作答,只是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一物作谜底。老和尚见了笑笑,点点头,接着又出一谜:
  小小一条龙,须长背又弓。
  生前没有血,死后浑身红。
  施彦端听了二话没说,又在地上画出一物,揭了谜底。然后昂首阔步走进私塾馆。
  原来这两个谜语的谜底分别是“蜘蛛”与“虾子”。
  私塾馆教书的老先生,有戒尺一把,对不认真读书的顽童,常常将戒尺朝桌子上一拍,调皮好玩的学生就大声朗读出来,老先生戴着一副老光眼镜,透过老光眼镜,看到施彦端端坐不动,心想,这乃神童似的,怎么今天这么笨拙,连书也不念。老先生喊来施彦端,厉声地问:“施彦端,你为何不念书!”“启禀老师,我已经将课文读熟了。”
  老先生说:“既然你已经读熟了,背给我听!”
  老先生拿过课本,只见施彦端大声背诵,竟然与课文一字不差,老先生大为吃惊,这学生果然与众不同啊,施彦端此举也令同学们十分羡慕。
  施彦端在私塾读了五年书,过目能诵,品学兼优。一天,老先生教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春》,当有的顽童正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或有的学生正在磨磨蹭蹭、涂涂擦擦之时,施彦端已经完成作文。老先生拿来一看,原来这篇《春》之作文,真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且不说语言隽秀,情真意切,而且立意清新,主旨鲜明,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老先生翻看着施彦端的作文,不由自主地感慨:施彦端,可惜你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农家,再聪明将来也不过是一个草泽才子,哪能像那些锦衣玉食的官宦人家,成为国家栋梁,日后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啊!
  十二岁那年,有一次,施彦端偶然在邻居家见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便借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一读不要紧,连晚饭也忘了吃啦!等他一读完,便去私塾找王老先生请教,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先生,王勃的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王老先生捋着胡子笑呵呵地说,“传说,王勃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云南交趾当县令,为了督促儿子更好读书,特地派人到陕西老家把王勃接到住所。王勃走到南昌时,正好碰上他的启蒙老师周先生,周先生爱喝酒,因为贪杯,这工夫已有几分醉意,就糊里糊涂地把王勃带到都督阎伯屿那儿,让王勃为阎都督写了《滕王阁序》的消息就传开了……”说到这,施彦端有点呆了,他无比敬佩少年王勃,于是对王老先生说:“将来,我也要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来!”
  王老先生听了,满意地说:“有志者事竟成,孩子,好好努力吧!”
  不久,白驹场内死了一个老人。按当时风俗,要先读祭文,然后才能由和尚念经。可是,事先约好写祭文的季秀才一时来不了,大家很着急。这时,施彦端也在场,他想起了王勃写《滕王阁序》,便鼓起勇气说:“祭文让我来写吧!”
  “哎呀!这个小孩口气可不小哩!”
  “一个娃娃也会写祭文?”
  大家议论纷纷。
  邻里阿大是在说书场里当伙计的,听说书人常说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有点儿见识,便嚷道:“有志不在年高嘛,别小看了彦端,让他试试,要是不行,等季秀才来了再写也不迟呀!”
  大家觉得阿大的话蛮有道理,主持丧事的人拿出笔墨纸张,让施彦端写起祭文来。只见施彦端卷起袖子,在桌前立定身子,闭目定了定神,毅然拿起狼毫笔,洋洋千言祭文,一挥而就。
  这时,季秀才急急赶到,主家拿着施彦端刚才写的祭文请他过目。祭文对于死者的生卒年月、婚配、所生子女、平生作为以及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哀悼等等,写得清清楚楚,行文流畅,词句朴实,感情十分真挚,真是一篇中规中矩有颇见才气的祭文,季秀才连连称赞:“好,很好,难得,难得!”又仔细地端详着施彦端,认真地问道:“你曾经写过祭文吗?”
  “没有。”施彦端摇摇头说。
  “那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呢?”
