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或者前幾年)UCLA英文係決定減少經典作品的課程,多開些性彆政治、殖民研究之類的課,引發瞭相當一場討論。本小學究雖然不至於把這些偏嚮解構的研究範式統統歸為“怨憤派”(school of resentment),但總歸有些許悵惘。在解構的風潮之下,審美的標準、經典的建構統統被視為權力運作的産物,仿佛一群不懷好意的既得利益者多年以來牢牢操控著我們的價值判斷,硬要翻雲覆雨、顛倒黑白一樣。這與我們的閱讀體驗並不完全符閤:雖然權力知識的論調不無道理,但古往今來,大浪淘沙,經典作品之所以仍然膾炙人口、給讀者以感動和慰藉,必然不是意識形態一手操縱的。但另一方麵,永恒的美感這種東西往往帶有神秘色彩,不知道冥冥之中何種力量,使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評分不過阿蘭·巴迪歐並不喜歡父親那帶有官方色彩的左翼的形式。在法國光復之後,雷濛·巴迪歐就在法國南部的主要城市圖盧茲擔任市長,而且一當就是十三年。或許是那種天生的俄狄浦斯的情結,阿蘭·巴迪歐對於這樣一個帶有官僚色彩的左翼父親並不感冒。阿蘭·巴迪歐自己曾說過:“我父親傳給我兩個印象:在二戰期間他參加反納粹抵抗運動,以及他也是當權的社會主義的鬥士,因為他在法國一個大城市圖盧茲當瞭十三年市長。”[1]與這種官方化的馬剋思主義(主要針對的是法共)相比,阿蘭·巴迪歐更感興趣的確是毛澤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這也奠定瞭他在今後的道路上走瞭一條不同於其父親那種仕途化的激進左翼路綫。
評分王炎老師花瞭整整一學期講這本書,飽含深情地錶示這本書塑造瞭他對文學研究的認識。雖然奧爾巴赫宏大敘事的語文學闡釋方法已經逐漸被微縮曆史的研究範式所湮沒,這部鴻篇巨製卻仍然不失為歐洲文學史的擷珍(想來有不少研究方法,如錢鍾書先生錐指管窺的漫談,如上世紀80年代盛行的普遍詩學探尋,現在看來都很難操作瞭,但仍然不失為學養的見證)。
評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真正麵臨的問題。哲學終結的理念也是大真理範疇終結的理念。毫無疑問,這涉及對這個世紀災難的評價。教條式的恐怖采取瞭國傢的形式。教條的哲人盡他們所能地在治安和集中營中冒險行事。場所被升華瞭,神聖之名得到贊美。災難讓哲學妥協。任何在馬剋思主義下的忠誠就像曖昧不清的海德格爾一樣,不過是這種妥協的化身。可以看到,哲學所付齣的代價是放棄瞭空與永恒,放棄瞭它的操作。哲學的大傢就是希望在時代之中實現自己。
評分關於傳統,關於經典,有一點我一直十分固執地認同:不知道何為傳統,如何解構傳統;一味地去解構而不進入其語境,總給人以傲慢狂妄、亂扣帽子的印象。相比之下,奧爾巴赫像是一位目光炯炯的老前輩,嚮天真無知的後學們娓娓道來、如數傢珍,耐心地講述一段漸漸式微的文明史。沒有藐視傳統的傲慢,沒有力求“原創”的浮躁,隻是懷著一個簡單的夢,希望璀璨的歐洲文明不要在戰火中毀於一旦,使後人無從得知前輩們世代傳承的情懷。區區一介學者,沒有政治手腕,沒有軍事纔能,無法改變歐洲滿目瘡痍的命運,隻能耕種好自己的一篇田地,以一部書告訴後人,我們的先輩們如何講故事,如何用虛構的文字再現現實,如何在體裁和題材的選取上追求崇高。
評分在《法篇》第十捲中,柏拉圖通過將迷狂、神聖和恐怖扭結在一起的計劃來阻止智者。於是,柏拉圖放棄瞭哲學的倫理,並將自己整個思考暴露在災難之下。
評分不過阿蘭·巴迪歐並不喜歡父親那帶有官方色彩的左翼的形式。在法國光復之後,雷濛·巴迪歐就在法國南部的主要城市圖盧茲擔任市長,而且一當就是十三年。或許是那種天生的俄狄浦斯的情結,阿蘭·巴迪歐對於這樣一個帶有官僚色彩的左翼父親並不感冒。阿蘭·巴迪歐自己曾說過:“我父親傳給我兩個印象:在二戰期間他參加反納粹抵抗運動,以及他也是當權的社會主義的鬥士,因為他在法國一個大城市圖盧茲當瞭十三年市長。”[1]與這種官方化的馬剋思主義(主要針對的是法共)相比,阿蘭·巴迪歐更感興趣的確是毛澤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這也奠定瞭他在今後的道路上走瞭一條不同於其父親那種仕途化的激進左翼路綫。
評分書很喜歡,郵件有點慢。以後還會來關注的
評分哲學宣言!好書!經典!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