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通史

簡明中國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通史
  • 曆史
  • 簡明
  • 文化
  • 教育
  • 教材
  • 普及
  • 古代史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845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513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00年來完整的中國大曆史
  重印上百次,黃仁宇、錢穆、柏楊、易中天推崇備至


  

  從20 世紀初至今,中國通史的編著和寫作經曆瞭集中的高産期,再到如今各類通史著作的重新整理齣版——在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 看來,其中較好的有呂思勉的《呂著中國通史》,錢穆的《國史大綱》等。呂先生治學嚴謹,對中國文化史方麵的研究,尤其得當時風氣之先,獨闢蹊徑,著重從“文化”的視角梳理我國的“典章製度”,以及對中國的曆史“理亂興亡”,乃成此書之獨特。要從瑣細繁復的史料中梳理齣明晰的頭緒——沒有特彆大的閱讀量不能辦,沒有比較鑒彆的功力更不易跳齣“深井”。由於先生此前己稔熟於舊史典籍,“以閱讀二十四史為日課……先後把二十四史閱讀瞭三遍”,厚積薄發,且提煉更趨精粹——無論是精心發掘史籍中社會各項製度的變遷情節,還是把握製度的細微變化,理清曆史、社會、生活各方麵來有因、去留跡的變遷路嚮,總結齣貫通古今、涉及全方位的變化沿革,均有不同凡響之處。


  

內容簡介

  

  《簡明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曆史學通俗讀物。一經齣版,頗受讀者們的歡迎,曾數次重印。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敬重的授業恩師,國學基礎深厚,治史意趣生動。
  《簡明中國通史》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潭其驤稱呂思勉“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嚴耕望稱呂思勉的治史是“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顧頡剛評價本書“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江蘇武進人,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傢,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與陳寅恪、陳垣、錢穆一同被後人推重為“史學四大傢”。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呂思勉)先生之於書幾無所不讀,雖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述作纍數百萬言,淹博而多所創獲者,吾未聞有第二人。
    ——曆史地理學傢譚其驤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曆史學傢嚴耕望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條例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齣,有鑒於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個新的紀元。
    ——曆史、民俗學傢顧頡剛

目錄

第一講 中國民族的由來/010
第二講 中國史的年代/015
第三講 古代的開化/018
第四講 夏殷西周的事跡/027
第五講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034
第六講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041
第七講 古代社會的綜述/045
第八講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049
第九講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053
第十講 漢武帝的內政外交/060
第十一講 前漢的衰亡/067
第十二講 新室的興亡/070
第十三講 後漢的盛衰/074
第十四講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080
第十五講 晉初的形勢/084
第十六講 五鬍之亂( 上)/088
第十七講 五鬍之亂( 下)/092
第十八講 南北朝的始末/096
第十九講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103
第二十講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106
第二十一講 唐朝的中衰/110
第二十二講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115
第二十三講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120
第二十四講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127
第二十五講 北宋的積弱/131
第二十六講 南宋恢復的無成/137
第二十七講 濛古大帝國的盛衰/144
第二十八講 漢族的光復事業/151
第二十九講 明朝的盛衰/156
第三十講 明清的興亡/163
第三十一講 清代的盛衰/169
第三十二講 中西初期的交涉/175
第三十三講 漢族的光復運動/182
第三十四講 清朝的衰亂/188
第三十五講 清朝的覆亡/196
第三十六講 革命途中的中國/203








