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費正清堪稱以西方的視角觀察中國問題的學者,《美國與中國》是美國中國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中國早期的曆史;第二部分為近代中國革命史的描述,從西方入侵直至中國共産黨的建立;第三部分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後的中美關係。《費正清文集:美國與中國》被美國雜誌《外交》譽為20世紀偉大的著作之一,曾在兩方學界和政界産生瞭廣泛影響。費正清以博學而灑脫的風格,風趣、清新的筆調娓娓道來,使一本嚴肅的史學專著成為難得的極具可讀性的曆史文化佳作。對於曆史學傢,它是對於現代中國的曆史分析;對於學生,它是關於中國的指南:對於外交傢和企業傢,它成功探索瞭中美兩國間難以捉摸而又頗具影響的情感呼應。《費正清文集:美國與中國》自1948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內容不斷增補,這個譯本是根據1983年的第四版翻譯的。
內容簡介
費正清在20世紀美國的中國觀察傢中居泰鬥之位,曆數十年而不衰。這套《費正清文集》集中瞭費正清有代錶性的著述。費正清筆下對於中國人與中國幾韆年的悠久曆史所發的精簡、深入,史學界一時無齣其右者。
費止清博學而不拘泥於傳統的風格——大師風範以及風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覽無餘,有充分的學術資料,也有微妙的個人領會。不論是初涉中國曆史者,還是中國曆史研究者乃至政治傢、企業傢,同樣能在閱讀中獲益匪淺。
作者簡介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美國最負聲望的中國問題觀察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中國研讀、旅行、教學。1955-1973年費正清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並任哈佛大學希根森( Francis Lee Higginson)曆史講座教授。20世紀美國眾多有影響的中國問題專傢皆齣其門下。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前夕,美國高層領導人案頭擺放的就是他的《美國與中國》。費正清的主要著作中譯本:《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觀察中國》(China Watch)及《中國:傳統與變遷》(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等。費正清任主編的書有《中國的思想與製度》(Chinese Thought& Institutions)和多捲本《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美國與中國
第四版序
前言
引篇
第1章 中國景觀
南北對比——中國的淵源——人與自然的協調
第一篇 舊秩序
第2章 中國社會的本質
社會結構——早期中國是個“東方式的”社會——士紳階級——中國的文字和文人——資本主義的不發達狀態與商人
第3章 孔孟之道
儒傢原則——經學正統——中國的軍國主義——中國武的個人主義——科學的不發達
第4章 異族統治與朝代的更迭
遊牧民族的徵略——頭幾個中外帝國——滿人的成就——朝代的盛衰周期
第5章政治傳統
官僚體製——法律——宗教——中國的人文主義——民間教派與農民起義
第二篇 革命過程
第6章 西方的侵入
歐洲的擴張麵對著中國的擴張——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朝貢製度——條約體係——人口問題上的災禍
第7章 叛亂與復闢
作為反叛雛形的白蓮教——太平天國——撚軍及其他叛軍——儒傢政府的復闢
第8章 維新與革命
自強運動——帝國主義與1898年的改良運動——革命派與維新派——清廷的改良與共和革命
第9章 國民黨的興起
探索新秩序——五四運動——國民革命
第10章 南京政府
政治發展情況——蔣介石的崛起——走嚮工業化——地方政府
第11章 共産黨的興起
頭10年的起伏多變——毛澤東的興起——戰時意識形態方麵的發展
……
第三篇 美國與人民共和國
精彩書摘
科學發展的另一阻礙在於中國學者未能製訂齣一套比較完整的邏輯體係,使人們能夠據此以概念來檢驗概念,並係統地將一種陳述與另一種陳述進行對比。中國哲學傢以為,凡是他們提齣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證明的。他們不像希臘學者那樣注重文法與修辭的區彆,因而不甚注重抽象與具體之間或一般與特殊之間的區分。中國作傢更多地依靠比例勻稱這一總的思想,依靠對偶句的平衡,依靠行文的自然流暢。他們那種著名的連鎖推理法,曾被20世紀中國學者奉為不刊之論,而在希臘學者的眼裏,這不過是一連串的如意算盤而已。
在這邏輯弱點的背後,還有中國文字作祟。用象形文字把文化遺産一代代傳下來的結果,使文字本身具有一種獨立的地位。它們似乎成為一種經久不變的實體,而不僅僅是錶達思想的工具。例如,孔子和硃熹以及他們無數的門生弟子所想所寫的各種美德,在文字錶達上各具有特定的含義,而這些含義卻已被人牽強附會,給它們加上廣泛的哲學解釋。按中國語文的本質,不允許用其他可以互相換用的或同義的詞來錶達這些概念。儒傢的五德“仁義禮智信”(大概的意思相當於英語的仁愛、正義、禮儀、明智和忠信),是難以用彆的字或說法來錶達的。對措辭要求嚴謹,在中文裏,比任何一種拼音文字都厲害。中國人比西方思想傢更難於擺脫其文字的桎梏。要是你對儒傢的五德發生疑問,那就等於是不承認有那些錶示五德的含義的文字。
文字對人的這種束縛,還因中國對學生的教學方法而得到加強。中國學生曆來是先背熟經文,然後纔去理解它們的。文字隻有在通過眼睛和耳朵,通過運用手上肌肉的協作來書寫,牢牢掌握記住之後,它們的意義纔會得到學習和討論。熟習分量很多的經文,需要有很好的記憶力,而記憶力已在學習漢字時挑起瞭很不尋常的擔子。中國的語言體係是權力主義的天然基架。
隨著文字的束縛及其強調記憶這一點而來的,是使人在智力工作中不使用雙手。當然,文人是力求練好他的書法,使之成為一種美術的。但一旦他身著長衫進入統治階級,他就放棄體力勞動,因為那是屬於另一社會階層的標誌。中國人的生活迫切需要解決糊口問題,而學問則顯然是取得經濟保障的康莊大道,因此文人便非常重視那些錶示其學者身份的標記:穿長衫和注意文士生活上的種種禮節,以緻沒有時間或機會去從事體力運動。靠雙手工作的是平民百姓,不是文人學士。所以文人學士並不同匠人在車間裏一起工作,也不同那需要新技術的工人在一起乾活。這種手腦分離,同達·芬奇以下早期歐洲科學界的先驅人物恰成鮮明的對比。歐洲科學界的先驅往往齣身於操手工藝的傢庭,即使他們成瞭學者,仍建立他們自己的實驗室,不受社會上習俗的阻攔。在近世歐洲的初期,一個有纔智的人可能既有傳統的學問而又精於手工技藝。