  “我想这祭文,无非是说死者生前做过什么好事,亲人们对死去的人怎么怀念。不当之处,请先生赐教。”
  季秀才十分佩服小彦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下子把施彦端拉到了自己的怀里。
  里下河地区是“锅底洼”,水患连年。那年白驹场发了大水,家被淹了。施元德带着妻儿重返苏州施家巷,为了谋生,施元德还是以行船为业,而年仅十二岁的施耐庵,就在家门口挂了一个修补残书的摊牌。苏州城是个人文荟萃之地,书籍极贵,一般人家书籍破损了,总是请人修补,再给孩子们读,做这个行当的多是才华出众的才子。施耐庵家门口“修补残书”的招牌一挂出来,就招来不少好事文人的刁难,故意把一些残破不堪的四书五经送上门来,要他补。施耐庵当着众人的面,说这页缺什么字,那页缺什么词,“立等可取”,不一会儿就修补好了,还一字不错,一时轰动了姑苏城,街头巷尾都在传说城里出了一个小才子。
  一天,施耐庵刚在书写台坐定,忽听得有人一声吆喝:“修书!”施耐庵抬头一看,是一个衙役,一脸横肉,两眼凶光,好像前世就欠他二百斤黄豆种子没还给他似的。施耐庵胸有成竹地说:“拿来我看。”
  那衙役把手向后一指,趾高气扬地吆喝道:“知府老爷吩咐:要是此书你能修补起来,知府老爷明天设宴请你;如若错了一个字,立即将你家的招牌砸烂。”衙役一边冷笑,一边将残破的书掷在书台上。施耐庵接过来一看,是一本陈旧不堪的历书,只剩下上边一半,还有底下一半均被老鼠啃掉了。
  站在一旁看的百姓鸣不平了:“嘿,破历书如何修补?这不是拿人家小孩过不去嘛!存心砸人家饭碗?!”
  施耐庵却像没事儿一般,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用衬纸补好缺处,提笔补写起来,大半天工夫,他真的将那历书修补好了。那修补的知识,还是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帮了忙,无非是天干地支的配合演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再套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十二生肖,将这历书配套成龙,完整无缺。
  那衙役又拿起一本同样的历书,逐字逐句地核对,果然一字不差。旁边的围观者一个个提心吊胆,暗中都为施耐庵捏把汗,等听那个衙役说真的一字不差,有个人伸伸舌头,说了一句施耐庵家乡的江淮方言:“乖乖隆的冬,这个小伙真的是文曲星下凡嘞!”围观的老百姓均惊喜不已,一派欣欣然的样子,只有那个衙役灰溜溜地逃走了。
  施耐庵跟着父亲从白驹场来到浒墅关,住在太湖边上,夏天常与一些伙伴跳入湖里泅水嬉戏。他平时送父亲上船,路过苏州府学,听到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总是站着不肯走,缠着父亲说“我要读书”。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加上母亲又生了彦明、彦才两个弟弟,家里更加困难,无法供他上学。于是他就找有书的孩子借,请识字的邻居教,有时还到苏州府学去旁听。就这样,他背熟了《百家姓》、《千字文》,还反复诵读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等。
  施元德知道儿子渴望读书,不久就把施耐庵送到苏州西北、大运河边上的水陆要冲、江南名镇——吴县浒墅关〔施耐庵早年求学的浒墅关镇历史悠久。浒墅关曾名为“虎疁”,据《吴郡志》及当地史志记载,相传秦始皇开掘吴王墓时,见白虎蹲丘(今苏州虎丘)上,率部追赶二十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后因避唐太祖李虎讳,避五代吴越王钱镠讳,遂改名为浒墅、许市。据清道光《浒墅关志》记载,早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就在浒墅关设置税关。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立钞关署衙于此,故得名浒墅关。当时浒墅关为长洲县六镇之一,全国七大钞关之一,为大运河上的重要关津。数百年来惯称“许市”,约定俗成浒墅关。
  〕一家私塾读书。
  施耐庵在读书期间,除了博览经史子集外,尤爱宋元话本,他不仅记忆力惊人,过目成诵,而且文思敏捷,能写会说,是一个敏而好学、才气过人的学生。
  一次,他看到老师画的牡丹形似神肖,非常羡慕,但由于自己急于求成,总是画不好。于是他就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把牡丹画好。老师笑笑说:“怎样画好牡丹的答案,现放在花园里呢,你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施耐庵到花园里一看,除了东墙下有几株盛开的牡丹外,什么“答案”也没有。他这才明白老师的用意,是要让他照着牡丹写生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写生,施耐庵自以为牡丹画得不比老师差了。一天早晨,他画了幅《蝶戏牡丹》拿去请老师指教。老师借机开导他:“你画的牡丹枝叶上有露珠,时间上该是早晨,而牡丹花瓣萎散无力,已是正午的花姿,在一幅画面上时间这样错乱,可见你写生的功夫还没有到家呢。在我国绘画史上有许多佳话:判定《正午牡丹》画的真伪,就在于牡丹花下那只猫的眼睛,瞳孔是眯成一条线还是睁得圆圆的。判定戴嵩《牧牛图》的真伪,则在于那头牛的眼睛里有没有依稀晃动着牧童的影子。”
  施耐庵心想:我今天这幅画是早晨对着牡丹写生的,难道还会看错吗?他告别了老师,直奔花园去看个究竟。时值正午,他用手捧着花仔细地一看,花瓣果然与清晨看的不一样。这件事令他感触很深,学画便格外虚心了。
  从此,他每当课余时间,总要到花园里练习写生,如此一练就是三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施耐庵勤学苦练,他所画的牡丹栩栩如生了。
  施耐庵早年求学的浒墅关镇历史悠久。浒墅关曾名为“虎疁”,据《吴郡志》及当地史志记载,相传秦始皇开掘吴王墓时,见白虎蹲丘(今苏州虎丘)上,率部追赶二十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后因避唐太祖李虎讳,避五代吴越王钱镠讳,遂改名为浒墅、许市。据清道光《浒墅关志》记载,早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就在浒墅关设置税关。明宣德四年(1429)户部设立钞关署衙于此,故得名浒墅关。当时浒墅关为长洲县六镇之一,全国七大钞关之一,为大运河上的重要关津。数百年来惯称“许市”,约定俗成浒墅关。
