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海岩為什麼開始談起瞭紅木傢具?
海岩的明清傢具私人收藏不論從數量和質量都冠絕中國當代傢具收藏界!隻不過由於作傢的名頭太響,掩蓋瞭他收藏傢的身份!在這本書中海岩將首次與讀者分享他在紅木傢具收藏、投資領域的心得和體會!
海岩談收藏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為什麼要讀海岩談收藏?
一般的收藏類圖書,隻是枯燥地從質地、紋理、款式、工藝等內容談起。而海岩這本書除瞭這些之外,更利用他小說傢的筆法,編劇式的手法去講故事!非常好讀!既有有收藏圈的奇聞秘事、有傢具背後的曆史掌故,還有當今傢具收藏市場的投資經驗和技巧!長知識、有情懷!
海岩在收藏界的官方地位
“多年以前,我受中國傢具協會委聘,擔任中國傳統傢具高級顧問;受中華文化促進會委聘,擔任木作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在木器行業漸漸為人所知。我在若乾年前所寫的《滿城盡帶黃花梨》一文在不少報刊和網絡登載後,其中不少段落被多方引用甚至剽竊,在公眾視聽中流傳較廣。許多媒體也冠我以木器專傢、收藏傢之類頭銜,初聽惶然固讓,日久習以為常,也常齣以替人掌眼,授課解惑,偶爾走嘴,亦有以專傢自詡自居之言行,渾然不覺有愧。”
極為難得的紅木傢具培訓課程!海岩親授!
“去年我所供職的公司為管理乾部的培訓設置裝潢審美及環境布置的課程,其中紅木傢具一課由我主講,漫天信嘴,無序道來,課堂上不覺詰屈,課後再看講課錄音的文字稿時,與其將此篇文稿當做一部知識正論,不如視為一篇“隨筆散文”,愛好紅木的讀者可以“散文”玩之,相比入門後獨自左顧右盼,無人交流,或能得些啓發或提示。”
內容簡介
嚮讀者介紹紅木傢具,實在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因為當前“流行”的紅木文化,廣涉植物學、文物學、傳統工藝學和紅木傢具現實的市場形態及應時信息,五類雜陳,互相覆蓋,又互相矛盾。多年以來,在紅木傢具的領域中,各類人等在對同一種木材的辨彆上,在對同一類傢具的評價上,在對同一段曆史的認識上,往往各持一詞,互不相容。細品其言,細究其因,不難發現,同為學者,因界彆不同而立論有彆;同為收藏,因今古不同而標準互悖;同為審美,因係統不同而眼光分歧;同為行傢,因利益不同而取捨相遠;同為工坊,因地域不同而南北各異。於是,學習和探究紅木知識的過程就顯得相當糾結。我所建議的方法是,與其求得定論,不如兼聽則明,將各種史論、著述、觀點、信息,盡可能多麵吸納,以不同角度,觀神形錶裏;從不同層麵,察是非麯直。不求撥雲見日,撥亂反正,但求言者無罪,聞者自辨,如此這般,似乎更加客觀,也更有意趣。
——海岩
作者簡介
海岩,原名侶海岩,著名作傢、編劇、收藏傢、企業傢,高級經濟師,1954年11月7日齣生於北京,現任錦江國際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錦江國際集團北方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北京昆侖飯店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導師、兼職教授。
目錄
引言
紅木傢具用材雜談
紅木傢具款式閑談
紅木傢具工藝漫談
櫚園黃花梨藝術館旨要
雕欄玉砌應猶在——櫚園營造散記
前言/序言
引言
多年以前,我受中國傢具協會委聘,擔任中國傳統傢具高級顧問;受中華文化促進會委聘,擔任木作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在木器行業漸漸為人所知。我在若乾年前所寫的《滿城盡帶黃花梨》一文在不少報刊和網絡登載後,其中不少段落被多方引用甚至剽竊,在公眾視聽中流傳較廣。許多媒體也冠我以木器專傢、收藏傢之類頭銜,初聽惶然固讓,日久習以為常,也常齣以替人掌眼,授課解惑,偶爾走嘴,亦有以專傢自詡自居之言行,渾然不覺有愧。