精彩書摘

  第一講
  中國民族的由來
  社會是整個的,作起文化史來,分門彆類,不過是我們分從各方麵觀察,講到最後的目的,原是要集閤各方麵,以說明一個社會的盛衰,即其循著麯綫進化的狀況的。但是這件事很不容易。史事亡失的多瞭,我們現在,對於各方麵,所知道的多很模糊( 不但古代史籍缺乏之時,即至後世,史籍號稱完備,然我們所要知道的事,仍很缺乏而多僞誤。用現代新史學的眼光看起來,現在人類對於過去的知識,實在是很貧乏的),貿貿然據不完不備的材料,來說明一時代的盛衰,往往易流於武斷。而且從中學到大學,永遠是以時為經、以事為緯的,將各時代的事情,復述一遍,雖然詳略不同,而看法失之單純,亦難於引起興趣。所以我這部書,變換一個方法,下冊依文化的項目,把曆代的情形,加以敘述,這一冊依據時代,略述曆代的盛衰。讀者在讀這一冊時,對於曆代的社會狀況,閱讀下冊就會略有所知,則涉及時措辭可以從略,不至有頭緒紛繁之苦;而於曆代盛衰的原因,亦更易於明瞭瞭。
  敘述曆代的盛衰,此即嚮來所謂政治史。中國從前的曆史,所以被人譏誚為帝王的傢譜,為相斫書,都由其偏重這一方麵之故。然而矯枉過正,以為這一方麵,可以視為無足重輕,也是不對的。現在的人民,正和生物在進化的中途需要外骨保護一樣。這話怎樣說呢? 世界尚未臻於大同之境,人類不能免於彼此對立,就不免要靠著武力或者彆種力量互相剝削。在一個團體之內,雖然有更高的權力,以評判其是非麯直,而製止其不正當的競爭,在各個團體之間,卻至今還沒有,到被外力侵犯之時,即不得不以強力自衛,此團體即所謂國傢。一個國傢之中,總包含著許多目的簡單,有意用人力組成的團體,如實業團體、文化團體等都是。此等團體,和彆一個國傢內性質相同的團體,是用不著分界限的,能閤作固好,能閤並則更好。無如世界上現在還有用強力壓迫人傢,掠奪人傢的事情,我們沒有組織,就要受到人傢的壓迫、掠奪,而浸至無以自存瞭。這是現今時代國傢所以重要的原因。世界上的人多著呢? 為什麼有些人能閤組一個國傢,有些人卻要分做兩國呢?這個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民族的異同,而民族的根柢,則為文化。世界文化的發達,其無形的目的,總是嚮著大同之路走的,但非一蹴可就。未能至於大同之時,則文化相同的人民可以結為一體,通力閤作,以共禦外侮;文化不相同的則不能然,此即民族國傢形成的原理。在現今世界上,非民族的國傢固多,然總不甚穩固。其內部能平和相處,強大民族承認弱小民族自決權利的還好,其不然的,往往演成極激烈的爭鬥;而一民族強被分割的,亦必齣死力以求其閤,這是世界史上數見不鮮的事。所以民族國傢,在現今,實在是一個最重要的組織。若乾人民,其文化能互相融和而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民族而能建立一個強固的國傢,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苟其能之,則這一個國傢,就是這一個民族在今日世界上所以自衛,而對世界的進化盡更大的責任的良好工具瞭。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國傢,這是無待於言的。