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核击日本
原价:35.80元
作者: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原著,王宏林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806009062
字数:120000
页码:261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丛书以二战中的重大战役为切入点,通过对各个战役的阶段性记录,来展示整个战争的进程,从而对二战进行重点回顾和深入思考。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所著的《核击日本(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为其中一册。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惟一一次核打击,人类战争史上两次伤亡最大的爆炸,一次战争档案中最惨不忍睹的记录。
内容提要
五十九年前,广岛、长崎的两声巨响至今余波未平,人间炼狱的惨象告诉我们:和平安宁的弥足珍贵。目前,数十个国家拥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我们有理由为人类的命运担心。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与罗素一起向全世界发问:“我们将结束人类的生存呢?还是人类将结束战争?”《核击日本(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提示了原子弹诞生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实录再现原子弹从产生到投掷的全过程。《核击日本(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由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所著。
目录
第1章 死亡竞赛 No.1 劈开原子核 No.2 德国核计划的破产 No.3 英国的“管合金”计划 No.4 日本的“仁方案”第2章 “三史弟”诞生 No.1 物理学家的自发推动 No.2 “曼哈顿工程” No.3 黑夜升起的太阳第3章 原子战的前夜 No.1 困兽犹斗 No.2 蓄势待发 No.3 魔鬼出瓶第4章 “小男孩”施魔广岛 No.1 死刑宣判 No.2 恶魔降临 No.3 刻骨铭心的43秒第5章 广岛惨剧 No.1 人间地狱 No.2 幸存者的回忆 No.3 总统声明第6章 “胖子”肆虐长崎 No.1 死神选择了长崎 No.2 地下飞出的彗星 No.3 又一处人间地狱第7章 雪上加霜 No.1 防不胜防 No.2 苏联参战第8章 帝国末路 No.1 终战诏书 No.2 日落东京湾第9章 燃烧的良心 No.1 战后的洛斯阿拉莫斯 No.2 痛苦的反思第10章 不尽的灾难 No.1 恐怖的核辐射 No.2 禁核运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着醒目的橙黄色字体,给人一种沉重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展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通过详实的文献和数据,构建了一个宏大且复杂的历史叙事框架。特别是对于战后日本社会结构和政治变动的分析,观察角度非常独到,许多细节的描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尽管题材严肃,但阅读体验却意外地引人入胜。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动因,这使得整部作品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书中的引文和注释系统也做得相当完善,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并且能带来深刻思考的力作。读完之后,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理解无疑增添了新的维度。
评分这是一部结构组织非常巧妙的书,仿佛是精密的建筑设计图纸。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主题式的分章节安排,这使得不同历史侧面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得以更清晰地展现。例如,关于经济恢复和社会思想解放那两个章节的并置,就极大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回头对照前文的某个论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章节的深层含义,这种需要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处理得非常出色,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论证的有力补充,用最直观的方式澄清了复杂的统计数据。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耐心但回报丰厚的作品,它教会了读者如何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出系统的历史认知。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张弛有度。开篇部分的铺陈略显缓慢,但这恰恰是为了后续高潮部分的爆发做足了铺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群像时的笔触——没有将任何人脸谱化,即便是处于争议焦点的历史人物,也都被赋予了多重面向和复杂的动机。例如,书中对几位关键决策者在特定压力下的心理活动描绘,细腻入微,让读者能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所承受的巨大煎熬与抉择的艰难。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经济分析,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经常被某些段落中那种近乎电影蒙太奇般的场景切换所震撼,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记录,而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展现,充满了张力和画面感。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接收。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非常锐利,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直插问题核心。作者似乎对既有的主流历史解释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敢于挑战那些被反复强调的“定论”。在探讨社会心态的转变时,书中引入了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工具,使得分析更具穿透力。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大量的佐证材料支撑,让人无法轻易反驳。虽然有些章节的论证过程略显密集,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非常过瘾的。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有着苛刻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提供的思考角度,足以让我对过去的一些认知进行彻底的颠覆和重塑。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偶然翻开这本书的,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结果却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那充满激情的文字所吸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感染力,它不像是在写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慷慨激昂的辩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众情绪进行强烈的映衬,这种戏剧性的反差,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充满哲理性的反问。书中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充满了人文关怀,即便是最冷峻的分析,也始终没有失去对“人”的关注。这种兼具理性和情感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拥有了跨越专业界限的魅力,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易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