去年我所供職的公司為管理乾部的培訓設置裝潢審美及環境布置的課程,其中紅木傢具一課由我主講,漫天信嘴,無序道來,課堂上不覺詰屈,課後再看講課錄音的文字稿時,纔發現這一課講的,不過是紅木知識的粗淺入門,且多為一己見聞,章節淩亂,掛一漏萬。與其將此篇文稿當作一部知識正論,不如視為一篇“隨筆散文”,愛好紅木的讀者若以“散文”玩之,相比入門後獨自左顧右盼,無人交流,或能得些啓發或提示,亦算開捲有益的話,餘已汗顔幸之,足可惶然作揖瞭。
不過嚮讀者介紹紅木傢具,實在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因為當前“流行”的紅木文化,廣涉植物學、文物學、傳統工藝學和紅木傢具現實的市場形態及應時信息,五類雜陳,互相覆蓋,又互相矛盾。多年以來,在紅木傢具的領域中,植物專傢、文物學者、木材商、傢具商、老傢具收藏傢、新傢具愛好者、修復老傢具的工匠、製作新傢具的廠傢……各類人等,在對同一種木材的辨彆上,在對同一類傢具的評價上,在對同一段曆史的認識上,往往各持一詞,互不相容。細品其言,細究其因,不難發現,同為學者,因界彆不同而立論有彆;同為收藏,因今古不同而標準互悖;同為審美,因係統不同而眼光分歧;同為行傢,因利益不同而取捨相遠;同為工坊,因地域不同而南北各異。於是,學習和探究紅木知識的過程就顯得相當糾結。我所建議的方法是,與其求得定論,不如兼聽則明,將各種史論、著述、觀點、信息,盡可能多麵吸納,以不同角度,觀神形錶裏;從不同層麵,察是非麯直。不求撥雲見日,撥亂反正,但求言者無罪,聞者自辨,如此這般,似乎更加客觀,也更有意趣。
我記得講課那天是2012年12月21日,正是傳說中的世界末日。而關於生活樂趣和生活品味的這樣一節講座,竟然座無虛席,說明大傢還是想活下去,而且想把生活過得更加多彩有趣。
我那一課所講的紅木知識,是以紫檀黃花梨為主,所以在整理這篇錄音稿時,加瞭“姚黃魏紫俱零凋”的標題。“姚黃魏紫”之說最早見於宋代名儒歐陽修在《綠竹堂獨飲》中的名句:“姚黃魏紫開次第,不覺成恨俱零凋。”說的是花開花落之景象無常,之意境深遠,彆有其韻。
“姚黃”是古代一種黃色牡丹的彆稱,齣自姚氏民傢;“魏紫”是一種紅色牡丹的彆稱,齣自魏傢,皆盛名其時。歐陽修詩後,姚黃魏紫一詞常被藉喻為名貴花卉,亦更泛指一切珍稀之物,今天用以形容黃花梨及紫檀兩種王者之木,再恰當不過。可惜,這兩種人類曆史上用於傢具藝術的最珍貴的野生木材如今已經瀕臨滅絕,“不覺成恨俱零凋。”一語成讖。
有許多人認為,西方的居住文化是石文化,中國的居住文化則是木文化。此論由來已久,無論是否科學準確,都從某個認識角度形容瞭中國人與木的情感聯係和對木的心理依賴。我剛纔提到的中華文化促進會木作文化工作委員會,原擬稱為中國傳統建築與傢具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時改名為木作文化工作委員會,不僅使名稱更加中國化瞭,也可見齣中國建築與傢具主要以木材構製的曆史實況。
“木作”(木工作坊及木工製作)是從宋代以後對中國的建築和傢具木工技藝的一個統稱(最早見於宋代李誡《營造法式》)。木作分為大木作、小木作和細木作。大木作是指屋宇建築,如上所述,中國建築的特點為土木結構,梁、柱、檁、枋、椽、頂(望闆)等,皆取材於木;小木作指內簷裝修,特指門窗、芯屜、欞格、花闆等,也都是木頭做的;細木作就是指傢具及文房雜項的木器製作(也有把傢具及雜項統歸為小木作的說法)。
我要談的,是細木作或小木作。
中國傢具在明中期之前,在幾韆年的漫長曆史中,始終以漆飾傢具為主流和上品。漆器藝術可溯至七韆年前,在中國藝術史上,譜寫瞭延綿不斷、華麗輝煌的篇章。漆飾傢具之所以也被稱為漆木傢具,是因為一般漆器的胎骨有木胎、夾胎、竹胎、皮胎、窯胎、金屬胎等多種,而漆飾傢具則隻有木胎一種。除瞭漆木傢具外,還有木製傢具、竹藤傢具、陶製傢具、瓷製傢具、石製傢具等等,共同構成瞭中國傢具曆史的主脈和支脈,是中華民族生活史和居住文化的重要部分。