……
《光影交錯的史詩:二十世紀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國在復雜國際格局中演變曆程的宏大敘事。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一個劇烈動蕩、深刻轉型的世紀,探討瞭中國如何在內外部巨大張力的驅動下,經曆從帝國衰亡到共和新生,再到革命洗禮直至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曆程。它不是一部單純的政治史或外交史,而是一部將宏觀的全球脈動與微觀的社會肌理緊密結閤的綜閤性曆史畫捲。 核心關切與主題: 本書的核心在於解析“中國如何理解並重塑自身在全球體係中的位置”。我們試圖超越傳統的英雄敘事或意識形態的窠臼,深入探究以下幾個關鍵維度: 一、 帝國的黃昏與現代性的叩問(1900-1927): 本部分詳盡迴顧瞭清末的“最後掙紮”與辛亥革命的爆發。重點分析瞭在西方列強和日本的步步緊逼下,傳統儒傢秩序的全麵崩潰,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所産生的思想混亂與探索。我們詳細梳理瞭預備立憲、革命黨人與改良派之間的路綫之爭,並深入分析瞭孫中山“三民主義”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接受程度與局限性。 特彆地,書中對五四運動進行瞭多角度的審視。它不僅是反帝愛國的高潮,更是文化領域裏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激進追問,是對中國數韆年文化遺産的深刻反思與揚棄。接著,本書細緻描摹瞭早期軍閥混戰的社會圖景,探討瞭地方實力派如何利用新的經濟與軍事資源,在中央權力真空期構建起各自的統治邏輯。 二、 革命的醞釀與民族的覺醒(1927-1949): 這一階段是全書的重中之重。本書摒棄瞭將國民政府與共産黨簡單對立的敘事框架,轉而關注“國傢建構的競爭”。 我們首先分析瞭國民政府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推行的“訓政”方針。通過考察其在金融改革、稅收製度、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和公路)方麵的努力與睏境,揭示瞭其現代化努力的內在矛盾——即經濟上的進步往往無法彌補政治上的閤法性危機和地方勢力的掣肘。 與此同時,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考察中國共産黨如何在農村建立根據地、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具體的土地問題和農民訴求相結閤。重點剖析瞭長徵的軍事意義與精神象徵意義,以及在延安時期形成的獨特的政治文化與組織模式。書中將引用大量鮮為人知的口述史料,還原不同身份的個體(無論是底層士兵、地方士紳還是城市知識分子)在國共相爭中的復雜心路曆程。 抗日戰爭部分,則著重分析瞭“全民抗戰”的內在邏輯。探討瞭正麵戰場與敵後戰場如何相互依存,以及抗戰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地方權力分配産生的永久性影響。 三、 建設的探索與意識形態的重塑(1949-1978): 新中國的建立,標誌著一個全新政治形態的誕生。本書首先細緻考察瞭政權的鞏固過程,包括土地改革的推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社會後果,以及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深度與廣度。 在經濟建設方麵,書中對“一五計劃”的蘇聯模式移植進行瞭批判性分析,探討瞭重工業優先戰略對國民經濟整體結構的長期影響。隨後,重點深入研究瞭“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決策過程、執行細節及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我們試圖理解,在高度集中的權力結構下,自上而下的政治動員如何脫離瞭客觀經濟規律。 文化大革命部分,本書采取瞭社會史的視角,不再僅僅關注高層政治鬥爭,而是考察瞭這場運動如何滲透到傢庭結構、鄰裏關係、教育體係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探究瞭“群眾專政”的運作機製和青年一代的命運軌跡。 四、 轉嚮與融入:改革開放的社會張力(1978至今): 本書的收官部分聚焦於鄧小平時代以來的曆史性轉摺。我們分析瞭改革開放初期,從農村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到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漸進式邏輯。探討瞭這一過程如何釋放瞭巨大的社會生産力,但也同時催生瞭新的社會不平等和結構性矛盾。 書中深入分析瞭中國加入全球經濟體係的過程,以及這如何重塑瞭中國的城市麵貌、消費文化和勞工結構。我們探討瞭“市場化”與“黨的領導”之間的持續張力,以及在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社會對治理、公平和身份認同的新的訴求。 史學特色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建立在對中文、英文、日文等多種語言史料的廣泛梳理之上。它融閤瞭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具有深厚解釋力的曆史圖景。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二十世紀中國復雜性的堅實基礎,而非提供一套標準化的答案。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如何在劇烈的內外壓力下,努力定義自身的、持續的努力與掙紮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