一個大民族,固然總是融閤許多小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體。為中國民族主體的,無疑是漢族瞭。漢族的由來,在從前是很少有人提及的。這是因為從前人地理知識的淺薄,不知道中國以外還有許多地方之故。至於記載邃古的時代,自然是沒有的。後來雖然有瞭,然距邃古的時代業已很遠,又為神話的外衣所濛蔽。一個民族不能自知其最古的曆史,正和一個人不能自知其極小時候的情形一樣。如其開化較晚,而其鄰近有先進的民族,這一個民族的古史,原可藉那一個民族而流傳,中國卻又無有。那麼,中國民族最古的情形,自然無從知道瞭。直至最近,中國民族的由來,纔有人加以考究,而其初還是西人,到後來,中國人纔漸加注意。從前最占勢力的是“西來說”,即說中國民族,自西方高地而來。其中尤被人相信的,為中國民族來自黃河上源昆侖山之說。此所謂黃河上源,乃指今新疆的於闐河;所謂昆侖山,即指於闐河上源之山。這是因為:一、中國的開化,起於黃河流域;二、漢武帝時,漢使窮河源,說河源齣於於闐。《史記·大宛列傳》說,天子案古圖書,河源齣於昆侖。後人因漢代去古未遠,相信武帝所案,必非無據之故。其實黃河上源,明明不齣於闐。若說於闐河伏流地下,南齣而為黃河上源,則為地勢所不容,明明是個麯說。而昆侖的地名,在古書裏也是很神秘的,並不能實指其處,這隻要看《楚辭》的《招魂》、《淮南子》的《地形訓》和《山海經》便知。所以以漢族開化起於黃河流域,而疑其來自黃河上源,因此而信今新疆西南部的山為漢族發祥之地,根據實在很薄弱。這一說,在舊時諸說中,是最有故書雅記作根據的,而猶如此,其他更不必論瞭。
  範昧的古史,雖然可以追溯至數韆年以上,然較諸民族的緣起,則是遠後的。所以追求民族的起源,實當求之於考古學,而不當求之於曆史。考古學在中國,是到最近纔略見曙光的。其所發現的人類,最古的是1903 年河北房山縣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人[Peking Man。按此名為安特生所名,協和醫學院解剖學教授步達生(Davidson Black) 名之為Sinanthropus Pekinensis,葉為耽名之曰震旦人,見所著《震旦人與周口店文化》,商務印書館本]。據考古學傢的研究,其時約距今四十萬年。其和中國人有無關係,殊不可知,不過因此而知東方亦是很古的人類起源之地罷瞭。其和曆史時代可以連接的,則為民國十年遼寜錦西沙鍋屯,河南澠池仰韶村,及十二三年甘肅臨夏、寜定、民勤,青海貴德及青海沿岸所發現的彩色陶器,和俄屬土耳其斯單所發現的酷相似。考古傢安特生(J.G.Andersson) 因謂中國民族,實自中亞經新疆、甘肅而來。但彩陶起自巴比侖,事在公元前3500 年,傳至小亞細亞,約在公元前2500 年至前2000 年,傳至古希臘,則在前2000 年至前1000 年,俄屬土耳其斯單早有銅器,河南、甘肅、青海之初期則無之,其時必在公元2500 年之前,何以傳播能如是之速? 製銅之術,又何以不與製陶並傳? 斯坦因(Sir Aurel Stein) 在新疆考古,所得漢、唐遺物極多,而先秦之物,則絕無所得,可見中國文化在先秦世實尚未行於西北,安特生之說,似不足信瞭( 此說據金兆梓《中國人種及文化由來》,見《東方雜誌》第二十六捲第二期)。民國十九年以後,山東曆城的城子崖,滕縣的安上村,都發現瞭黑色陶器。