從明代中期開始,硬木傢具開始風行,但即便是在明中期以後,明代宮廷傢具仍以漆飾傢具為主,民間傢具仍以漆飾及雜木、竹藤傢具最為普及。後人所謂“明式傢具”,其實並不能作為“明代傢具”的代名詞。“明式傢具”既有明代製作的傢具,也有清代、民國直到今天製作的傢具,它是從明中晚期開始,由文人參與製作,追求硬木天然的色澤紋理,追求科學的結構法度,追求精巧的榫卯構造,追求簡潔自然的造型設計,追求綫腳雋秀的美學意趣的江南文人傢具的統稱。
“明式傢具”是指傢具類型的藝術風格,而明代傢具則是指傢具製作的曆史時期,是完全不同的分類。“明式傢具”(包括“清式傢具”)必備的形、藝、材三要素,缺一不可。即便是産生於明代的漆飾傢具、雜木傢具、竹藤傢具等,我以為皆不能算是完整經典意義上的“明式傢具”。而“清式傢具”的範圍似乎大一些,似可包含清式漆飾傢具和鑲嵌傢具在內,這大概也是很多木器行傢和收藏傢的習慣認識。
我要談的,既不僅僅是明代傢具、清代傢具,也不僅僅是“明式傢具”“清式傢具”,而是“硬木傢具”,在當代中國,也被統稱為“紅木傢具”。
典籍新探:中國傳統傢具的文化基因與時代變遷 捲首語:凝固的時光,流動的審美 中國傢具史,不僅是一部工藝技術的演進史,更是一部社會風貌、哲學思想與審美趣味變遷的縮影。它承載著數韆年文人士大夫的內斂精神、匠人階層的精湛技藝,以及不同曆史時期對“居安思齊”的理想寄托。本書旨在跳脫齣單純的材質或形製鑒賞範疇,深入探究中國傳統傢具——從漢代的簡樸實用到明清時期的臻於化境——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哲學意涵及其在現代語境下的生命力。我們不談紅木的某一具體品種,不聚焦於某一時期的特定風格,而是力求描繪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勾勒齣傢具藝術如何映照中國文明的內核。 --- 第一編:根脈溯源——早期傢具的哲學基石 第一章:席地而坐的遺風與“高型”的誕生 中國古代的傢具演變,深受早期席地生活方式的影響。在魏晉以前,人們主要以席、榻為坐臥之具。然而,隨著佛教的傳入與中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融閤,一種對“高聳”的追求開始萌芽。本章將考察早期“幾案”、“椅”的雛形,分析其從地麵到抬高的過程,如何體現瞭古人對禮製秩序的初步構建,以及“器用”與“禮製”之間的早期張力。我們將細緻梳理齣土文物和文獻記載中對於早期高型傢具的零星描繪,探討這種形式的轉變,在社會結構上確立瞭何種等級標尺。 第二章:木藝的初成——材料選擇與結構邏輯 在結構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傢具的造型往往直接反映瞭對木材特性的認知。本章將聚焦於漢代至唐代傢具製作中對木料的初步運用,探討榫卯結構尚未完全定型時,工匠們如何運用穿帶、插接等相對簡單的方式來保證器物的穩定性。我們不討論後世的精妙結構,而是著眼於早期木構件的厚重感與實用性,分析此時傢具所展現齣的“拙樸”之美,以及這種“拙”如何服務於當時的日常生活所需。 第三章:文人的審美覺醒:從“器”到“道”的過渡 唐代以後,士大夫階層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精細化。傢具不再僅僅是工具,開始承載文人的精神寄托。本章將分析在這一時期,傢具的綫條如何開始變得流暢,裝飾題材如何開始滲透入詩詞畫意。我們將對比不同階層傢具的用材差異,重點探討文人書房用具,如屏風、書案的初步形製,它們如何預示著宋代傢具美學中對“意境”的追求。 --- 第二編:中古典範——宋代傢具的簡約與雅緻 第四章:宋代的“清瘦”:去繁就簡的藝術哲學 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其審美傾嚮於內斂、清雅與理性。本書將宋代傢具置於這一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本章深入分析宋代傢具的標誌性特徵——“瘦、輕、秀”的造型特點。我們探討這種“瘦”並非工藝缺陷,而是一種對“無為”哲學的實踐,是士大夫對過度物質堆砌的反思。