  ……

前言/序言

  引言
  一
  施耐庵其人不见于正史,稗史野闻众说纷纭,因此被称为“千古之谜”。然而,一部旷世巨著《水浒传》的问世,家喻户晓,振聋发聩,影响深广。它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写就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产生于十四世纪末期,与另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共同开辟了中国小说史的全新面貌,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又恰恰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门人——学生。《水浒传》已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名著之一,那么,这位伟大作家的身世如何?“谜底”应该揭开。
  但是,《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是施耐庵?是罗贯中?还是施、罗合著?施耐庵的身世又是怎样的?在明代的文人笔记中,有许多矛盾的记载。及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水浒传考证》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还认为施耐庵是乌有先生,或怀疑是伪托。一百年前日本北村三郎在《世界百杰传》中,于中国取孔丘和施耐庵为传。在我国《新世界小说社报》第八期上,曾有《中国大小说家施耐庵传》,但那篇传记里,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一点具体材料都没有。《辞海》第六版关于“施耐庵”的辞条也是语焉不详。
  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有关施耐庵的原始材料太少,又距今六七百年,难于考察。但是正如一千年前的古人不识甲骨文一样,六七百年前的元明间人弄不清施耐庵的身世,但是六七百年后的今人,终于大体弄清施耐庵的身世了。
  元末明初的文学大师施耐庵,本名彦端,字子安、肇瑞,又字耐庵(或别号耐庵)。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生于泰州海陵县白驹场街市,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享年七十五岁。
  施耐庵是个贫苦弄船人的儿子,童年时期随父亲到苏州,十三岁入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到当时的京城大都(今北京)会试,结果落第。因国子监司业刘本善的推荐,到山东郓城县任训导,得以遍搜梁山水泊宋江英雄遗事,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元至顺年间(1330—1333),施耐庵赐中进士,后曾官钱塘二载,由于与当事权贵不合,愤然悬印辞官而去,隐居著《水浒》以自遣。
  施耐庵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元朝统治者荒淫腐败,人民生灵涂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元帝国开始分崩离析。韩山童首先发难于中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接着,刘福通、朱元璋响应于皖北,方国珍点火于福建,陈友谅起事于江西,真正到了狼烟四起的地步。施耐庵的同乡张士诚也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泰州白驹场率盐民举起义旗,次年占据了高邮,建国号周,自称诚王。以后他渡江南下,攻占了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到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定都平江(今苏州),称吴王。
  为了自己的事业,无论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都曾礼贤下士,以笼络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张士诚甚至以厚币招徕著名文士杨铁崖。许多各抱不同目的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他们的怀抱。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甚至认为,“适张氏据吴,东南之士,咸为之用。”施耐庵的朋友刘伯温投奔了朱元璋,做了朱的谋士;施耐庵的另一些朋友如鲁渊、刘亮则归张士诚麾下。而施耐庵自己及其门人罗贯中,也曾应张士诚之聘,做了幕僚。然而,张士诚却不是一个图有大志的人,偏安一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降元之后,张氏集团的领导成员生活上日渐骄奢淫逸,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就娶了七个小老婆。张士诚不仅降元,而且反过来攻安丰,杀刘福通,本来对张士诚抱有热切希望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失望,觉得他成不了大器,于是相继离去。好友鲁渊、刘亮离开吴中时,施耐庵作《秋江送别》套曲相赠。
  不久,施耐庵也离开了张士诚,隐居于今张家港市河阳山永庆寺和江阴市祝塘镇大宅里一带,靠教书为生,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一三六七年,苏州城破,张士诚兵败被俘,后死于金陵。朱元璋在苏州一带大肆搜捕张士诚的余部,为避祸,施耐庵回到江北,定居于白驹。因为写了“倡乱之书”《水浒传》,施耐庵被关进刑部大牢年余,后染病,晚年流徙淮安一带活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淮安有人还能确指施耐庵的书斋以及隔壁罗贯中的寓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施耐庵书斋在今淮安大香渠巷6号。