江蘇武進的奄城,金山的戚傢墩,吳縣的磨盤山、黃壁山,浙江杭縣的古蕩、良渚,吳興的錢山漾,嘉興的雙棲,平湖的乍浦,海鹽的澉浦,亦得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其中杭縣的黑陶,頗與山東相類。又河域所得陶器,皆為條紋及席紋;南京、江、浙和山東鄒縣,福建武平,遼寜金縣貔子窩及香港的陶器,則其文理為幾何形。又山東、遼寜有有孔石斧,朝鮮、日本有有孔石廚刀,福建廈門、武平有有溝石錛,南洋群島有有溝石斧,大洋洲木器所刻動物形,有的和中國銅器上的動物相像。北美阿拉斯加的土器,也有和中國相像的。然則中國沿海一帶,實自有其文化。據民國十七年以後中央研究院在河南所發掘,安陽的侯傢莊,濬縣的大賚店,兼有彩色、黑色兩種陶器,而安陽縣北的小屯村,即1898、1899 年發現甲骨文字之處,世人稱為“殷墟”的,亦有幾何紋的陶器。又江、浙石器中,有戈、矛及鉞,河域唯殷墟有之。鬲為中國所獨有,為鼎之前身,遼東最多,仰韶亦有之,甘肅、青海,則至後期纔有。然則中國文化,在有史以前,似分東、西兩係。東係以黑陶為代錶,西係以彩陶為代錶,而河南為其交會之地。彩陶為西方文化東漸的,代錶中國固有的文化的,實為黑陶。試以古代文化現象證之:一、“國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而魚鱉則為常食。
  二、衣服材料,以麻、絲為主,裁製極其寬博。三、古代的人民,是巢居或湖居的。四、其貨幣多用貝。五、在宗教上又頗敬畏龍蛇。皆足證其文化起於東南沿海之處;彩陶文化之為外鑠,似無疑義瞭。在古代,亞洲東方的民族,似可分為三係,而其處置頭發的方法,恰可為其代錶,這是一件極有趣味的事,即北族辮發、南族斷發、中原冠帶。《爾雅·釋言》說:“齊,中也。”《釋地》說:“自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同,東至日所齣為大平,西至日所入為大濛。”“齊”即今之“臍”字,本有“中央”之義。古代的民族,總是以自己所居之地為中心的,齊州為漢族發祥之地,可無疑義瞭。然則齊州究在何處呢? 我們固不敢斷言其即後來的齊國,然亦必與之相近。又《爾雅·釋地》說“中有岱嶽”,而泰山為古代祭天之處,亦必和我民族起源之地有關。文化的發展,總是起於大河下流的,埃及和小亞細亞即其明證。與其說中國文化起於黃河上流,不如說其起於黃河下流的切於事情瞭。近來有些人,窺見此中消息,卻又不知中國和南族之彆,甚有以為中國人即是南族的,這個也不對。南族的特徵是斷發文身,“斷發”即我國古代的髡刑,“文身”則是古代的黥刑。以南族的裝飾為刑,可見其曾與南族相爭鬥,而以其俘虜為奴隸。近代的考古學,證明長城以北的古物,可分為三類:一、打製石器,其遺跡西起新疆,東至東三省,而限於西遼河、鬆花江以北,環繞著沙漠。二、細石器,限於興安嶺以西。與之相伴的遺物,有類似北歐及西伯利亞的,亦有類似中歐及西南亞的,兩者均係狩獵或畜牧民族所為。三、磨製石器,北至黑龍江昂昂溪,東至朝鮮北境,則係黃河流域的農耕民族所為,其遺物多與有孔石斧及類鬲的土器並存,與山東龍口所得的土器極相似。可見我國民族,自古即介居南北兩民族之間,而為東方文化的主乾瞭( 步達生言仰韶村、沙鍋屯的遺骸,與今華北人同,日本清野謙次亦謂貔子窩遺骸,與仰韶村遺骸極相似)。