通過對宋瓷、宋畫的風格參照,重構宋代幾、杌(凳子)的典型形製及其在空間中的布局美學。 第五章:結構體係的成熟前夜:榫卯的雛形與標準化 宋代是中國古典結構體係形成的關鍵過渡期。雖然尚未齣現後世的成熟框架,但本章將梳理齣用於連接的各種基礎榫卯連接方式在此時期被廣泛應用的證據。我們關注的是這種結構體係的“邏輯性”而非“復雜性”,探討匠人如何通過精確的比例計算來保證結構強度,為元明兩代的結構大發展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六章: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傢具的“場所精神” 宋代傢具的使用場景更為明確化。本章將考察不同功能傢具在宋代傢庭、寺院、官署中的具體定位。從宴飲的“桌”到獨處的“榻”,傢具的尺寸、高度和擺放位置,都嚴格遵循當時社會對公共與私密空間的區分。這種對場所精神的精確把握,體現瞭古代社會對“秩序感”的深層需求。 --- 第三編:轉型與融閤——元明之際的風格變奏 第七章:北方雄渾與南方精巧的碰撞與吸收 元代是一個民族大融閤的時期,這種文化上的交匯也深刻影響瞭傢具的形製。本章將分析北方遊牧文化帶來的厚重感與南方漢族傳統工藝的結閤點。探討在這一曆史節點,傢具的體量如何一度增大,裝飾手法如何變得更為外放,為明代傢具的成熟積蓄瞭能量。 第八章:明代傢具:文人精神的最後堡壘 明代傢具被譽為中國古典傢具的巔峰,但其價值遠超工藝的精湛。本章將深入剖析明代傢具風格中蘊含的文人哲學。我們關注其綫條的“直、圓、光”如何體現瞭對儒傢“中正平和”的追求,以及對“天人閤一”的具象錶達。我們重點分析其結構上的“光素”處理,即如何在極簡的造型下,通過精妙的結構比例,達到極緻的美學效果。這是一種對形式的提純,是對過度裝飾的自覺抵製。 第九章:器型演化的關鍵節點:椅、案、櫃的定型 本章將細緻梳理明代幾大類傢具——如官帽椅、畫案、多屜櫃——在此時期完成的經典定型過程。我們不是簡單描述其外形,而是探究這些器型如何完美契閤瞭當時的書齋生活、會客禮儀和儲藏需求,形成瞭一種至今仍被視為“標準”的範式。 --- 第四編:流變與重塑——清代傢具的轉嚮與現代迴響 第十章:清代的集大成與“滿漢交融”的痕跡 清代傢具風格的形成,是前代所有流派的綜閤與再演繹。本章將分析清代傢具在技術上的登峰造極,尤其是在木材鑲嵌、雕刻、描金等裝飾技法上的突破。同時,我們審視這種“繁復”如何與明代的“簡約”形成對照,探討這種風格轉變背後的社會心理變化——從對個體精神的內省轉嚮對群體秩序和帝王權威的強調。 第十一章:地域流派的勃興與文化地理學 中國傢具的風格並非鐵闆一塊。本章將轉嚮地域性研究,考察如蘇作、京作、廣作等不同地域流派在選材、結構處理和裝飾主題上的差異。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的工藝特點,勾勒齣中國傢具在不同地理氣候和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地理圖譜”。 第十二章:器物之變:傳統傢具的當代對話 曆史的河流不會停止。本書的最終部分將目光投嚮現代。本章探討在西方思潮湧入、生活方式劇烈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傳統傢具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分析如何從傳統傢具的結構邏輯、對天然材料的尊重、以及空間布局的哲學中提煉齣可供現代設計藉鑒的“基因”,讓古典的智慧在新的時代語境中,以更貼近當代審美的形式得以延續和升華。 --- 結語:永恒的尺度 中國傢具的價值,不在於其材質的稀有,而在於其尺度——人與器、禮與製、天與地的尺度。它是一門關於如何安居、如何生活的深刻學問。本書試圖喚醒的,正是對這種“尺度美學”的重新認知與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