  《水浒传》一书的创作,根据传说记载,在张士诚入吴时,施耐庵已经写到第四十五回;根据山东传说,从十四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据《顾丹午笔记》,明洪武初年,刘伯温说施耐庵“著《水浒传》甫竣”,又说他的一生精力都耗尽于一部书上了。看来,《水浒传》的写作,前后经历了四十年之久,终于在施耐庵贫病交加逝世前,基本完成。
  施耐庵生前没有能大规模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但在他写作过程中,小说的稿本就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了。《水浒传》的批量印刷本是在他死后一百八十年才出版的。其时,兴化有个进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建任“提学参议”,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之名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经罗贯中修改过的《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士气。得到宗臣的许可后,才在福建坊间刻印出版。六百年来,《水浒传》不但风行中国,而且流传世界。
  施耐庵陵园在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仿施耐庵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纪念馆在今大丰市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正应验《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中所说的:“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正是:“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二
  十四世纪晚期,元末明初之际,中国文坛上一部辉煌的小说巨著悄然横空出世,从此在人类文学艺术的灿烂天宇高悬了一颗光耀千秋的星斗——它最初叫《江湖豪客传》,后来通称《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创作中的第一座高峰和里程碑,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反映农民战争的现实主义长篇巨著。《水浒传》是中世纪的文化结晶,也是农耕社会中华智慧的百科全书。《水浒传》从皇帝到乞丐,从朝廷的文武大臣到小偷闲汉,从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到社会习尚、风土人情,从小说戏曲、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文物古董,从人间尘世、凡夫俗子到神仙圣境、仙子僧道,从龙凤蛇蝎、草木虫鱼到妓院赌场、吃喝玩乐,三教九流,四面八方,无所不写,无奇不有。尤其从内容方面看,《水浒传》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热烈赞扬被压迫阶级英雄人物的反抗斗争,更是世界文学史上所少见的。《水浒传》早已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是中国文学值得骄傲的旗帜。
  施耐庵在口头文学、宋元民间艺人话本、元人戏曲的基础上,荟萃取舍,缀合创作,撰为巨帙《水浒传》。根据诸多专家对《水浒传》版本的演变史研究,可以大致推知其形式和内容:一种可能,即七十回,并后五十回《古本水浒传》;另一种可能,他所完成的《水浒传》是一百回本的规模,即梁山大聚义之后,有着招安、征辽、征方腊的故事,最后的宋江、李逵被毒酒毒死,吴用、花荣双双吊死于宋江墓前的悲凄情节作为全书结局;至于一百二十回本,是由罗贯中插增了征田虎、王庆的内容二十回。
  施耐庵的伟大功绩,首先在于他在《水浒传》中塑造了鲁智深、武松、林冲、李逵、阮氏三雄等一系列属于人民的英雄。他们急公好义,助人为乐;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为了正义,不惜头颅热血。他们在伦理道德上完好,是心灵很美的人,尽管在某种具体行为上也有缺点过失,但他们的主导面永远是值得人们喜爱学习的。他们勇往直前、气势磅礴、视死如归的英雄性格,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形象化身。施耐庵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把一般社会成见中的“强盗”写成英雄,指出人类真正的正义良心的代表、楷模,是他们而不是帝王将相,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了过来,这是思想文化史上的创举与贡献。
  施耐庵的伟大功绩,其次在于《水浒传》中竖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让它高高地飘扬在梁山顶上。从社会思想史的角度看,如果说儒家学派的《礼记?大同篇》是第一篇设计乌托邦社会的文献,《水浒传》则是第二篇。所不同的是,施耐庵不是用理念形式,而是用艺术形象来加以表现。梁山一百零八人不分贵贱,人格上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是团结战斗、有秩序的集体;梁山泊武装集团所实行的平均主义,便是施耐庵的理想。诚然,一切乌托邦最后必然失败,但乌托邦终究是人类进步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阶梯。
  施耐庵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他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了一定的理想成分,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一个个活着的“人”。《水浒传》为我国明清小说开辟了一条健康宽阔的道路,后来的言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英雄小说《说岳全传》、《杨家将》,均可看出《水浒传》的影响。数百年来,《水浒传》在民间广为传播,水浒豪杰已是家喻户晓。古人有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语出宋人叶梦得(1077—1148)《避暑录话》。〕,是说北宋词人柳永的词所传甚广。其实柳词的群众性倘与《水浒传》相比较,怕是小巫见大巫的神气也赶不上。