  ……

前言/序言


《帝國興衰的韆年迴響:一部另闢蹊徑的中國曆史考察》 作者: 曆史學研究者集體 齣版社: 鴻儒文苑 裝幀: 精裝,附全彩地圖集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斷代史或編年史,它摒棄瞭以王朝更迭為主綫的敘事模式,轉而聚焦於中國曆史長河中那些結構性、製度性以及文化觀念的深層演變。我們試圖探尋的是,在數韆年曆史的錶象之下,驅動中國社會運行、塑造其獨特性的那些不易察覺的底層邏輯與永恒母題。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跨越從史前文明的肇始到近現代轉型的漫長時空,但其核心關注點在於“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我們力求以一種微觀到宏觀、由個體經驗上升至整體結構的分析方法,剖析那些被主流通史敘述常常忽略的側麵,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曆史復雜性的全新視角。 --- 第一部:早期文明的“權力原型”與“秩序構建” (約公元前21世紀前 - 公元前221年) 本部分深入探討先秦時期,中國政治與社會秩序的最初形態與核心精神的奠基。我們不滿足於羅列夏商周的更迭,而是著重分析以下幾個方麵: 一、禮樂製度的社會工程學: 詳細考察周代“禮”的概念如何超越宗教儀式,成為一種社會分層、資源分配和權力閤法性的技術工具。我們將比對《周禮》與後世官僚體係中“符節”和“儀軌”的關聯,揭示其在維護等級秩序上的實用性。 二、宗法血緣與國傢機器的胚胎: 分析宗法製度如何在中原早期政治中扮演“準國傢”的角色,以及它在秦統一後,如何被轉化為郡縣製下的人口控製和資源動員係統的文化基礎。 三、思想領域的“專業化”: 考察諸子百傢並非孤立的思想流派,而是針對早期政治危機和城市化壓力所産生的不同“職業規劃書”。例如,法傢的“術”與兵傢的“勢”,如何體現瞭對權力運作效率的極緻追求,而非單純的道德說教。特彆是對“天下”觀念的形成過程進行哲學溯源,探討其如何從地理概念演變為一種政治倫理。 --- 第二部:大一統模式的“技術適應性”與“邊界睏境” (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本章的核心議題是秦漢如何成功創建並初步鞏固瞭超大規模的中央集權帝國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固有的內生張力。 一、鹽鐵的權力固化: 重點研究漢武帝時期對國傢專營製度的強化,分析其對財政權、軍事權與地方士紳權力三者間動態平衡的影響。我們認為,專營製度是中央集權能夠長期維持的經濟“基石”,而非簡單的稅收手段。 二、漕運與地理的博弈: 詳細分析黃河、長江水係的治理史,將其視為中央權力對地理環境施加控製的“大型工程學”實踐。漕運體係的效率直接決定瞭長安或洛陽的政治壽命,這是中央權力對遙遠腹地實施有效統治的生命綫。 三、邊疆的“內捲化”: 考察漢代對匈奴的軍事策略,側重分析軍事投入對內部資源分配的擠壓效應。邊防的壓力如何驅動瞭中央對戶籍、勞役的更嚴密管理,以及這種管理最終如何反噬中央自身的穩定性。 --- 第三部:轉型期的“碎片化治理”與“民間信仰的重構” (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關鍵的“緩衝期”。本書不著重於介紹十六國紛爭,而是深入分析權力真空期內,社會如何自我修復與重塑。 一、士族的“地方化”策略: 研究士族門閥如何利用玄學清談、文化聲望和對特定土地的控製,在中央權力衰弱時,構建起具有半獨立性質的“次級權力中心”。這一時期的士族,是古代中國“軟權力”運作的典範。 二、佛教的“本土化滲透”: 佛教的傳入並非僅僅是宗教的更迭,而是對本土儒傢倫理體係的有力補充。分析佛教如何通過因果報應、孝道變異和寺院經濟,填補瞭戰亂時代國傢倫理的空白,成為維係基層社會穩定的新型“精神契約”。 三、塢堡的“微觀政治體”: 對南北朝時期塢堡聚落的形成和防禦機製進行社會學考察,將其視為在中央失能時,地方社會為求生存而自發構建的小型、高自洽性的政治共同體。 --- 第四部:官僚體係的“精細化運作”與“人力資源管理” (公元589年 - 公元1368年) 隋唐宋三代的成就,體現在其對前代鬆散的治理結構進行瞭徹底的“技術升級”。 一、科舉製的“人纔流量控製”: 深入解析科舉製度的演變,將其視為中央政府對精英階層進行“吸納、馴化與分流”的復雜人事管理係統。重點研究唐代進士科與明清八股文的區彆,後者如何將思想的“多元性”降維到“一緻性”。 二、唐代的財政“分權”與宋代的“文官製”: 比較唐代中晚期藩鎮割據的財政基礎(土地與鹽鐵)與宋代“強乾弱枝”的理財模式(商業稅與文官對軍隊的控製)。宋朝的繁榮,是以犧牲軍事擴張能力為代價,換取內部官僚體係精細化運作的平衡結果。 三、城市經濟的“非國傢化”: 探討唐宋時期坊市製度的瓦解,商業活動如何突破國傢的物理管製。分析齣現瞭新的財富階層(如宋代的商人和行會),以及這批人如何通過間接稅收和“助納”行為,參與到國傢財政結構中,而無需進入傳統官僚體係。 --- 第五部:帝國晚期的“內嚮性強化”與“社會惰性” (公元1368年 - 公元1840年)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帝國模式達到瞭結構上的穩定頂點,同時也孕育瞭體製僵化的傾嚮。 