  《水浒传》还广泛流传到国外,《法国大百科全书》阐释《水浒传》的条文为:“《水浒传》与西方骑士小说互相呼应,《水浒传》对各种人物的英勇或懦弱的描写都是对龌龊的社会所进行的愤怒的批判。《水浒传》中许多故事又与阿拉伯故事相媲美,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大胆机智,经常拿豪门富家子弟取笑开心。《水浒传》堪称传奇作品的伟大典型。”这种代表西方学术界所作的对《水浒传》的高度评价,是与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总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
  在人类文学艺术史中有许多传世之作,它们流传后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品因其固有的文化价值,在后世仍然有人研读,但社会影响力比当初减弱了;另一种是作品除自身价值不朽外,还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始终保持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后者比起前者更难能可贵。《水浒传》就属于后一种作品。
  清代金人瑞在《水浒传序三》中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清代燕南尚生在《新评水浒传叙》中说:“《水浒传》者,祖国之第一小说也;施耐庵者,世界小说家之鼻祖也。”现代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水浒》一书,为中国小说中铮铮者,遗武侠之模范,使社会受其余赐,实施耐庵之功也。”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这话有时被误解误用为“读其书,想知其人”的意思。不管怎样说,“书”、“人”总是紧密相关的。《水浒传》的读者,大都因为想见其作者为人而更想知其人,而如果我们真能稍知其人——施耐庵——的话,就一定会反过来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这部鹄立千古的长篇小说名著。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很平常,但回答这个问题可真不容易。多少“水学家”、“施学家”为此费尽了精力与才能,还远远没有得出满意的结论。为什么?根本原因是——《水浒传》的作者,是个在历史时空里迷失的天才。
  ……
  后记:
  我公开出版过数十本书,但当我将此部书稿杀青之时,脑际飘过一丝惶恐。
  关于施耐庵,大学者胡适称是“亡是公”,鲁迅说“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而我却将施彦端字耐庵的一生及其著《水浒传》的事迹用文学传记形式全面记录下来。在红学研究领域,“红外线”不是物理学的那个红外线,而是指《红楼梦》研究的一种路数:研究《红楼梦》本身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这是红内线;研究考证《红楼梦》版本演变、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这是红外线。在水学(水浒学)研究中,我行走在文本与作者、版本与本事之间,力图将作者、时代、版本、本事考证同文本诠释有机地结合起来,亦即“水内水外”的结合,我的所言能成为“水准线”吗?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商业企业管理,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施耐庵、撰写施耐庵传记是因为他是我的“乡党”,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为此我耗费了前半生的努力。
  这是一次文化的呼唤。文化是一种积累和涵养,是石生玉,木化石,需要足够的生成时间和寂寞功夫的,没有一部传世佳作是向壁虚构、从“客里空”而来。文化讲源流,所谓其源高深,其流浩荡,有益于疑惑的冰释和视野的开阔。本书的创作有着传承文化和填补空白的多重意味,所以其意义显得特别重大。
  文字寿于金石,声音随风飘逝,打捞和重构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施耐庵”,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是十分艰难的事。法国文学史家郎松认为,文学史家和历史学家有不同之处,“历史学家处理的对象是过去——今天只能靠一些残存的迹象或碎片来再现的过去。我们的对象也是过去,但这是今日仍然存在的过去;文学这个东西既是过去也是现在。”(《郎松文论选·文学史方法》)关于施耐庵,由于正史记载十分有限,我们所以要引入三重证据法,将纸上材料、民间口碑、地下文物联系起来加以系统思考、综合分析和全息思维。
  传记文学的写作是传统学科中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问,需要广博而深厚的知识积累,一字之考,博及万卷,“上自穹古之历史,下至昨今之新闻”,都置于史料范围之内。对待历史材料应谨守科学的法则,善于汲取前人的考据成果,同时又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勇于创新。深厚的学术功力,严谨的治学精神,严密而科学的考证方法,锐敏而通达的历史知识,都是一个传记文学作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课。这些我虽未企及,但“勤能补拙”,我力图说明我所破译的那部分内容。
  一、对笔记资料的“竭泽而渔”
  施耐庵因为写了一本“倡乱之书”,所以正史几乎没有记载他的生平事迹。加之《水浒传》是一部农耕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涉及宋元明三代的知识,撰写《施耐庵传》,不仅要知道元末明初,还要知道清末民初,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传记文学作者。施耐庵生活于传统农业文明时代,而今天人类文明已经越过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正步入当代“大科学”与“高技术”的信息文明时代,所以撰写《施耐庵传》需要超越,需要以当代人的视角发掘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史料。
  为了锐意穷搜各种文献,我力求对相关资料“竭泽而渔”。我藏书五万册,其中《水浒传》与施耐庵研究方面的有五千册,不乏古籍善本、海内孤本。举凡通史、政书、档案、地方史志、文集、谱牒、传记、笔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史料无不包含。正在主编的是《施耐庵全集》,已经编制《施耐庵年谱》简本和繁本,对《辞海》及《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关于“施耐庵”的词条是一个修正和补充。时下此类书籍说到施耐庵,不是说错了,就是语焉不详。多年来,关于施耐庵的文学再现,有孙昌宇历史小说《绝代奇才》,丁正华、徐华耕、张袁祥、李青葆、包文灿、焦保生等“施耐庵的传说”,这些给我以启发。我于一九九九年就写成《千秋才人——施耐庵小传》,沉淀五年后才正式出版,那是一次投石问路,而此时的《施耐庵传》是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施耐庵生平事迹的长篇人物传记。
  关于施耐庵的生平,《文艺报》一九五二年二十一日刊载了刘冬、黄清江《施耐庵与〈水浒传〉》一文,发现了在大丰市白驹镇施氏宗祠内施姓始祖的施耐庵木主牌记录,淮安王道生所作《施耐庵墓志》,民国版《兴化县志》所载施耐庵资料,《吴王张士诚载记》引袁吉人编的《耐庵小史》,施氏族谱世系(至第十二世),施耐庵之子施让的《故处士施公墓志》(杨新作),《施氏族谱序》(陈广德作),《建祠记述》(施埁作),《施耐庵世籍考》(胡瑞亭作),《施耐庵墓碑说明》(陈同生、蔡公杰题),施耐庵第十八世孙施熙所作《祭文》及《施耐庵传说》调查纪录等数十件文物、文献资料。此书附录了国家二级文物《施氏家簿谱》的延伸版,国贻堂《施氏家簿谱》即“施氏长门谱”,是施彦端字耐庵为一世祖的十八世孙满家字书城一九一八年抄于丁溪丈室,当时仅至十八世,现续修订至二十二世。
  这批材料,已经证明了施耐庵确有其人,并揭示了施耐庵的具体生卒年代与生平概略。
  有鉴于此,拟为教科书、《辞海》撰写“施耐庵”词条: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泰州海陵县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名彦端,又名肇瑞,字子安,又字耐庵(或为别号)。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淑贞,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东溟(便仓)卞氏为同一支。妻季氏、申氏,生子让,字以谦。据《施让墓志铭》记载:“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相传为舟人之子,十三岁入浒墅关私塾读书,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或三十岁中举,为元至顺辛未赐进士出身,曾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荐,任山东郓城县训导,得以遍搜梁山英雄轶事。后官钱塘二载,因不合当道权贵辞官。1353年泰州白驹场张士诚起义反元,次年在高邮建国号曰周,1356年在苏州定都称吴王,施耐庵与表弟卞元亨一起入士诚幕,为张士诚盐民起义谋划,张因之势炽。不久张士诚囿于时事,诈降元朝;贪于逸乐,偏安一隅。施与好友鲁渊、刘亮、陈基等辞去,施作套曲《秋江送别》赠鲁渊、刘亮。张兵败前,施即流寓江阴祝塘大宅里徐麒家等,为塾师,旋迁兴化与顾逖有赠答诗,还白驹场,隐居不出,“感时政陵夷”,著《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遣怀,“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核对,以正亥鱼。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为避朱元璋之征,蛰居淮安,病殁于此,就地蒿葬。数十年后,其孙文昱(字述元)“家道炽盛逾旧”,始迁祖遗骨葬于白驹场西落湖(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淮安王道生撰写《施耐庵墓志》,至今施氏子孙在苏北串场河两岸兴化、大丰等地繁衍至二十四代。据出土的施廷佐墓志铭记载“(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与早先传世的明清笔记记载“钱塘施耐庵”、“元人武林施某”所述的时间、地望相吻合。《兴化县续志》载有施耐庵墓、小传、墓志等,为1952年、1982年、2012年参与施耐庵文物调查的大多数专家认可。
  二、对文化遗址的“一网打尽”
  作者喜研乡邦文献,研究施耐庵问题已历三十余年,与一般专家教授不一样的是,作者走遍了传说中施耐庵的流徙地,作部落行脚、田野调查、遗址勘察,每到一地必查地方史志,必访地方耆老,再广研博采,梳理成施耐庵生平、身世的线索,四十次赴施耐庵故里江苏大丰市白驹镇,十次赴施耐庵的祖籍地江苏兴化市,四次登上山东梁山之巅(包括济宁之梁山、菏泽之郓城、聊城之阳谷、泰安之东平),《水浒传》所涉及的地方几乎都走过一遍以上。由于官方的文献记述施耐庵几乎没有,而从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施耐庵与《水浒传》传说入手,施耐庵的传说很多是可以看作口耳相传的施氏家史,当然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去伪存真。从研究施耐庵的交游入手,发现有几十位与施耐庵有关的人,如刘伯温(访浙江青田、文成)、罗贯中(访山西太原、山东东平)、张士诚(同乡)、卞元亨(表弟)、朱升(同样隐居盐城周边的朱元璋谋士)。“施耐庵”三个字是用金子铸成的,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强烈的光芒,他是我们的骄傲,然而我国历代的名人传记丛书都没有“施耐庵传”,从小我就想为这位乡贤立传,所以耗费半个世纪的努力,寻踪访迹,历尽艰险。我们这些人有一份工作,总是夜晚行路、白天看点,不免行船走马三分险:凌晨三时从京九铁路山东梁山站下车被几个“面目可憎”者挟持;独闯江西龙虎山寻访伏魔殿时被两个痞子跟踪;在江苏兴化率队作《施耐庵寻踪》专题片拍摄险被砸坏摄像机;在刘伯温故里浙江文成连绵的群山中连夜突出重围……