一、“皇權與士紳”的共生聯盟: 考察明初的衛所製瓦解後,地主士紳如何重新占據瞭農村的經濟和政治主導地位。研究國傢如何通過賦役黃冊、裏甲製度等工具,試圖直接管理農民,但最終仍須依賴地方士紳的“間接治理”。 二、清代疆域的“多重認同”: 分析清朝統治者如何巧妙地利用滿洲的軍事優勢、儒傢的文化正統以及西藏、濛古的宗教紐帶,構建瞭一個在地理上空前廣闊,但在文化整閤上采取“分層管理”的新型帝國。 三、人口壓力與“內捲化”的經濟錶現: 詳細剖析人地矛盾在清中葉的尖銳化,探討這如何導緻農業技術的提升趨於停滯,以及社會矛盾從政治對抗轉嚮生存空間競爭(如秘密結社的興起)。 --- 第六部:傳統治理模式在“衝擊下”的結構性斷裂 (公元1840年以後) 本書的收尾部分並非敘述近代史事件,而是將前五部所建立的分析框架,應用於考察傳統帝國結構在遭遇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的“應激反應”與“係統性崩潰”。 一、財政係統的失靈: 分析戰爭賠款和新稅種的引入,如何徹底摧毀瞭基於傳統土地評估和人頭統計的清代財政體係,導緻中央財政信用體係的全麵瓦解。 二、教育與選拔機製的“無效化”: 研究舊式教育體係在麵對“西學”挑戰時,如何從社會精英選拔工具迅速轉變為阻礙現代轉型的文化壁壘,以及它在政治閤法性上的崩潰過程。 三、權力“下沉”與“失控”的張力: 考察晚清“地方團練”和民國時期軍閥的崛起,揭示中央權力在麵對外部衝擊時,不得不嚮地方經濟和軍事力量授權與讓渡的過程,這是中央集權模式在轉型期錶現齣的最後、也是最緻命的結構性特徵。 --- 總結 《帝國興衰的韆年迴響》緻力於揭示中國曆史的“不變的變量”:對中央權威的極端依賴、對官僚體係的無限信任、對農業基礎的結構性關注,以及在權力更迭中對“舊有秩序”的文化性迴歸傾嚮。本書旨在提供一套深度解析中國曆史“如何成為它現在這樣”的分析工具,而非僅僅記錄“發生瞭什麼”的流水賬。它適閤對曆史的深層結構和文明演化規律感興趣的嚴肅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接觸《帝國興衰的密碼》這本書,完全是一次對傳統曆史敘事的顛覆。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對“大曆史”有一種近乎癡迷的偏愛,他用氣候變遷、人口壓力和技術迭代這些宏觀變量,來解釋朝代的興衰更替。書中對宋元時期商業革命的探討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將宋代的繁榮僅僅歸結為統治者的開明,而是將其置於全球貿易網絡初期的背景下進行考察,論證瞭“海上絲綢之路”對宋代財政收入和技術創新的決定性影響。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長時段”的把握,他能將唐朝中期的藩鎮割據問題,追溯到隋唐大運河的修建及其對地方經濟重心的永久性轉移,這種跨越數百年的因果鏈條的梳理,展現瞭極高的史學功力。閱讀體驗是震撼的,它迫使我跳齣綫性思維,用更具係統論的眼光去審視那些看似孤立的曆史事件。對於那些對曆史的根本動力感到好奇,厭倦瞭傳統教科書式敘述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劑猛藥。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名為《中國曆史的演進》的書,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作者並沒有過多糾纏於帝王將相的更迭,而是將目光聚焦於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以及文化思潮的變遷。書中對秦漢時期土地製度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瞭中央集權國傢在構建和維護其統治閤法性過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和改造瞭原有的宗族社會結構。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將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描述為一次“結構性重組”的過程,而非簡單的衰落。通過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佛教傳播及其對士族價值觀的衝擊的細緻描摹,我看到瞭一個在動蕩中孕育著新生的中國。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和地方誌材料,使得抽象的社會變遷變得具象而可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斷,比如“門閥政治的衰落並非外力所緻,而是其內在經濟基礎被更有效率的田製所侵蝕的結果”。對於想深入理解中國曆史深層驅動力的讀者來說,這本著作無疑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框架。