  接到“中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任务之后,对我们这些在机关工作的公务员来说,工作要出色,创作要出彩。业余创作,意味着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意味着挤占全部的闲暇时间。为了节省时间,双休日我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在北海舰队当水兵的日子,一天两顿饭,困了和衣而卧。我喜欢在江河湖海里冬泳,至今在游泳池内一下水二十五分钟三十个来回一点五公里,遨游于水泊之中,俨然也成了“浪里白条”。
  有关施耐庵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江苏境内有三个: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施耐庵墓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丰市白驹镇施耐庵纪念馆是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国家二级文物《施氏家簿谱》;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大香渠六号“施耐庵著书处”(耐庵书斋)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的专家学者,多的是整理、校点、收藏、注释,少的是实地考察、荒原历险、大胆探索。“魂在路上”。任何一个了不起的行走者,都是对自己家乡的告别,这种告别带有哲学意义,不是地理意义。告别,我走出我的空间。很多人是观光、旅游,在我更多的是研究、发掘。独自远行,是想保持头脑的疏朗、空阔,同时又能见多识广,让笔记、遗址、传说三者在联系中“激活”。
  我们的知识是由“知之”和“不知”共同构成。“不知”远比“知之”多。当我们有不知时,就有猜和蒙的成分,理性一点是据此分析、判断,提供预测、预见。
  关于民间传说是历史的折光反映,有时透过“折射角”,就可以看到它所反映的某段历史的本来轮廓。施耐庵与《水浒传》传说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写就“倡乱之书”的施耐庵为正史所不载,众多的野史资料补正史之不足,更在于它交代了施耐庵出生、成长、入士诚幕、著《水浒传》的重要历史背景。
  作为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我是研究施耐庵的学者,是在施耐庵研究的学术论战中走出来的文史学者。作为“侦探”的文史学者,凭证和证据在文史之学中历来非常重要。考据问题就好像是侦探破案、法官断案,现在法官断案有两个原则,一是谁主张谁举证,二是疑罪从无。历史研究强调“无征不信”,强调真凭实据。此外还要重视史识、推理的能力和敏锐的批判性眼光,即所谓的史眼如炬,这两点使得史学与侦探学接榫起来。中国史学有着强调对史料进行认真鉴别的传统,这种钩沉索隐、爬罗剔抉的工作,可以看到历史学家与侦探或侦探小说家之间的类似近亲关系。只要史料一摆,不费半点唇舌而观点与结论便自动显现,不由得你不想起福尔摩斯叼着烟斗,一副神定气闲、举重若轻而又胸有成竹的模样来。也正像运筹帷幄的将帅,闲调丝竹之间而城寨已拔,凯歌毕奏;或像那位游刃有余解牛的庖丁,动刀甚微而霍然已解。
  其实,这作为历史学家是对的,但作为人物传记作家又是远远不够的。
  三、对传记文学的“丝丝入扣”
  二十世纪有四大传记:梁启超之《李鸿章传》、朱东润之《张居正大传》、林语堂之《苏东坡传》、吴晗之《朱元璋传》,其写作方法均可学习借鉴,我一边写着施耐庵传记,一边读了一百本左右的人物传记。本书的特点力图坚持史料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思辨性与故事性的融合。但在实践中又受到诸多瓶颈和掣肘,引发了关于文学与史学、现实与历史、虚构与想象关系的思考。
  为什么需要传记文学?文学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德文的精确说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湖边有一排树,这是实体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树,不可能没有倒影: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雨,或者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而使得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一棵树那个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传记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树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树的倒影。施耐庵与施耐庵的传说就是这样两个层面的世界。
  历史太长、涉及太广、记载太乱,首先我们要找到其中的大框架、主巷道,否则就会迷失在历史的原始森林中。传记文学需要以“大历史观”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审察和批判历史,其核心地带是艺术真实,它不容虚构、戏说和颠覆,但可以想象,历史学家也要设定情节、传记作家追求本质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原本的历史真相是“历史一”,历史文献是“历史二”,而传记文学中想象的历史是“历史三”,艺术真实应是“历史三”。如果说,此书与其他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是,施耐庵的资料确实太少,“历史三”约占十分之三。