評分

坦白說,《東方世界的塑造者》這本書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是物超所值。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關於“製度的慣性”如何製約瞭中國曆史的轉型潛力。作者采用瞭比較曆史學的路徑,將中國與同期歐洲或西亞的文明進行瞭對比,重點分析瞭科舉製度在鞏固精英階層壟斷權的同時,如何無意中抑製瞭自發性的技術創新和商業階層的崛起。書中對明清時期“內捲化”的社會經濟結構進行瞭深入的量化分析,展示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壓力如何被導嚮內部競爭而非外部擴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充滿瞭嚴謹的定義和復雜的模型推導,初讀可能會感到吃力,但一旦進入作者的邏輯體係,便會發現其論證的強大力量。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認真研讀的學術報告,適閤對政治經濟史和製度變遷理論感興趣的深度讀者。

評分

我剛看完的《從黃河到長江:區域文化融閤史》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地域史著作。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完全打破瞭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傳統地理敘事。作者巧妙地將中國曆史視為一係列區域文化體相互滲透、衝突與融閤的過程。它詳盡地描繪瞭嶺南文化在宋代商業化浪潮中如何吸收外來影響並形成自身獨特的商業精神,以及巴蜀地區在唐宋時期如何憑藉其地理屏障實現瞭文化上的“守正齣新”。書中對不同區域的飲食、建築風格、乃至方言演變中蘊含的文化密碼的解讀,細膩而充滿洞察力。這種“多中心”的曆史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何為中國”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中央集權的強大王朝,其統治基礎和文化內核也深深植根於那些多元且充滿活力的區域社會之中。這本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曆史脈絡有瞭更細密、更立體的感知。

評分

我最近翻閱的《華夏文明的韌性》這本書,其文筆之優美,簡直可以直接拿來當散文讀。它沒有過分追求史實的精確到年份,而是專注於描繪特定曆史時期下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作者擅長捕捉細節,比如對明代江南市鎮日常的描述,那些關於工匠行會、民間信仰和地方戲麯的片段,鮮活得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市井氣息。書中用瞭大量篇幅來探討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適應性變形”,比如宋代理學如何被引入傢族教育體係,並最終固化為社會行為準則。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曆史不僅僅是宮廷裏的博弈,更是無數平凡人的選擇和堅守的總和。全書的行文節奏舒緩而富有韻律感,讀起來非常享受,有一種在曆史長河中漫步的沉浸感。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拋齣更精緻的問題,引導讀者去感受曆史的溫度。

評分

這個沒有外層皮,不過沒有損壞,不錯。

評分

名傢齣品,章節分得很好,瞭解中國曆史,從這裏入門很不錯!

評分

是真的……對學生學習有幫助……

評分

好,好,啥意思,哈哈哈

評分

很好的著作,拜讀中!

評分

名傢之作,大氣磅礴,不愧一代宗師。

評分

很好 支持京東,這個書現在沒時間看 以後會有機會的。

評分

名傢是名傢瞭,就是有點兒枯燥,小孩子看不下去

評分

這本書裝幀設計優良,印刷用紙考究,非常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