  我国的历史在世界上很发达,很少有其他国家的历史系统有我们那么长、那么完整。二十四史有纪、传、表、志四个部分:纪,是一个划年代的表;志,是专门史;表,是用表格一目了然的方式来讲一些事;传,是根据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反映一个时代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传,人物传记在中国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却缺少活生生的“传”,看到的人是个脸谱,就像小时候看古装戏,京剧里的脸谱,忠奸分明,关公是红脸,曹操是白脸,蒋干是小花脸,诸如此类。
  什么是中国史学里的传记?王充《论衡·对作》篇云:“圣人作经,贤者传记”。“传”本是“经”的附庸。早在《春秋》和《左传》中就可看到。它们在叙事中插入人物描写,尤其《左传》里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有些是呼之欲出。《左传》的姐妹篇《国语》,其作者好像就在床底下听话似的,人家半夜里的谈话他都知道。但中国古代并没有因此形成一个独立的传记体裁。
  整个二十四史,我们只有在《史记》和一部分《三国志》里,能看见生动活泼的人,原因是什么:因为事后修史。司马迁修的是当时史,将当时的所见所闻,直接的印象和听闻写下来,这和隔一个朝代、几个皇帝才修史,引用官书资料或收集民间资料拼凑起来是不一样的。《史记》的人物描述极好,如写项羽在垓下之围,眼睛一瞪,大吼一声“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明明是夸张叙事,人可以倒退几里路,但马绝对不行,非摔跤不可,可是经司马迁这么一写,活灵活现。
  文学和传记合并起来,叫“文学传记”或“传记文学”,在那里才可看到接近“活人”的传。西方史学更注重私密材料,这些传记文学家、史学家,多多少少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大量引用私密文件:日记、书信、谈话、访问、邻居及亲戚朋友的记载,其中最重要的私密文件是书信。
  一部成功的《施耐庵传》,不仅要有史实性、真实性,还需要有故事性、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才有味”。穿越历史时空,与文学大师施耐庵对话,领略其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感悟正气、大气、浩气、朝气和锐气,于我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
  老一辈学人常说,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其实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史有别,治学传统因学科日趋细分而难以为继。连史料文献还分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前者隶属文学,后者隶属史学。学者要作家化,借助史家的视角对文学性史料作出新解读,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家后院的史料库存,以便在写作中拥有长袖善舞、多金善贾的更大空间。历史所记录的事实,文学所描述的是想象。前者复写客观的现实,后者倾吐主观的感情,一为基础,一为派生,正像形体之于影像,不能分割也不是一个东西。
  赵子昂在《管夫人词》中说:“你侬我侬。忒杀多情,情多处,热似火,把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我两个,一条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也应该像这样。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终于有了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清末金石家王懿荣发现了“龙骨”,这激活了一种重大的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连孔子、司马迁也由于没有见到过甲骨文而对商代不太了解,而这居然被临近灾难的现代中国人感知了。
  本书对学界前辈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多有借鉴,行文中尽可能予以彰显。作为力图成为施学(施耐庵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本书尽可能地将全部资料汇聚一体,但本书追求的不是折花入瓶,而是采花成蜜,不是杂粮共煮,而是五粮成液。酿五粮而成玉液,汇百川而成大海。大海里是分不出东江西河的。正如一部机器不可能在每个零部件上标明零部件的生产家件,这也是需要学界前辈与时贤能理解的。或有个别疏漏者,在此一并致谢。
  寻踪、破译、发现施耐庵已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部传记文学的写作不像科学是跨越性的,而是累积式的,是一个个证据、遗址、口碑的链条连接,作者力图在用一根五彩的线,将一个个散落的珍珠串起,整理和输出,创造和转化,这耗尽了我前半生的生命,我想我还会静听读者的回馈,欢迎批评与建议,并望在此书修订时努力臻于完善,达于完美。
  作者
  2013年5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没看完呢不好评价啊 啊 啊啊

评分

书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京东搞活动买的书籍。价廉物美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是正版。在京东这次搞的活动中购买,很值。

评分

没看完呢不好评价啊 啊 啊啊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东西很好,很喜欢,越来越喜欢京东了。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是正版。在京东这次搞的活动中购买,很值。

评分

京东618的确划算,就是有些书籍不参加活动,这就很尴尬了,希望能扩大书籍参与面!造福大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